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考试大纲_第1页
训诂学考试大纲_第2页
训诂学考试大纲_第3页
训诂学考试大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 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2、 训诂与小学的关系。3、 先秦时期散见与经传中的例子。4、 具有代表性的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5、 具有代表性的通释词义的专注。6、 具有代表性的考订性质的训诂考著。7、 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8、 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9、 训诂对研究和学习古书的作用。10、 训诂对编纂字典辞书的作用。第二章训诂简史11、 证明训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著名例子一晋大夫叔向解说《昊天有成命》12、 汉代训诂大发展的原因。13、 汉代著名的训诂家。14、 两汉的经书注解和训诂专书。15、 经古今文之争最初的争论是什么。16、 古文指什么、今文指什么。17、 谁提出古文经学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18、 魏晋时期的经书注本、史汉三国志注本、老庄注本。19、 义疏20、 广雅、字林、玉篇21、 五经正义、唐代的史汉注本、唐代的文选注本、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22、 宋代学风大变,一变是宋人对经传大胆怀疑,二变是宋人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这两种变化各有利弊,各举一例说明。23、 朱熹在古书注释上的成绩。24、 朱熹对古书注释的见解。25、 右文说。26、 字汇在编排方法上的重大创新。27、 字汇和正字通与康熙字典的关系。28、 戴段二王提出的训诂新原则、新观点。29、 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第三章训诂的术语和方法30、 浑言析言之言之为言如字互文31、 声训的理论基础。32、 因声求义的声训与唯心主义的真诠学的区别。33、 汉代声训的特点。34、 汉代声训家对干支字的解释。35、 刘熙释名的特点。36、 释名的价值。37、 异字相训中形体部分相同者的三种声训方式。38、 同字相训的特点。39、 段玉裁提出的因声求义的三条训诂原则。40、 声训的作用。41、 古音通假应遵守的两条原则。42、 先秦形训的例子。43、 形训的基础和例子。44、 说文讲错字形的例子。45、 说文讲错的本义的例子。46、 形训流弊的三种表现。47、 在运用字形来探求词义时,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48、 义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哪种训释方法较科学。49、 同义词互训的例子,50、 产生反训现象的主要原因。51、 一词连释几个同义词的例子。52、 设立界说的例子。第四章训诂要籍简介53、 赵岐《孟子章句》。54、 王逸《楚辞章句》55、 《皇清经解》56、 《毛诗传笺通释》57、 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58、 《尔雅》与群经注解的关系59、 尔雅名称的意义、60、 释古、释言、释训的内容61、 二义合为一条的缺点。62、 张辑、郭璞、陆德明对尔雅的赞语。63、 尔雅的价值64、 尔雅的重要著述65、 《方言》书名全称的意义。66、 《方言》的主要内容。67、 《方言》的价值、。68、 《方言》的重要著述。69、 说文最主要的特点。70A、说文部首先后排列的条例。70、 说文每部之中字之先后排列的条例。70B。说文字体先后的条例。71、 说文说解的次序。72、 省声亦声阙一曰同意73、 段注对说文的四个方面的阐发74、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包含的三部分内容75、 说文的历史地位76、 释名对以下诸字的解释暑海秦肉舅言缨车77、 杨树达所说释名音训的三个大例78、 释名的主要著述79、 广雅书名所包含的意义80、 与尔雅相比,广雅内容上的特点81、 广雅在释名物时所采用的不同于尔雅的特殊方法。82、 广雅疏证的特点83、 广雅的历史地位84、 广雅的缺点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诂者,故也,本来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就是研究字义,解释语言。意思是说,诂是推求字的本义,训是探求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历史,总结训诂方法,概括出如何准确的探求诠解古代文献的词义的方法条例的科学。2、 训诂与小学的关系。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教小学。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是有关系的。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这样小学成了学术专名。到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于是小学分成了训诂、文字、音韵三部分。大致说来,训诂是研究字义的;文字是研究字形的;音韵是研究字音的。3、 先秦时期散见与经传中的训诂例子。(2—3个)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左传。宣公十二年,之战中楚庄王说:,夫文,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4、 具有代表性的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3—5种)随文释义的注疏真正出现在西汉以后,著名的十三经注疏、文选注、前四史注、孟子章句、楚辞章句,以及清儒的大量注疏,都是随文释义的注疏。5、 具有代表性的通释词义的专注。(3—5种)《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字典、《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词典,它们就是产生于汉代的通释词义的专注。之后出现张揖的《广雅》、顾野王的《玉篇》、宋陈彭年的《广韵》、丁度的《集韵》,增订《广韵》。6、 具有代表性的考订性质的训诂考著。(3—5种)如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文》,俞樾的《诸子平议》。清阮元的《经籍纂诂》、张玉书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康熙字典》、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7、 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是为读经服务的。王念孙说:“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8、 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古典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指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另外还对其他一些相关学科也有一定的帮助。9、 训诂对研究和学习古书的作用。(1) .校勘离不开训诂。(2) 正确标点古书离不开训诂。(3) 注释离不开训诂。(4) 古文翻译离不开训诂。10、 训诂对编纂字典辞书的作用。训诂学对编纂字典词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要编纂专门字典如词源字典、分期字典更是离不开训诂研究提供的成果。(1) 明字义孳乳,就是要弄清所释之字的本义、引申义。(2) 分时代先后。(3) 明发展线索。11、 证明训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著名例子一晋大夫叔向解说《昊天有成命》晋国的大夫羊舌(叔向是他的字)聘于周,(周卿士)单靖公与之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凤夜基命有密,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是道成玉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因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这段资料充分说明训沽在东周时期便己产生。12、 汉代训诂大发展的原因。原因有二:A.儒家思想被奉为正宗,传授和解释儒家经典成了当时学者的首要任务。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读经尊儒。如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书。B。是汉代去古已远,许多字的古义、古音一般人已不能了解,正如戴震所说:“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年之久。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再加之秦火之后(秦始皇烧民间书,项羽烧博士书,八年间,书籍两度遭浩劫),书籍焚毁,简册错落,更增加了阅读古书的困难,这就使得解释古文献成为迫切需要。13、 汉代著名的训诂家。(5—8人)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易》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氏(方)之学;《书》有大小夏侯(胜及其侄建)欧阳氏(生)之学;《礼》有后氏(苍)之学;《诗》有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燕人韩婴)三家之学;《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得公羊之学。以上五书十四家都立学官,称为五经十四博士,在学术界占有通知地位。(西汉)东汉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许慎、马融、服虔、郑玄等人都注五经,通诸子,都是著名的经学大师。《诗经》、《三礼》郑笺,何晏的《论语集解》保存了马融、贾逵、郑玄的注解,东汉的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吕氏春秋转》。14、 两汉的经书注解和训诂专书。《诗经》、《三礼》郑笺,何晏的《论语集解》保存了马融、贾逵、郑玄的注解,东汉的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吕氏春秋转》。《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训诂专书。15、 经古今文之争最初的争论是什么。今文和古文,本是文字之异,今文即所谓隶书,古文即所谓古文、篆文。经文的古今文字不同,早在汉武帝时已发现。古今文两学派在学风上、治学方法上都是不同的。古文经学派不语怪力乱神,比较朴素,主张无征不信。这些对后世训诂学产生了良好影响。今文经学派则不同,他们专投皇帝之所好,西汉时讲灾异,东汉时期讲谶纬。今文经大师是董仲舒,古文经大师是郑玄。16、 古文指什么、今文指什么。今文和古文,本是文字之异,今文即所谓隶书,古文即所谓古文、籀文、篆文。经文的古今文字不同,早在汉武帝时已发现。古今文两学派在学风上、治学方法上都是不同的。古文经学派不语怪力乱神,比较朴素,主张无征不信。这些对后世训诂学产生了良好影响。今文经学派则不同,他们专投皇帝之所好,西汉时讲灾异,东汉时期讲谶纬。今文经大师是董仲舒,古文经大师是郑玄。17、 谁提出古文经学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西汉末,刘歆正式提出了古文经学问题,“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刘歆在这封著名的书信中对今文经学派提出挑战,尖锐地历数今文经学的弊端:,往者,^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阀,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祥、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月民义之公心,或怀女石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18、 魏晋时期的经书注本、史汉三国志注本、老庄注本。《春秋左转》:晋.杜预注;《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论语》:魏.何晏集解;《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实际上是晋。梅颐传。晋.徐广《史记音义》;宋.裴画史记集解》;吴.韦昭《汉书音义》、《国语注》;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晋.郭璞《山海经注》、《楚辞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东晋.张湛《列子注》;曹操《孙子兵法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19、 义疏魏晋时期在训诂方式上,开始出现了义疏的形式(东汉郑玄的《毛诗笺》是后世义疏的滥觞)。义疏先释经文,次阐述注义。一方面是因为南北朝去汉久远,汉人的传注古简,文义不明,一般人读不懂,需要注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讲经,大力宣扬儒学、玄学和佛学的思想意识,麻醉人民,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再者义疏的兴起也是受了玄学和佛学影响的结果。魏晋玄学炽盛,崇尚空谈。佛学家也重视讲经,儒家也向他们学习,也编写出讲经的稿子。这些讲经的稿子就是义疏、讲疏。著名的有:沈重的《周官礼记义疏》;皇侃的《礼记义疏》、《论语义疏》;刘炫的《春秋左氏传述义》;何晏的《老子讲疏》。20、 广雅、字林、玉篇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广大《尔雅》之义,其内容与书名相符,是《尔雅》的增订本。吕忱《字林》与《说文解字》属同类字典,补《说文解字》的漏洞,在当时影响较大,价值仅次于《说文解字》,大约在宋元之间亡佚。顾野王的《玉篇》是适应楷书流行后说解文字而产生的要籍,收字1.6万多个。21、 五经正义、唐代的史汉注本、唐代的文选注本、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人以六朝和隋的旧疏为底本,撰《五经正义》。正义者,正前人义疏,义归一宗也。这样《五经正义》成为官定的五经正义,儒生考试必须以此为准,五经的解释就固定下来,随之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五经正义没有创新,但保存了许多宝贵材料。《文选》李善注、《史记》张守节正义、司马贞索隐,《汉书》颜师古注,陆德明《经典释文》、颜师古《匡谬正俗》,尚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开元时代的和尚慧琳的《一切经音义》。22、 宋代学风大变,一变是宋人对经传大胆怀疑,二变是宋人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这两种变化各有利弊,各举一例说明。欧阳修、刘敞等人发扬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见解,对经传大胆怀疑,摆脱汉唐旧说,创发新义,提出了很多前人不能提的问题,给后世疑古派充分的启发。疑古者提出,《十翼》非孔子之言;欧阳修作《易童子问》,辩《系辞》、《文言》以下,非孔子之言;苏轼认为《周官》为战国之书。疑《孔传》,始于宋的吴棫。他怀疑东晋所献《古文尚书》为伪造,朱熹继承了他的观点,说:“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序是魏晋人作。《书》凡易读者皆古文,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偏记其所难而易者全不能记?”后来的研究证明宋人的这些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宋人疑古走上绝对化,他们治经务反汉人之说,未免太绝对了。皮锡瑞批评说:,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祀以合今之制度。”王柏删改《诗》、《书》是疑古派走上极端的表现。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究其原因是因为“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学者不满足于死记硬背经文及其注疏,要求能够较自由的研究学术,这是宋代学风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与科举制度有关。宋神宗变“贴经”为“墨义”,“贴经”考察死记硬背,“墨义”考察的是对经义的理解。通过墨义考试则较轻松,应试者可以临时发挥。这样就使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而又不愿认真读书的人有机可趁,文字蹈空的义理开始充斥学术界。这是宋代义理之学对后代学风的不良影响,这种空疏的义理与朴实的训诂是背道而驰的。23、 朱熹在古书注释上的成绩。朱熹是集宋学之大成者。他的著作有《史记传》、《四书集注》、《楚辞集注》。朱熹虽然也借注疏宣扬唯心主义的理学,但是他在宋儒中学最笃实,常教人看注疏,不可轻议汉儒。由于他既尊重先儒的传注,又不迷信先儒,所以他注解的几部书取得了很大成绩。《诗集传》简明扼要,流畅通俗,解说比较接近诗的愿意,所以成了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书,几百年来,流行颇广,影响很大。《四书集注》则成了南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成了封建社会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其影响尤为深远。24、 朱熹对古书注释的见解。(1)重视字书、韵书,名物训诂;(2)尊重古注传疏,兼采近时之说;(3)主张注文宜平易明了;(4)不可令注脚成文;(5)不可以己意解释古籍;(6)会通大义,以定训诂;(7)不可增字为释;(8)于所不知,要当阙疑。这些见解,对于我们整理古籍、注释古书也是具有启发作用的。25、 右文说。和王安石同时的王圣美倡右文说。右文说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浅”字,左旁水表类,右旁戋表义。“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而小者曰贱。诸如此类,皆以戋为之。右文说认为字义寄于声符,从声旁解释已定的字义,不脱离语言,能说明一部分现象,有助于训诂。右文说启发了训诂学因声求义的方法,所以后来发挥王子韶学说的人还不少,如段玉裁、王念孙、刘师培、杨树达等。26、 字汇在编排方法上的重大创新。梅膺祚的《字汇》是我国第一部采用笔画排列法编纂的字典。它把《说文解字》的540部首合并为214部首,还将部首以“字画之多寡循序列之”;每一部首中的字也是以笔画多少排列的。比起《说文解字》、《玉篇》以音序排列的韵书来,大大地便于读者检字。这在当时来说是最进步的检字法,对后世字典的编纂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康熙字典》就是完全依照《字汇》的检字法编排的。27、 字汇和正字通与康熙字典的关系。《康熙字典》就是完全依照《字汇》的检字法排列的。《正字通》的部首和排列法都依照《字汇》,但比《字汇》征引稍博。这两部字典都是普及型的,直接服务于一般群众,为当时的民众所欢迎,但一向为学者们排斥和轻视。28、 戴段二王提出的训诂新原则、新观点。戴震明确提出“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故训声音相为表里”的说法(《戴东原集》卷四),认识到训诂与声音的关系,开始改变认为文字是直接表示概念,因而重形不重音的观点。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从实践中发展了他的学说,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使人们明白了文字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不但同声符而不同义符的字可以同义,甚至义符声符都不同,只要音同或音近,也还是可能同义的。29、 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8个以上)戴震《方言疏证》、《转语》、《孟子字义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诗古训传》、《六书音均表》,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尔雅义疏》,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说文部首均语》,黄侃《黄侃论学杂志》。邵晋涵《尔雅正义》,毕沅《释名疏远》,胡承琪《小尔雅疏证》,王筠《说文释例》、《文字蒙求》、《说文解字句读》。30、 浑言析言之言之为言如字互文A浑言、析言(对言,散言;对文,散文)这两个术语连在一起使用,说明两个同义词为何在不同的地方解释不同。〃浑言〃指一般概括,〃析言〃指细微分别。例如:《说文〃心部》:,息,喘也。”段注:,口部曰:喘,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言之。”《说文.广部》:“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浑言〃又称为〃统言气例如:《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B"浑言〃又称为〃散言〃或〃散文",“析言”,又称为〃对言〃或〃对文"。《说文•禾部》:,亢稻属。”段注:“散文税亦称稻,对文则别。”C之言、之为言是两个专门用来声训的术语。这两个术语所表示的意思一样,都表示本字和释义字之间,不但意义相近可通,而且在声音尚上有同音或者双声叠韵的关系。例如:《诗经。召南。采骚》:“于以采^,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郑笺:“骚之言宾也,藻之言澡也。妇人之行尚柔顺,自挈清,故取名以为戒。”孔疏:,宾,服也。欲使妇人柔顺服从。澡,澡浴也。欲使妇人自挈清。”《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刘宝楠正义曰:,饩气之为言乞也,谓气与也。”D如字、这个术语用来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例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赢+缶。”《释文》:,姑,如字。《说文》作盈皿,音同,云’秦以市买多得为盈皿。’”E互文、互辞、互言、这三个术语是用来说明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方法的。古文中常用这种修辞方式,即前后两句话各有省略,互相补充,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叫做互文见义。31、 声训的理论基础。所谓声训,指的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解释词义的方法。音义同源是声训的理论基础。32、 因声求义的声训与唯心主义的真诠学的区别。一个词的声音与意义是密不可分的,表示这个词的声音,直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概念)表示某一意义的词,必定有一个固定的声音,这就是说,词的声音与意义是同时存在的。但词的音义的结合关系是偶然的,一个词最初发什么音完全是偶然的。所以同义词不一定同音;同音词不一定同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苟子就阐明了“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的道理。同时语言存在着声同义近、同声多同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既用某种声音规定为某种事物的名称,因而对与此有关系的事物也就用与此名称相近的声音来表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声音追求字义,并有可能追求一系列同义词及语源。这就是清儒所说的因声求义。上古时代追求事物得名的真正原因的声训,糟粕多,精华少。王力先生称之谓唯心主义的真诠学。33、 汉代声训的特点。(2—3例)在两汉人们大量应用声训,而且越来越多的寻求“真诠”,即追求事物之所以得名的真正的解释。起初,声训的对象还只限于对那些只带有神秘色彩的名词或与神秘事件有关的名词。例如《左传。庄公十七年》:“冬,多麋。”这本是一条平常的关于野兽多而伤害庄稼的记载。杜预注曰:“麋多则害五稼,故以灾书。”但《汉书。五行志》利用声训,作了如下的解释:,刘歆以为毛虫之孽为灾。刘向以为麋色青,近青祥也。麋之为言迷也,盖牝兽之淫者也。是时,严(庄)公将取齐之淫女,其象先见,天戎若曰,勿取齐女,淫而迷国。严(庄)不寤,遂取之。夫人既入,淫于二叔,终皆诛死,几亡社缀。”又《书序》(《商书咸义》之序)记载“伊陟相太戊,毫有祥,桑榖共生。”传曰:“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伊陟戒以修德,而木枯”。《汉书•五行志》对此事作了如下的解释:,刘向以为殷道既衰,高宗(武丁,盘庚之子)承敝而起,尽凉阴之哀,天下应之,既获显荣,怠于政事,国将危亡,故桑之异见。桑犹丧也,榖犹生也,杀生之秉失而在下,近草妖也”。34、 汉代声训家对干支字的解释。(十干中举4例,十二支中举5例)汉代人在解释干支时,也是这样穿凿附会的。干支本来是事物的名称,后来借用来纪日纪年。汉代人不知道他的来历,认为很神秘,于是用声训来解释。甲言万物破符甲而出(《史记〃律书》,以下简称《史》);出甲于甲(《汉书〃律历志》,以下简称《汉》);万物孚甲(《白虎通〃五行沪,以下简称《白》);从木载孚甲之象(《说文》卷十四,以下简称《说》);孚甲,万物解莩甲而生(《释名》,以下简称《释》)。乙言万物生轧轧(史);奋轧于乙(汉);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象春生木冤曲而出(说);轧,自抽轧而出(释)丙言阳道著明(史);明炳于丙(汉);其物炳明(白);位南方,万物成炳然(说);物生炳然(释)丁言万物之丁壮(史);大盛于丁(汉);强(白);夏时万物皆丁壮成实(说);壮,万物皆丁壮(释)戊丰楙于戊(汉);茂,物皆茂盛(释)。己理纪于己(汉);抑屈起(白);纪,皆有定形,可记识(释)庚言阴气更万物(史);敛更于庚(汉);物更(白);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说);更又坚强(释)辛言万物之辛生(史);悉新于辛(汉);阴始成(白);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说);新,物初新者,皆收成(名)壬任,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史);怀任于壬(汉);阴始任(白);象人怀妊之形(说);阴阳交,物怀妊(名)。癸揆,言万物可揆度(史);陈按子癸(汉);揆度(白);冬时水土平,可揆度(说);揆度而生,乃出土(名)以上是天干。下面是地支:子兹(《淮南子〃天文训》,以下简称《淮》);滋,言物滋于下(史);孳萌于子(汉);孳(白);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说);孳,阳气始萌,孳生于下(释);丑纽(淮);纽,言阳气而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史);纽牙于丑(汉);纽(白);纽(说)纽,寒气自屈纽(释)寅万物螟螟(淮);言万物始生螟然(史);引达于螟(汉);演(白);髌(说);演,演生物(释)卯茂茂然(淮);茂,言万物茂(史);冒茆于卯(汉);茂(白);冒,二月万物冒地而出

(说);冒,载冒土而出(释)。辰振之(淮);言万物之蜃(史);振美于辰(汉);震(白);震,三月阳气动,雷电振(说);伸,物皆仲舒而出(释)巳生巳定(淮);言阳气巳尽(史);已盛于巳(汉);物必起(白);巳,四月阳气而出,阴气己藏(说);巳,阳气毕布巳(释)午忤(淮);阴阳交(史);辱布于午(汉);物满长(白);倍也,五月阴气倍逆阳(说);仵,阴气以下上,与阳气相忤逆(释)未昧(淮);言万物皆成有滋味(史);昧于未(汉);味(白);味,六月滋味也(说);昧,日中则昃,向幽昧。(释)申呻之(淮);言阴用事,申贼(一本作则)万物(史);申坚于申(汉);身(白);神(段玉裁注:,神,当作申”)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说);身,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各成也(释)酉饱(淮);万物之老(史);留孰于酉(汉);老物收敛(白);就,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说);秀,物皆成(释)戌灭(淮);言万物灭尽(史);皆入于戌(汉);灭(白);灭,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说);恤,物当收敛,矜恤之(释)亥阂(淮);该,言阳气藏于下(史);该阂于亥(汉);仰(《白》,毕浣《释名疏证》引作%亥”。此是假借依为碍);荄,十月微阳起,接盛阴(说);核,收藏万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亦言物成皆坚核也(释)35、 刘熙释名的特点。与其他书不同,汉末刘熙的《释名》才真正是从语言学出发来研究声训的。刘熙在《释名》自序中说,事物的名称不都是圣人制定的,名号有雅俗之分,有各方之异。他的这种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广泛的解释人民群众的日常用语,不少解说符合实际,没有牵强附会的讲一番大道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政治说教的范围,进入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36、 释名的价值。《释名》的这些缺点错误,前人也已指出。但是也肯定了此书在训沽学上的价值。林尹《训诂学概要》第八章曰:“《释名》所释之名物、典礼,计一千五百二事,当时名物典礼,大致略备,藉以考见古昔遗制与古音,价值自高,唯全书概以音释,牵强之处,在所难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以音求义,多以同声相谐,不免牵合,然可以推见古音;又去古未远,所释器物亦可以推见古制。’所评甚为允当。”汉代的声训对后世训沽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形声字声符表义,意符表类的“右文说”,以及段王因声求义,说明通假的训诂方法,都曾受到汉儒声训的启发和影响。为了说明这种影响,有必要了解声训的一般方法。37、 异字相训中形体部分相同者的三种声训方式。用声母释声子、用声子释声母、用同声母的字相训。形体部分相同者,主要是指利用形声字的声符来进行声训,其方式可分3类:(1用声母释声子。例如:《白虎通。礼乐》:,笙也,太簇之气,象万物之生。”《白虎通。巡狩》:,岱,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释名。释形体》:,腕,宛也,言可以宛屈也/,趾,止也,言一进一止也。”《释名。释宫室》:,楣,眉也,近前各两,若面之有眉也。”,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篱,离也,以柴竹作之,疏离离然也;青徐曰椐,椐,居也,居于中也。”(2用声子释声母。十二干支的解释,大部分属于此类。下面再举几例。《诗。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候干城。”毛传:,干,杆也”。《白虎通〃号》:,帝者,谛也”。“君之为言群也。”,舜,犹彳舜彳舜也。”《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癀也,所照癀远也”(癀,从广,黄声。黄,从田荧,荧,古光字),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害,割也,如割削物也”。(3)用同声母的字相训。例如:《白虎通.诛伐》:,战者,惮警之也”。《风俗通.祀典》:,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祖者但也。《左传》: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释名〃释天》:“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雹,炮也,其所中物皆摧析,如人所蹴炮也。”,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又曰峻东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匕”,祲,侵也,赤黑之气相侵也。”,氛,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白若粉之形也。”,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38、 同字相训的特点。《史记。律书》:,甲,言万物破符甲而出。”,丁,言万物之丁壮。”,申,申贼万物。”《释名.释地》:,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释宫室》:,观,观也,于上观望也。”,阂,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释名〃释书契》:,籍,籍也,所以籍疏人民户口也。”这种声训,虽说是同字相训,其实两个字的音和义并不相同。如例一中的前“甲"字是干支名称,后“甲”字是甲壳之意;前一“丁”字是干支名称,后一“丁”字是丁壮之意;前一“申”字是干支名称,后一“申”字是延申意。例二中的前“泽”字是水名,后一“泽”字是润泽之意。例三中的前“观”字是建筑物名称,后一“现”字是观望之意。前“观”读去声,后“现”读平声。前一“阙”字是建筑物名称,读去声,后一“阙”字是空缺之意,通“缺”,例四中的前一“籍”字是名词簿籍,书册之意,后一“籍”字是著录记载之意。39、 段玉裁提出的因声求义的三条训诂原则。段王提出的因声求义的训话原则包括:声近义同,从某声多有某意;字义得诸字声;形声多兼会意3个方面。40、 声训的作用。作用有二:一是说明通假,依音破字。二是推求语源,说明转注。41、 古音通假应遵守的两条原则。一是范围不能太广;二是古音通假必须有确凿的证据。42、 先秦形训的例子。(3个)《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说文。王部》,王”字下引孔子说:,一贯三为王。”又士部“士”字下引孔子说:,推十合为一为士。”又黍部,黍”字下引孔子说:,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也。”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也常用形训的方法。例如:《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之于公也。”《荀子。劝学》:,天见其明。”杨倞注:,明谓日月。”43、 形训的基础和根据。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叫形训。运用形训最多的要算许慎《说文解宇》。其书中之字大都依形立训,以字形的构造来说解字义;根据汉字特点,把相同的一部分形体归纳成为540部,作为表示意义范畴的义符,以此来统摄9353字,这本身就体现了《说文),以字形为主的特点。段玉裁曾明确地指出《说文》的特点“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的《说文》”。《说文》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完全是依形立训,就是形声字,也是以形为主,先说它属于某部首,即属于某类义符,然后再说是某声。而且许多形声字都是形声兼会意。44、 说文讲错字形的例子。(3—5个)在古文字中,象形字和会意字占优势,尤其是会意字,是古文字中最丰富、最富有表现力又最耐人寻味的文字。到了周秦时代,文字形体变化很大,有些已看不出原来古字面貌的篆文,把本来是表义的部分,误认为纯粹表音的符号,于是讲错了字形构造。虽然这些字的本义没有完全讲错,可是人们很难找出字形和本义的联系。例如:牡《说文》:牡,畜父也。从牛。土声。段注:“按土声,求之迭韵双声皆非是。盖当是从土,取土为水牡之意。或曰:土当作土。士者,夫也。”段氏想对徐说加以补正,也未说对。甲骨文牡字作牛、作羊L牛羊不拘,其旁之“二是牡器的象形。舞《说文》:“舞,乐也。用足相背。从桀-木,无声。”甲骨文舞字作口像以两手拽牛尾而舞之形,是一个明白如画的象形字。加“桀木”是多余的。古舞无为一字。许慎不知“无”字被借用为丰无字,对无字强加解释说:“无,丰也。从林口。古舞无为一字。许慎不知“无”字被借用为丰无字,对无字强□,从大廿廿数之积也。林者,木之多也。无与庶同意。”‘大年《说文》:“年,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有年’。”甲骨文年字作力像人头顶一捆禾之形,从禾从人。‘大许慎说“千声”,显然是“人”之形误。奚《说文》:“奚,大腹也。从大。省声。弟籀文系。”甲骨文奚字作口了□,像人持绳索以拘罪人之形。罪隶为奚字之本义,大腹为其借义。古代奴隶叫奚,如百里奚。他名之曰“奚”,就是因当过一段陪嫁的奴隶。《说文》又有“奚字,训为女奴。此字当为后起字,是由“奚”字孳乳而来的。这又证明“奚”的本义是奴隶,是有罪的奴隶,所谓的“大腹”,与本义无关。许慎说“千声”,显然是“人”之形误。奚《说文》:“奚,大腹也。从大。省声。弟籀文系。”甲骨文奚字作口了□,像人持绳索以拘罪人之形。罪隶为奚字之本义,大腹为其借义。古代奴隶叫奚,如百里奚。他名之曰“奚”,就是因当过一段陪嫁的奴隶。《说文》又有“奚字,训为女奴。此字当为后起字,是由“奚”字孳乳而来的。这又证明“奚”的本义是奴隶,是有罪的奴隶,所谓的“大腹”,与本义无关。(1—2个)《说文》是一部专讲字的本义的字典,但由于许慎误认字形,把后来的字义当成该字的本义。例如:王《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其实这都不是本义,而“王”的古形也不是三横一直。甲骨文王字作△。郭沫若说是“牡器之象形,在初意本尊严,并无丝毫猥亵之义,人后文物渐进,则字涉于嫌,遂多方变形,以为文饰……王更加横笔以掩其形。”上古崇拜生殖器,尊牡器为神,后引申为帝王之王。与生殖神偶像有关的字,如“且”、“土”、“吉”、“示”、“帝”等字,许慎的解说都不确,郭沫若利用甲骨文字提供的材料,对这些字的本义作了精辟的分析,在古文字研究和训话研究上都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甲骨文物字作刃牛所从之刃,象土粒著于耒刃上牛土色黧黑,故勿的本义是杂色。《说文》训“勿”为“州里所建旗”是望文生训。“物”为会意字,在卜辞中为杂色牛之专称。“万物”是引申义。46、形训流弊的三种表现。A、牵强附会的分释连绵字,如第一章第二节中提到的对于“狼狈”“无虑”等词的分释例子。B、把假借字当成本字,依假借字之形立义。如本书第一章第三节中所举的把“不义不昵”之昵当成亲昵之昵,把“离辞”之离当成离别之离等例子,这种错误,在古书注释中屡有发生。C、为字形所表示的浑见所蒙蔽,忽视了古义、俗义。例如第一章第二节所举把“堕肝胆”之堕当成堕毁之义,把“邱嫂”之邱当成姓等。47、 在运用字形来探求词义时,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1)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用借字的字形来解释词义,必然犯望文生训的毛病。(3)只有笔意(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即后来的隶变了的字形)大部分已游离了字义。48、 义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哪种训释方法较科学。义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单词释义和词组句子释义两类。古代训古学家多用单词(字)训释,十分简洁,很有特色,是义训的主要类型。在这一类型中,从训释的内容看,可分为同义相训和反义相训两类,前者指被释之词与解释之词意义相同或相近;后者指被释之词与解释之词意义相反。这种训释虽有简明的优点,但许多训释虽简单都不甚明确,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麻烦。例如《尔雅•释言》:“窕,肆也;肆,力也。”这条训释,后人众说其含义,然终不能冰释。如果能以词组或句子解释,那就不会带来这些麻烦了。相比之下,以词组或句子释词就显示出很大优越性。49、 同义词互训的例子。(3个)这是古代训诂中最常用叫方法。有的只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同义词。例如《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毛传:,淑,善”。又“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毛传:,悠,思也。”《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覃,延也。”有的是两个词义词互训。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系部》:“缠,绕也。”“绕,缠也。”《说文〃木部》:,极也,栋也。”,栋,极也”。,柱,楹也。”,楹,柱也。”《说文》中互训的例子很多。以上是同部互训的例子,下面再举几个异部互训的例子:《说文〃口部》:“口,窒也。”《说文〃穴部》:“窒,口也。”《说文〃衣部》:,褐,但也。”《说文〃人部》:,但,褐也。”50、 产生反训现象的主要原因。(各举3例)最早注意到义兼正反,以反义为训的是东晋郭璞。他在《尔雅注》、《方言注》中指出了古书训释中存在的反训现象:《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晁,以故为令,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苦,快也。”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为什么会出现反训这种看起来矛盾的文字训解现象呢?有的说是义本相同,引申之义相反,如王念孙就持此说。有的说是因为假借,才产生反训,如郝懿行就持此说。有的说是由于音转而产生反训,章太炎持此说。有的说是因为语变,俞樾、刘师培持此说。有的认为是词性的转变,导致反训,林伊持此说。最近有学者归纳反训的来历或成因为十类。有:内含反训、破读反训、互换反训、引申反训、适应反训、仿谷反训、省语反训、假借反训、讹误反训。(1) 内含反训一个字在古代所表示的概念较宽,较笼统,可由此作正反二解。例如:率遵循也,(又)领导也。等齐同也,(又)差异也。(2) 破读反训破读就是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本是一个字,含义有正有反,为了语言区别,把它的读音稍稍变化。例如:仰下托上也。(又)上委下也。朝向别人称臣。(又)向别人称帝。(3) 互换反训本为两字,字义一正一反。后世两字交互为用,或用一字兼代另一字。于是任何一字都有正反两训了。例如:攘推贤而善也,礼敬谦逊也。(又)责不善也,侵夺逐除也。逆迎受也。(又)违拒也。(4) 引申为训反训由正训引申而成。例如:衅填隙也。(又)裂隙也。(5) 适应反训一字活用,指某事即生某义,正训反训,都与次字本身之义相关。例如:台贵官也。(又)贱役也。(6) 方谷反训由于方言的差异,时尚制度风俗的差异,产生相反的含义。例如:墓葬而成丘者。(又)葬而无坟者。(7) 省语反训古汉语有所谓“语急而省”的现象,省去的多为否定副词,如“不X”,常去“不”,这样,乂字自然产生反训。例如:敢勇于为也。(又)怯于为也。(8) 隐讳反训对某一事物不喜直说,有所忌讳,竟至用相反的字(词)称呼它,于是这个字(词)增加了方面的训解。例如:考延年也(又)终命也。(9) 假借反训正反两训,其实出于字之假借,本字后世渐渐不用了,借用的字便存在正反两训。例如:乖背戾也。(又)和顺也。羲宜也,善也。(又)邪也,不善也。(10) 讹误反训这种正反训是由于引书错误而致。这种反训本无研究价值,但是后人多相信字书,不查原书,不加审辩,就相信了错误的反训,影响阅读古书。例如韵》、《文选。吴都赋》的刘良注,都与《说文》相反,于是船头、船尾的混乱,一直弄不清。纵观以上10种反训情况,可以看出,引申、假借是发生反训的主要原因。韵》、《文选。吴都赋》的刘良注,都与《说文》相反,于是船头、船尾的混乱,一直弄不清。纵观以上10种反训情况,可以看出,引申、假借是发生反训的主要原因。51、 一词连释几个同义词的例子既(1—2个)有的是一词连释几个同义词,《尔雅》、《广雅》的“释诂”和“释言”篇多用此方法。例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孟子正义》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论语正义》刘宝楠著。此书也;《尔雅释言》:,格、怀,来也。《广雅释诂》:,昶、达、圣、明直接冠以“正义曰”字样。注泰、享、疏、亨、彻,通也。52、 设立界说的例子。(3个)这是用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句话,说明一个词的含义,即给这个词下定义。给词语作定义式的训释能清楚确切地说明被释之词的含义,这比其他训释都科学。但是古书中使用这种方法训释词语的情况并不多。设立界说的训释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 直接解释被释词语。例如:《诗〃周南〃兔置》:"肃肃兔曾施于中逵。,毛传:,逵,九达之道。"《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坟,大防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传:,山夹水曰涧。*《诗〃召南〃江有汜》:,江有汜*。毛传:,决复入为汜。*《诗〃邺风〃谷风》:,毋发我笱。*毛传:,笱,所以捕鱼也。*(2) 说明有关问题,而不是说它的定义。例如:《诗。周南。葛章》葛兮葛兮,施至段玉裁、王氏父子等60余家于中谷*毛传肃葛,所以绤女功之事烦辱者。《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肇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注肃缧,黑索,所以拘罪人*(3) 描述被释之词语的特点形状例如:《诗。鲁颂拌水》,元龟象齿。毛传:,元龟,尺二寸。《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53、 赵岐《孟子章句》。汉赵岐注,《十三经注疏》收录。有“章指”释每章大意。“章句”本是离章析句之意,后来变成了-种注释的体式,就是在训释字词的基础上断句分章,并在每章之后总结全章大意。但“章句”的末流则语多附会,繁而不杀,以至于注“尧典”二字多直10万余言,注“曰若稽古”四字,用3万言。于是“章句”变成了没有出息的烦琐引证,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注释字词简明扼要;他将《孟子》全书7篇(每篇分上下两部分,实为14篇)分为264章,每章有“章指”,言简意赅地概括一章大意。例如《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一章的章指是,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54、 王逸《楚辞章句》汉王逸注。王逸本人就是一位楚辞作家,所以他注《楚辞》多得其旨趣。这个注本的另一特点是在解词之后,再串讲全句大意。这是很必要的,因为楚辞不同于散文,即使每个字的意思都懂得了,往往也理解不了全句的意思。串讲全句大意,55、 《皇清经解》重要的古籍清人几乎做了新注新疏,这些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收在《皇清经解》及《续皇清经解》中。56、 《毛诗传笺通释》《毛诗传笼通释》马瑞辰著。此书专门简述毛传郑笺的细微之处,并订正其错误,着重于文字通假的说明。马氏在该书《毛诗古文多假借考》一文中指出:“毛诗为古文,其经字类多假借,有知其为某字之假,因以所假借之正字释之者;有不以正字释之,而即以所释正字之义释之者。说诗者必先通其假借而经义始明。”而此书正是阐明这两类通假现象的,这对我们研究训诂很有帮助。例如:《毛诗传笺通释二戳,肃肃兔胃*传肃肃,敬。巍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瑞辰按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肃读为宿是也。肃亦训缩幽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肃兔胃*传肃肃,敬。巍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瑞辰按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肃读为宿是也。肃亦训缩幽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胃本结绳为之,言其,如、适、之、嫁、徂、逝,结绳之状则为缩湍缩为兔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传笺具训肃肃为敬,似义。57、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照抄何晏集解。刘宝楠的正义除解释证明集解外,还吸取后人的研究成果,兼采异说以供参考。现举《为政》:“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正义,来说明其特点:思而不学则殆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正义曰夫子言,吾尝终日不食,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韩诗外传》引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是言徒思无益也赵注《孟子》心之官”云?官,精神所在*是思属心,心之能思,精神也。然思过则损脾,故精神疲殆。殆与怠同:〈释文》云:依义当作怠*即本此注。王氏引之《缰、二义合为一条的缺点。(1照抄何晏集解。刘宝楠的正义除解释证明集解外,还吸取后人的研究成果,兼采异说以供参考。现举《为政》:“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正义,来说明其特点:思而不学则殆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正义曰夫子言,吾尝终日不食,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韩诗外传》引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是言徒思无益也赵注《孟子》心之官”云?官,精神所在*是思属心,心之能思,精神也。然思过则损脾,故精神疲殆。殆与怠同:〈释文》云:依义当作怠*即本此注。王氏引之《缰、二义合为一条的缺点。(1义述闻》谓此经殆字及“多见阙殆皆训疑。引何休《公羊襄四年“殆,疑也”为据,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而不能定也其说亦通。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一部采庶众家精义,具备疏体规模的注释著作。疏体,它既要囊括诸家已有的成果,又要通过辨析折衷而有所创获。焦博采顾炎武、毛奇龄、阎若璩、戴震以58、 《尔雅》与群经注解的关系《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黄季刚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如车之运两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尔雅》是秦汉间学者集体编寨,时间上限为秦汉之际,看法基本一致,但下限则分歧。这与《尔雅》同群经,尤其是同毛传的关系有关。说成书于西汉初年者,认为《尔雅》是群经注解的依据,毛传、郑笺是抄《尔雅》的;说成书于东汉末年者,认为《尔雅》是汇集群书注释而成的,毛传、郑笺不是抄《尔雅》而是《尔雅》抄毛传、郑笺的。欧阳修、朱熹认为《尔雅》取传注以作,这种说法较妥。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尔雅》不是一人之作,也不是一时之作,最初成书于西汉,最后完成于东汉郑玄之后。59、 尔雅名称的意义。(书名的含义)先说一下《尔雅》名称的意义。阮元《研经堂文集。与郝兰皋论尔雅书》对《尔雅》名称的含义作了如下解释:,尔,近也;雅,正也;尔雅,近正也,各国近于王都之正言。《尔雅》一书,皆引古今天下之异言,以近于正言;正言者,犹今官话也。近正者,犹各省土音近于官话者也。”黄侃《尔雅略说》归纳《尔雅》的名义与性质为3条;(l)是诸夏的公言;(2)是经典的常语;(3)是训沽的正义。具体来说,尔雅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尔雅收集的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用语;第二,尔雅收集的是古代典籍中所用的常见用语;第三,尔雅代表了训诂中的标准词义。综上所述,可以说《尔雅》书名的含义是学习普通话、查阅标准词义的词典的意思。60、释诂、释言、释训的内容(1)释诂郭璞注指出了此篇内容〃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也就是说此篇的内容是以今言释古言,以普通话释方言土语。此篇先罗列古人所用若干同义词,然后以当代常用的一个同义词解释它们。释诂分上下两部分,共计189事。例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往也。*,崩、口、无禄、卒、徂、落、殪诗死也。*(2)释言郝懿行说:〃古之为言衍也,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这是说释言篇选择常见词而以一个同义词解释。实际上释言与释诂一样,也是通古今之字,内容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在于形式。此篇所言,皆单文起义,多不过二三言,与释诂篇辄连十余文而为一义者不同。此篇共有208事。例如:,殷、齐,中也。*,宣、徇、偏也。*,班,赋也。*,昆,后也。*,弥,终也。*-(3)释训郝懿行说:〃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迭字累载于篇。〃这是说释训篇多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迭音词,另外还解释一般单音词、词组和连绵字。此篇共128事。例如:,明明、斤斤,察也。*易'曝虎,徒搏也。*,冯河,徒涉也。*“鬼之为言归也。*—2例)被释的几个字按其意义当分为两类,但只有一个字解释,而这个字本身含有二义。这就是王念孙所谓的二义合为一条(二义同条)。例如:《释诂》:,台、朕、口、畀、卜、阳、予也。*这一条中的“口”、“畀”、“卜”3字之义是给予之“予”,其他3字之义是我予之“予”。这样,读者很难去把握所解释的意思,就让曲解古书的人们能够利用这类材料来助成臆说。用一个多义的单词释义,意义不明确。如《释诂》:〃豫、射,厌也。〃我们知道,〃厌〃有满足、庆倦等义,不知这里指何义,要让读者琢磨一阵子才能确定。又如《释言》:〃贻,遗也。〃〃遗〃也有二义:一是馈赠,给予;二是遗失、留下。这里不知用何义。同样的例子还有《释诂》也。"62、 张辑、雅的赞语。:〃亮、介、尚,右郭璞、陆德明对尔'七经之检度,学问被誉为之阶路,儒林之楷素;"(张揖《上广雅表》〃九经之津涉,六艺之铃键;"《尔雅。郭璞序》"九经之通路,百氏之指南。〃(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宋朝尊《尔雅》为经,列为十三经之一。:〃亮、介、尚,右郭璞、陆德明对尔'七经之检度,学问63、 尔雅的价值第一,保立了大量故训,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先秦古籍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这部书,先秦的作品就很难读懂;第二,《尔雅》把先秦和秦汉间的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的研究,系统的整理,汇编成通释词义、粗具条理的汉语分类词典,为中国的词典学、训诂学奠定了基础。64、 尔雅的重要著述现存的最早的《尔雅》注释是东晋郭璞作的,前人对郭注评价较高,说其取证丰富,说义谨慎,旁证方言,多引古语,阙疑不妄。缺点是袭旧而不明举;个别地方望文生训。宋代邢昺有疏,收入《十三经注疏》的,就是郭注邢疏。清代治《尔雅》者以邵晋涵《方言》是简称,其全称是《酋天最大,故丕接于天之后列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酋第四;“吏”是官员,治人者,《方言》是简称,其全称是《酋天最大,故丕接于天之后列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酋第四;“吏”是官员,治人者,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有名。郝疏后出,吸收了以前诸书的长处,集雅学之大成,〃遂有驾邢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黄侃《尔雅略说》)这部书最值得称赞的是它继承了王念孙《广雅疏正》的优点,遵守〃凡声同之字,古多通用〃的原则,所以能不拘泥字形,直求声音的同条共贯。65、《方言》书名全称的意义。轩,是一种带蓬的轻便车子;绝代,远古时代。这书的名称说明了这书的内容:绝代语释,指解释古代词语;别国方言,指解释各地方言土语(殊语);蕾使者,说明书中所载的古语方言不是从古籍中搜集转抄,而是实地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以上说明了《方言》这部书是汉代关于古语与方言的调查报告,所收录、记载的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活生生的语言。66、 《方言》的主要内容。(1)、指出汉代为同义词的一些词是古方言,具体记叙这些词所流行使用的地区。(2)、有些训诂只是《尔雅》式的,未说明那个地域的方言。这可能是所谓的“绝代语”,时代太古远,已无法指导其所属地域。这些词,有的变成现在的通语。(3)解释汉代各地方言。这是《方言》中的重要内容。67、 《方言》的价值。(1)在汉语史研究上有极重要地位。首先它提供了许多由方言词逐渐取得了共同语资格的词的资料。其次,提供了共同语变成方言的资料。(2)方法上的启示作用。(3)对汉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4)在训诂学上的直接作用是了解了许多同义词只是不同的方言。《方言》在训诂学上的价值是很大的,正如黄侃所言,《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地之语言,是训诂学的根柢书籍。68、 《方言》的重要著述。《方言》最早的注是晋郭璞作的,郭璞自序云:“余少玩雅训,旁昧《方言》,后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寤多闻尔。”正如自序所言,郭注对《方言》作了补充、说明、注音和订正。因为郭注是以晋时言语注汉代言语,所以从郭注可以看出汉晋言语的流变,郭注的价值自然也就很高了。王国维的《书郭注方言后》、周祖谟的《方言校笺自序》都对郭注的条例有详细的论述。郭璞之后,注《方言》者很少。现在较通行的关于《方言》的重要著述都是清人作的,其中最通行的是钱绎的《方言笺疏》。此书原是钱绎之弟钱侗草创,未完稿而卒,钱绎续成。钱氏笺疏参众校本之长,吸取戴震的《方言疏证》等书的研究成果,后来居上,超过前人。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又有新的创获,是用现代语言学研究《方言》的重要著作。69、 说文最主要的特点。《说文》收经传字9353个,重文1163个;说解共133441字。(1)该书是字书,以形为纲,因形立训。每个字都用小篆写出来,先解释他的本义,然后讲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结构十分严密。(2)《说文》不但是完整的字书,同时也是训诂的总汇。《说文》的内容很丰富,除了一般地解释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外,还引用典章制度、神话传说以助其说。(3)《说文》对事物名称的解释,不仅仅是简单地以今名释古名,而是在许多地方加以详细的描写,有些描写意味深长,给以人启发,给人以知识。(4)《说文》中还有不少解说是连类而及,对同义词进行辨析。70A、说文部首先后排列的条例。段玉裁在《说文》一部末尾注中指出了《说文》分部立文的条例:“凡部之先后,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这是说许慎把形体相似的部首排列在一起,这一组形体相似的部首组成一类,而每一类中间的排列则是以形体或者意义的联系为次序的。70、说文每部之中字之先后排列的条例。每部之中诸字的排列,则是以意义的相互关联为次序的。例如“一”部共5个字,其次序是:一、元、天、丕、吏。“一”是万物的开始,故“一”居第一;“元”是气之始,与“一”意义紧连,故列为第二;“天”是至高无上者,它是由元气形成的,故紧接于“元”之后列为第三。“丕”是大的意义,而为“大人”,故列为第五。但是有个特例,就是“上讳必列于首,下以义为次。”段氏在“祜”字注中说:“言上讳者五;禾部秀,汉世祖名也;舛部疝,显宗名户也火部烜,肃宗名也;戈部聿和帝鲍祜恭帝名也慕。说文字体先后的条例。段玉裁在《说文•二部》“凡"字注中指出了《说文》字体先后的条例:“许以先篆后籀为例,先古籀后篆为变例。变例之兴,起于部首。”通观《说文》全书,绝大多数字都是先例篆文,就篆文字形而说解之。有1000多个字附有古籀,作为对篆文的补充,其中有些是通用的异体字。但也有少数字是先列古籀,以古籀字形立义。例如二部的“二”字,许慎曰:“二,高也。此古文]……[篆文上。”段注曰:“凡《说文》一书,以小篆为质,必先举小篆,后言古文作某。此独先举古文,后言小篆作某,变例也。以其属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变例而别自言之。”71、 说文说解的次序。段氏在“元”字注中指出说解的次序:“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元)始也,(天)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如果字形与本义的关系不太明了,读者不易明白者,《说文》则又释其从某之故。72、 省声亦声阙一曰同意A省声。这个用语表示声符省减笔画。示部,wr小,戒帝也。从示,膂省声。”B亦声。段氏在《说文》吏字注中指出:“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例如:穴部:,窥,正视也,从穴中正见,正亦声”从部:,雀,随行也。从从是,从亦声。”C阙。就是空缺,指被释字的形音义的某一方面,或者形音义的全部已经失传,无从说解,只好空缺下来,这就是许慎在自叙中所说的〃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段氏在此句下的注解中说〃许全书中多著阙字,有形音义全阙者,有三者中阙其二,阙其一者,分别观之。D—曰。段氏在《说文》字注中指出了这一术语的用法。他说:《说文》言一曰者有二例:一是兼采别说;一是同物二名“。而兼采别说包括“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例如:示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段注:,此字形之别说也。”丘部:,丘,土之高也,非人之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段注:,与上会意别。”《说文》中用“一曰”这个用语言形之别说者的者不多,这是因为还可用,或从某”等说法来说明字的别体。例如:手部:,拓,拾也。陈宋语。从手,石声,拓或从庶。”阜部:,□,帆也。从阜,方声。口防或从土;用,一曰说声之不同者如片部:□,筑墙短版也。从片,俞声。读若俞。一曰若纽。"戈部:,口,绝也。从从,持戈,一曰田器古文。读若咸。一曰读若《诗》‘搬搬女手'。”段注:“咸搬古音皆在七部。”车部:,辂,辂车前横木也。从车,君声。读若群。一曰读裤。”E同意、这个用语是说两个字的造字意图相同,字形结构相似。段氏在《说文。羊部》□字注中指出了《说文》训诂用语的这个条例。他说:“凡言某与某同意者,皆谓其制字之意同也。”例如:羊部:,羊,羊鸣也。从羊,象气上出。与牟同意/73、 段注对说文的四个方面的阐发(1) 段注补充说明许慎的说解。(2) 段注兼讲引申义、假借义。(3) 段注重视同义词辨析。(4) 段注纠正《说文》原文的不妥之处。74、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包含的三部分内容朱骏声(1788-1859),宇丰艺,号允倩,江苏吴县人。他是钱大昕的门生。其代表作是《说文通训定声》。此书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这是以许慎的《说文》的内容为基础而加以补充并举例;二是通训,主要讲转注、假借(朱骏声所说的转注是指引申);三是定声,这是把《说文》的9000多字按古韵分类。此书把许氏《说文》的540部拆散了,舍形取声,共得1137个声符,归纳为18部。"说文〃、〃通训〃、〃定声〃实际上包括字形、字义和字音,但侧重于声。朱书突破了许书专讲本义的框框,全面地解释宇义词义,其主要贡献不在研究《说文》上,而在全面地研究了古代汉语的词义。75、说文的历史地位《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有条理的字典。它创立540部首,以此统摄9353字,使每个字都有所归属,“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这样有系统的偏旁编字法对后世字典的编篡影响很大。正如段玉裁在《说文叙》注中所云〃此前古未有之书。许书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凡将篇》刮杂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颜黄门曰:其书□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此最为知许者矣。盖举一形以统众形,所谓□括有条例也;就形以说音义,所谓剖析穷根源也。是以《史篇》、《三仓》,自汉及唐,递至放失,而《说文》遂专行于世。"《说文》完整系统的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及古文的形体,这是我们借以辨认文字甲骨文、钟鼎文绝不可少的阶梯。《说文》是一部因形说义的字典。“六书”的条例就是靠《说文》才得到阐明的。《说文》是一本专讲本义的字典。许多字的本义就是靠《说文》才得以明白。它是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以及考古和整理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说文》说解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古代社会状况的资料,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综上所述,可见《说文》是我国语言学的宝藏,是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以及考古和整理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76、 释名对以下诸字的解释。暑海秦肉舅言缨车“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肉,柔也。”“夫之父曰舅。舅,久也,久老称也。”“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缨,颈也,自上而下系于颈也。”“车,古音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日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77、 杨树达所说释名音训的三个大例。近人杨树达著《释名新略例》从音训德角度概括《释名》的体例。他说:《释名》音训之大例有三:一曰同音;二曰双声;三曰迭韵。其凡则有九:一曰以本字为训,如,宿,宿也。”二曰以同音字为训,如,金,禁也。”三曰以同音符之字为训,如,旻,闵也。”二字皆从文声。四曰以音符之字为训,如“臀,殿也。”五曰以本字所孳乳之字为训,如,冬,终也。”六曰以双声字为训,如,火,化也。”七曰以近纽双声字为训,如,鳏,昆也。”八曰以旁纽双声字为训,如,孰,祝也。”九曰以迭韵字为训,如“月,阙也。”78、 释名的主要著述现在流传的关于《释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