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题训练题1.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发现了曾建有宫殿的人工地基,面积达30公顷;遗址的西北有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单选题]A.重视用礼制来维护秩序B.各邦国之间的纷争不断C.进入了初始的文明阶段(正确答案)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发现了曾建有宫殿的人工地基,面积达30公顷;遗址的西北有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可知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这与中华文明起源带来的阶级分化和军事扩展有着密切关系,故良渚文化时我国已进入初始的文明阶段,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化时我国重视用礼制来维护秩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化时各邦国之间的纷争不断,排除B项;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的表现有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等,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单选题]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辉映遗址发现的水井、灰坑等遗迹反映出当时人们聚居在一起的生活生产情况;石镞、V字形石刀、陶壶、陶罐等器物反映出当时人们工具制作、手工业等方面的进步;据此可知该遗存的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D项正确;辉映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排除A项;夏朝建立国家机器,表明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中水井、灰坑等遗迹以及石镞、陶罐等器物说明辉映遗址的古人并未从事精耕细作的农耕,排除C项。故选D项。2.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单选题]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辉映遗址发现的水井、灰坑等遗迹反映出当时人们聚居在一起的生活生产情况;石镞、V字形石刀、陶壶、陶罐等器物反映出当时人们工具制作、手工业等方面的进步;据此可知该遗存的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D项正确;辉映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排除A项;夏朝建立国家机器,表明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中水井、灰坑等遗迹以及石镞、陶罐等器物说明辉映遗址的古人并未从事精耕细作的农耕,排除C项。故选D项。3.杭州祝家桥遗址入选2022年度浙江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进址内清理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共350余处,包括房址、红烧土面、墓葬、水井、灶、灰坑、灰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部分玉石器、铜铁器等,收集标本2800余件。据此可知,该遗址()[单选题]A.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生活B.属于较大规模聚落遗址(正确答案)C.提供研究原始渔猎资料D.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共350余处,包括房址、红烧土面、墓葬、水井、灶、灰坑、灰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部分玉石器、铜铁器等,收集标本2800余件。”可以得出这是史前人类聚居、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即属于较大规模聚落遗址,B项正确;从材料反映的该遗址的考古信息中,无法判断出该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房址”可以得出该遗址应该是农业出现之后的原始村落、定居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渔猎时期生活,排除C项;材料缺少国家初始形态的宫殿建筑、阶级阶层分化等资料佐证,排除D项。故选B项。4.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黄帝伐赤帝》简,记载了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和西伐白帝的过程。黄帝打败四帝之后,“天下四面归之”。黄帝四征()[单选题]A.结束了万邦时代的纷争B.推动阶级社会的产生C.有利于华夏认同的孕育(正确答案)D.标志多元一体的形成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和西伐白帝”、“天下四面归之”信息可知,在“四征”中实现了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从而有利于华夏认同的孕育,C项正确;万邦时代指的是在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黄帝打败的仅仅是四帝而已,不能得出“结束了万邦时代的纷争”,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已经证明,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当时距离“推动阶级社会的产生”还很遥远,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遗存的重要特征,而“黄帝四征”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因此不能说黄帝四征“标志多元一体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5.周代青铜器铭文对于前代圣王的记载以夏禹为最多,如“天命禹土,堕山?川”。在周代或略晚的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关于禹的记载,其中的内容与周代铜器铭文有相似之处,如“缵禹之绪”“陟禹之迹”。这些史料信息()[单选题]A.折射出周人对周朝政治不满B.是研究石器时代的重要史料C.反映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正确答案)D.意在强调殷商灭亡的必然性答案解析:【详解】这些史料信息集中于周人对夏禹的称颂,其实质是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C项正确;周人对周朝政治的态度,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夏朝不属于石器时代。排除B项;殷商灭亡的问题从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D项。故选C项。6.西周时期,周王经常进行巡视活动,奔波于王畿内外,驻扎于离官别馆,巡至重要路线及地区时会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等。周王的这些活动意在()[单选题]A.维系血缘宗族B.改善民众生活C.管控地方势力(正确答案)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王通过巡视活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其目的是管控地方势力,加强统治,C项正确;宗法制意在维系血缘宗族,排除A项;周王活动与民众生活无关,排除B项;周王巡视的目的是加强统治,而“征伐异族”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王通过巡视活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其目的是管控地方势力,加强统治,C项正确;宗法制意在维系血缘宗族,排除A项;周王活动与民众生活无关,排除B项;周王巡视的目的是加强统治,而“征伐异族”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7.《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天子到大臣家的礼仪。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这主要反映出()[单选题]A.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正确答案)B.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C.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D.皇权至上的社会体现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可知,天子到大臣家,主人要让出东阶,让天子上堂,反映了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排除C项;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此时还未有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8.西周时期,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B.霸国属于姬姓诸侯国C.婚礼程序繁琐注重形式D.宗法观念影响比较大【答案】D(正确答案)【详解】材料中“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是西周时期宗法制的体现,D项正确;金文作为一手史料,价值较高,但不能得出其所记内容就更为可信的结论,排除A项;西周时期规定“同姓不婚”,周王使者到霸国行聘礼,说明霸国是异姓诸侯国,排除B项;材料中描写的娶婚程序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体现,“繁琐注重形式”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解析:【详解】材料中“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是西周时期宗法制的体现,D项正确;金文作为一手史料,价值较高,但不能得出其所记内容就更为可信的结论,排除A项;西周时期规定“同姓不婚”,周王使者到霸国行聘礼,说明霸国是异姓诸侯国,排除B项;材料中描写的娶婚程序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体现,“繁琐注重形式”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9.宗法与分封制把周王架到无与伦比的“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也让他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材料重在强调宗法与分封制()[单选题]A.使得周天子具有了至尊权威B.对周王王权产生了双重影响(正确答案)C.构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宗法制与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使周王“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即宗法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体现了宗法与分封制对周王王权产生了双重影响,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材料体现宗法分封制对周王王权产生了双重影响,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宗法与分封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10.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还要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单选题]A.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B.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C.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D.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据材料“……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可知,由于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的崛起得益于几大王朝文明的历史积淀,是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是“天下之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气候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先民的奋斗”,排除C项。故选D项。11.西周时,“礼”是贵族阶级内部的行为规范,“礼不下庶人”是当时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学中则强调“礼”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并开启了“礼下庶人”的历史进程。这一变化主要源于()[单选题]A.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正确答案)D.以民为本治国理念萌发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因此打破了西周“礼不下庶人”(礼法不施于普通老百姓)的规定,而孔子创立儒学,开启了“礼下庶人”的历史进程,C项正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不是“礼下庶人”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春秋时期官僚政治尚未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西周初期,已有敬天保民、以民为本等治国理念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单选题]A.宗法礼制遭到僭越(正确答案)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可知,诸侯国的都城比洛阳东周王城大,说明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王权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东周之后,能演奏、聆听雅乐之人减少,墨子等人认为雅乐只是“先王陈迹”,无法教化百姓。与此同时,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大量进入王室宫廷。这反映出()[单选题]A.社会变迁导致乐教衰落(正确答案)B.墨家思想顺应时代风潮C.政治动荡促进艺术传播D.世俗音乐成为文化主流答案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东周之后,能演奏、聆听雅乐之人减少……民间音乐大量进入王室宫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宗法以及礼乐制遭到了破坏,使得乐教逐渐衰落,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乐教的衰落,并未涉及墨家思想是否适应时代风潮,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音乐的传播,体现的是教化,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世俗音乐成为文化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14.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会配24输公布,史称“绪州书,对此孔子强烈押击道“普其亡字,失其度突这装朝当时()[单选题]A.分封宗法制受猛烈冲击B.社会各界礼法之争激烈C.诸侯纷争导致权力下移D.王室衰微带来礼崩乐坏(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铸刑书”的出现,使百姓可以了解法律条文,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条文的特权受到冲击,反映了奴隶社会统治的瓦解,是王室衰微社会礼崩乐坏的反映,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贵族分权制的问题,没有涉及贵族继承制(宗法制)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是统治阶层对“铸刑书”的看法,排除B项;因果关系存在问题,权力下移的根源在于分封宗法制的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5.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发掘出七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青瓷礼器、玉器等2000余件随葬器物。其中出土成组成套的越国青瓷乐器,既有越式的缶、鼓座等,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这说明()[单选题]A.诸侯权威遭到贵族严重挑战B.越国未能掌握青铜铸造技术C.青瓷礼器成为越国墓葬的必备品D.华夏文化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正确答案)【答案】D【答案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江苏无锡发现的战国时期七座越国贵族墓中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说明中原文化对越国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并未说明该墓葬属于诸侯还是卿大夫,排除A项;题干中信息不能确定仿中原青铜乐器是否为越国铸造,排除B项;题干中仅有七座战国墓葬作为例子,不能说明青瓷礼器是必备品,排除C项。故选D项。16.有学者撰文指出,西周晚期的历史表述主题逐渐脱离了旧有的周人部族及王朝关于天命、族群的发展史,地方诸侯势力的功绩及贵族家族的延续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人关注的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单选题]A.宗法制度趋向消亡B.周王权威遭到挑战(正确答案)C.贵族政治受到重视D.传统制度有待完善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晚期的历史表述主题逐渐脱离了旧有的周人部族及王朝关于天命、族群的发展史,地方诸侯势力的功绩及贵族家族的延续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人关注的主题”可知,历史叙述主题由周王及其家族转移到地方诸侯,反映了周王室势力衰落,周王权威遭到挑战,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度趋向消亡,排除A项;周朝政治属于贵族政治,但材料未体现贵族政治受到重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周王权威遭到挑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7.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此后,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各诸侯国在盟会上通过了尊王攘夷、互助合作的协议。“尊王攘夷”在当时()[单选题]A.旨在强化周天子的权威B.维护了华夏文明地位(正确答案)C.意在消弭诸侯争霸战争D.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解析:【详解】“尊王攘夷”的口号有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进而维护华夏文明的地位,B项正确;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而使树立自己的权威,排除A、C项;“尊王攘夷”和分封制的瓦解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8.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官员中出身寒微、来历不明的“新人”(指非贵族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姓氏中没有官衔或称号的人)占官员总人数的26%,战国时期则增加到55%。这种现象说明()[单选题]A.社会转型期用人观念的变化(正确答案)B.新兴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C.墨家“尚贤”思想受到推崇D.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起用了一些有能力但出身低微的人,且这类人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这反映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用人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新人”的阶级归属,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统治阶层推崇“尚贤”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非贵族出身的人担任官员的比例提高,不代表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19.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盛行休耕制,或种一年休一年,或种一年休两年。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的地区已经采用连作制,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单选题]A.铁犁牛耕普及全国B.土地所有制发生剧变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D.农业耕作趋于精细化(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熟制方面得到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耕作的精细化,D项正确;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但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0.《大武》以诗歌乐舞来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作为周代的礼制,往往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孔子对《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高度赞扬,但对其歌颂战争功绩的内容却有所不满,称其“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主要表明,孔子()[单选题]A.肯定商周鼎革的进步意义B.推行仁为核心的政治实践C.要求恢复周制的政治理想D.重视发挥礼乐的教化功能(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孔子对《大武》形式和内容上态度的差异,体现孔子希望和用礼乐形式来导人向善的理想,表明他对礼乐教化功能的重视,D项正确:孔子对《大武》歌颂战争功绩的内容表示不满,不能体现对商周鼎革的肯定,排除A项;孔子对《大武》的态度,反映出孔子追求亡的政治理想,但不能反映孔子的政治实践排除,B项;孔子对周的礼制,态度上存在差异,不能准确体现其要求恢复周制的政治理想,排除C项。故D项正确。21.孔子私下里穿的衣服不用红色和紫色;夏天如果见外人,尽管很热穿着“葛服”,也一定要在外面加上一件外衣;如果别家有人去世,去吊丧的时候绝不穿羔裘,也不戴玄冠。每到节日,一定穿正式朝服;凡是斋戒祭祀,一定要穿着布浴衣去洗澡。当时孔子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意在()[单选题]A.规范诸侯行为B.迎合封建贵族C.维护西周制度D.重建秩序社会(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孔子穿衣方面的诸多礼节可知是孔子在遵守礼制,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孔子穿衣方面的诸多坚持反映了孔子企图重建秩序社会,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孔子的行为是为了约束诸侯,排除A项;孔子生活的时代封建贵族还未产生,排除B项;孔子生活的时代属于东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2.孟子所说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在后世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两位思想家都()[单选题]A.崇尚天人合一B.主张尊重自然规律C.追求国家统一D.具有朴素民本思想(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详解】材料“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都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指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尊重民意而非自然规律,排除B项;材料强调得民心而非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23.荀子充分肯定秦国政治上“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同时指出,秦国“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据此可知,荀子()[单选题]A.否定了秦国治国的法理依据B.主张治理国家需要礼法并用(正确答案)C.倡导人们对秦国文化的认同D.肯定了儒学对秦政治的作用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看到了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所带来的秦国社会的有序、国力的强大,但同时看到了秦国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合同范本】服装店加盟合同模板
- 材料力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航空学院
- 矿山保健室护士招聘合同
- 2024至2030年芳香聚酰胺铝纸包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港口与航道工程承揽合同范本
- 通讯公司美缝施工合同
-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A4
- 2024至2030年液压电动脱模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企业危机管理利器管理办法
- 水电站物探施工合同
- 5-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及答案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手册
- 医院医师授权管理规定
- c语言程序设计第五版习题答案
- QC成果提高山体边坡施工放样一次合格率-
- 呼和浩特介绍-呼和浩特简介PPT(经典版)
- 2023年7月CCAA统一考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础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Unit1Where+did+you+go+on+vacation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年级上册
- GJB 438B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指南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