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1页
DB63-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2页
DB63-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3页
DB63-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4页
DB63-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060CCS

备案号:

DB63 DB

63/T

1936—2021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规范Specification

of

1:25000

survey

for

Qinghai

Province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63/T

1936—2021 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15

设计书编写......................................................................... 16

野外工作方法....................................................................... 37

野外样品加工....................................................................... 88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99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 1010

数据处理与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1511

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 1812

成果报告编写..................................................................... 21附录

A (资料性) 野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点与航迹管理要求...........................23附录

B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

....................................25附录

C (规范性) 采样点变更登记表

.................................................26附录

D (规范性) 样品交接清单

.....................................................27附录

E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样品登记表

....................................28附录

F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原始资料自(互)检记录表

......................29附录

G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质量验收情况汇总表

........................30附录

H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野外观测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

................31附录

I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室内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

..........32附录

J (规范性)

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加工质量抽查记录表

........................33附录

K (规范性) 航迹监控质量汇总表

...............................................34附录

L (规范性) 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35参考文献............................................................................. 36DB63/T

1936—2021 本文件按照GB/T

草。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娟、孙泽坤、李世金、许光、谢海东、祁生胜、童海奎、朱建鹏、常革红、马正婷、代岩

。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监督实施。DB63/T

1936—2021 物元素异常流长偏短,1:50000地球化学普查不能满足地质找矿的需要。近年来,我省通过科技创新,在柴达木盆地周缘通过开展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进一步规范和统一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结合我省地球化学景观特点和地球化学工作规范要求,在全面分析总结近年来我省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件。DB63/T

1936—2021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 范围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实验室样品制备、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数据处理与地球化学图件编制、异常查证与评价、成果报告编写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干旱荒漠戈壁残山区等景观区的基岩出露区及浅覆盖区的地球化学测量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中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总则4.1 目的与任务1:25000地球化学测量以地质找矿为目的,针对一定目标区域(成矿有利地区或成矿远景区),查明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圈定并评价地球化学异常;优选找矿靶区,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查明与成矿作用有关地层、岩体、构造破碎带等地球化学特征,为地质找矿提供成矿地质地球化学依据。4.2 工作方法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残积物)为辅。在盆地周边、山前地带等浅覆盖区,可利用机动采样钻开展土壤测量。5 设计书编写5.1 编写的准备工作5.1.1 料,并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掌握交通、生态环境及地球化学微景观特征。5.1.2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的地质工作依据及进一步的找矿前景。5.1.3 样方法,提出测区切实可行的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实施方案,必要时进行方法试验。DB63/T

1936—20215.1.4 收集测区内

1:50000

比例尺地形图,并投影放大为

CGCS2000

坐标系的

比例尺地形图。5.1.5 制作精度大于

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5.2 主要内容5.2.1 绪言主要包括:a)

项目概况包括但不限于:1)

任务来源;2)

目标任务;3)

工作量等。b)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景观条件;c)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5.2.2 地质矿产特征主要内容包括:a)

地质特征;b)

地球物理特征;c)

地球化学特征;d)

遥感地质特征;e)

矿产特征。5.2.3 工作部署及工作安排主要内容包括:a)

技术路线;b)

总体工作部署;c)

具体工作布置;d)

工作进度安排。5.2.4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5.2.4.1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主要包括:a)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要求:1)

野外样品采集工作方法;2)

样品加工处理方法与样品保管;3)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b)

样品分析测试及质量监控:1)

测定元素、指标的选择;2)

分析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要求;3)

分析测试质量监控。c)

数据处理及编图方法。5.2.4.2 异常查证DB63/T

1936—2021包括异常查证方法及技术要求等。5.2.4.3 综合研究包括综合异常认定及评序、查证异常筛选、成矿预测等。5.2.5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a)

组织管理;b)

人员组成、装备及保障;c)

质量保障措施;d)

安全保障措施。5.2.6 绿色勘查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b)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恢复治理方案;c)

绿色勘查组织实施机构及保障措施;d)

绿色勘查工作技术、质量监控措施;e)

绿色勘查预期成效评估。5.2.7 主要实物工作量包括总工作量和年度工作量。5.2.8 预期成果主要内容包括:a)

总体成果;b)

年度预期成果。5.2.9 经费预算主要内容包括:a)

预算编制说明;b)

预算表。5.2.10 附图主要包括但不限于:a)

地球化学微景观分区与工作部署图;b)

地质矿产图;c)

设计采样点位图。5.3 设计变更设计书应提交委托方审查通过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有较大变化时,应提出设计变更书面申请,经委托方批复后实施。6 野外工作方法

/m切割深度/m相对高差/m50

浅切割(<500)50

>200

200

>200400

>200深切割(>1000)800

>200>1200<50<50<50DB63/T

1936—20216.1 工作方法选择水系发育或较发育区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水系沉积物样品不能采集的地区开展以残积物为主的土壤测量。6.2 地球化学景观区划分根据青海省地球化学景观分布图(图1)、地球化学景观区划分方案(表1)及地貌与二级景观划分地球化学微景观。表1 地球化学景观区划分方案表2 地貌与二级景观区的相对高差和切割深度对照表6.3 采样点布设6.3.1 采样密度基本采样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6点~每平方千米32点,测区中较长的水系、重要成矿远景区、区域化探和普查化探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困难的地区可适当放稀。可采区平均采样密度应大于或等于每平方千米20点,放稀区采样密度大于或等于每平方千米16点;加密区采样密度大于或等于每平方千米24点。6.3.2 采样点布设原则6.3.2.1 以

1:50000

地形图放大而成的

5DB63/

T

—20215图1 青海省地球化学景观分布图6.3.2.3 在

1:25000

地形图上以

km

6.3.2.3 在

1:25000

地形图上以

km

4

小格

km

),每个小格内的样品数不超过

2

个,不得出现连续

5

个以上的空白小格。0.03125

km

~0.0625km

范围内。

1、2、3、4。在每个基本采样单元中划分为4个小格(每小格0.0625

km

),标号顺序由左至右自上6.3.2.2 采样点应均匀布设,每个采样点应最大限度地控制上游汇水域。226.3.2.4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长度大于

300m

时,则应增加样点布设;二级水系中布设控制点。采样点布置应以有效控制汇水面积为原则,水系最上游采样点控制面积应在2 26.3.2.5 采样点布设应避开厂矿、村镇、公路等可能产生污染的部位,防止人为影响。6.3.2.6 特殊景观区可采用组合布点等灵活方式布设采样点。6.4 野外采样6.4.1 采样物质要求6.4.1.1 注意排除有机质和风成物的干扰。6.4.1.2 采样粒级宜采用-10

目粒级,局部地区采样粒级可根据勘查目标通过方法试验确定。6.4.2 样品采集6.4.2.1 中应选择河流底部采集,有流水的河流中采样时宜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头背后处采样。样品应由采样点水系上下游约

范围内

3

6.4.2.2 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点上游汇水域内沟谷两侧大于

间距均匀采集

5

个以上土壤样品组合成一件样品代替。6.4.2.3 特殊景观区采样应开展针对性研究,以保证样品代表性:a)

碎石流发育区:若碎石覆盖浅,采样时剔去沟中碎石后,在干沟底部或下部活动流水线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若碎石覆盖厚,无采样介质时,在设计点位两侧山坡多点采集残积物进行组合,从而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b)

草皮封沟区:植被较发育、河谷不明显时,在根据微地形判定的流水线上穿过草皮采集古

以采集水系沉积物时,在汇水域内多点采集残积物组合样品,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6.4.3 样品重量野外实地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大于或等于500g。6.4.4 样品编号22而下为a、b、c、d,并以阿拉伯数字标注顺序号。

DB63/T

1936—2021图2 基本采样单元样品编号方法6.4.5 野外采样定点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定点前应进行误差校正和一致性试验。采样点应准确地标绘在野外工作手图上。6.4.6 样品标记记录卡中备注。6.4.7 采样质量监控6.4.7.1 航迹监控航迹监控数据包括航迹数据和航迹图件。6.4.7.2 照片监控监控照片包括近景和远景两张照片。近景照片内容包括主采样点采样位置、样点标记、已编号6.4.8 样品记录6.4.8.1 采样记录卡填写采样时应使用3H铅笔现场填写《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记录样品编号、袋号及样品各种特征,地质、矿化和地貌及环境特征。记录卡填写内容要齐全、正确,字迹工整、清洁,不得重抄、涂改,记录有误时可划掉原记录并在其上方填写正确文字。6.4.8.2 采样点变更登记采样时,因地形地物及通行条件的限制,不能到达设计样点,或设计点不尽合理而导致样点变更,应填写《采样点变更登记表》(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做采样点变更登记,变更率应小于5%。6.4.9 重复样采集DB63/T

1936—2021重复样作为衡量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全过程的误差而设计,重复样应由不同组人员或质量检查人员在同点不同时采集,重复采样数为总采样数的1%,每个测区应大于或等于30件。重复样点应均匀RD

50

%为合格,重复样相对双差合格率应大于或等于85%。

...........................

(1)式中:RD——原样分析结果与重复样分析结果的相对双差;A——原样分析结果;B——重复样分析结果。6.4.10 野外工作整理6.4.10.1 样品清点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应清点样品,填写《样品交接清单》(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6.4.10.2 野外图件整理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a)

应在工作手图上对采样点着墨,以直径

的小圆圈标定采样点,注明采样点号;b)

将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上的采样点坐标、时间及采样点组成的航迹由专人全部导入计算机。待全部工作结束时打印全部航迹图和全部点位,作为采样点位实际材料图;c)

对监控照片进行编号,照片编号与样点对应。7 野外样品加工7.1 野外样品交接样品保管与加工人员负责每天接收样品,接收时依据样品交接清单对样品进行清点、核对样品袋号、样品号、样品与记录卡的对应情况等,核对无误后,进行交接登记,由送接双方人员签字。7.2 野外样品干燥可用木槌适当敲打。7.3 野外样品加工7.3.1 铬或镀锌铁皮制品。7.3.2 使用的样筛孔径依设计要求确定。7.3.3 粒。7.3.4

7.3.5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大于

300g,加工后的样品缩分成

2

份,1

份送测试单位进行分析测试,1

份做为副样装箱保存,每份重量均应大于

DB63/T

1936—20217.3.6 加工后的样品装袋,样袋应标有样号、地区名称,同时填写卡片放入副样袋内。7.3.7 野外样品加工流程见图

图3 野外样品加工流程图7.4 野外样品登记填写《1:25000地球化学测量样品登记表》(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对样品进行登记。8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8.1 应开展野外三级质量检查,具体包括:a)

采样小组自检和互检。采样小组应对每天所采样品及数量、记录卡及与样品对应情况、点位(工作手图)进行

地球化学测量原始资料自(互)检

F

样品与送样单和标签及布袋号对应情况、不锈钢筛完好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b)

大组或项目组检查。大组或项目组负责人和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工作质量检查。当一站工作结束时,应进行阶段检查,填写《1:25000

G

点位图、样品加工流程是否符合要求,并做出阶段性工作总结,编写检查工作报告;1)

方法技术检查。大组或项目组负责人和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检查野外采样工作全过程,重点检查点位偏差、采样部位选择、采样介质等是否符合设DB63/T

1936—2021计要求。同时应深入样品加工组,检查样品加工全过程,包括:样品加工程序、样品有无污染和编号有无混乱等;2)

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抽查和野外抽查两部分。室内抽查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航迹图、野外监控照片、记录卡、质检记录和样品加工、记录及样品成分等。野外抽查部分采样点(包括重复样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和航迹等;3)

检查总量要求。室内抽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或等于总工作量的

10%,野外抽查占总工作量的

3%~5%。各项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应有航迹监控和照片监控,应填写《1:25000

H

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室内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应符合附录

I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加工质量抽查记录表》(应符合附录

J

迹监控质量汇总表》(应符合附录

K

的规定)。检查人员应签字、填写检查日期,并保留检查的航迹图;4)

项目组应安排专人进行航迹数据管理,检查航迹图,进行实际采样点和设计点位的对应性检查;应安排专人整理检查野外监控照片。c)

项目承担单位检查。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查,野外实地检查比例应大于或等于总工作量的

组或项目组的质检工作以及原始资料进行检查、评价和验收,并写出验收文据。8.2 处理。9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9.1 样品验收、制备9.1.1 样品验收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样品管理人员,负责样品的验收。样品送交承担分析工作的实验室时,均应办理样品交接手续,送样单应包括项目名称、样品编号、要求分析项目、送样日期、送样人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并加盖委托单位的公章。9.1.2 样品制备9.1.2.1 样品事先应混匀并自然风干或在低于

50℃下烘干,在无污染的球磨机上研磨,全部样品粉碎至-0.074mm(200

目),混匀后分取

100g

用做分析试样,多余样品留作分析副样。9.1.2.2 每件样品加工后应彻底清扫干净,避免污染。9.2 分析元素应选择所处成矿区带内主要的成矿元素和指示元素,

Au、As、Sb、Hg、Cu、Pb、Zn、Ag、W、

15种元素必测,其它元素可根据测区地质矿产调查需求选测,不宜超过25种元素。9.3 分析方法10检出限(μg/g)检出限(μg/g)检出限(μg/g)Ag0.02Ge0.1Sb0.1AsHg0.005Se0.01Aua0.3La30SnLiSrBa50Mn30Ta0.1Be0.5Mo0.4ThBi0.1NbTi100Cd0.05Ni0.5Co10020Cr15Pb0.5Cs0.2Pda0.1CuPta0.2Zn10100Rb10Zr10a单位为ng/g。DB63/T

1936—2021选择元素的分析方法时,应根据测区区域元素组合特征及含量情况,根据本文件所规定的各种元素分析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根据优先选择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分析配套方案,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应经过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检验,各项质量指标应达到本文件9.4至9.7的各项要求。9.4 分析方法检出限宜采用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所选用的分析方法检出限(DL)应达到表3要求。表3 1:25000

表3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元素分析方法检出限(DL)要求对12个标准物质中的每一个标准物质进行12次分析,并分别计算每个标准物质12次测定的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RSD)(见公式4),其结果应符合表4的要求。

lg

CGBW

lg

C

lg

C

......................

(2)式中:——每个

GBW

标准物质

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对数偏差;Ci

——

GBW

标准物质

n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GBW

标准物质的推荐值。式中:

i

ss

.....................

(3)

RE%(GBW)RSD%(GBW

)≤0.10≤2317≤0.05≤12101-5%≤0.04≤10>5%≤0.02DB63/T

1936—2021每个

GBW

标准物质

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标准值之间的相对误差;Ci

——

GBW

标准物质

n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GBW

标准物质的推荐值。

.................

(4)式中:RSD%(GBW)每个

GBW

标准物质

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标准值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i——

GBW

标准物质的第

i

次测量值;Cs——

GBW

标准物质的推荐值;n

表4 1:25000

表4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多元素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总报出率应高于98%。当测区中某些元素报出率低于90%时,说明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不能完全满足本测区试样分析要求,应采取措施降低方法检出限或采取检出限更低方法对未报出的样品重新进行分析,直至完全满足要求。9.7 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9.7.1 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包括:a)

10

个批次或

1000

件样品中密码插入

12

个GBW

系列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每种元素的每次分析结果单独计算测定值与标准值对数差

5

lg

CGBW

lg

C

lg

C

..........................

(5)式中:12lgCGBW≤0.15≤0.15≤0.20≤0.10≤0.10≤0.171%~5%≤0.07≤0.07≤0.12>5%≤0.05≤0.05≤0.08DB63/T

1936—2021——

GBW

标准物质每种元素每次分析结果测定值与标准值对数差;——标准物质测量值;——标准物质推荐值。b)

精密度控制:根据测区地质与矿产特点,从省研制的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中,按每

件一个批次选取

4

每批样品分析完毕,计算插入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平均对数差(

的精密度,计算结果应符合表

5

的要求,并绘制日常质量监控图。四个标准物质的选择,应根据测区样品性质、主要分析元素种类及含量情况,选取接近背景含量,兼顾高、中、低含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控制;lgC

(lgC

lgC)4

.........................

(6)式中:

——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平均对数差;——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测量值;——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推荐值。4

(lgCi

lgCs)i141

2

..............................

(7)式中:

——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对数差的标准离差;——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测量值;——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推荐值。表

5 日常分析测定质量准确度、精密度控制限c)表

5 日常分析测定质量准确度、精密度控制限析。测区或每批样分析完毕后,对部分特高或特低含量试样,应进行异常点重复性实验。13

RE%RD%金(0.3~1)≤100≤100铂(0.2~1)钯(0.1~1)1~30≤66.6≤66.6>30≤50≤50DB63/T

1936—2021计算原始分析数据与重复性检验数据之间的相对偏差

RD,按

=合格样品数/重复性检验样品总数×100%,其中合格样品数是指原始一次重复性检验合格数,抽查或返工后合格样品数不能参加统计,一次性合格率要求应大于或等于

90%;d)

每件标准物质单独计算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RE)(见公式

8),并按表

6

相对误差(RE)允许限统计合格率,一次原始合格率应大于或等于

90%;

...........................

(8)式中:

——每件标准物质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标准物质的实测结果;

——标准物质的推荐结果。e)

包括全部高含量和部分中、低含量,每件抽取的样品单独计算基本分析结果与检查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RD)(见公式

6

规定相对偏差(RD)允许限统计合格率,一次原始合格率应大于或等于

90%;

.........................

(9)式中:——每件样品基本分析结果与检查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A1——基本分析结果;A2——检查分析结果。表

6 痕量金(铂、钯)元素分析标准物质及重复性检验允许相对误差ng/gf)ng/gf)

分析过程中应进行试液(料)制备控制、标准溶液控制、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控制、空9.7.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主要采用密码样抽检,由送样单位或送样单位委托第三方从分析副样中抽14DB63/T

1936—2021高中低均衡考虑,测区内抽取的密码样应大于或等于30件。两份分析结果的相对双差RD按式(10)率要求应大于或等于90%;由第三方分析合格率要求应大于或等于85%。RD%

2

A

AA

A

100%

................................

(10)式中:

——原样和密码样分析结果的相对双差;A1

——原样分析结果;A2

——密码样分析结果。9.8 质量评估9.8.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是对每一分析批、每人、每天分析质量按控制限要求所进行的实时控制,以判断分析人员的素质、环境、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及受控状态等。9.8.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估是送样单位即用户对实验室所报出的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可利用性是否达到合同或协议规定的要求,是否符合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进行的评估。9.8.3 质量评估报告每个项目样品分析工作结束后,实验室必须及时地对最终报出的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估,并提交质量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a)

任务来源;b)

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方法的摘要;c)

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分析方法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d)

整个测区各元素的报出率、总报出率;e)

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参数;f)

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g)

异常点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h)

采取的技术措施;i)

密码样合格率;j)

数据使用说明;k)

分析质量评估结论。9.8.4 质量问题处理对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监控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分析数据应做扩大检查,问题确实存在的,应依据问题存在的范围进行整改或返工。10 数据处理与地球化学图件编制10.1 数据处理15DB63/T

1936—202110.1.1 数据库数据库建立要求如下:a)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库专指采样数据库,主要有:1)

采样点号;2)

采样位置:指野外定点坐标,其中横坐标要含

6

度带投影带号;3)

元素含量;4)

含量单位:含量单位除

等元素为

外,其它为μg/g;5)

转换坐标:指全省统一参数下投影的大地坐标。b)

数据库软件宜采用

等汇交资料适用的数据库系统。10.1.2 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包括:a)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所获取的分析数据均应进行基本参数统计,按全区进行统计,确有必要可以按子区(如地质单元)统计;b)

统计参数包括样本数(N)、面积(S)、算术平均值(

)、标准离差(So)、变异系数(CV)、几何平均值(xg

)、中位数(Me)

、逐步剔除平均值加减

3

倍标准离差后的算术平均值(x0

)以及最大值(Xmax)、最小值(Xmin)。10.1.3 多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主要包括:a)

聚类分析;b)

因子分析。10.2 地球化学测量图件编制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图件按其性质可分为五类: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解释推断图、异常查证实际材料图。a)

原始数据图。主要包括水系、主要居民点、主要地物标志、交通道路、高斯方里网格、经纬度坐标、采样点位置及采样信息和分析数据信息属性。重复采样、质量检查点以不同颜色或符号标注;b)

异常查证实际材料图。异常查证工作完成后编制异常查证实际材料图。一般宜在地质矿产底图或综合异常图上投放完整的异常查证实际材料,包括面积性工作范围、地物化剖面、查证时随机采集的各类样品点位、槽探工程位置等;c)

地球化学图:1)

使用已编制好的数字化地理图作为底图,以单元素数据勾绘等量线成图,比例尺为1﹕25000;2)

地球化学图等量线间隔选取: 数据网格化采用

的网格,搜索半径建议采用

C 采用

0.1lgC(g

/g

ng/g)含量间隔(表

C等量线抽稀为

lg(g

/g

采用累积频率的分级方法,推荐以

可根据测区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整,使地球化学图能客观反映区内地质、矿产分布特征。采用累积频率分级法确定等值线间隔时,应对元素的测试精密度进行分析,以保证等量线的可靠性。16

lgCg/g

图上标注的真值/(

ng/g)0.11.30.21.60.32.00.42.50.53.20.64.00.75.00.86.30.97.91.0101.112.51.216.01.320.01.425.01.532.01.640.01.750.01.863.01.979.02.0100.0g/g

0-2.5S0≤1.5%

0-2.5S0

0-1.5S0>1.5%~<15%

0-1.5S0

0-0.5S0>15%~25%

0-0.5S0

0+0.5S0>25%~75%

0+0.5S0

0+1.5S0>75%~95%

0+1.5S0

0+2.5S0>95%~98.5%

0+2.5S0>98.5%注1:X

0注2:oDB63/T

1936—2021表

7 地球化学图等量线间隔值表表

7 地球化学图等量线间隔值表3)

色区设置。以冷色调(蓝色)作为低值区,随着数据的增大,颜色变暖,即由蓝-黄表

8 地球化学图色区划分4)

地球化学图应附直方图、景观分区角图、色阶、分析质量参数表、责任表、线段比例尺等。责任表中应填写样品分析单位。直方图表

8 地球化学图色区划分4)

地球化学图应附直方图、景观分区角图、色阶、分析质量参数表、责任表、线段比例0.1lgC(g/g

二位数字为

7(负值则为

样品数

N,平均值

,标准离差

So

CV。17

lgCg/g

ng/g)包含的数据值/(g/g

-0.23~-0.130.59~0.74-0.13~-0.030.74~0.93-0.03~0.070.93~1.170.07~0.171.17~1.480.17~0.271.48~1.860.27~0.371.86~2.340.37~0.472.34~2.950.47~0.572.95~3.720.57~0.673.72~4.680.67~0.774.68~5.890.77~0.875.89~7.410.87~0.977.41~9.330.97~1.079.33~11.751.07~1.1711.75~14.791.17~1.2714.79~18.621.27~1.3718.62~23.441.37~1.4723.44~29.511.47~1.5729.51~37.151.57~1.6737.15~46.771.67~1.7746.77~58.88DB63/T

1936—2021表

9 直方图数据分组间隔表表

9 直方图数据分组间隔表d)

地球化学异常图常。按照异常下限值的

1、2、4

倍划分三个浓度带,勾绘异常外、中、内带。异常图上均应表明异常图作图方法、作图参数和异常图例;2)

3~5

个元素作为一个组合编绘。同时,确定一个主元素,用面色表示内、中、外带,其他元素按异常下限圈定,用线表示,并用不同颜色区分;3)

综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是在组合异常图的基础上,研究几组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图件。将空间上密切相伴的所有元素异常归并为一个综合异常,用线圈闭异常范围,并对异常进行分类。为更加直观反映各综合异常成矿主元素,对主元素着面色异常编号统一为

GA。e)

解释推断图。解释推断图是在分析研究各类地球化学图件的基础上,按地质意义推断解释的图件。包括推断地质构造图、找矿预测图等。找矿预测图在综合异常图基础上制作,进一步开展局部预测时可参考组合异常图编制。11 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11.1 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的内容及任务18DB63/T

1936—2021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的解释推断、异常分类、异常筛选、异常查证、异常评价等。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主要任务:解释推断引起异常的原因,区分矿致异常与非矿异常,预测异常的找矿前景。11.2 异常的解释推断11.2.1 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异常关系,重点研究区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与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异常所处的成矿地质背景。11.2.2 研究区域地球化学条件。重点研究异常与局部异常、区域异常的关系。11.2.3 研究异常特征。包括:a)

Ca

异常面积(Aa)、异常规模(Ad);b)

异常结构:形态、异常浓度分级、异常元素组合、异常元素分带等特征。11.2.4 研究异常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重点研究异常所在地的气候、地形条件、植被、疏松覆盖物的情况,以及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11.2.5 研究异常与已知矿产、构造、蚀变和剥蚀程度等的对应关系。重点研究已知矿产、构造、蚀变等与异常规模、异常形态、异常浓集中心、异常元素组合及分带等的对应关系。11.2.6 综合分析地球化学异常与地球物理、遥感、重砂测量异常的关系。11.2.7 异常的成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通常四种情况往往交织在一起;由成矿地质作用或矿体引起的异常,最基本的判断识别特征是元素组合及其空间分布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对应。分别是:a)

由成矿地质作用或矿体引起;b)

由地质体引起;c)

人为原因引起,如废矿堆、选矿厂尾砂、运矿道路、冶炼厂及样品污染等;d)

由表生作用引起。如残余富集、生物富集、重力分选、选择性吸附、蒸发作用、表生淋滤等。11.3 异常分类11.3.1 确定矿致异常与主成矿元素根据化探异常特征推断可能的主要成矿元素及矿床类型的主要方法有:a)

用成矿元素的规模大小结合区带内主要矿床和矿种来识别主要成矿元素;b)

用综合异常中单元素异常的成矿度来判断主成矿元素;c)

用元素组合的比值法来识别异常所反映的矿化类型;d)

用矿床学研究中常见的成矿元素组合来判断矿化类型;e)

用异常元素组合及特征参数来判断主成矿元素和矿化类型等。11.3.2 异常分类通过引起异常的原因分析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图、组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异常检查结果,对异常进行分类(表

19

1有进一步扩大矿床(点)找矿远景或发现新矿种前景的异常

2

1

2

3

1

2

3DB63/T

1936—2021表

10

10

异常分类表11.4.1 异常参数筛选比值、分带特征)、矿化迹象、地质构造特征等,用数学方法进行描述,建立数学模型,用于异常筛选与评序。11.4.2 异常模式筛选以矿床成矿模式和地球化学勘查模型结合进行异常筛选。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与矿床成矿模式和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异常筛选与评序。11.4.3 异常综合筛选方法从而建立多元信息找矿模型,进行异常筛选与评价。11.5 异常查证11.5.1 异常踏勘检查地质化(物)探综合剖面测量及少量轻型山地工程。11.5.2 异常详细检查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圈定异常,地表揭露和圈定矿(化)体并控制其规模,基本查明异常特征,评价找矿前景,为深部工程验证提供依据。选择的方法技术主要是1:10000地质草测、1:2000~1:5000地质化(物)探综合剖面测量及适量的轻型山地工程。11.5.3 异常查证现场分析测试异常查证中宜使用样品现场分析测试方法技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异常查证周期,提高异常查证效率。11.6 异常登记在异常编图、异常推断评价、异常分类、异常查证等项工作完成后,应填写《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应符合附录L的规定),逐一对圈定的异常进行登记。20DB63/T

1936—202111.7 异常评价11.7.1 优选找矿靶区研究测区各类综合异常,依据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圈定找矿靶区;并结合地质、矿产、物探等资料,开展找矿靶区优选。11.7.2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通过研究找矿靶区异常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式,研究地球化学异常分带规律,提出地球化学异常找矿信息,进行矿产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主要评价内容:a)

异常元素组合、组分分带与浓度分带特征;b)

典型矿床成矿地球化学模型(成因模型)与找矿地球化学模式(应用模型);c)

依据异常分布特征与找矿模式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推断矿产类型,预测资源规模。12 成果报告编写12.1 报告提纲及编写要求12.1.1 绪言主要说明项目来源及任务目标、完成工作量、主要成果概述等,包括:a)

项目概况;b)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c)

景观特征;d)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e)

本次工作情况;f)

主要成果。12.1.2 测区地质概况在简述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对测区地质特征进行重点总结,主要内容为:a)

地质特征;b)

地球物理特征;c)

地球化学特征;d)

遥感特征;e)

矿产特征。12.1.3 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应包括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野外工作、异常查证、分析测试等方面,主要内容为:a)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b)

异常查证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c)

样品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d)

数据处理、图件编制及综合研究。12.1.4 绿色勘查工作与成效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21DB63/T

1936—2021a)

绿色勘查工作情况;b)

主要做法及成效评述;c)

存在问题与建议。12.1.5 测区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a)

地球化学参数特征;b)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12.1.6 异常圈定及解释推断在异常圈定、分类与评序的基础上,对重点异常进行解释推断,包括:a)

异常圈定;b)

异常分类与评序;c)

异常解释推断。12.1.7 成矿远景分析及找矿方向探讨主要包括:a)

找矿靶区划分及特征;b)

找矿方向探讨。12.1.8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地球化学测量获得的主要成果、成果转化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主要包括:a)

结论;b)

存在问题;c)

工作建议。12.2 报告附图12.2.1 地球化学测量图件包括单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地球化学推断解释图。12.2.2 异常查证图件12.3 报告附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a)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登记卡;b)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剖析图。22DB63/T

1936—2021附

录 A(资料性)野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点与航迹管理要求A.1 总则迹监控采样到位情况。A.2 容量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应具有大于1000个航迹点(或满足2~5天工作)的容量,交通困难区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航迹点容量应增大3~5倍。A.3 校准野外正式工作前,应对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初始化、定点误差检测和与测区内已知三角坐标定点误差小于25m。A.4

坐标系统选择CGCS2000坐标系。A.5 准备工作每天野外工作前,应检查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电池电量及备用电池。当电池电量显示不足时应及时更换。A.6 航迹野外工作期间必须保留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路线轨迹,注意调整航迹自动生成点间隔时间或距离,应选择2分钟自动生成一个航迹点,或者选用50m~200m的距离生成一个航迹点。当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容量不能满足工作日自动生成航迹点存储时,可形成断续航迹,但应保证每个采样点前后均有3个航迹点。A.7 坐标格式依据测区具体情况选择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坐标格式。如使用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时,在工作前应输入测区所在6°带的中央经线。A.8 定点野外工作期间,到达每一采样点,待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接收信号稳定后再读数。除自动输入航迹外,应输入该点的点号,在记录中做相应记录。因地形及植被原因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工作受限制期间不得随意关机,使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随时保持航迹自动输入状态。A.9 每天工作后,由专人将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中存储的采样点及航迹信息(坐标、样点编号、23DB63/T

1936—2021应在返回驻地的当天或隔日进行航迹信息的存储和航迹图的打印。野外期间录入航迹信息的计算机应保持完好的工作状态。对录入的航迹及点位坐标应及时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具体操作方法参考使用说明书和随机携带的软件。A.10 航迹图打印包括采样点位、编号和航迹线路,另一部分为采样点编号、坐标、高程、日期、时间。打印的航迹图上应有图幅号(地区)、日期、下载时间、下载者、工作者和检查者,各类人员均应进行检查并签名。A.11 航迹监控数据管理航迹数据和航迹图件由专人管理,任何人不得私自调用、修改航迹数据。下载的航迹原始数据刻录光盘保存归档。A.12 质量管理依据地形图上设计点位和航迹图点位坐标进行质量管理。应使二者基本吻合,设计的每个采样点和录入的航迹图点位迭加,形成航迹监控图。在航迹图上每一采样点均应分布在航迹线上。A.13 野外质量检查航迹管理各项野外质量检查也应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航迹管理。24

河(沟)中

25DB63/T

—25附

录 B(规范性)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按表B.1要求填写。表

B.1

1:25000

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 DB63/T

1936—2021附

录 C(规范性)采样点变更登记表采样点变更按照表C.1登记。表

C.1

采样点变更登记表26DB63/T

1936—2021附

录 D(规范性)样品交接清单样品交接清单按表D.1填写。表

D.1

样品交接清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