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简析_第1页
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简析_第2页
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简析_第3页
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简析_第4页
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简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分析初中语文学科编写组2011年8月 前言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增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也为了青年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与内容要求,提高理解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组织部分区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编写了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其中包括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建议、教学设计(部分篇目)。本套资料是编写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编写的,既有青浦经验“四层次五环节”的传承,也有“板块式”教学设计等先进方法的运用,还有个别教研组正在实施的预学习和作业改革项目的教改成果等,体现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学”的转变,尤其是“单元教学建议”部分,更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准确分析把握以及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整体考虑而提出的。本套资料凝聚了编写者个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因此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参与本套资料编写的有:区初中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东方中学周明老师(一、四单元)、第四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教学之星”获得者颜安中学向明雄老师(三、八单元)、第二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教学优秀选手奖”获得者徐泾中学孙兆静老师(六、七单元)、第四届上海市语文大讲堂“入围奖”获得者实验东校王巍威老师(二、五单元)。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中难免会有疏漏或值得商榷之处,敬请谅解。本套资料还将继续编写和完善,也请各校教研组在使用中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各位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有非常得意的单元教学设计(格式可参考本资料),也欢迎向教研室提供,以与本区同行共享。本套资料六年级(第一学期)由区研修中心教研员王继红老师主编统稿,在此也向参与编写的教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初中语文学科编写组2011年8月 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有家真好”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主题,由《祖父和我》、《金黄的大斗笠》、《凡卡》和《散步》四篇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展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家庭生活,突出家庭的温馨与美好。《祖父和我》一文,现代作家萧红用生动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祖孙生活画卷,表现祖孙间浓浓的亲情,同时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课文首先交代人物生活的地点、环境,着力描写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大花园,描绘祖父和我在后花园中的日常生活图景:无论是劳作还是学知识,追蜻蜓还是捉蚂蚱,都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祖父慈爱、仁厚、善解人意,给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作者天真、顽皮、随意,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这才有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文章选取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描写细致入微,语言活泼生动。《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课文讲述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躲雨、谈笑风生,表现生活的快乐和姐弟间浓浓的亲情。全文句式短促,琅琅上口,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作者从儿童的视角看自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新、单纯而充满趣味的儿童世界。《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记叙一个年仅9岁的乡村孩子凡卡因生活所迫进城当鞋铺学徒的痛苦遭遇,表达凡卡对家庭、亲情的渴望,反映沙俄统治时期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本文脉络清晰,全文主要线索是写信、发信,并把信的内容与回忆以及写信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描述。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中;运用对比手法,揭露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的黑暗;结尾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加强了文章的悲剧气氛,使读者对凡卡产生深深的同情。莫怀戚的《散步》写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家人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隐含讴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题。祖孙两代在选“路”问题上的对立,其本质是隔代人思想上守旧与进步的对立,而“母亲”“变了主意”似乎不单纯是顺从“孙儿”的结果,也许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这种自我否定,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就发展问题取得一致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发展道路的象征吗?我们背着过去——历史是我们的母亲;我们驮着未来,未来是我们的新生,我们这代人注定任重而道远,“我”和“妻”的这种任劳任怨、坚毅执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莫怀戚的作品注重人生的感性真实,贴近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情趣,叙写日常琐事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郁。二、单元教学目标第一单元主题为“有家真好”,感受亲情是这个单元的主旨。本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平凡的家庭环境,透视常见的家庭矛盾,展现美好温馨的家庭亲情。选文文质兼美。教学中,要关注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读准字音,注意语句停顿恰当,速度适中,能初步读出语调、语气等。选文特色鲜明。根据课文不同风格、特色,通过基础知识、写作手法的学习以及对语言的感受、品味,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其充分感受亲情和“有家真好”的主题,提升感情品位。三、单元教学建议1、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跨入初中,中小学语文学习在知识体系、结构及方法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第一单元作为六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起步单元,实施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生活认知实际,根据本单元选文特点实际,加强朗读教学同时,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在中小学不同学段的衔接和过渡,缩短学生六年级语文学习的适应期。2、本单元由《祖父和我》、《金黄的大斗笠》、《凡卡》、《散步》四篇课文组成。教学中,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基础上,做好重点课文读析。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未必所有学生都能明晰四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如《散步》深刻的主题等。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不需提高教学目标的难度,不求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可通过四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六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有个初步的、感性体验和认识,以利下阶段各单元教学过程的开展、实施。3、本单元四篇课文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扫除字词(音、形、义)障碍、落实课文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可参照青浦语文“四层次五环节”中“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和“体验运用”展开。4、本单元以“有家真好”为主题。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结合的,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讲,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同时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滋养。教师在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并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启发学生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发现、体悟身边的亲情,从而加深对“有家真好”这一主题的认识,并能动笔叙写生活中的亲情,达成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功能。5、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这教学五环节中,作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对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学习质效有检测、评价、反馈等功能。本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单元选文特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重、难点)做好相关作业设计工作,并及时、科学实施教学反馈。《凡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能初步理解课文精妙的构思和语言,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对亲情的渴望与期盼。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精妙的构思和语言教学课时2教时教学过程一、课首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二、整体感知:(一)请学生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凡卡给爷爷写信(二)凡卡给爷爷的信依次写了什么?*凡卡思念爷爷;回忆在农村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凡卡在鞋匠家学徒生活的悲惨;恳求爷爷带自己回乡下;向爷爷介绍莫斯科是富人待的地方;回忆在乡下与爷爷一起过圣诞节;再次恳求爷爷将绝望的自己带走。(三)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主题思想分析)*凡卡在鞋匠家学徒生活悲惨,渴望亲情、渴望爷爷的爱三、难点解读:(一)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最能反映凡卡境遇的悲惨的语句?重要问题预设: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描述凡卡在鞋匠家的学徒生活?②凡卡和爷爷在农村的生活是怎样的?③介绍莫斯科城市和圣诞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二)小说两根线索分析;三种记叙基本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简介(三)学生按故事先后顺序介绍情节;体会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效果*凡卡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当守夜人的爷爷生活,虽家境贫寒但很快乐——砍圣诞树,抓野兔,去教堂唱诗。后来,爷爷迫于生计,把凡卡送到莫斯科城里的鞋匠铺做学徒——凡卡吃不饱,睡不好,经常遭受欺侮,终于受不住了。在打听到如何寄信后,一次趁老板一家外出做礼拜,凡卡给爷爷写了一封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连夜寄了出去。凡卡睡着了,在梦中,爷爷收到了这封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收不到的信。*构思精巧,使故事情节富于变化,古人之所谓“文贵在曲”,引发读者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唏嘘共鸣。(四)讨论、交流:1、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如何理解凡卡写信封和做梦的情节?*更深刻揭示文章主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2、曾有学生提出:凡卡未接受好的教育,但这封信写得如此流畅、声情并茂,你如何看待——是契诃夫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可自圆其说。(文学是艺术,契诃夫艺术化的语言更能揭示文章的深刻主题)四、拓展迁移: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体会、感悟到的亲情五、作业设计:(一)熟读课文,完成相关字词练习;(二)展开想象,为文章另写一个结尾(100字左右);(三)写作《爱就在我身边》,500字左右,记叙文。【教学设计说明】《凡卡》共设计两教时。以上设计为《凡卡》第二教时教学设计内容。第一教时主要内容为:①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契诃夫的知识;②教师简介课文创作时代背景;③朗读课文;④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扫除阅读障碍(重要字词音、形、义);⑤根据教师提示,学生能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附一:课文基础知识(第一教时)(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圣dàn(诞)节2、礼bài(拜)3、醉xūnxūn(醺)(醺)4、小zǎi(崽)子5、直chuō(戳)6、piē(撇)嘴7、抽yē(噎)8、nián(鲶)鱼9、山yù(鹬)10、zhègū(鹧)(鸪)11、冻jiāng(僵)12、小cōng(枞)树13、kàng(炕)上14、zhàn了zhàn(蘸)(蘸)15、风qín(琴)(二)给加点字写出正确的拼音:1、契诃(hē)夫2、楦(xuàn)头3、别墅(shù)4、毡(zhān)靴5、祷(dǎo)告6、绿匣(xiá)子7、打搅(jiǎo)8、搓(cuō)烟叶(三)解释词语:1、保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慈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打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基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二:《凡卡》写作思路(第一教时)第一部分(1—2)圣诞节前夜,趁老板家做礼拜外出,凡卡偷偷准备给爷爷写信第二部分(3—15)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联想第三部分(16—21)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的梦阅读训练独钟牵牛花

①母亲爱花,我家的小院里,开着各种母亲栽种的并非名贵的花,使农舍小院增添了无限色彩。在这些花中,我感情最深的要数那些爬满了窗子的牵牛花,倒不是因为它开的花朵美丽,而是因为它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闹钟。

②那时候没有闹钟,母亲叫我早了,怕影响我的睡眠时间,叫晚了又怕我上学迟到。后来,母亲发现了牵牛花总是在凌晨时分开花,而且花期也很长,从春天开到深秋,于是,母亲在靠窗子的地方种了几棵牵牛花。很快,牵牛花的藤便爬满了整个窗子。

③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是却明白考大学对女儿多么重要,在我高考的前一天,操劳了一天的母亲生怕误了我的考试时间,于是就坐在窗前为我剥核桃仁,那是母亲怕夜深人静时砸核桃声影响我的睡眠,在白天挤时间敲碎的。有了母亲的守夜,我的心情一点都不紧张,睡得很香甜,很踏实。当牵牛花开花的时候,我从母亲手里接过热乎乎的鸡蛋和一包核桃仁,看着母亲又红又涩的眼睛,我的眼睛顿觉湿润了。

④大学毕业后,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一个闹钟,“娘,它会打铃叫醒您,这回您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母亲摸摸这小东西怀疑地问:“这么一个小东西,又没长嘴还能叫人?”我点点头回答:“娘,您放心,它一定会叫您,而且您让它几点叫它一分都不会差。”母亲又问我:“那它叫太阳几点出来?”我说:“大概5点吧。”母亲说:“那就让它4点叫我吧。”母亲睡了,有生以来母亲第一次睡得这么踏实,看着熟睡的母亲,我思绪万千: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儿女们操劳,从来没有谁过一夜完整的觉。于是我把闹钟偷偷定到了6点。⑤第二天凌晨,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母亲正在给我盖被单,见我醒了,母亲笑笑指着闹钟说:“等它叫醒,恐怕屁股都被太阳晒干喽。”我看看表才4点一刻,原来母亲多年的早起,已经形成了比闹钟还准确的人体生物钟。

⑥如今,母亲不但有了闹钟,而且还有了手表,而母亲的窗前依然爬满了牵牛花,母亲与牵牛花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受母亲的影响,我对牵牛花也情有独钟,不论在哪里,只要看见牵牛花,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爱的无私和伟大。1、引文题为“独钟牵牛花”,“钟”意为_________2、有一根线索贯穿全文,它是“___________”;全文歌颂的主题是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3、记叙文有三种基本顺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引文②~⑤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4、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1)很快,牵牛花的藤便爬满了整个窗子。()(2)“娘,它会打铃叫醒您,这回您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3)我思绪万千: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儿女们操劳,从来没有睡过一夜完整的觉。()5、第⑥段中“如今,母亲不但有了闹钟,而且有了手表,而母亲的窗前依然爬满了牵牛花”,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用第一个月工资给母亲买了个“闹钟”,表现“我”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至少写出两点)第二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上海市初中六年级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同龄人的故事”。编者在这个单元中依次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花脸》、《口哨》、《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五篇课文,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文与文言文组合的单元。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陈太丘与友期》两篇为课内讲读课文,另外加星号的三篇则作为课内自读课处理。从主题上来看,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比较符合预备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童心、童趣、童真、童智以及童年时期的无奈、怅惘等几个侧面鲜活、灵动地讲述了“同龄人的故事”,力求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进而荡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永保一份纯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写于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最苦闷的时候。其时的鲁迅已42岁,处于“只剩了回忆的时候”。在对现实的失望中。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他写出这些美好的回忆散文,并将之比做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文章以与百草园告别为主要内容的第九段作为过渡段。前面八个自然段缅怀了在百草园里的学前生活,后面十五个自然段则讲述了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由此可见,要想明晰文章的层次结构,“过渡段”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比较重要。而过渡段的辨认和判断还可以从剖析题目入手,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和层次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有一个问题是必然要问的,那就是“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怎样的感情?”因为带着这样一个大问题切入并钻研文本的话,诸如分析文章的遣词造句,体悟作者的成长感受,共鸣同龄人的童真、童趣等细节问题就水到渠成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它是一个极好的游戏场所:有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儿的。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自然令人流连忘返。而长妈妈讲的神奇的故事,更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什么人首蛇身的“美女蛇”,什么能识破机关的“老和尚”,什么能吸蛇骨髓的“飞蜈蚣”等等,给少时的鲁迅无穷的遐想。那么三味书屋呢?那里有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又不事体罚、和蔼有趣的恩师寿镜吾;有可以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的屋后小园;还有对课、画画带来的成就感。如此这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三味书屋就是一个“乐屋”呢?尽管在第九段中表达出了对家人送自己去读书的种种猜测,对离开百草园的万般不舍以及对即将去最严厉的私塾这一现实的暗自无奈。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止他来到三味书屋之后对这里的喜爱。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鲁迅从玩耍到学习的成长足迹,其间贯穿着的,始终是快乐和自由。欣赏此文,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向往自由、追求快乐的跳跃着的童心。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温暖又酥痒,给他疲惫的内心一方纯净的天空。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捕捉鲁迅的童心、童趣的语言,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目标之一。冯骥才的《花脸》表面上是在叙写一个幸福的孩子在过年的日子里从花脸、佩刀这两种玩具中享受到的寻常、简单的快乐。但如果仔细斟酌,就会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看到快乐中还包含了一些不简单的情愫,其中有一个孩子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传奇故事的痴迷,还有同伴艳羡的目光带来的成就感和大人真诚的夸赞激起的自豪感。由此看来,这是一种对快乐深层次的追求,是一种积极生活的状态。另外,本文中对花脸的描写,以及对花脸喜爱之情的侧面描写,都细腻地将这份快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张海迪的《口哨》一文中,“我”最终也找到了快乐的话,那么这份快乐是让读者感到心酸的。18个“我”呼喊出的内心独白,字里行间渗透着的痛苦和隐忍,都在学会吹口哨后得到了缓解——“于是,孤独中的我找到了快乐。”这是一个罹患高位截瘫的孩子对生活的一种满足,是久卧病榻的少女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但是无论如何,能够吹口哨,对她来说,足够让她快乐,也足够让她自豪地开篇就炫耀地说“我会吹口哨。”《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故事主要讲述了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出行,朋友迟到,失信在先反骂太丘,被太丘子元方斥责后无言以对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友人的无信、无礼和元方的明辨是非,义正言辞,年少气盛。《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学习精神是值得在同龄人中大力弘扬的。他们善于观察现象,并且知道要透过现象寻求本质,尽管他们的结论不正确,但是这份钻研与思考的态度非常值得学习。可是,他们对孔子的嘲笑是不值得提倡的,首先,宇宙之大,奥妙之多,谁也无法穷尽,所谓“学无止境”意在于此;另外,孔子作为“多智”的形象还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属难能可贵。因此我们在理解这篇文言小短文中心的时候,要辩证地去认识和理解。这两篇文言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实词的积累和翻译的准确诸如“舍”、“去”、“委”、“引”、“及”、“孰”、“知”等实词务必掌握扎实。二、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动作、神态、心里等人物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同龄人的童心、童趣;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在表现童心、童趣上的作用;掌握“舍”、“去”、“委”、“引”、“及”、“孰”、“知”等重点实词的用法,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三、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三篇现代文中涉及到的现代文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多。如五种人物描写及其作用,多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过渡段的判断和作用,内心独白及其作用等等。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建议面面俱到,毕竟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建议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合学情的两三个个知识点,在初学阶段将其夯实。可以通过反复举例辨认,经典针对操练,短篇习作练习等方法进行知识的巩固。这样之后,知识点才能在学生的脑中生根,只要看到就能瞬间识别。如果学生每次看到都感觉似曾相识又似不识的话,说明在这个知识点上,花的功力还有所欠缺。另外,虽然单元中有讲读和自读之分,但是我们不可过于拘泥,更不可认为自读就是不读。本单元的特点是三篇现代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之手,对童心、童趣的表现上各有千秋,在遣词造句、行文构思的方式上也风格迥异,都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篇目。所以在自读课上要尝试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并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提醒。最后,从几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来看,虽是“同龄人”,但其中的生活状态与现代孩子的生活现状有较大距离,所以在学习之前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对两篇文言文来说,不管会不会被列在中考的必考篇目中,在整个初中阶段,它们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必须在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和文言文的思维。建议在学习时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句读、读准音调、读准语气、读出情感。能做到正确和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对文章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就在于此吧。另外,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六年级的学生只要简单地会翻译,会背诵就行,不可要求过高。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带入一个很大的误区。所以在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等文言常识意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在需要时方可信手拈来,不至于捉襟见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课时目标:通过合作互助或者预学单检测的方式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句;熟读课文,理清层次。二、教学重点: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测常识对鲁迅生平和《朝花夕拾》相关信息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一常识的掌握情况。明确:1、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有小说集《狂人日记》,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文字被称为“匕首”和“投枪”。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二)梳理,掌握字词1、梳理难字和易错字,注意字音、字形(

筛选出自己不会写或者不确定字音的字进行抄写):

拗ǎo2、解释并积累词语:人迹罕至:很少有人的足迹到达,用来形容荒凉偏僻的地方。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3、分析句子幷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摘抄,积累好句。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描写,圈画这些句子并进行积累。(四)诵读,理清层次诵读文章,结合标题和文章内容,探究写作思路,理清文章层次。明确:从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大致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可以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段和过渡段。(五)思考,完成作业准备一张与童年趣事有关的照片,并打好腹稿,下次课上用三言两语与大家分享照片中的乐趣。教学设计说明:以上内容可以结合学情,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或预习单检测完成等多种教学样式,不要求拘泥于形式,但必须通过这个过程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第2课时一、课时目标:运用朗读手段,品词析句,掌握判断并运用多种修辞组织语言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进而把握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二、教学重点:品析作者富于童趣的语言,进而学习判断并运用多种修辞组织语言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调动气氛昨天布置大家回去准备了照片和趣事,下面请同学共同分享,一个同学讲述之后,有同样经历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设计说明:孩子的趣事一般来讲大同小异,所以设计了补充的环节,避免了一个人讲,其他人听的单调形式,补充的话可以激起其他孩子的共鸣,进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的故事都很精彩,那么大文豪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又有哪些趣事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分层读析,体会情感上节课中,结合文题,我们理清了文章层次,明确了作者是抓住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点,运用一个过渡段,分别讲述的,接下来,我们也分别阅读两个部分,来体会作者对这两段生活的情感。走进“百草园”请大家朗读1-8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百草园”在做着心中的地位。明确:“乐园”;请大家再读第1段,看看那其实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明确:“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那么,这个只有野草的园子又“乐”在何处呢?请大家再细读2-8段,尤其是2、7两段,分析之所以是“乐园”的原因。设计说明:此处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词析句,进而学习修辞手法的判断和运用,以及动词的准确使用等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2、7两个自然段。走进“三味书屋”请大家朗读10-24自然段,并分析三味书屋是否也如百草园一样给作者带去了快乐呢?我们能不能称之为“乐屋”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设计说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人认为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正如前面解读时所说的,那里有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又不事体罚、和蔼有趣的恩师寿镜吾;有可以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的屋后小园;还有对课、画画带来的成就感;甚至作者在最后还对那时没能留下画册表达了遗憾之情,所以,这里就是“乐园”,他字里行间表达的还是童真和童趣。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提示,否则容易造成理解的偏颇。(三)结合资料,揭示主题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中对写作背景的掌握,分析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所在。明确:表达作者对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设计说明:本环节意在与上节课内容进行呼应,既是对上节课内容的检测,又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概括,最主要的是告诉学生知识之间尤其是创作背景与主题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要互相结合运用。(四)作业: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进行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寄情山水”,分为四课,包括九篇精致短小的文章。《词二首》为自读课。其它三课为讲读课。本单元的作品,都是作者从所见的山水风景生发开去,抒发个人强烈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因此,单元主题准确地概括了本单元融情于景的特点。这些作品有的历经岁月的更迭,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很多文学知识,甚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传承的规则,如主旨表达上的诗言志、手法上以动衬静,修辞中的对偶、比喻,诗歌体例上的平仄、押韵等。从文学体裁上看,主要分为三类:词、古代诗歌、古代山水小品文(类似于现在的写景散文)。有词五篇,分别是《十六字令》三首、《菩萨蛮》、《卜算子》。有诗三首。其中,四言古体诗有《观沧海》,近体诗有:五言律诗《望岳》,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古代山水小品文为《山川之美》。从作者看,均为中国作家。以古代作家为主,三国的曹操、唐代的杜甫、五代十国时期的韦庄、宋代的苏轼和王观,另有现代的毛泽东。九篇作品,其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十六字令》三首,写于长征途中,均围绕山展开。据史实,当时红军正被敌军追击。但作者笔下的红军不但毫无颓废之色,反而踏平险恶、雷霆万钧、气势如虹,充满了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第一首,适合以第一人称视角体会。一个“惊”字串起全文。“我”“惊”之前,“快马加鞭未下鞍”:骑马驰骋在山,一刻不停地急行军,动作急促、气氛紧张。“惊”之后,“离天三尺三”,以夸张的视觉镜头,表现刹那回神,发觉自身所处位置极高、极险。以山之高,显我红军战士行动之勇敢、迅速。第二首,选取的是旁观、远眺的视角。诗人此时,当或勒马于山头,看群山“倒海翻江”如卷“巨澜”,山脉绵延且极其险峻,似乎处处凶险,但红军队伍“奔腾急”,千军万马作战(与山战,与敌战),正是畅快之时。以山势之险峻、路况之恶劣,衬托我红军之不畏艰险、勇敢善战、气吞群山的形象。第三首,先写山之尖利,能如剑刺天,而刃不伤,再写天破“欲堕”,还依赖这山峰支撑才不至塌陷。显然,这几句是以山为暗喻(从整首写作表现手法看,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长征中的红军是突破黑暗、拯救中国的巨峰。当然,以上作品,也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这里不作探讨。《观沧海》是公元207年9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后,因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作,是曹操所作的古体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按课文标点,共7联14句。前两句叙事,开门见山写地点——碣石山,交代事件——“观沧海”。3至8句,实写所见海、岛景色。从“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等词语或短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视野广阔,所见之景壮观、雄浑而苍茫,但没有丝毫伤感。9-12句,由眼前景色联想到日月银河等自然现象与大海的关系,由实写转为虚写。连用两个“若”字,是比喻,又是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那波澜壮阔、囊括宇宙的景象和力量。13、14句,虽是乐府诗合乐时的套语,但不免让人思考:“幸”(幸会)是因为什么?“志”(记载、记录)眼前之景,要表达什么心志?看起来,整首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大海吞吐一切的赞叹上,但联系背景,若无诗人消灭袁绍残余后,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的个人情感,这样“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诗句,是很难写出来的。因此,整首诗,意境开阔,诗人以事由开笔,赞叹入情,“言志”收尾,勾画了大海雄浑壮阔、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含蓄抒发了建功立业、一统江山的胸襟和抱负。全诗可谓三见:见景、见情、见性。《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当时,杜甫还没有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一个“望”字,堪称诗眼。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作者并没有登上泰山。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可以用律诗常用的“起承转合”行文模式分析。起:第1句,设问,第2句,自答。问答之中,均包含作者的咏叹——泰山横亘绵延在齐鲁之间,山之青色一眼望不到边际。这是远望。承:第3、4句。依旧赞叹不断。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这只无形大手,在泰山聚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色。再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泰山山峦高耸,以至山的南北把山的两边分割成白天和黑夜。3句写泰山秀丽,4句写泰山高大。还是远望。转:第5、6句。作者视角转变,引领读者,来到泰山山巅。平视与胸齐平的云层,极目远眺飞回泰山的飞鸟,想象奇特。合:第7、8句。诗人以“会当”(一定要)二字,斩钉截铁而又意气风发地强调了自己登临泰山的决心,那是俯瞰一切,都觉渺小,好不快意!这句极大地提升了全诗立意,表达了青年杜甫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被后人广为传颂并引用。这首诗,诸多不同视角对山的描绘,似乎出自与“望”,又都出自作者的想象,虚实相生,但又不乏具体的描述,如5、6句。用词精致传神(如“割”、“荡”等)、修辞手法与律诗的形式、全诗的内容浑然一体,故景虽虚,但足见精神气概。《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七绝。题目标明时间、事由。第1、2句“方好”(正好)与“亦奇”(也奇妙)相对。作者认为,西湖无论晴、雨,都是美丽的——山色与水光俱佳。但,美到什么程度?作者唯恐这两句实写还不够,后两句再用妙喻:想要把西湖比作西子,浓妆淡抹总是让人觉得非常适合欣赏。言下之意,就是要赞美西湖时时皆美,处处皆美,作者喜爱至极。亦可见苏轼视山水为友之性情。《菩萨蛮》作者韦庄本为陕西人。此为避难江南所作。上阕,先托“人人”之口说“江南好”,然后选取江南春日水与天碧,(白居易曾有《忆江南》)夜晚栖身游船,听雨入眠的美好生活画面。下阕先承接上文,描绘江南沽酒女子身材窈窕、皮肤白皙。最后文意急转,此等美景,离开后必生无限留恋,若离开,会让人肝肠寸断。以看似伤感之笔,咏叹江南之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从标题中可知,此词是送别之作。全词为“我”对“你”说的口气。上阕3、4句隐含问答。下阕最后两句,包含叮咛。上阕赞美浙东美景。把浙东山水比喻为女子眉眼,写出山的柔美、清秀和水的丰润、灵动。喻称一绝。下阕先写不舍春去,以此渲染对友人的不舍。最后寄语友人,若能在浙东赶上春天,一定好好分享,对游人的祝福溢于言表。“才”、“又”、“若”、“千万”几字运用极妙,融惜别、祝福、深情多种情感,清丽淡雅,感情醇厚。《山川之美》为书信节选。开篇两句直入正题,谈“山川之美”。接着十句,有如十幅画,恍如和友人一起身临其境地指点、品味山川之美。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抒情并隐含个人志趣,耐人寻味:自从谢灵运以来,就没有能参与其中,品味这奇妙的人了。看似喟叹懂山水之乐者后继无人,但与上文的铺排描绘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真实心迹:本文通过与谢中书分享山水之雄奇清丽,从而表达自己和友人堪比古之林泉高人,沉醉、追求山水之美的自豪。单元教学建议与其它单元相比,本单元作品侧重古诗词的理解、欣赏,情感体验蕴含于自然景色的审美中,理解难度超过现代文。本单元又是初中集中接触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的起始单元。故,教学目标应有三个侧重:一是立趣,即着力培养学生欣赏此类作品的兴趣。二是学“法”,即重点示范并引领学生部分接触并初步了解欣赏这类作品的基础知识、方法与技能。三是致用,即多积累、多尝试运用本单元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及某些手法。综合来看,单元难点主要有:一是古代的语言形式,预初学生不能一眼看懂字面意思,需要翻译。二是六年级孩子的情感体验在某些方面残缺或空白。如对济世之志的豪迈、归隐山林的自得、思乡欲归的感伤等。有时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也可能很难体会其中寄托的情感。需要合理的课堂流程设计以及师生(主要是学优生)深入浅出的引导和讲解。要适当“俗化”这类情感,增强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情感的关联度,避免误入老师在上高雅审美,学生却不知所云的茫然境地。三是准确把握本单元一个班级学生的起始状态难。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习惯、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学习态度,此时已经开始出现分化,这需要语文老师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准确把握每堂课课前、课堂、课后的学情。当然,还有序列性问题,如本单元先学诗,还是先学词,先学古代的,还是先学现代的,课时如何排定,怎样做最科学、最符合学生实际,这方面的问题也要关注。四是难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易懂而不乏优美,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准备导语、结语。否则,平铺直叙、语言干瘪,自然学生味同嚼蜡,兴趣不高。根据以上分析,在教学方法上,可作如下选择。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学困生、中等生占绝大多数),可以老师的课堂“讲学”为主,但老师“讲”是为了引领示范操练学习诗词古文的方法,要锲而不舍地激励学生课堂主动发现好词好句等文中妙处,多积累多运用所学方法或知识。以基础达成为主要课堂目标。在中等班级(中等生、学优生、后进生各三分之一),师生共同学习,课前查资料,课堂上主要解决难点,注重基础,并适当拓展,练习运用。在学优生占多数的班级,以学生的前期准备为课堂展示的基础,除解决重点问题外,学用结合,多拓展阅读相关的诗词歌赋作品。至于每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一课一文精学精讲,也可多文串联,依学情而定。本单元的新课的教学流程设计,笔者试图以中等班级为依据,结合青浦语文“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与余映潮“板块”教学模式,将“寻美之旅”列为课堂的主题,组织每课学习。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流程(也可以把这几个流程浓缩在课堂上):课前预习,自主寻美(结合搜寻的资料,自主发现好词佳句,作旁批)。课堂学习,师生品美(读懂作品,明确重难点)课后巩固,创意学美(巩固所学,适度拓展)除课文学习外,还可在本单元学习前设导入课,增加学生对诗词歌赋的了解,提升其学习兴趣。单元结束后,设小结课,回顾整个单元的内容,并结合综合学习内容,尝试运用本单元涉及的抒情、写景的方法,学写简单的诗歌。若时间充裕,学生兴趣浓厚,还可开设与本单元课文有关的拓展课、探究课。《望岳》教学设计课文解读:《望岳》是第三单元“寄情山水”中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本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当时,杜甫还没有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当时只是路过泰山。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可以用律诗常用的“起承转合”行文模式分析。起:第1句,设问,第2句,自答。问答之中,均包含作者的咏叹——泰山横亘绵延在齐鲁之间,山之青色一眼望不到边际。这是远望。承:第3、4句。以神来之笔接连赞叹泰山的秀丽、高大。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这只无形大手,在泰山聚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色。再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泰山山峦高耸,以至山的南北把山的两边分割成白天和黑夜。是远望泰山。转:第5、6句。作者视角转变,引领读者,来到泰山之巅。平视与胸齐平的云层,极目远眺飞回泰山的飞鸟,想象奇特。合:第7、8句。诗人以“会当”(一定要)二字,斩钉截铁而又意气风发地强调了自己登临泰山的决心——俯瞰一切,众山皆小,好不快意!这句极大地提升了全诗立意,表达了青年杜甫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有所作为的决心和勇气。被后人广为传颂、引用。这首诗,若以景论,都是虚写。诸多不同视角对山的描绘,都出自作者的想象,但又不乏具体的描述,如5、6句。用词精致传神(如“割”、“荡”等)、修辞手法与律诗的形式、全诗的内容浑然一体,故景虽虚,但足见精神气概。学情预判:本课时安排在学习《十六字令三首》之后,《观沧海》之前。这是初中第一次接触律诗。可以事先与学生谈话或通过习题了解学生对诗歌基础知识的了解。如律诗的基本特点,四联的说法,绝句和律诗的区分。何为押韵,一些简单的有关唐诗的作家作品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若条件不具备,则由老师印发讲义或PPT在预备课上出示,课后作业可以布置抄写、识记。总之,原有的学情是本课教学预设的重要基础。六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远强于抽象思维,本诗有一定的画面感,如加上课下注释、教师对写景句视角的引导,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整首诗的基本意思。本诗的主旨理解,超出一般学生的生活经历,如不借助参考,一般学生很难准确概括,但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读完课下注释后,学生可能的障碍:“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立体视角不清晰,学生脑海中没有画面形成的直观感受,这几句意思仍然不懂。“一览众山小”所抽象出的志向不明确。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难点不懂要深入浅出地讲透。读懂的关键,在于咬词,咬句,理想的理解路径是:眼中有字——脑海成画——心中有情——提炼得“志”。故,本课的预期目标是:正确诵读、理解本诗的内容,师生提炼明确本诗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能对某一处好词或佳句有感即可。学完能识记本诗及其主旨,适度拓展阅读其它主题类似的唐诗。本课的教学思路,总的说,是用“美读”带出欣赏诗歌的方法,品读本诗的想象之美,语言之美。教学目标:通过师生的品读、联想、讨论,全班四分之三以上学生能正确诵读本诗并准确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读诗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并明确主旨。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句传递的情感,明确主旨。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分4个学习小组,每组1题,查找以下资料,课堂有需要时,推荐代表回答或课前印发给全班。泰山有哪些景点,列举至少两处典型景点的特色。杜甫简介(百字左右)。至少包括姓名字号、他的人生分期。什么是律诗?律诗有什么特点?小组查找资料,列出一首简单的登高望远的诗,给大家讲讲它的基本意思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1张五元人民币纸币。PPT(四张即可,一张封面,一张出示目标,一张能体现泰山奇秀、高大的图片,一张是学诗歌的方法)。二、激趣导入(约2分钟)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将继续搭乘诗歌这艘时光飞船,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故作神秘状)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人人也许此刻就躺在你的钱包里,你们相信吗?(出示五元纸币,指着纸币背面)这上面可以找到,有四个字——“五岳独尊”,又叫“岱宗”,还叫——(便板书泰山的别称,边请学生集体回答)我们今天要学习与泰山有关的一首诗:《望岳》。题目意思是——(学生集体回答)师生一起回答朝代、作者、本诗的体例(五言律诗),同时,教师板书。【说明】:虽然布置任务时,学生已经知道学习内容,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而又有悬念的导入,还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净化课堂。同时,多一些这样的问答机会,还能增强班级师生、生生的默契和课堂互动意愿。三、出示目标(约1分钟)教师导入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诗读多读透了,我们也能写诗。那么,怎么读呢?ppt出示:美读——美品——美写。【说明】:出示目标,对于师生双方,均有定向提醒的作用。四、美读入文(约12分钟)1.明确要求。请同学回顾小学是如何读唐诗的,师生提出“美读”的第一个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轻重,读懂意思,。2.读出停顿教师导入语:要读懂意思,先要会断句。请同学来断句读(诗句板书在黑板上,用断句符号断开)。读给大家听。简单说说理由。师生评论,明确断句的方法:根据诗意,借助注释,按词断开,才能读出。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①此处学生在断句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诗句内容的理解。如第二句:齐鲁青未了,学生很容易误断。决眦入归鸟,入与归容易并在一起。这里“入”是“收入眼底,看到”的意思。因此,这里要重点提醒学生关注文下的注释。②学生心中必然迷茫:诗句意思我如何知晓?哪种理解才是正解呢?为什么某句应当这样翻译而不那样翻译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串联、组合一句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这也是为后面的古文翻译养成习惯)。要强调,同样的词语,出现在古代汉语里,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词语替换,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或参考古代文献资料。③理解诗句,方法上有三个要点需要强调:一是调整词语顺序,二是添加主语,三是用好注释并结合上下文推断诗句的意思。另外,本诗一个必不可少的背景——诗人此时是路过泰山,但没有登,要强调。预设示例一:岱宗夫如何?岱宗:泰山,夫:发语词,可以不翻译,也可理解为“那”。如何:怎么样。组合以上词语的意思,按现在的说话习惯,略作调整,即理解为:那泰山怎么样?因此,断句为:岱宗∕夫∕如何?示例二:齐鲁青未了由第一句的问题得知,这句可能是回答上句。所以,推测,本句的主语是“泰山”。未了:不尽。青:青色。整句就课理解为:泰山的青色,从齐国到鲁国,都看不到尽头。实例三:造化钟神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是动词,那么“神秀”应当是名词,理解为“神奇秀丽的景色”。这句显然是接着上句写泰山的,所以,还是写泰山。整句可理解为:大自然在泰山聚集了神奇秀丽的景色。实例四:荡胸生层云荡:震荡。胸: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胸。生:生长。层云:层层叠叠的云气。整句理解:泰山上,升起层层叠叠的云气,震荡着我的心胸。3.读出轻重问题:你能根据每句要强调的意思,有轻重地读这首诗吗?根据以上理解,教师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轻重分明地读这首诗。形式:小组齐读或推荐代表赛读。【说明】:①每句重读的词不能超过两个。重读每句的关键词。整首诗可以如下重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学生基本读准,言之有理即可.七八两句的第二处停顿可以不计。此时,可以适当插入律诗的特点。五、品美见情(15——20分钟)教师导入语:上一环节我们读出了意思,有了停顿和重读,读准确了,但滋味还不够,接下来,我们就要慢慢深入一些,读出诗的味道。怎么做呢?这就是美读的第二个要求:品字嚼句,读出情思。1.提出问题: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哪句写得好?请从词语入手,并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读一读,说一说。形式:小组为单位竞赛,集体讨论成文后,推荐代表回答,可投影到大屏幕。解说完毕,还可溶入感情再读。预设示例一:我认为“望岳”这个题目写得好。如果写成“望泰山”,没有“岳”表达出来的庄重、正式、间接的感觉。还蕴含泰山为“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意思。预设示例二:我认为“岱宗夫如何”这句写得好。用问开头,比直接写泰山怎么样巧妙,含蓄,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吸引读者注意。预设示例三:我认为“阴阳割昏晓”写得好。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泰山很高大,特别是“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刀,能割开天的感觉。这是诗人在赞叹泰山高大。预设示例四:我认为“荡胸生层云”写得好。写出泰山顶上云很厚,一层一层的。“荡”这个动词写出云变化无穷,非常神秘,让诗人都被它震撼了。这可能是诗人赞叹泰山的早晨风景很美。预设示例五:我认为“决眦入归鸟”写得好。“决眦”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瞪大眼睛能看得很远的飞鸟。这可能是写泰山傍晚的景色。这可能是诗人赞叹泰山的早晨风景很美。预设示例六:我认为最后两句写得好。写出了诗人要登上泰山的决心。特别是“会当”强调登上“绝顶”的决心很大很足。一览众山小,写出了登上之后,俯视大大小小其他的山,心中十分自豪。“小”字,突出周围山都比自己矮,心中觉得很了不起。【说明】:解说不拘一格,现场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咀嚼词语,表达的感情等方面去谈对诗的理解。允许简单翻译诗句。②解说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重现、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深入到诗句蕴含的感情层面。总的原则,不在于说得多好,而在于多说。略加鉴赏当然更好。③在这个环节里,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前获得的信息利用起来。如:若品读“造化钟神秀”,可以说说泰山有哪些神奇秀丽的景色,更生动形象地解释“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以鼓励学生插入一段介绍泰山方圆及位置、海拔的文字、图片来印证“高大”。加深对诗句的理解。④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可以采用更灵活的诱导,如,要是把第二句画成一幅画,你打算怎么画呀?或者,在PPT上出示几张泰山图片,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对号入座,由画入诗。目的是让学生能尝试学习围绕某个关键词阐释,在学诗的同时,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发展。体会诗中“字字精炼”的特色。⑤单句解说完毕,学生很容易忽略整体,教师还要点拨,启发学生再次从整体上看看这首诗歌情感的变化(问答开头——赞泰山之广——赞其秀丽——赞其高大——赞其神秘——赞其景象开阔——期待登顶,表明决心)。2.师生小结主旨这是首五言律诗。诗人杜甫眺望泰山,在想象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诗人勇攀高峰,敢于登顶的决心和勇气。3.学法小结简要回顾读本诗的过程,师生小结学诗的基本步骤(ppt呈示):了解背景——理解句意——品出情思——鉴赏特色六、美读拓展(约10分钟)〈甲〉江陵愁望有寄(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乙〉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①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①远烧:夕阳投射来像火燃烧一样的光线。请大致说说,这两首诗的基本意思。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说明】:这两首诗详解见《唐诗鉴赏辞典》。简单易懂。都是表达愁思。甲,是思人。柔美、温婉。乙,表达的是思家。惆怅落寞。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提示。甲用比喻来凸显思念之深,乙用不敢以水为镜照容颜,突出思家心切。能略有体会谈一谈即可。甲适合女生朗读。此时,是习得课堂学到的断句、重读、翻译、品词、诵读等方法。七、美写传神(机动,可安排为拓展性作业)1.教师引导语:关于这首诗,大家说了很多,从主要内容到思想情感,都说得很精彩。围绕一个“望”字,展开想象,写出了泰山的“神”,也写出了年轻杜甫的精神。咱们现在坐在教室里,虽然四面墙壁阻挡了我们的视线,但我们有窗户可以远眺,心可以神游八方。咱们走到窗前,看看景色,以“窗望”为题,写两句诗。第一句,写你见到的景。第二句,写你的想法。注意,你见到的景,可以是想象的,你的想法一定要和你的景有关系。2.呈示问题:小组合作,以“窗望”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至少一句抒发与景色有关的感情。教师示例:窗望窗外绿如何?不见半点泥。满眼净朝晖,怎不心中喜!【说明】:小组合作中,可以引导学生灵活模仿《望岳》的问答及修辞运用等。不求精致,打油也可。八、布置作业1.默写这首诗,并在旁边翻译。2.小组合作,以“窗望”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至少一句抒发与景色有关的感情。板书:望岳(五言律诗)(唐)杜甫问岱宗∕夫∕如何?答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赞美泰山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表达决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要美读,美品,才会美写!第四单元一、单元教材简析《科幻天地》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科幻天地”为主题,选取《童话般的太空城》、《海底奇光》和《门外有敲门声》三篇科普类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想象世界的瑰丽图景,使我们在遨游幻想世界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童话般的太空城》记叙“阳子”漫游太空城的见闻,介绍了新奇的太空世界,表达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并表达对科技发展的乐观态度。本文按顺序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太空城”漫游之前,主要介绍空天飞机的制造原理、功能和优越性等;第二部分(第6—24段)从形状、具体设施、居民生活、娱乐、气候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具体介绍“太空城”。全文行文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流畅,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当,说明方法运用恰当准确。《海底奇光》选自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海底两万里》。本文节选自“鹦鹉螺号”在海底的一段奇遇:“鹦鹉螺号”停航整修时所见的一次奇特的海底奇观——奇光的出现、形成、变化的过程。文中多次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手法;本文语言描写生动、准确、细腻,有新意——如“通亮”、“耀眼”、“光彩夺目”、“生命力”和“运动力”等。全文用科学的说明和生动的描写,展现由海洋微生物发出的光线汇聚而成的“奇光”绚烂绮丽,从全新的角度让读者认识海洋世界的神秘。阅读奇幻故事的乐趣,除了生动的情节,最能撼动人心灵的,莫过于蕴涵在故事之中的一个个生活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门外有敲门声》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借格林一家以对暗号来确认彼此,并借格林夫妇之口争论科技发展的价值问题,让读者认识“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暗示科技发展应造福人类,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克隆技术无限制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门外”的“敲门声”是全文的线索,三次敲门声贯穿全文始终;全文主要由对话构成,特色鲜明;结尾设置悬念,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门外有敲门声》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易懂而生动有趣,读来轻松却引人深思——科学技术不仅关涉社会伦理道德,也是一把双刃剑。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幻天地”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主题,共有《童话般的太空城》、《海底奇光》、《门外有敲门声》三篇课文。本单元以科幻作品为课文,教学目标为初步了解科幻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根据选文特点,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默读能力与习惯。课文故事情节的梳理、悬念的了解及虚实结合手法的学习、运用等,可作为本单元重要教学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确立科技为人类服务,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的正确理念。三、单元教学建议1、本单元三篇选文为科幻作品。幻想与科学原理是科幻作品的“两翼”,优秀的科幻作品更是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本单元教学,应根据科幻作品的特点,并通过课堂教学予以实施。2、“科幻天地”为本单元主题,共三篇课文,但从文体上看,除《门外有敲门声》外,另两篇选文都关涉一定的说明文基础知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性语言等)。单元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如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以外,还可适度、有序介绍说明文基础知识,为学生下阶段接触说明文,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作前期准备。3、《科幻天地》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共有《童话般的太空城》、《海底奇光》、《门外有敲门声》三篇课文。根据“整体性理念”,可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感悟;根据“实践性理念”,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身实践,去探究问题,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的科学。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也提供了学生一定的实践活动空间。4、本单元选文为科普类作品,可更注重阅读教学的拓展迁移。单元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内、外时间,教师可适当组织开展科普阅读活动等,鼓励学生读一定量的科普类书籍,如《海底两万里》、《十万个为什么》等,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5、正确理解作者创作和教材编写意图。本单元三篇科普作品,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实施课堂教学,切忌从自然或科学的角度,将选文上成自然课、思品课等,失却语文的本根,这是不少教师在实施本单元教学时最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我们应通过对课文在语言表达、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等知识的学习,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海底奇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课文生动细腻、极具表现力的描写,提高多角度描绘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体会生动细腻、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多角度描绘事物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首导入:(一)教师:1966年,海上出现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怪物,法国科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后来他们发现这怪物其实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特的潜艇,名叫“鹦鹉螺号”。大家一定知道,以上情节来自一部著名的科幻作品,它是——(二)学生:简介所了解的儒勒·凡尔纳和他的代表作《海底两万里》二、扫除障碍(正音、正形、释义):(一)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1、敏jié(捷)2、sù粒状(粟)3、螺xuán(旋)jiǎng(桨)4、lín光(磷)5、鼠海tún(豚)5、yīngwǔ(鹦)(鹉)(二)给加点字写出正确的拼音:1、鲭(qíng)鱼2、上颌(hé)3、蝾螈(róng)(yuán)4、炽热(chì)(三)辨字组词:已(已经)即(立即)壳(地壳)疲(疲劳)己(自己)既(既然)壶(水壶)废(废物)缭(眼花缭乱)候(气候)漂(漂流)瞭(瞭望)侯(诸侯)飘(飘扬)(四)解释词语:悠然自得、奇观、诱饵、嬉戏、模糊、清澈、腐烂三、整体感知:(一)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鹦鹉螺号因故停航、整修,“我们”目睹海底奇光(二)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梳理课文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①—①段)鹦鹉螺号因故停航、整修第二部分:(第②—⑥段)“我们”亲眼目睹海底奇光第三部分:(第⑦—⑦段)海底奇光现象留给“我”的疑问和思考四、重点解析:(一)“海底奇光”中的“光”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海底发光源:发光微生物、海洋纤毛虫、粟粒状夜光虫、磷光动植物……(二)为什么这光称之为“奇”光呢?*学生圈划文中表现“奇”的语句并作交流(三)分析、概括海底奇光的“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亮度高②具有生命力和运动力③发光源是微小生物④持续时间长⑤色彩美(四)讨论、交流:作者如何表现海底光的奇妙?(写作特点分析)主要问题:文中对海底奇光的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修辞角度解读:比喻、拟人、对比等*多角度描写解读:运用多种方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说明方法的运用:文中说明方法简介——打比方、列数字等五、学生口头交流生活中所见过的最美的光(晨光、霞光、灯光、焰火等均可)六、作业设计:(一)熟读课文,体会《海底奇光》的美妙;(二)将课堂交流——生活中所见最美的光落笔成文;(三)完成说明文阅读训练《小海马为什么是父亲生的?》。阅读训练小海马为什么是父亲生的?①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区域,有与陆地森林草原媲美的海底植物,有嬉戏其间的行行色色动物。生长在海底的红、白珊瑚,像庭园里载培的花木□附生在岩礁间的红、绿海葵,如同庭园里种植的花草。这个碧水莹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人们把它比作“水晶宫”。②海马是生活在“水晶宫”里的奇怪角色。这种体长只有10—20厘米的鱼类,其头形像马头,故称它为“海马”。海马尾部由多节组成,能灵活屈伸。它的背鳍像一面锦扇,经常摇动着维持平衡,做直立游泳。③海马不仅相貌特殊,繁殖习性也很特别。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雄海马的体侧腹壁慢慢地合成宽大的“育儿袋”。雌海马就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雌海马无育儿袋),卵就在育儿袋里进行胚胎发育,等到发育完成,雄海马就开始“分娩”了。④海马的繁殖方法为什么这样特别呢?因为浅海情况十分险恶,尤其是到了春夏两季,各种海生动物都由深海或远洋洄游到浅海里来,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弱肉强食的“种族斗争”,也就火热起来了。幼小动物会遭到伤亡,尤其是刚产下的大批卵,简直成为互相争食的佳yáo了。例如,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而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⑤海马保卵的本领比其他动物更巧妙。不仅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且它们由卵生演进到类似胎生的地步,这样,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卵都发育成小海马了。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佳yáo()2、引文第①节有个错别字是_______,其正确写法是_______;本节中方框内最恰当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_。(A.逗号B.句号C.分号D.冒号)3、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附生在岩礁间的红、绿海葵,如同庭园里种植的花草。_________(2)这个碧水莹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人们把它比作“水晶宫”。_________(3)海马的繁殖方法为什么这样特别呢?因为浅海情况十分险恶……_________4、指出下列语句中引号的作用:(1)这种体长只有10—20厘米的鱼类,其头形像马头,故称它为“海马”。()(2)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雄海马的体侧腹壁慢慢地合成宽大的“育儿袋”。()(3)卵就在育儿袋里进行胚胎发育,等到发育完成,雄海马就开始“分娩”了。()5、短文介绍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A.海马B.公海马C.雌海马D.小海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说明方法(初中阶段)主要涉及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说明“春夏两季,各种海生动物进行繁殖的‘种族斗争’十分激烈,会殃及幼小动物,刚产下的卵更难以幸免”,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第五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上海市初中六年级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五单元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由《松鼠》、《云雀》、《藏羚羊跪拜》、《森林中的绅士》四篇文章组成。其中《松鼠》、《藏羚羊跪拜》为课内讲读课文,其余两篇则为课内自读课文。《松鼠》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创作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这是一篇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以准确的语言为前提,以形象的描写为手段,将小松鼠的特点写得生动、传神,符合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而且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上难度不大,所以,本文的重点首先在于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又因为“说明文”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还并不成体系,所以,学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另一学习重点。课文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驯良的性格特征;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乖巧的行为特征。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云雀》一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赞扬了云雀天性勇敢、充满希望、阳光浪漫、快乐单纯的特点。2、3、4自然段看似是在介绍云雀危险的生存情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但我们不能忽视云雀这一“典型的田里的鸟儿”的特殊身份——法国的国鸟。所以,作者在赞扬云雀的同时,实际上是在赞颂与云雀有着同样精神面貌的法国人。《森林中的绅士》是比《云雀》更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从豪猪“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豪猪的“绅士”风度。作者认为,豪猪过着一种懒散而悠闲的生活,他们一味地“逍遥自得,无所用心”,面对天敌只能消极地“挨打”的状态,在生物进化史上必将成为优胜劣汰的典型事例。文章末尾段的简短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靶子并不是指向豪猪,他的真正用意是从豪猪的特性延伸到人类,影射和讽刺像豪猪一样所谓的绅士,进而告诫人们远离那种“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藏羚羊跪拜》一文中,作者讲述了母藏羚羊向猎人跪拜为子求生的故事。“母爱的伟大”是这篇文章永恒的主题,因为作者在文章中这样说:“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另外,读这篇文章,我们还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主人公——老猎人。正是老猎人表现出来的对母爱的敬畏,才使“母爱”这一主题显得不那么平常、单调,而是更加实在地叩人心弦,发人深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猎人的角色起到了侧面烘托母爱主题的作用。二、单元教学目标正确判断每篇文章的体裁和主题并学习相关知识。三、单元教学建议这四篇文章除内容都跟动物有关之外,在表达方式、中心思想、行文风格等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在其中找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检测的共同知识,甚至在主题方面都很难找到共性。鉴于这种情况,加之主题单元的影响,牵强地给他们贴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等等过于宽泛的主题标签是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建议教师结合文章的文体来解读每一篇文章,而不要受单元主题的影响,牵强地定位主题,难为了自己,也迷惑了学生。本单元重点篇目《松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重点文体,但这篇文章涉及到的一些说明文相关知识如: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方法还是要给学生打好基础,留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这样到系统学习的时候,学生掌握、运用起来便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而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文章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客人,你们猜它是谁?出示谜面: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生:松鼠)这节课我们就去学习法国作家布封写的一偏关于介绍松鼠的文章。(板书课题:松鼠)2、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