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镜铭异同通用字研究_第1页
汉代镜铭异同通用字研究_第2页
汉代镜铭异同通用字研究_第3页
汉代镜铭异同通用字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镜铭异同通用字研究

同音词和共享词是同一音位或附近音位的词。这个本应使用的字或被通用字,我们姑且称之为正字,即在当时的语文用字中通行的习惯用字。汉代镜铭中的同音通用字研究由来已久,历来学者多称之为“通假字”。镜铭同音通用字作为汉代铜镜铭文中最为常见的文献用字,既表现了秦汉时期多通用字的共性,又有其个性特征,出现了一些弥足珍贵的同音通用字例,对考察两汉社会的用字有重要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考释了镜铭同音通用字75例(见表1-表4),并对汉镜铭同音通用字的基本特点与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以图揭示镜铭同音通用之一般特征。一古代“省文”的内涵汉代镜铭的同音通用旨在于考察镜铭文献中同音或近音字的相互代用现象,对是否为通假或古今关系不做过多关注,由于同音通用字与通假字都是以古音的音同或音近为前提,故二者在内涵与用字上有重叠。同时,同音通用字也与汉代的“省文”不同。宋代洪适在《隶释》卷10《陈球后碑》跋云:“汉人隶法有所谓省文者。如爵之为,鹤之为是也。经传多书蟻作蛾,似亦是省文。”省文就是省略部件的省体字,如镜铭“爵”作“”、“饮”作“欠”、“保”作“呆”等。但是,如果是因为音同或音近通用造成的部件省略,则不是省文,而是同音通用字。诸如镜铭“作”作“乍”、“伯”作“白”、“位”作“立”等,由来已久,也常见于其他文献,虽然客观上造成了书写的简便,但主要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基础形成的通用现象。1.声韵与声母的通用同音通用的基础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据声韵不同,一般划分为音同通用和音近通用。具体有四类:一类是音同通用,即声母和韵母都相同的通用。这类通用字在镜铭文字中居多数,共有57例,占总数的76%;二类是叠韵通用,即声母不同,韵母相同的通用,共有14例,占18.7%;三类是双声通用,即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通用,共有3例,占4%;四类是声韵相邻通用,就是声母与韵母的发音部位相近构成的通用,仅见1例,占1.3%。从声韵关系看,镜铭的同音通用字以音同通用占绝大多数。即使是音近通用,多数也是韵母或声母的相同,声韵皆不同的通用字例很少,仅见“立”通“位”。就古音来看,“立”属来纽辑部,“位”属匣纽物部,来属舌音,匣属牙音,二者发音部位相近,韵部辑屋通转合韵。2.形声字声符所反映的种类秦汉时期,随着形声字的发展和繁荣,同音通用字与正字之间的形体联系也密切起来,表现为同音通用字与正字之间常常含有相同的表音符号(声符)。镜铭通用字也是如此,就汉字形体间的有无联系来看,具体有四类:A类,同音通用字与正字之间只有声韵上的联系,无形体的联系,例1-27,共27组,占36%;B类,同音通用字是正字的声符,例28-53,共26组,占34.7%;C类,正字是同音通用字的声符,例54-60,共7组,占9.3%;D类,同音通用字和正字之间含有相同的声符,例61-75,共12组,占16%。以上统计大体反映了汉代镜铭文献同音通用字的现状。同音通用字与正字之间的形体关系,本质上是文字学现象,形声字声符的特殊性客观上为同音通用字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镜铭同音通用字与正字之间,有相同声符的48组,占64%,说明它的盛行与汉代形声字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恰好与汉代的史书,以及简帛文献的通假用字分布相一致(据冯靓芸博士学位论文《〈汉书〉通假研究》,《汉书》通假字共1183组,其中形体联系的837组,占总数的70.6%),同时也佐证了形声字的大幅度增加是秦汉时期通假字剧增原因的观点。3.镜铭同音通用字与净化对象的选择同音通用中,并非只要音同或音近字之间就可以通用,用某字通用为某字,是社会用字的约定俗成。正字与同音通用字的对应关系上,多数是一对一,即某字只固定的代用某字,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镜铭同音通用字就是如此,除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还有以下四类:(1)一个正字对应多个同音通用字,即多个同音通用字通用一个正字,共11例:祥:阳—祥、羊—祥、详—祥;遨:敖—遨、—遨、熬—遨;清:青—清、请—清、精—清;飞:非—飞、蜚—飞;蕃:番—蕃、潘—蕃;伯:伯—百、白—伯;辟:璧—辟、劈—辟;宝:保—宝、葆—宝;贾:固—贾、古—贾;醴:禮—醴、澧—醴;常:尚—常、棠—常。(2)一个同音通用字对应多个正字,即一个同音通用字通用多个正字,共3例:固:固—贾、固—姑;葆:葆—宝、葆—保;服:服—备、服—复。(3)双向通用,即同音通用字和正字互相通用,共4例:是—氏、氏—是;宝—保、保—宝;央—英、英—央;而—如、如—而。(4)递相通用,就是甲字通为乙字,乙字又通为丙字。乙字相对甲字而言是正字,但同时又成为丙字的同音通用字,共5例:伏—服服—备/服—复;又—有、有—右;葆—宝、宝—保;棠—常、常—长;上—尚、尚—常、常—长。镜铭同音通用字与正字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从一侧面说明了汉代同音通用现象的随意与混乱,而且新莽与东汉时期出现的镜铭同音通用字远多于西汉。在考察的75例通用字例中,西汉有例1-2、例28-34、例54-56与例61-64共16例,只占总数的21.3%。其中,毋—无、亟—极、羊—祥、青—清、番—蕃、葆—保、湅—煉等7例始于西汉还一直沿用于东汉,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二促进了前代刘汉字的盛行首先,除了受到形声字发展的影响外,镜铭同音通用字的盛行也与汉代社会用字混乱,缺乏规范直接相关。如果说形声字的发展是其产生的内生推动力,那么当时社会的用字混乱与不规范就为同音通用字盛行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东汉时期,人们用字规范意识不强,政府相关的正字措施不力,使得当时社会用字相当的随意和多样。宋代洪适就在《隶释》卷13《清河相张君墓道》跋云:“汉人用字有假借者,有通用者,有奇古者,有变异偏旁及简省者。”史书用字也是如此,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论字例》指出:“《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闲,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後字作后,既字作溉,勑字作饬,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用之。《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后代作文,随时改易。卫宏官书数体,吕沈或字多奇,钟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咸着秘书,传之历代。又字体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从,今之史本则有从。《秦本纪》云天子赐孝公黼黻,邹诞生音甫弗,而邹氏之前史本已从矣。如此之类,并即依行,不可更改。”以上文献记载与现代学者对《汉书》通假用字统计数据基本一致,这不仅说明了汉代史书多通用现象,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汉代用字的多样和复杂。大量的同音通用字与汉代隶变的大背景下人们用字不够严谨,官方相关措施不力密切相关。汉代最具权威的史书用字尚且如此混乱与不严肃,那么,民间下层民众用字就更是自由与随意了。如安徽出土的一面新莽七言镜,36字铭文就有11个同音通用字,占30.6%之多。类似同音通用现象在东汉镜铭比比皆是,镜铭同音通用字的盛行不是偶然,只是汉代用字现状的一个缩影而已。其次,东汉私人铸镜业的繁荣,镜工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镜铭同音通用字泛滥的另一原因。西汉是官府尚方铸镜,到了武帝、昭帝时期,铜镜铸造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镜铭文字书体多样,书写别致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装饰性。尚方作为专门为汉代皇室制作铜镜等御用物品的机构,铸镜工艺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铜镜工匠也都是官府御用的能工巧匠。西汉的镜铭书写也就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有既谨严规整又不失典雅的缪篆书体;有日光镜、昭明镜常见的活泼烂漫、自然天成的篆隶书体。由于铭文的布局与书写都很严谨,同音通用字在西汉虽然存在,但数量不显。随着东汉私营私人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铜镜铸造业在新莽时期开始出现了民间私人铸镜,有了姓氏镜。铭文出现了“王氏作镜真大好”“侯氏作镜快人意”等姓氏铭以及赞美铜镜质量的广告语。民间铸镜业的迅速繁荣导致了铜镜数量的激增和地位的下降,从宫廷进入民间,从贵族到平民,铜镜逐渐变成越来越大众化与商业化的日常生活用品。在西汉铜镜还多是贵族女性专属用品,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工艺品,但到东汉初期就已开始沦落为一般商品。这些民间铸造的铜镜虽不乏精品,但整体上在铭文布局、用字规范与书写美观上,均比官方铸镜稍逊一等,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私人铸镜的膨胀,镜工质量的下降。私营和个体手工业作坊中的镜工多是身份低微的下层民众。他们技艺拙劣,文化不高,却要追求铸镜的数量与速度,所以用字往往自由草率,大量地简省笔画,随意地同音代替。汉镜铭中出现大量的省讹字与同音通用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