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_第1页
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_第2页
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_第3页
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_第4页
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

一、客家方言,古汉语主体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识别和区分民事关系的第一个因素。客家方言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古越族和后来的畲、瑶族)语言成分而独自发展起来的汉语分支。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在南迁过程中不忘保持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严格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虽与少数民族语言有所交流、融合,但仍保持了中原古汉语的主体成分,因此,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客家话基本上是古代中原汉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都保留在客家方言里。故客家方言一直被语言学家视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根据《中国语言学大辞典》(1)、《中国文化辞典》(2)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荣先生在《汉语方言分区》(3)提到的有关客家话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送气音丰富。古代的声母单词现在被翻译成塞音和石屑音。无论是平调还是单词,都需要读送气(二)读阴平的声音、旧调和暗的声音和旧的阴气(三)唇东南角音四有六个声调客家话的特点,还有一些,如无撮口声母[y];古非组声母字一部分保留读重唇(双唇)音[p]、[p`]、[m],如“斧、腹、孵、肥、符、忘、网、袜”等字;保存了不少古语词,如:拗(折断)、斫(砍)、地(坟墓)、月光(月亮)、做家(勤俭)等。但客家话最主要特点,还是上列四个方面。现先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讨论。1、[3]古全浊促进字,即同犯,均有读[3(1)古全浊平声字,如“爬、婆、肥、皮、葡、排、赔、袍、盘、贫”等都读[p`-],古全浊仄声(含入声)字,如“备、抱、办、部、倍、拔、别、白、薄、仆”等也都读[p`-];(2)古全浊平声字如:“驼、提、途、啼、抬、桃、条、头、甜、谈”等都读[t`-],古全浊仄声(含入声)字,如“惰、定、代、大、地、踏、达、夺、狄、笛”等也都读[t`-];(3)古全浊平声字,如“查、斜、挫、齐、迟、徐、除、裁、才、锤”等都读[ts`-],古全浊仄声(含入声)字,如住、寨、渐、造、座、杂、泽、绝、直、疾”等也都读[ts`-];(4)古全浊平声字,如“卡、其、奎、乔、求、钳、琴擎、狂、强”等都读[k`-],古全浊仄声(含入声)字,如“件、劝、俭、去、旧、及、杰、极、屐、局”等字也都读[k`-]。从上列四组送气音例字可看出梅县话送气音极为丰富,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都分别有读[p`][t`][ts`][k`]送气音的。而非梅县音系的一些客话古全浊声母字,即使舒声部分的送气音与梅县话相当,其入声的送气音,则未必有梅县音丰富,何况有不少地方的客方言,如长汀、连城、清流等地已没有入声(4)。2、in—李荣先生在《汉语方言的分区》一文中指出:客家话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点是:(1)古次浊平声。(2)古次浊上声。(3)古全浊上声三项都有读阴平的。并以梅县音依来历分四类举出客家话今读阴平的例字:梅县今阴平例字表:次浊平毛mau蚊mun拿na褛lau鳞lin笼lu聋lu次浊上马ma买mai尾mi满man猛ma暖non懒lan两lio冷la领lia岭lia软ion忍iun咬au有iu友iu野ia痒io养io全浊上被p`i弟t`ai淡t`am断t`on动t`u坐ts`o在ts`oi柱ts`u重ts`u舐sai彳奇k`i舅k`iu近k`iun旱hon清音平歌ko鸡kei高kau猪tsu专tson尊tsun低tai边piεn安on开k`oi抽ts`u粗ts`初ts`天t`iεn偏p`iεn婚fun伤so三sam飞pi古次浊平声与古次浊上声及古全浊上声三项都有读阴平的,这是客家话区别于其他方言(包括赣语)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李荣先生对客家话语音特点的最科学的总结。他用来举例的例字,认为可以作为客家话的鉴别字。其例字表之所以完全采用梅县音,这无非说明梅县话在客家方言中较具特点和代表性。3、[-n]韵尾范围[-m][-n][-]和与之相对应的一套入声塞音韵尾[-p][-t][-k]。关于这点,只要考查中国传统语言学经典著作《广韵》的韵类便可知道。这两套韵尾,今梅县话保存俱全。如梅县话的舒声字:“凡、担、贪、谈、谭、南、蓝、婪、沾、詹、参、蚕、衫、禅、甘、堪、岩、函、含、庵”等字均收[-m]韵尾;“班、潘、满、番、环、繁、湾、完、单、滩、弹、难、懒、山、刊、顽、闲、还、泉、权”等字均收[-n]韵尾;“邦、彭、猛、盲、横、轰、钉、厅、听、冷、程、声、城、庚、坑、行、名、岭、惊、迎”等字均收[-]韵尾。梅县话的入声字:“法、答、塔、踏、呐、纳、蜡、扎、札、插、杂、闪、涉、甲、鸽、恰、合、狭、压、鸭”等字均收[-p]韵尾;“八、泼、拔、袜、末、发、伐、活、挖、滑、笞、达、辣、折、察、撤、设、舌、结、瞎”等字均收[t-]韵尾;“百、魄、白、脉、麦、划、笛、沥、历、摘、尺、石、客、扼、劈、迹、鹊、剧、额、逆”等字均收[-k]韵尾。从以上所列例字,可清楚地看出梅县话保存了完整的从中原汉祖语里承传下来的鼻音韵尾及入声韵尾,而且对应非常严整。而其它地区的客家话这两套韵尾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鼻音韵尾无[-m],只有[-n-],或鼻化韵;入声韵尾只有[-t-],甚至[-t]尾也已消失,以粤北一带客话为代表”。(5)福建闽西的长汀、连城、宁化的鼻音韵尾无[-m-n],只有[-]。长汀和连城的入声韵尾更是全部丢失(6)。闽西的上坑,其入声韵尾只有[-k]和[-](7)。江西赣南的宁都也只有[-p]和[-](8)。而四川华阳凉水井的客话入声韵尾则仅剩[-](9)。4、增加了古入声和数据而闽西的长汀、连城只有五个声调,且没有入声。长汀的入声归为阳平和阳去,而连城的入声则归到阴去和阳去(10)。宁化虽有入声,但不分阴阳11;江西赣南的石城、广昌,平声分阴阳、上、去,入不分阴阳,也只有五个声调12。《语言学百科词典》13及《中国语言学大词典》14的《客方言》(或《客家方言》)词条提到客方言的特点时,都说客方言有六个声调,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声去声不分阴阳。这不难看出是依据梅县音系来说的。语言学家之所以视客方言为古汉语的“活化石”,除了客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语词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客方言(特别是梅县话)还保留了完整的古入声。现在普通话以及今中原地区的北方话,入声已消失,古入声都转到平、上、去三个声调里,即“入派三声”。唐宋诗词或今人作的旧体诗词,其格律都是遵循古代平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去、入)声韵,否则在音律、节奏上就不协调。用普遍话或某些已丢失入声的客家话来读押入声韵的古诗词(如杜甫的《哀江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或读诗词中出现需念仄音的入声字,那将造成读来不押韵或平仄不谐和。而用梅县话来读则无此弊病,既协律押韵、平仄和谐,又语调铿锵优美。例如(限于篇幅,仅举后者):唐代李端《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属五言绝句的平起式,其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对照此格式,可知诗中第三句的“得”字和第四句的“拂”字,本应读仄声的,可现在普通话却分别读[-ctr]和[-cfu]都为平声,故读来平仄不相谐,而用梅县话来念,则分别读为:[tet]和[fut]都是仄声(阴入声),正合该诗的平仄格式。又如,宋欧阳修《采桑子》词: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歇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的词谱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从词谱来看,此词的上阕第2句的“藉”字和下阕第2句的“觉”字均应读仄声,但普通话分别读和[c-tye]都是平声,与词谱不合。而梅县话此二字则分别读为[sit-]和[kok]都是仄声,完全与词谱相合。从以上几点可知梅县话最具客方言特点现再从其他方面来探讨。二、与浚国县的音系梅县话属客家方言粤台片15,根据有关专家的划分,粤台片包括广东东部的20县市、北部的3个县市以及台湾省西北部3个县、南部2个县。即广东东部的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紫金、新丰、惠阳、惠东、宝安、龙门、佛冈、清远、从化、增城、海丰、陆丰、东莞和广东北部的韶关市、曲江、英德以及台湾西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园和南部的屏东、高雄共28个县市16。这样划分不无道理,因为上述客家县市的音系与梅县音系是大体相同的。不过依笔者浅见,粤台片还应包括今粤东的梅江区(县级区);粤中的龙川、连平、河源;粤北的翁源、仁化、连县。因为它们的音系与梅县相同或相近。此外,据知与梅县语音相近(即完全可以通话)的还有福建闽西的武平、永定、上杭;江西赣南的寻武;海南的儋州(那大市);广西的陆川、博白、贺县、柳城、柳江;湖南的汝城、浏阳,平江以及四川的巴县、荣昌、隆昌、资中等县。以上这些县市的客方言之所以与梅县语音相近,原因是该地客家人多为清代从嘉应州迁去者。根据《梅州侨史》等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分布于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有1049余万人17,而属梅州籍的有290多万人18,他们多分布于东南亚、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占了整个海外客家人的近30%,若加上那些虽非梅州籍,而口音则与梅州语音相近者,那么,比重就更大了,仅从上举可知,海内外客家人以使用梅县音系(或近似梅县音系)者为多。三、客观方言区别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岭外三州语》里曾提到客家人“言语敦古”、“雅训旧音往往而在”。这说明客方言里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义。古义指中原古汉语语词等;古音则主要是指古入声。各地客方言里保存的中原古汉语语词大致相当,但对入声的保存各客语区的差异却较大,如前述。梅县话的入声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与梅县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梅县过去属嘉应州,该州辖有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现梅州市则在此基础上加辖丰顺、大埔以及从梅县分出来的梅江区,共辖8个县(市、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地势上各县(市、区)相互毗邻,连成大片的纯客聚居区,人口有450余万。不论过去或现在,各县(市、区)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无多大差异故其语言不易受到其他语系的影响能保持较为纯正和标准的客方言。正如客家研究鼻祖清嘉庆间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上说的:“客家人的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19。徐氏所说与梅县话的实际很相符,今梅县话的文读音与普通话是较为接近的。但有些地区的客方言则较为复杂或说并非“甚正”。其原因是受到别语系的渗透;或彼此被山地阻隔,而固守着各自的小方言;或受到北方语系的较大影响,故未能很好保存中原古音或造成客语区内部语音有很大差异,致使“五里异音,十里各调”。在闽西的“闽客话区交错地带及连城县尤其如此,往往一山一水相隔就是不同方言区,甚至一村之内异姓不同话”20。无怪乎福建学者江道先生在《随谈客话》中说到,“不少客家子弟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海外回来寻根问祖”,向接待他们的闽西老乡发问:“我们不远千里、万里迢迢回来,说你这里是客家祖地。可我听你们这里讲的话跟我们的客话怎不一样?”21江先生还说,“闽西客家人之间,也有个别互指某县不是纯客家。”22提出彼此的客话“不一样”也罢,互指不是纯客家也罢,都不能以此来衡量对方不是客家人或讲的不是客家话,只不过是有的客家话要纯正些,有的则较为复杂罢了。笔者是梅县人,因工作关系,也曾接待过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以及港、澳、台和大陆各地的客家乡亲,从没听他们说过我的客家话和他们“不一样”,或说听不懂我的话。这并不是说彼此的客话丝毫没有差别,而是说用客话交流根本没有问题,从这里也反映出海内外的客家人都能听懂梅县话。1956年,为了向海内外的客家人传递信息,沟通乡情,反映客家地区的新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客家话节目。因海内外客方言多属梅县音系,且梅县话为全球客家人所接受,故该台客家话节目使用梅县话,其播音员也是来梅县招考的。此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客家话节目播音也采用梅县话。1994年来梅州参加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的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客家话节目导播袁碧雯女士,特向笔者要了一本拙作《梅县客家方言志》,说这对她很有用处,因为台湾客家话节目播音也是用梅县话。马来西亚广播电台的客话节目,亦以纯正的梅县话播音另据从美国三藩市访问回来的乡人告知,他在美听到了亲切的客家话广播,使用的也是地道的梅县话。四、方言点的字音材料由于梅县音系较为标准,和使用的人口众多,早在民国初年,章太炎在《客方言》序文里就开宗明义地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23。1935年5月,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音韵学》)第4编第7章第47节《客家话》里明确地指出:“客家话可以梅县(嘉应州)音为代表”。1985年,王力先生在他的新著《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九章中重申:“本章讲现代音系,打算分五种方言来讲。(一)北方话,以北京为代表;(二)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三)闽语,以厦门为代表;(四)粤语,以广州为代表;(五)客家话,以梅县为代表”。王力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语言学界权威,他这个客家话以梅县为代表的定论并非随便下的,而是基于客方言本身的实际情况所作的科学论断。八十年代初,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对汉语七大方言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在该书第八章《客家方言》的语音分析等部分,不论是“比较音韵”、“客家方音特点”、“客家方言词汇特点”、“客家方言语法特点”等等,无一不是以梅县话为代表来加以论述。1989年6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方音字汇》(第2版)在《凡例》“方言点”中写道:“本书收入20个汉语方言点的字音材料。这些方言点可以代表汉语的各大方言。它们的排列顺序是:官话: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吴语:苏州、温州。湘语:长沙、双峰。赣语:南昌。客家话:梅县。粤语:广州、阳江。闽语:厦门、潮州、福州、建瓯。《汉语方音字汇》收入常用汉字2961个,用国际音标分别注上各方言点读音,主要是为语言学者提供汉语方音研究资料和作为高等学校语言文学系的教学参考书。从该书可以看出梅县是客家方言的唯一代表点。《方言》199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简介》里面提到该研究室面向全国,调查研究汉语方言,并组织实施全国性的方言学的科研项目。近期拟编纂《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在编纂该词典之前,“首先调查研究40处方言,编纂40册分地点方言词典,包括广州、梅县、南昌、长沙、厦门、福州、苏州、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济南、北京、哈尔滨、洛阳、西安、银川、乌鲁木齐、武汉、成都等,力求反映汉语各主要方言的面貌。然后在这些分地点方言词典的基础上编纂大型的综合性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从其列出的20处方言点,属客语区的只有梅县这点来看,不难判断:《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有关客家方言的语料将取自梅县方言。从这里也说明梅县话为客方言的代表。《梅县方言词典》已于1995年12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词典编纂者黄雪贞女士,曾于1991年来梅调查,笔者曾抽出月余的业余时间予以协助,并为她提供了大量的梅县方言资料。黄女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客方言专家,她曾对笔者说,客家方言最有代表性的是梅县话。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另一位客方言专家饶长溶先生亦在《客家风情》24第四章“客家语言”第二节《客家话的特点》中写道:“客家话是客家民系所操方言的统称。依据其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暂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话,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话。不过,多年以来,学者一般以梅县话作为客家话的代表”。可见黄、饶二位来自我国最高语言研究机构的语言专家对梅县话在客方言中的地位,均有共识。闽西客家学研究会会长李逢蕊先生,在1993年闽西召开的“首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开幕词”25中有关《客家话的代表点问题》,起首就说:“现在社会认同梅州话是客家话的代表,国内外电台广播用的是梅州话。梅州在明清以后,特别是清雍正年间设置嘉应州以后,影响巨大。梅州话很可能保存了较完整的宋元时期的客家话面目,另一方面它的语音、语法、词汇目前具有较普遍的代表性。这是自然形成的结果。”李逢蕊先生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家学研究专家,他对客家话代表点问题的分析是颇有见地的。中国著名语言学专家李新魁先生,对梅县话在客家方言中的地位,更是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他说在客家方言分布的广大地域中,各地的方言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是在这些各有差异方言点之中,一般都公认粤东地区的梅州(过去称为梅县)话是整个客家方言的代表。各地的差异,是以梅州话为标准经过衡量得出来的。梅县话之所以能够取得客家方言标准点的地位,主要是因为梅县是客家先民入粤定居较早的地区,进入梅县以后,历代虽有人群继续移向其他地区,但梅县始终维持着客民主要聚居州府的地位。另外,梅县地区自从为客家先民选定的主要聚居区之后,在政治建置上、文化传播上、经济发展上,在近数百年来一直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梅县所在的嘉应州,从明代以至清代以及进入民国以来,一直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州府之一。还有,历史上聚居于梅县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来自中原的士族或望族,其文化程度较高,他们对传播中原文化也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在近代的几百年间,许多地方的客家人,是梅县一带居民外移出去的。在他们心目中,梅县始终维持着近代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的地位。它的方言,也就成为其他地方客家人维持或仿效的对象;在其他方言区的人看来,它也起着客家话代表方言的作用。有着上述的种种原因,梅州(梅县)的客家话,在整个客家方言之中,便成为“方言的标准语”或代表点26。李新魁先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近代作为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等各方面来论述梅县话在整个客家方言之中的代表地位,其论点、论据是充分的、精辟的。诚然,仅就文化方面而言,梅县文化一向是较为发达的,有“人文秀区”和“文化之乡”及“文物由来第一流”(郭沫若来梅的赞美诗句)之誉称,历代人才辈出,仅清代就有举人422人、进士90人、翰林18人,还有“五科四解”及“公孙三翰院”等盛事。故清乾隆状元吴鸿任广东主考官时,曾盛赞:“嘉应之为州也,人文为岭南冠”。过去客家地区有句俗话说“无梅不成衙”。梅县向来读书人多,会摇笔杆子的人也多,因而官府衙门里几乎都有梅县人在。近数十年来,国内高等学府亦多有梅籍人在任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较发达地区之语言,词汇等亦相应较为丰富,其影响力自然要强些,梅县话成为客家方言的代表也就顺理成章了。梅县话在客家方言中的地位,还可从近年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语言大辞典和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