![《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82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5/0C/wKhkGWewBWqAB4R-AAJyHerD0cU195.jpg)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82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5/0C/wKhkGWewBWqAB4R-AAJyHerD0cU1952.jpg)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82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5/0C/wKhkGWewBWqAB4R-AAJyHerD0cU1953.jpg)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82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5/0C/wKhkGWewBWqAB4R-AAJyHerD0cU1954.jpg)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82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25/0C/wKhkGWewBWqAB4R-AAJyHerD0cU19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截至2024年)【甲】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翟璜应对文侯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注]①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臣之妻私臣私:(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3)克之克:(4)臣是以知之是以: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B.谓其妻曰其真不知马也C.臣之妾畏臣乃记之而去D.皆以美于徐公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B.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C.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D.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15.【甲】文中邹忌进谏的结果是“王曰善”,【乙】文中翟璜应对的结果是“文侯悦”,二人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1.(1)私:偏爱(2)面刺:当面指责(3)克:战胜(4)是以:因此12.D13.C14.(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讽刺(寡人的)过失,传到寡人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15.甲文中邹忌是以自己切身体验进行类比(设喻说理),这样既亲切自然,又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乙文程璜先肯定对方是仁君,然后再指出君主仁厚臣子就会直言进谏的道理,这样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意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为: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3)句意为:战胜中山国后。克:战胜;(4)句意为:我才得以知道。是以:因此。【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代词,指邹忌/语气词,表推测,意为“恐怕”;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D.都是介词,意为“比”;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君得中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表达了“魏文侯得到了中山”这一事实,因此应在此处断开。“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两个分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反,进一步说明了魏文侯的处理方式,彼此之间应断开,“何谓仁君”是一个反问句,单独成句,询问这样的做法怎么能称得上是仁君呢?因此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字词: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2)重点字词:于:向;何如:怎样。【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并没有直接批评齐王的过失,而是先从自身经历说起,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家事国事相联系,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说明齐王受蒙蔽的程度之深,这种方式亲切自然、委婉含蓄,让齐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易于接受。乙文根据“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可知,翟璜能够敏锐地观察到任座被逐出后的情况,并准确把握文侯的心理,首先肯定对方是仁君,再从“君仁则臣直”的角度入手,通过肯定任座直言不讳的行为来间接证明文侯的仁德,指出君主仁厚臣子就会直言进谏的道理,这种巧妙的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撞君主,又达到了称赞君主的目的,让对方容易接受。【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使我听到的,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战胜中山国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君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快步走离开。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202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报于王日皆以美于徐公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濯清涟而不妖D.其后又使人往视其真不知马也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10.翻译下面句子。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11.【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C8.B9.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10.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11.①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②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向/介词,比;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2024年山东烟台)【材料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材料二】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①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②,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有删改)【注释】①讪:讽刺,挖苦。②逊:谦逊,恭顺。9.根据两则材料,表演“进谏”故事,下列导演手记中不正确的是()原文加点字理解表演指导臣诚知不如徐公美A.真正,确实邹忌眉头紧锁,双手后背,略有思索王曰:“善。”好的B.齐威王面露喜色,掷地有声涣之对曰回答C.涣之真诚直言,态度诚恳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D.利益涣之神情严肃,言辞恳切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以日食求言B.王之蔽甚矣听之非难C.斯是陋室唯是之从D.令初下而下之报上11.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B.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C.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D.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13.“谏”字从言,目的是让对方听。完善的言谏机制,不仅凸显了谏臣谏言的重要性,更能维持稳定、促进兴盛。在纳谏方面,结合材料一分析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还有哪些建议?【参考答案】9.D10.A11.B12.(1)几个月之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想要说的,也没有可以进谏的(言论)了。(2)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13.①齐威王广开言路,他下令当面指出过错或上书进谏等均能获得赏赐。②建议:察纳雅言或唯是之从、择善而从或唯正是用。【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与分析。D.句意: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好处。益:好处、益处。不是“利益”的意思。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进言;C.表判断,是/正确的;D下达/下级,下面;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乃或不然”句子独立完整,“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与“以阿谀佞谄为尊君”都是“以……为……”的固定句式,句式结构一致。故断句为: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时时”:常常,不时。“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虽”:即使。(2)“说”:同“悦”,高兴。“治道”:治国的道理、方法。“得”:顺应,符合。【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材料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下令,广开言路,无论是当面指责他的过错、上书进谏,还是在公共场合议论并让他听到,都能够获得赏赐。这一广开言路的举措极大地鼓励了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由材料二“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可知,王涣之对宋徽宗进谏,希望陛下能够虚心公正地听取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就听从,只要是正直的就任用。据此可建议材料一中的齐威王要“察纳雅言”“唯是之从”“唯正是用”。【参考译文】【材料一】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材料二】宋徽宗即位,因为出现日食而征求进言。王涣之回答说:“征求进言不是难事,倾听进言不是难事,考察并采用进言才是难事。如今国家每次下达征求进言的诏令,但下面上报给上面的,却有时不是这样,把指出缺失说成是讽刺皇上,把阿谀谄媚说成是尊敬君主。有志之士仁人知道进言没有益处,就不再进言了,而小人肆意发表荒诞可怕的言论。希望陛下虚心公正地倾听,进言无论是否恭顺,只要正确就听从;人无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同,只要正直就任用。那么人们内心愉悦,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有成效,就能符合天意。”皇帝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2024年四川广元)【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服:衣服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熟练。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私心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然。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6.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对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尖锐而有力。B.邹忌成功劝谏不仅在于他高超的讽谏艺术,还在于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C.文章采用“三问”“三比”“三赏”“三变”的“三叠”式结构,层次清晰,有整齐对称之美D.文章运用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和朴实的记叙刻画出邹忌善于说理的谋臣策士形象。【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①,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娜,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说苑·正谏》)【注】①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手持弹弓。17.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B.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C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18.有人说少孺子说理的方法和邹忌讽谏的方法相同,你认为呢?说说理由。【参考答案】14.D15.(1)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16.A17.D18.示例一:两人的说理方法相同。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委婉含蓄,使齐王乐于接受;少孺子采用迂回战术,以园中“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类比伐楚“后之有患”,让吴王接受自己的建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两人的说理方法不相同。邹忌是以自身经历进速,少子通过讲故事来进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A.句意: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B.句意: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C.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偏爱;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美我者:以我为美。欲:想要。(2)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类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委婉含蓄,而非“尖锐有力”;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知了、螳螂、黄雀)它们三个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此三者”是主语;“务欲得其前利”与“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为转折关系;故断句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对比阅读。角度一:两人的说理方法相同。他们都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让齐威王明白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少孺子则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暗示吴王伐荆的危险性,使其明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角度二:两人的说理方法不相同。邹忌以自身经历为喻,通过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思考,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是一种较为委婉、含蓄的劝说方式。而少孺子则是直接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起吴王的注意和思考,相对来说更为直接、简洁。【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回答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2024年新疆)【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①,不能伤②秦,兵罢而留于成皋③。魏顺④谓市丘君⑤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⑥。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⑦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选自《战国策》)[注]①从长:盟主。②伤:使……受到损害。此处意为“打败”。③成皋:地名。④魏顺:人名,战国时纵横家。⑤市丘君:韩国人,封地在市丘。⑥兵费:军费、战争经费。⑦卜:占卜。此处意为“检验”。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宜偏私(诸葛亮《出师表》)B.于是入朝见威王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C.因遣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陶渊明《桃花源记》)D.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至若春和景明(范仲淹《岳阳楼记》)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以“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极言邹忌之美,引出邹忌与徐公比美。B.甲文两次描写邹忌“窥镜”,都刻画出邹忌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C.乙文仅用一个“善”字,就让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谏的形象跃然纸上。D.乙文详写魏顺向市丘君进言,略写向楚王进谏,材料剪裁得当,详略安排合理。11.邹忌和魏顺都善于劝谏,请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其劝谏的艺术。【参考答案】8.C9.(1)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2)如果您能资助我,我愿意为您阻止各国攻打市丘。10.A11.示例:巧用类比(设喻),由浅入深;以理服人,逻辑严密;直击要害,语重心长。【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A.动词,偏爱/名词,私心;B.名词,朝廷/名词,早晨;C.相同,动词,派遣;D动词,清楚、明白/形容词,晴朗、明媚;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1)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2)资:资助、支持;请:请求、恳请;止:制止、阻止。【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甲文中邹忌窥镜的两次描述,第一次是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而第二次“窥镜”是在他见识徐公,发现自愧不如之后,表示的是反思与不自信;C.有误,乙文中的“善”字表现了市丘君对魏顺的同意和赞赏,不能体现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谏”的形象;D.有误,乙文对魏顺向市丘君进言和向楚王进谏的描写都是详细的,没有略写;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古文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根据甲文“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知,邹忌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个人经历,类比出齐王可能遭受的严重被蒙蔽的情况。他从自己家庭中的小事件出发,逐步扩展到国家层面,使齐王能够从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理解国家政治中的大问题,体现了劝谏艺术中的“巧用类比(设喻),由浅入深”的特点。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邹忌在劝谏齐王时,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先是从个人经历引出话题,然后分析不同人赞美他的动机,最后得出结论,指出齐王可能面临的严重问题——被身边的人蒙蔽。这种逻辑严密的劝谏方式,让齐王无法反驳,只能接受邹忌的观点,体现了“以理服人,逻辑严密”的劝谏艺术。根据乙文“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可知,魏顺在劝说市丘君时,直接指出五国罢兵后可能攻打市丘以补偿军费的事实,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即通过楚王的命令来阻止五国的进攻,以此检验楚王在联盟中的实际地位。这种直击要害、语重心长的劝谏方式,让市丘君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紧迫性,促使市丘君迅速采取行动,体现了“直击要害,语重心长”的劝谏艺术。【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乙】五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楚王作为盟主,却没有能够击败秦国,战事结束后军队停留在成皋。魏顺对市丘君说:“战事结束后,各国一定会攻打市丘来补偿战争的开支。您如果资助我,我请求为您阻止各国攻打市丘。”市丘君说:“好。”于是就派他去了。魏顺南下见到楚王说:“大王联合五国向西攻打秦国,却没有能够击败秦国,各国将会因此轻视大王而重视秦国,所以大王为何不检验一下自己的地位呢?”楚王说:“怎么办?”魏顺说:“战事结束后,各国一定会攻打市丘来补偿战争的开支。大王您可以下令不要攻打市丘。如果各国重视大王,就会听从大王的话不攻打市丘;如果不重视大王,就会违背大王的话攻打市丘。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大王的地位了。”因此,楚王通过这个方法检验了自己的地位,而市丘得以保全。(2024年重庆A卷)【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臣之妻私臣(2)闻寡人之耳者(3)时时而间进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乙】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选自《贞观政要》)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14.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答案】10.(1)偏爱(2)使……听到(3)间或、偶然11.(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12.C13.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14.(1)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2)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闻:使……听到。(3)句意: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臣,我;诚,确实;知,知道。(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1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多次/数数;B.对……说/认为;C.当面;D.国君/国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太宗并嘉纳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之”后断开;“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是赏赐的东西及数量,应在“匹”后断开;“以励承乾之意”表目的,应在“以”前断开;故断句为: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14题详解】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因为自己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徐公美,使自己受到了蒙蔽,他由此想到了掌握国民生杀大权的齐王受到的蒙蔽肯定很多。根据【乙】文“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让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邹忌设身处地,从生活小事推到治国大事,设喻说理,对齐王进行委婉讽谏。根据【乙】文“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蒙国厚恩,死无所恨”可知,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参考译文】【甲】(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乙】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2023年广东)【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乙】是犹秋蓬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蚤:同“早”。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朝服衣冠有时朝发白帝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D.臣始为太子之时康肃笑而遣之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2)是犹秋蓬。19.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20.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答案】16.B17.A18.(1)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2)这就像秋天的蓬草。19.示例: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20.示例:甲文,齐王接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启发我们要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齐国,启发我们做人不能固执己见。【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这里指身高/动词,修建;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却;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卖油翁;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受到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惧怕大王,“四境之内”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分析有误;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孰:同“熟”,仔细;视:看;以为:认为;(2)是:这;犹:像;秋蓬:秋天的蓬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可知,这是三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根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这是三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根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这是三思,思考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这是三比,将邹忌自己的生活经历(“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与威王所处的环境(“宫妇左右”之私、“朝廷之臣”之畏、“四境之内”之求)相比;根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这是三赏,齐王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三条赏赐的规定;根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这是三变,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情况的变化。从中选取两条作为答案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注意从“与人交往方面”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根据甲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反思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启发我们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写邹忌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启发我们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提升自己。乙文写鲁哀侯年纪轻轻就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哀侯向齐侯表述原因,鲁哀侯做太子的时候不听劝谏,不亲近爱戴的人,结果最后自己听不到消息,没人辅佐;启发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善于亲近他人。【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鲁哀侯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问:“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这么早早的抛弃鲁国呢?”鲁哀侯说:“我开始做太子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进行劝谏,我听了却不肯用;很多人爱戴我,我接受他们的拥戴却不亲近他们。因此,我在里面听不到消息,在外面没人辅佐。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叶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却是坏的,秋风一旦吹起,就被连根拔掉了。”(2023年广西)【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①,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②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大盖:车上的伞盖。②自下:指无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③抑损:克制、谦逊。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孰视之()(2)吾妻之美我者()(3)策驷马()(4)然子之意自以为足()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客之美我者然子之意自以为足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C.妾是以求去也御以实对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晏子怪而问之15.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1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既而归,其妻请去17.【甲】文和【乙】文都与劝谏有关:【甲】文中的邹忌在面对赞美和奉承时,没有自我陶醉,反而冷静思考,并推己及人,提醒齐威王不要(1);【乙】文中的御之妻将晏子乘车和丈夫驾车的表现进行对比,劝谏丈夫不要(2)。(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13.①.同“熟”,仔细②.认为……美③.用马鞭驱赶④.神情、表情14.D15.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16.(1)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2)不久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17.被奉承所迷惑(蒙蔽);骄傲自满。【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2)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认为……美。(3)句意:用马鞭驱赶车前的四匹马。策:用马鞭驱赶。(4)句意:然而你的表情,(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意:神情、表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介词,对/介词,含比较之意;C.连词,因为/介词,用;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根据句意断为: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畏:惧怕、畏惧;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2)既而:不久;归:回来;去:离开,在此可译为“离婚”。【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文“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因身份地位的关系,容易受到蒙蔽;邹忌提醒齐威王不要被别人随意的赞美和奉承而迷失自己。乙文中,御之妻认为晏子“常有以自下”,而丈夫作为车夫“自以为足”劝谏丈夫不要骄傲自满,要谦恭谨慎。【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晏子担任齐国的丞相时,有一天坐车出去,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马鞭驱赶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不久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志向和考虑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情,(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2023年湖北黄冈)【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注释】①给(jī):充足,丰足。②阿:即东阿县,③币:财物,货币,④田:打猎。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时时而间进()②天下以此益贤威王()③毁言日至()④人民贫馁()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2分)②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2分)10.【乙】文中齐威王的哪些行为也可谓是“战胜于朝廷”?(2分)11.两文均通过对比来表现齐威王。请举两例并加以说明。(3分)【参考答案】8.(4分)①间或,偶然,偶尔②崇尚,以为贤③每天,一天天④饥饿(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9.(4分)①(2分)这是你用丰厚的财物伺奉我身边的官员来索取声誉(的原因啊)。(句式1分,“左右”1分,意思对即可)②(2分)齐国如此之大,难道没有宝贝?(或“难道凭着齐这么大的国家却没有宝贝?”,或“以齐国之大,难道没有宝贝?”)(句式1分,意思对即可)10.(2分)惩治弄虚作假,奖励实事求是(或“重视调查,不偏听偏信”)(1分);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1分)。(意思对即可)11.(3分)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间段的对比,表现齐威王进谏令的效果越来越好,政治越发清明;通过“齐威王来朝”与“诸侯莫朝”对比,表现齐威王尊重周室,德行高尚;通过对“即墨大夫”与“阿大夫”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齐威王重调查,不偏听偏信,重实干,赏罚明;通过魏惠王与齐威王对什么是珍宝的不同认识,表现齐威王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答出一组对比并能正确说明,得2分;答出两组对比并能正确说明,得3分)【参考译文】【乙】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室已经十分衰弱,各诸侯国都不来朝拜,而唯独齐国前来朝拜,天下人因此更加称赞齐威王贤德。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齐威王、魏惠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也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2023年江苏镇江)【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②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闻寡人之耳者(3)克之(4)任座趋出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A.向者任座之言直便扶向路(《桃花源记》)B.何以知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D.皆以美于徐公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14、同是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任座、翟璜三人所采取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2分)【参考答案】10、(1)没有谁(2)使……听到(3)战胜(4)快步走11、B12、(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魏文侯很高兴,就让翟璜叫任座回来。(或者“就派翟璜叫任座,让他回来。”)13、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14、(1)我更喜欢邹忌所采取的方法。因为邹忌是以自己切身体验进行类比(设喻说理)(1分),这样既亲切自然,又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1分)。(2)我更喜欢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技术服务合同范例
- 2025年航空、航天设备相关专用设备项目提案报告模式
- 2025年国际会议服务提供商合同标准
- 2025年度公司股权策划内部转让协议
- 2025年宅基地共建住宅合同样本
- 2025年人保租赁合同格式
- 2025年不锈钢管材订购合同样本
- 2025年个人购置家居设施合同范文
- 2025年化学品仓库消防隔离带铺设工程承包协议
- 2025年图书策划保密合同
- 桂花-作文ppt-PPT课件(共14张)
- 高一数学概率部分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
- 【课件】Unit1ReadingforWriting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滴灌工程设计示例
- 铁路运费计算方法
- 《小脑梗死护理查房》
- 免疫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 医院室外管网景观绿化施工组织设计
- 某风电场设备材料设备清单
- —桥梁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终)
- 德龙自卸车合格证扫描件(原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