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川东》中的唐吉诃德_第1页
《最后的川东》中的唐吉诃德_第2页
《最后的川东》中的唐吉诃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的川东》中的唐吉诃德

《最终骑兵》是一部反思性的军事电视剧,由骑兵和士兵的经历组成,以及最终退出军事舞台的历史事件,代表了我军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士兵必须为军事现代化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也为我军影视作品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他就是骑兵连连长常问天——一个有着唐·吉诃德式追求和忠贞军魂的军人形象。众所周知,唐·吉诃德是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西班牙伟大的文学家塞万提斯的名作《唐·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善良、正直,同情人民,反对剥削,向往自由。他勇敢、热情、豪爽、执着,为理想不怕牺牲,周身透出人文主义亮色。然而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的他却幻想以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来改造现实的黑暗。这种脱离实际,脱离时代的奋斗,只能处处碰壁,处处失败。《最后的骑兵》中的常问天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他对理想的追求方式却类似唐·吉诃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武装直升机和空降部队已经逐步取代骑兵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子战、信息战等军事高度现代化的进展已势不可挡的今天,那种我们电影中看到的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或阿拉伯的劳伦斯率领万马奔腾戈壁的情景已经成为了历史。在这种军事高科技时代,常问天却整天想着骑马挥刀和现代坦克决战,并且在行动上做出骑兵围剿坦克的“壮举”,这不由不让我们想到了唐·吉诃德举着长矛冲向风车的情景。这种“壮举”出现在常问天身上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性格的成长都来自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环境、教养等主、客观条件,常问天亦同样。常问天生长在一个骑兵家庭,他的父亲曾是我军的骑兵师长,他10岁时被寄养在牧民洪泰家,少年时就参加了骑兵,19岁当骑兵连长,一直当到30多岁(调他去哪里,他都不去),一句话,他是在马背上、在军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产生了两个痴迷。其一是对马的痴迷。他把马视为战友,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说马是动物。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地质专家们讨论怎样揭开黑魔山奥秘时,副研究员杜晓风只是说了句请“动物学家”来研究天马为什么能安全出入黑魔山的原因,这就触怒了常问天,使他大发其火,并甩手而去。其二是对军队的痴迷。军魂是他性格的核心。作为军人,他对祖国和人民是那样的忠贞不渝。他常年在草原以连队为家,对大城市的生活享受毫无兴趣,而节省的工资却毫不吝惜地供牧民的女儿上大学和给了牺牲的战友以及生活困难战士的家庭。他对军人的职责更是忠贞不渝,他曾不顾生命安危,独自制止盗猎团伙而被打昏。剧中还有这样一段情节最能说明他对军队之爱:骑兵连撤编后,娜仁花为解决常问天离不开马,离不开草原的问题,准备让他在草原旅游公司担任马术总教练,并且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可是,要让他离开军队常问天坚决不干。军魂早已成了他的生命之魂,为国捐躯成为他生命中最神圣的东西。他最终是为抓捕、制止犯罪分子越境,维护祖国的尊严而牺牲了生命,找到了他最满意的归宿。对马的痴迷和对军队的痴迷使常问天视骑兵为生命,因为只有骑兵是马和军队的完美结合。他白天想的、夜里梦的都是马和骑兵,在他的心目中骑兵永远是最强大的兵种,他的理想就是大骑兵时代。然而,生不逢时,他亲眼目睹了骑兵由大到小的消亡过程,目睹了现代意义的“骑兵”——武装直升机和坦克部队的发展壮大。但他不服,他要证明骑兵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于是,为了解决骑兵的隐蔽问题,他和战友研究出战马迷彩服。为了解决骑兵速度,他驯服了天马。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使骑兵连战术、作风双过硬,成为军区的金牌连队。他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骑兵的保留。但历史是不容情的,骑兵连还是在整编中被撤编,他的努力付之东流。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美学》)。一方面,常问天的理想和生命之火都维系在骑兵中,另一方面,作为军人、骑兵连长,他又得绝对执行命令,严格做好骑兵连撤编的各项工作,这就始终把他置于两难的境地,不得不承受着心灵之苦。心灵的受苦是最大的受苦。编导者就是在这两难中诠释着他人格的伟大和刚强,歌颂他生命中军魂的最高体现。于是,唐·吉诃德式的追求与忠贞军魂的统一人物常问天就这样成为了军队影视作品中的“这一个”,并且这样真实和令人信服,感人至深。任何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形象总是有其社会意义的。常问天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对理想主义精神的赞颂。常问天的大骑兵时代的理想虽然与现实格格不入,但那种忠于祖国和人民,以及对理想追求永不服输的劲头使他身上自始至终都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浪漫主义气质,也正是这种气概和气质使地质副研究员杜晓风割舍不下,也使指导员孔越华对他越来越理解和同情。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曾在《生命的悲剧意识》一书中赞颂唐·吉诃德是“为着精神而奋战”的西班牙人民思想上的英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常问天也是为理想自觉走上祭坛的思想上的英雄。在理想主义被某一些人亵渎的今天,常问天的形象无疑是对理想主义的召唤。常问天形象的另一意义是告诉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他的失败是因为他和唐·吉诃德一样“把信仰安置在理智之上”(乌纳穆诺语,同上)。鲁迅曾在《解放了的唐·吉诃德后记》中称赞唐·吉诃德打抱不平的精神,说他的错误只在打法上,是因为糊涂思想,引出了错误的打法”。“糊涂思想”,这是常问天和唐·吉诃德命运中的一个共同的悲剧因素。常问天的悲剧在于他以情感代替理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时代发展了,军队发展了,而他却站在原地打转,执迷不悟,总是沉浸在骑兵过去的辉煌里不能自拔,这不能不是他的悲哀之处。因此,常问天对我们来说,他是道德领域、审美领域中的英雄,然而在理性的、科学的领域中他却是失败的。正像乌纳穆诺评价唐·吉诃德那样“每一个为了理想——且不管理想的内容是什么——而奋斗的人,虽然他把他的理想寄放在遥远的过去,他亦然会驱策世界走向未来”(同上)。这是《唐·吉诃德》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原因之一。常问天这个人物形象也正要告诉我们今天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旧的事物总是要消亡的,新事物总是要代替旧事物,客观事物的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