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规律研究_第1页
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规律研究_第2页
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规律研究_第3页
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规律研究_第4页
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规律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规律研究

在软土地区的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通过地下管道的地下通道非常常见。为了确保通信管道、自来水管道、煤气地下管线的安全,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与周围土层变形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软土地区地下管线受盾构隧道施工影响的沉降规律研究较少。影响盾构隧道周围土体变形的因素很多,包括土体介质因素和施工因素等。此外,地下管线的用途、管径、接口形式、材质、埋设年代(腐蚀情况)、埋深、管线与隧道的相对空间位置等差别很大。因此,从理论上推导准确的地下管线沉降难度很大。本文通过对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时周围地下管线沉降进行现场实测,研究此类工程施工对周围地下管线沉降的影响规律。1盾构隧道的围岩地质条件某沿海城市软土地区地铁隧道的外径为6.2mm,内径为5.5mm;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宽度1.2m,厚度35cm,采用通缝拼装形式。区间隧道穿越的地下管线主要分布在某交叉路口,有多根电力管、1根雨水管、2根自来水管、1根煤气管、2根通信管等。上述地下管线的埋深差异不大,走向与隧道轴线均近乎呈正交状态(相交角为85°~88°)。本文选择保护要求最高的球墨铸铁材质煤气管作为研究对象,其管径为300mm,埋深0.9m,管轴线位于下行DK10+695,上行DK10+690里程处。与隧道轴线的相交角为88°,可近似认为与盾构隧道呈空间垂直关系。施工区域地基土在70m深度范围内均为第4纪松散沉积物,属河口—滨海、浅海相沉积层,主要由饱和黏性土、粉性土以及砂土组成,具有成层分布特点。盾构掘进施工穿越的土层为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等,管线位置周围地层情况如图1所示,主要土层具体参数详见表1。采用2台Ø6340mm土压平衡盾构机,分别进行上下行线隧道施工。上行线盾构首先由南向北从地下管线下方穿越,109d后下行线同向从地下管线下方穿越,此时2台盾构机相距约360m。在盾构推进中,由于未对地下管线周围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因此,为确保地下管线的安全,采用精密水准仪监测邻近地下管线的沉降,当沉降日变化超过±3mm或累计沉降变化超过±10mm时报警,提醒施工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2管线正上方地表的沉降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点有两类:一类是直接观测点,布置在管线设备点(如阀门、排气孔、窨井等)上或直径较大的管道内部;另一类是间接观测点,布置在管线正上方地表。很显然,直接观测点反映了对应位置处管线的实际沉降过程,在无法布置直接观测点时则用间接观测点处的地表沉降近似管线的沉降。为了更直观掌握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下管线沉降,对上、下行线隧道轴线两侧10m范围内的所有管线设备点进行直接观测,此外沿管线走向还布置了很多间接观测点。在煤气管线上布置沉降观测点7个(包括直接观测点2个),布置如图2所示,M3和M6观测点为直接观测点,且M6观测点位于上行线隧道轴线正上方。3地下管道沉降分析3.1地下管线沉降随注意事项的变化类似于盾构推进中土体沉降的历时变化阶段划分,将地下管线沉降随盾构推进的整个历时变化过程分为盾构到达前、盾构到达、盾构通过时、盾尾通过后、后续沉降等5个阶段,依次记为Ⅰ,Ⅱ,Ⅲ,Ⅳ,Ⅴ阶段。从理论上说,只要土质、施工参数等保持不变,下行线隧道推进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应与上行线一致。但实际上由于上、下行线隧道间距较近,上行线隧道掘进时已对下行线附近的土体进行了扰动,因而下行线隧道掘进时管线的沉降实际上是上、下行线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共同影响所致。以位于上、下行线隧道正上方附近的M6和M3观测点为特征点,考察盾构穿越期间管线沉降随切口位置的变化。图3和图4分别为煤气管线上测点沉降随上、下行线隧道掘进过程的变化曲线,图中位移为正值表示隆起、负值表示沉降,切口里程标注均省略了“上行DK10+或下行DK10+”。比较图3和图4可以发现,随着盾构的推进,地下管线的沉降具有以下规律。(1)上、下行线隧道穿越管线期间,观测点的累计沉降历程规律基本一致。M3观测点受上行线隧道的影响在下行线盾构到达前就已产生了一定的隆起量,图4反映的沉降变化应是受上、下行线隧道施工共同影响的结果。(2)对上、下行线隧道而言,地下管线在5个阶段表现出的沉降规律基本一致:盾构到达前(距切口3~20m),先是发生轻微的超前沉降,随着距离切口越来越近,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隆起,隆起范围大约开始于距离切口5m处;盾构到达时(距切口0~3m),主要表现为轻微隆起;盾构通过时(距切口0~L,L为盾构机长度),总体表现为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盾尾通过后(离开观测点0~5m),主要表现为有所放缓的继续沉降,有时也出现了短暂上抬现象。后续沉降阶段主要表现为持续沉降。在观测点产生的相应隆起和沉降,均与盾构推进速度、土仓压力、注浆量、注浆压力等的变化有关。从对煤气管线持续监测到盾构通过后第16d的结果可以看出,管线的沉降尚未最终稳定,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基本稳定。3.2沉降槽范围不同时长该工程布设的地表沉降观测点R263十分接近观测点M6的正上方地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观测点R263就是观测点M6位置处管线沉降的间接观测点。通过比较上行线隧道穿越期间观测点M6与R263的沉降(见图3),分析管线上同一位置处直接观测点与间接观测点沉降的差异可知:(1)直接观测点与间接观测点的沉降随切口位置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地下管线沉降5个阶段所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也基本接近。(2)对应相同的切口位置,观测点M6的沉降量要略小于观测点R263,最大时约小14.9%。但是比较中发现,通信管线的直接观测点的沉降量要比对应的地表沉降观测点大,最大时约大33.4%,说明地下管线的沉降量与其正上方地表的沉降量之间不存在绝对对应关系。但由于管线沉降量与上方地表沉降量相差不是很大,故对无法直接观测或观测精度要求不高的地下管线可用其正上方地表沉降近似替代地下管线沉降(后文的分析均忽略了直接观测点与间接观测点的差异)。(3)一般情况下管土之间不出现分离,煤气管线处地层的沉降要小于地表沉降,这与距隧道中心越近的地层沉降越大、横向沉降槽范围越小的认识有出入。说明了地下管线的存在改变了盾构隧道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分布,这一点与文献相吻合。3.3不同位置下观测点的沉降比较分析3.3.1地下管线主要沉降上行线隧道穿越煤气管线期间,管线上各观测点沉降随切口位置的变化如图5所示,由于观测点分布具有对称性,图中仅绘出了隧道轴线左侧观测点沉降历程曲线。(1)将管线沉降≥3mm(取监测日报警值)的区域称为管线的主要沉降范围。此范围内观测点(M5,M6)沉降随切口位置变化的规律基本一致,基本符合地下管线沉降5个阶段的变化趋势。此范围之外的观测点沉降分为2种情形:①紧靠此范围的观测点(M4)表现为轻微下沉,但不完全符合地下管线沉降5个阶段的规律;②距离此范围较远的观测点(M3)在各阶段均表现为轻微的隆起。(2)在主要沉降范围内,对应相同的切口位置,各观测点的沉降大小也有所差异,越靠近隧道轴线的观测点,其沉降量越大。3.3.2沉降规律分析下行线隧道穿越期间,管线上各观测点沉降随切口位置的变化如图6和图7所示,扣除上行线隧道沉降量后各观测点的沉降如图8和图9所示。(1)对于上行线隧道影响范围内的M5,M6,M7观测点,在下行线盾构到达前就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沉降,沉降量应包括受上行线隧道影响的部分后续沉降与下行线盾构到达前的超前沉降两部分。(2)扣除上行线隧道穿越引起的沉降量后(见图8和图9),沉降规律与上行线隧道穿越管线一致,距离隧道轴线越近,观测点的沉降越大,下沉速度越快。由于隧道右侧地层已明显受到上行线隧道的施工扰动,表现为下行线隧道穿越管线对其两侧观测点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右侧的沉降量要明显大于左侧。(3)由图6、图7可知,与上行线隧道穿越管线期间的沉降情况不同,下行线隧道右侧观测点(M4,M5,M6,M7)中没有“观测点距离隧道越近,其沉降量越大”的规律,最大沉降出现在距离轴线较远的M6观测点上,说明在地下管线位于两隧道之间的区域受上、下行线隧道的共同影响较为明显。3.4形态沉降分析图10给出了上行线隧道穿越期间煤气管线上各测点在盾构到达、盾构通过、盾尾通过及后续沉降等不同阶段时沿纵向的沉降曲线(类似于地表横向沉降槽)。上、下行线隧道穿越后,后续沉降阶段地下管线测点纵向沉降比较如图11所示。(1)上行线盾构到达时,地下管线上各位置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隆起。随着上行线盾构通过、盾尾通过,直至逐渐远离地下管线,隧道正上方及主要沉降范围内的观测点开始不断下沉,沉降量持续增大。(2)在上行线盾尾通过及后续沉降阶段,地下管线测点纵向沉降近似符合Guassian正态分布曲线,以隧道轴线为对称轴近似呈对称分布。下行线隧道穿越后,由于双隧道的共同影响,地下管线测点纵向沉降曲线不再服从Gaussian正同分布。由于下行线隧道在受上行线隧道扰动后的土体中施工,造成地下管线最大沉降靠近上行线隧道一侧。(3)下行线隧道穿越后,地下管线的沉降量比上行线隧道穿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两隧道之间的主要影响范围内尤为明显。4地下管线沉降与正上方地表沉降的关系(1)上、下行线隧道穿越地下管线时,累计沉降历程规律基本一致。在盾构到达前、盾构到达、盾构通过、盾尾通过及后续沉降5个阶段产生的地下管线隆起和沉降量,均与盾构推进速度、土仓压力、注浆量、注浆压力等有关。(2)地下管线的存在改变了盾构隧道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分布,地下管线沉降与其正上方地表沉降之间不存在绝对对应关系。地下管线直接观测点与其对应的间接观测点的沉降随切口位置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3)上、下行线隧道穿越地下管线时,地下管线上不同位置观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