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源与文字创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1.gif)
![文字起源与文字创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2.gif)
![文字起源与文字创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3.gif)
![文字起源与文字创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4.gif)
![文字起源与文字创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9b9bc95ef20e1978def88bb41d5047c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起源与文字创制
本文所说的“中文字体”是指在中国境外发现的包括汉字在内的文字。汉字起源,是文字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人参与讨论,然而缘于问题复杂,证据不足,致使见仁见智,迄无定论。笔者认为,汉字的起源,包容于华夏文字的起源之中,探讨汉字的起源,应该把视野扩大到华夏文字的范围,且要考虑到关乎文字起源的诸多方面,特此不揣冒昧,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略呈浅见,以就教方家。一、文字是文字,数字字号不代表全讨论汉字的起源,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对已知的史前图画、符号作出它们是否是文字的判断。一些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通常把问题局限在文字与语言的范围内,他们坚持两个标准,一个是字形本体的标准:与商代的象形文字形体相似者,就认为是文字,否则,就不是;一个是功能标准:如果这些图形、符号具有记录语言的功能,就是文字,否则就不是。这些标准当然很重要,也貌似有理,但是其实这两个标准都是有些问题的。第一,字形标准不够全面,因为人们无法证明甲骨文的字形就是最早的文字的惟一形式。第二,根据现有的资料,人们也无从直接证明史前刻画符号是否具有记录语言的功能。因而,探讨文字的起源,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除了要注意文字本体的标准而外,还要考虑文字产生的环境:首先,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最终受着社会的制约。其次,文字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事物,创制过程中的文字,与创制成功后的文字有着诸多不同。如果对于这些因素不加考虑,只是把问题局限于文字体系及其与语言的关系之内,难免失之于片面。(一)形法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与历史上的无所不同的社会根源一些学者认为,文字产生于记录语言的需要,这个说法不很确切,因为它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语言已经产生了几十万年,分为音节的语言也有二万多年了,为什么文字的产生还不到一万年?其实,文字不是语言的伴娘,它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的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需要。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她还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就是说文字起因于社会需要:既有认识的需要,又有管理的需要,还有传承文化的需要。而且他的说法还表明,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前苏联著名文字学家伊斯特林说:“文字的产生比有声言语要晚得多。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声言语不再能满足人们交际中已增长了的和复杂化了的需要,这时文字才应运而生。”法国学者海然热说:“经历数十万年的时光,史前时期群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与语言能力决定性地完成了一个新物种的区分。然而,目前的研究水平告诉我们,文字仅仅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里,而且看来无例外地是一些人与人的关系特别复杂、等级制度的组织极为细密的社会。”文字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也是从根本上对于文字起源的解释,这个认识比文字起源于记录语言的需要的说法深刻,更加科学,它应该成为探讨文字起源的出发点。(二)农业经济的建立—文字产生于农业经济确立、氏族公社出现之后文字起因于社会需要,这仅仅是一种原则的认识,它还不足以回答文字的产生时代问题。那么,文字产生于哪个时代呢?根据已知的世界文字史来看,文字是发生在农业经济确立、氏族公社出现之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说:“文字的使用,或在石上刻象形文字,提供了文明开始的最适切的标准。”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也把文字出现看作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他们都认为,文字产生于农业出现之后。唐兰则明确地说到,图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但它不是文字,直到“人类由渔猎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有了图画,加上统一的语言,如其那时的文化已经发展到的那种需要,就立刻有了文字。”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说:“有文字的三大文明中心均庇荫着古老的农业社会,部分地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稠密,交通体系发达。”文字产生于农业时代与氏族公社时期,这是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因为,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处于采集渔猎经济时代,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社会还不能组织成为庞大的复杂的群体,还没有使用文字的需要;而农业经济的确立,使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发展起了饲养业、手工业等产业,人类社会的组织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了氏族公社的出现。而氏族公社的公共管理事务要比过去的社会组织复杂得多,仅靠自然语言,显然是不足使用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使用文字的需要,这时候,文字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说,农业经济的确立、氏族公社的建立,是文字产生的历史条件。肯定了这个认识,就可以大致确定文字的时间:文字的产生不可能早到在距今20000年前的采集渔猎经济时代,也不会晚到国家出现之后的时代里。(三)前文字:文字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文字的起源,不能仅仅局限于产生后的文字,而要研究文字产生的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文字的起源,既要研究产生后的文字,也要研究产生中的文字,还要研究产生前的文字。如同研究个体生命的诞生过程,不能只从他出生以后开始,而必须研究他的出生过程和孕育过程、甚至不能抛开孕育他的母体。另外,既要从个体的角度进行考察,还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考察。因为个体与系统是文字的两个基本单位。个体文字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整字,这是文字的自然单位,它们是构成文字系统的基本要素;而系统则指一种文字的全体及其规则,它是个体文字存在的文字环境,犹如社会是个人存生的社会环境一样。文字最初是由个体发展为系统的,文字成为系统后,才能用来系统地记录语言。文字产生的全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这已经成为现代学者的共识,然而,有些学者似乎认为,由图画到文字,是一个直接的过程,它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例如,许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起源大概只比殷墟甲骨文早500年左右。他们认为,文字从创始到发展为甲骨文这样的文字,有500年时间就差不多了。这样未免把事情简单化。实际上,从图画到文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经历了许多变化。对此,一些学者有着比较详尽的论述。许慎把文字的创制过程,从伏羲算到黄帝,时间跨度达2000年之久,文字形制的变化有八卦、结绳、书契,最后才是文字。据人类学考察,文字从创制到成熟,经历了图符——图画文字——文字这样的过程。陈望道说:“文字从起初到现在约略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一)记认时期;(二)图影时期;(三)表意文字时期;(四)表音文字时期。”在这四个时期中,前两个时期都属于文字的创制起。伊斯特林认为,在图画到“表词文字”中间还存在着一个“句意文字”阶段。再如,水书和东巴文字,都是发展了千年以上的文字,可是至今仍未到达甲骨文那样的成熟阶段。由此可见,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从图符发展成为甲骨文那样的文字,不是直接出现的,而是中间还经历一些复杂的过程。笔者曾经提出文字来源于视觉图形符号与语言的结合,认为文字是“视觉图形符号与听觉语言符号相结合的产物”,那么,文字产生的过程就是视觉图形符号与语言逐渐结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研究文字的起源,要涉及这样三个不同的阶段:尚未与语言结合的视觉图形→与语言结合过程中的视觉图形→与语言结合后的视觉图形。为了便于区分。我们把尚未与语言结合的视觉图形称为图符,把正在与语言结合过程中的视觉图形成为前文字,把已经与语言结合后的视觉图形称为文字。最初,图符不是为标记语言而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制作的,例如,为了计数而刻制一些简单的线条;为了标记而制作一些简单的符号,或者为了表述生活场景、记载生产经验而绘制一些图画。这时候,人们还没有想到把它们与语言结合起来,它们还是单纯的意义符号。这种图符,与语言无关,它们属于图画。后来,人们想到,把这些图画与语言结合起来用于记述或交流,就像印第安人所使用的图画文字一样。这时候,图画开始与语言相结合了,但是,二者的结合还是初步的:视觉图形本身的形体不固定,一定的图形与一定的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还不甚明确,也不很固定。这个阶段的文字,就是起源过程的文字,我们称它为“前文字”。然后,前文字进一步发展,字符本身的形体固定了,它与语言的一定单位的结合关系固定了。就汉字而言,最终形成了1个形体·1个概念·1个音节这样的符号,这时候,文字形成了,成了“真正的文字”。文字系统的形成,也是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最初,是用一幅幅图画或一些简单的刻符来笼统地表示一大堆话语,后来逐渐发展,终于成为能够完整、确切地代表整个语言系统的庞大而又严密的视觉符号系统。当然,文字的个体发展与系统的发展是同步的。总之,文字的起源,是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创制视觉符号阶段;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结合的阶段;文字创制的完成阶段这样的全过程。完成这个过程,远远不止几百年时间,特别是在原始社会那个步履蹒跚,节奏缓慢的时代里。(四)视觉图形的存在规律研究文字起源的重点是前文字,前文字处于文字产生的中间环节,把这个中间环节把握住了,就可上接图符,下连文字,把文字产生的全过程彻底弄清楚。研究前文字,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特点。一些学者,判断史前图符是否是汉字,老是拿甲骨文字的体制作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是1个形体·1个概念·1个音节。我们说,这标准也不完全对,因为它没有充分考虑到起源过程中的文字的特点。甲骨文已经是完全的文字了,而产生过程中的文字,则只是前文字和图符,它们的情况颇为复杂。前面说过,文字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一定的视觉图形单位与一定语言单位相结合的过程,或者说是视觉图形符号由单纯的图画发展到最终能代表语言的符号的过程。视觉图形代表语言,具有各种可能性:用一幅包括若干个体图形的画面来表达一系列模糊的话语;用一副图画来表达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用一幅个体图画形象来代表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语素或者一个音节;用一个简单的刻画符号来代表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音素。在文字的发展史上,这些情况都曾出现过。有人叫它做“图画文字”“史前文字”“文字画”,等等,还有人并未把它们区分得十分清楚,常常统一用“文字”这个术语来指称它们。不管怎么称呼,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真正”的文字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前文字阶段,前文字是文字的前身。如前所述,它与后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文字与文字的关系,犹如胎儿与婴儿,胎儿已经初具人形,但他还未从母体剥离,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生命体,而婴儿已经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生命体。前文字还没有从其母体——图画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文字则已经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它已经取得了准确表达概念、语音的功能。然而,犹如研究生命的诞生不能不研究胎儿乃至坐胎过程一样,研究文字的产生,就不能置前文字乃至图符于不顾。同时还须注意前文字与图符的差异,前文字已经在与语言结合,在有意识去表现概念、与一定的话语相结合,具有了后来文字的所具有的特征,这是它与图符的不同。而图符仅限于模糊地表意,不会考虑与一定的概念相结合,更不会考虑与一定的话语相结合。(五)绘画、指事的文字按照一般的说法,文字最初产生于原始图画,于是有人断言“汉字是受原始图画的启示而创造出来的,最早的字体是象形字,不是指事字。”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偏颇。文字不过是一种符号,它既可以用图画来代表,也可以用示意符号来代表,这本来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顺序。固然,有些事物是需要而且可以用绘画来记载表达的。例如:马、牛、羊、人、口、手等等有形可象的事物,但是,还有些事物,无形可象,或者是不便于用绘画来表达,它当然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代替。例如:数字,方位,等等。从甲骨文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的大多数最初是从图画发展来的,但是,也存在着—些由指事符号发展来的实证。同样的例子,在东巴文字、彝文中、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中也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说,最初的造字方法有两种,即象形和指事。伊斯特林把前文字称为“句意文字”。他说:“按所用的手段来说,句意字分为两类:形象的图画字和古老的约定符号。”而郭沫若则认为,中国早期文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刻划系统,另一个是图形系统。”“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他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可见,最初的文字具有两种类型:象形与指事。(六)是由多种文字的起源所决定在探讨汉字起源时,人们一般都从甲骨文出发,向上追溯。于是就有人以甲骨文作为判断是否是文字的标准。一些史前图符,凡是符合甲骨文系统特征者,就认为是文字,不符合者,就认为不是文字。这个做法有点武断,在中华大地上,起源时代的文字,不会只有一种文字系统。当时应该有多种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只是当时诸多文字系统中某一个系统的后裔。这是由文字发生的规律决定了的,文字的产生说到底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文字之时而没有可资借鉴的文字,它就会想办法创造出来。华夏文字的起源应该与华夏民族的形成相一致。考古资料证明,华夏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华夏文字的起源也应是多元的。中国这块大地,在距今8000—5000多年的时候,形成了六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圈:1.陕豫晋临近地区;2.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3.湖北和临近地区;4.长江下游地区;5.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主轴的南方地区;6.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它们对于中国文明早期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地域文化出现在新石器文化的晚期,社会已先后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一般说来,这个阶段的社会也应该到了发明应用文字的阶段。而考古证明,这一时期,在上述的各个文化圈内,都有图符出现。这些不同的地域,各有图符,各有传承。应该说,它们都是华夏早期文字。这些图符,即就是不符合甲骨文系统的特征,不是甲骨文的祖先,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是文字。它不是甲骨文的祖先,但有可能是别的文字系统。汉字的祖先只是当时诸多种文字中的一种,后来随着中华大地古老文化的逐渐融合统一,文字也就慢慢地统一成汉字了。至于是怎样统一的,是汉字取代了其它文字,还是吸收了它们,这些都要仔细研究。近年来,人们在对水书、彝文、东巴文研究过程中,发现它们的起源可能与史前图符有关。又据光明日报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仙居县首次发现古越族文字》报道,发现了古越族文字,它与中原文字不同,也与越王剑上的变形汉字不同。古越族文字也当源于史前华夏文字。这些情况展示了古老的华夏文字来源和演变的复杂性。《说文解字·叙》说:文字“以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这种说法也表明了古代文字的分歧。但最初的分歧,不应是同一文字的“改易殊体”而形成,这分歧当来自文字的多源。长期以来,人们拿着甲骨文作标准,来判断它们是否是文字,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方法论的错误:他们都在用单源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些史前字符。世界文字起源于单源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华夏文字起源于单源论也是不正确的。用单源论的观点研究华夏文字的起源,有可能人为地推迟中华大地文字起源的时间。笔者认为,汉字应是多种史前文字中的优胜者。这种文字的史前形体特点是以图画为主体的象形文字。它应该肇始于伏羲的“观物取象”的原则,发展于黄帝之史仓颉的“依类象形”,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可以看得到的甲骨文。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种文字极有可能起源于西北黄河的几字形湾内的陕甘宁地区,然后随着黄帝部落的东移而逐渐发展到中原和东部,与当地的文字结合,成为夏代文字和商周文字。(七)汉字是封泰山的文字现代文字用于人类社会,而早期文字却可以用于人神交际。在史前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文字是一种神奇的事物,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因此用它来作为与神灵交际的手段。例如被称为幼儿文字的“水书”就是如此,它由水书先生掌管,主要用来从事宗教文化,是一种记录“卜筮之书”的文字,一般人不学不用。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也常常被用来与神灵打交道,“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是巫师和祭司。“东巴文”就因为被他们所用而得名,这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其主要用途就是书写经文、布道念经、求神算卦。彝文也由“毕摩”即巫师掌握,主要用于各种祭祀仪式。古埃及的文字也是如此,最初由祭司掌管,用来为宗教、葬仪和皇室服务,后来才用于日常生活。汉字更是如此,它既可以用于人际交往,也可以用于人神交际。关于汉字起源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就意味着,文字是神灵对人的启示;“仓颉作书而鬼夜哭,天雨粟”的说法就说明文字具有通神的效用。文字用于人神交际,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很晚。商代甲骨文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于人神交际——占卜。晋国的侯马盟书,秦国的诅楚文,都是诉诸神灵的文字,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文字来占卜。古代的泰山勒石,更是利用文字来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和地位。许慎说,“仓颉之初作书,……以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这“封泰山”,就是用文字向神灵致意。如果用这个观点来看问题,那么,史前的许多岩画,如将军崖的摩崖石刻,大麦地的岩画等等,就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了,它们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文字。二、汉字产生的时间关于汉字产生的时间,说法很多,认为产生在距今三千多年到一万多年甚至二万多年的时段内的某一时间,各种主张都有。笔者曾把汉字的起源时间分为两段,谓:“汉字产生于距今4000至7800年之间,它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字的初创阶段,约在距今7800至4500年之间;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4500至4000年前后。”经过近几年的学习思考,结合新发现的一些材料,笔者的看法有所改变:目前已知的中华大地上的史前图符,不只是汉字的直系祖先,它们应是不同的体系的前文字,汉字的发生与它们密切相关。研究汉字的起源,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汉字系统之内,而要把视野放大到整个华夏文字的范围。因此,对于汉字发生的时间,笔者的看法修正为:汉字产生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它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汉字创制于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时当考古学的前仰韶时代和仰韶时代前期,时间界限为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二是形成期。汉字成熟于父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时当考古学的仰韶时代后期和龙山文化时代,时间界限为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一)《汉语》的创作前面说到,文字的发生是与历史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而包括汉字在内的华夏文字的发生则与华夏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1.农业、饲养业、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很早就出现了人类。起初,他们分布于多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古人以三皇为华夏文化的开端。关于三皇,周秦汉魏的史籍记载了许多神话和传说,唐代学者司马贞据此撰写了《史记·三皇本纪》,集中地对三皇时代的状况进行了描述。三皇即太皞庖牺氏、女娲氏和炎帝神农氏。三皇时代已经建立起了管理机构,伏羲“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炎帝以火名官”。他们先后活动在西起成纪,东到曲阜、泰山,北达冀州,南抵长沙的广阔地域,进行着种种发明创造。三皇之首伏羲氏创制了八卦,发明了文字,创建了嫁娶制度,发明了琴,还开创了“封泰山“的礼仪。他还发明了网罟,还蓄养起了“牺牲”。这些举措表明,伏羲开始了华夏文明的创建,因之他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女娲的功绩在于补天止水,重建天地秩序,恢复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她还发明了“笙簧”。神农氏的功绩主要是发明农业、医药业、商业,还发明了瑟,并把八卦发展为64重卦。《三皇本纪》系唐人根据以前的各种传说整理而成的,其中难免有神话化、故事化、理想化的成分,不可看作信史,但它大体上还反映着历史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出,三皇时代中华大地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发展了渔业,开创了农业和饲养业,建立了政权,创立了最初的伦理制度,也开始了文字的创制活动。史籍中的三皇时代,大略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新石器早期和中期。据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我国的新石器革命发生在1万年以前,……此后长达上万年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新石器革命发生之后,到距今8500年前后进入到新石器文化的发展阶段”。“新石器早期的遗迹,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为数最多,主要有黄河中、下游的山西怀仁鹅毛口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以及山东滕县北辛遗址。”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这些遗迹所反映的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早期遗址,主要有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时间距今约7000年。“我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大致是距今7000年前后出现的,并且延续了2000多年。”仰韶时代前期的文化分布的范围更大,发展的水平更高。它们有:①前期仰韶文化,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及熊耳山地带,甚至向东推进到太行山东侧。②后岗一期文化和早期大汶口文化。分布在东至山东半岛,西达晋中及长治盆地,北抵河套、桑干河、永定河一线,南逾黄河直到苏北地区。③早期大溪文化。分布在四川、湖北三峡地区约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西起长江瞿塘峡两岸,东达洪湖之滨,北到荆山南麓,南到洞庭湖畔。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当时华夏大地已经确立了农业经济和饲养业。在裴李岗磁山遗址和大地湾遗址中出土了粟和黍的遗存。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出土了稻谷遗存。这表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我国就开创了农业。到了距今6500年后,种植农业已经成为当时经济生产的主要部门。与农业相伴随的是饲养业的发明,仰韶文化早期饲养的畜禽有猪、狗、鸡和黄牛。河姆渡文化还饲养着水牛。在距今有9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制陶业,这一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与这种经济方式相适应,当时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时代,甚至出现了部落。总之,“新时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发现……反映出各地新石器文化传统已经形成,氏族公社获得了相当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主要有陶器绘画、陶器雕塑和玉雕。这一切都为文字的产生提出了要求,也为文字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2.公元前文献的出现与上述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在这个时代,各种史前文字也发生了。据考古所发现的属于母系氏族时期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图符主要有:湘文化的陶符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符是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陶符,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这里发现了三例陶文,有形如“十”字的符号,也有形如放射光芒的太阳状符号。处于同一时期的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遗址一期陶文,距今7350至7800余年。随后是仰韶文化的陶符,距今7000—6000年,这个时期的陶符,最著名的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文,此外,还在黄河流域的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甘肃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早期陶文,山东北辛文化遗址,安徽蚌埠双墩陶文,重庆市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等处都发现过陶文。最近,媒体报道,在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630多个距今7300年前的陶器图符。据称这些图符“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这些符号结构上,可分为单体、复体和组合体,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及可解释性。”因而被认为是汉字的源头之一。骨器刻符的发现龟甲刻符:有贾湖龟甲刻符,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距今9000—7800年间,刻在龟甲上,共发现7例,分别刻在4块龟甲上,其中有的像横“目”字形,有的像“曰”字形,还有的像“二”字形、“八”字形的。骨器刻符,是刻在骨器上的文字,主要发现有:(一)贾湖骨器刻符,与贾湖陶符、龟符同期,距今也有八九千年了,共发现3例,分别刻在骨笛、牛肋骨和一枚叉形骨器上。(二)山东省桓台县李寨文化遗址的骨器刻符,一个骨器上发现9个刻符,一个刻在骨器内底部,8个在骨器外柄上。(三)陕西省西安西南沣镐地区花楼子骨刻符号。共有12件骨器上刻有符号。多数是一个骨器一个符号,少数是一个骨器上有两个以上的符号。石器刻符。有贾湖石器刻符、湖南彭头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刻符等,时间在距今八九千年期间。内构图符号的性质岩画,是指古代先民们绘刻或镌刻在石头上的图画符号。它是人类早期的图画,是反映自远古以来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中形象化或符号化的表现。我国岩画丰富,其中具有重要文字起源价值的是宁夏大麦地的岩画。宁夏中卫大麦地有3172组8453个岩画个体图形,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其中1500多个个体图形被认为是图画文字。研究者称,“用丽石黄衣计算大麦地岩画早期文字符号至少在公元前11240年至公元前8864年,因此,大麦地岩画的图画符号同陶文符号一样可能是汉字源头的活水。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可以归于原始文字,其主要依据是:其一,它不是随意刻制或敲凿的,如同其它众多岩画一样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已经由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其二,这些象形符号具有了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其三,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已不是单纯的符号了,基本具备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构成文字的要素。至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和孤立的,而是呈星状分布的或成组的复合的,或者说是排列有序的。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大麦地岩画中,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经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对于这众多的史前图符的性质,专家们见仁见智下各持己见,理由各异,我们认为,根据它们的形制及其所处的时代、地域,应该把它们视为创制期文字,即前文字。首先,这些图符,已经不是单纯的图画,而是被作为表意符号使用的,至于它们是否已在与语言结合,和语言结合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作为表意符号,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其次,它们处于农业经济已经确立、社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有了使用图符记事的需求。因此,把它们看作创制过程中的文字,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最后,还想指出,这些个图符,分布在华夏大地不同的地域,它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体系,而是几种不同体系的史前文字。前面已经说过,华夏此时有着几个相互联系,但有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圈,都有着相当发达的文明,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字。上述所发现的图符的分布情况也支持着这一推断。这些现象说明,在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之前,就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早期文字。这种分散的不同类型的文字,要融合、演变、发展为统一的汉字,不可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它应该与华夏民族的形成,大致同步,也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二)今、表现为早期的时间界限汉字形成于父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代属于铜石并用时期,时间界限为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前者属于前仰韶时代和仰韶时代前期,后者则包括仰韶时代后期和龙山文化时代。1.从“封建王”到“统一”父系氏族时代,在中国古代史书上称为“五帝时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对五帝及其时代做了大致的描述。“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用武力征服了炎帝、蚩尤,建立了诸侯联盟,被尊为“天子”,成为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活动范围“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他还设立了官制,对“万国”进行监督,对万民进行管理,还推广了封禅的礼制,发明了历法。“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颛顼、帝喾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天文,建立了宗教,对万民进行“抚教”。他们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尧的贡献更多,他发展了天文,设立了礼制刑法,做了统一度量衡的工作;确立了巡狩和考核诸侯的制度,以此行使对天下的管理;还平定了战乱,放逐了一些不良之徒,杀死了有罪之人。帝舜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儒家后来所称的人伦道德;在国家管理事务中,建立了明确的分工制度,设立了相、司空、后稷、司徒、士、共工、虞、佐、秩宗、典乐、纳言等官职,对于天下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设立了九州,建立了朝贡制度,统治势力遍及四海。总之,在司马迁的笔下,在五帝时代,华夏民族融和统一的国家出现,国家管理机构逐渐完善,基本的典章制度得以建立的时代。无疑,这个时代是需要统一的文字进行管理的时代。而据许慎说,正是黄帝之史仓颉发明了文字。现代史学认为,史籍中的五帝时代,大致相当于父系氏族时代。现代史学据考古资料研究,认为在距今6000—4000年期间,是华夏各地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中华统一文化的时间。张光直:“不论在华南还是华北,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就是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有土著起源和自己特色的几个区域性的文化互相连锁成为一个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的圈。”他还说:“这个在公元前4000年前开始形成,范围北自辽河流域,南到台湾和珠江三角洲,东至海岸,西至甘肃、青海、四川的‘相互作用圈’”,“不妨便迳称之为中国相互作用圈或中国以前相互作用圈——因为这个史前的圈子形成了历史期间的中国地理核心,而且在这个圈内所有文化都在秦汉帝国所统一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形成之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刘庆柱也说:“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遗址等考古资料揭示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包括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黄河上游、辽河流域、太湖地区等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这时已经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父系氏族时代。仰韶后期和龙山时期,出现了中心聚落。中心聚落是部落联盟的中心部落所在地,住着最有势力、最富有的家族,成为经济交流和宗教文化的中心。大地湾遗址就是这样的部落,这里出现了宗教性建筑,其中一座房子堂前面积近130平方米,这是举行公共集会和宗教仪式的场合。大汶口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随葬品,还发现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像这样的聚落,在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这种聚落的出现,标志着永久性部落联盟的形成。而这种联盟的形成则标志着民族的初步形成。这大概可以看作中华民族最初的形成。龙山文化时代,一些中心部落发展成了城市。“城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社会历史发生剧烈变革的一种反映。古城的出现在长江流域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中期,黄河流域是在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但大量出现是在距今4500前后。迄今为止史前古城址已发现50多座,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蒙古高原的河套地区。”这些城市的大量出现,表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政治中心。总之,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氏族公社也发展到了顶峰,随后,逐渐产生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各地先后诞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氏族公社为基础的早期‘国家’,中华大地出现了‘万国林立的局面,至此,人类社会上的‘野蛮时代’达到了顶峰。”这种情况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存在着颇有规模的政治经济集团,其颇为复杂的管理活动,必然要求文字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2.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创制时期的汉字,比较粗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系统的符号系统,还不能组织起来记录完整的句子。所谓汉字的形成,指的是一定单位的图符与一定的语言单位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池模板制作安装施工方案
- 桥梁现场焊接方案
- 2024年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实施细则范文(二篇)
- 美术二年级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听评课记录1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整式的加法和减法》听评课记录3
- 电力行业人才培养与投资战略研究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听课评课记录4
- 特种定制电源行业的网络公关与社交媒体的联动
- 机械原理教育在灌装机技术培训中的重要性
-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探讨
- 特殊教育导论 课件 第1-6章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智力异常儿童的教育
- 辞职申请表-中英文模板
- DB13(J)T145-201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上册)
- 07J501-1钢雨篷玻璃面板图集
- 企业职务犯罪法制讲座课件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家乡的方言
- 母亲健康快车可行性报告
- 护理质量管理课件
- 护理学基础教案导尿术
- 出口货物报关单英文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