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人性思想评析_第1页
韩非人性思想评析_第2页
韩非人性思想评析_第3页
韩非人性思想评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非人性思想评析

在中国伦理史上,荀子的恶论和韩非的自然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在考察韩非人性思想的时候,总是从韩非师从荀子出发,认为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也必定主张人性恶。张立文说:“中国哲学人性恶的理论,由儒家荀子倡其说,而由法家韩非立其极,性恶论至此已被推到极点。”“韩非子人性论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性恶论。”这看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并且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这也成为对韩非人性论认识的主流思想。问题是否真的像这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呢?笔者认为这不符合韩非人性思想的本意。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韩非的人性思想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实际上荀韩对人性概念的内涵做出了各自的规定,在内容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荀韩人性论的差别进行论述,以通过分析和比较,理清二者人性论的关系,正确认识韩非人性论的真正内涵。一、韩非的人性论是人唯一的自然人性荀韩人性论在共同的人性起点——人性“好利”基础上的人性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道路上有很大差别。荀韩人性论虽然都以人性好利为共同的起点,但是荀韩的人性理论在认为人性好利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的发展。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他的性恶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新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性恶》)“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正名》)荀子在这里把人的生理本能看作性,但是荀子并没有坚持这种自然人性的道路,他将人的生理本能与人为的伦理道德相对立,他认为这种自然的人性后面隐藏着危害,这种人性如果不加以限制,就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就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所以人性是“恶”的。《荀子·性恶》篇开宗明义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社会教化的结果。荀子对人本质特征的认识比韩非更为深刻,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层面来剖析人性的。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其含义大致是这样的,人和禽兽之间不但是在外形上有差别,更重要的是人能认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远近、亲疏、长幼等的差别。荀子把‘辨’看成是人和动物界区别的标志,真可以说是认识到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正是在于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而禽兽则不是。荀子的这些论述涉及人的社会属性,他已经注意到人的社会道德方面的属性,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正是荀子的高明之处。而韩非的人性论是比较彻底的自然人性论,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属性来分析人性。韩非从人性好利出发,认为好利的自然本性是人唯一的属性,从人的自然属性的角度比较客观的揭示了人的属性。主张人性是一种“非善非恶”的自然人性。韩非的人性论主张人性“好利”。他认为“好利恶害”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本性。“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韩非子·难二》)“夫安利者去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和荀子的不同之初处在于,韩非坚持了这种“好利恶害”的人之性,认为这就是人的本性,认为这是人不可改变的属性,没有给这种人的自然属性以道德的评价。而是坚持了一种客观的评价,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比较客观的自然人性论,从而在人性论的发展道路上和荀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二、性、伪、人的人是人的自然本性在人性是否可以改变上,荀韩有根本差别。荀子反对顺性而主张逆性,主张“化性起伪”;而韩非不仅把“好利”这种人的自然属性视为人之本性,而且强调这种本性不可改变,他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好利的心理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成就某种事业。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是要改造人性,主张逆性,使之由恶向善,他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一句话上,那就是要“化性起伪”。对此,荀子有很充分的论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而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在这里“伪”的含义是人为,而“所谓的伪是指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而得来的东西,不是虚伪的伪”,如礼仪道德,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作为达到的。学习正是为了教化人的本性,使之改恶入善。“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性和伪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性,则伪也既改变就失去了依据,没有这种伪,没有学习和教化,人性不能自己完善,人不能完善自己不能成为圣人君子。因此对于人性,荀子主张应该逆性而不是顺性,对人性加以改造。通过“化性起伪”可以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的目标。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韩非认为,人的好利的本性由人生理上的需求诱发而出,人生来就有身体,有身体就要活下去,活下去就要谋衣食,谋衣食就不免有欲利之心。经历这样的推理,“好利”便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他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好利心理进行统治,坚持充分的利用人性,顺应人性,实行“因人情而治”。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具矣。”(《韩非子·八经》)这是韩非人性思想和治国方略的凝聚,也是他人性思想的归宿。“韩非没有简单的要求臣民取消或克制私利以服从君主之利,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不必改变臣民的自为之心,也不要否定追求私利之行,而应该用疏导的办法,使臣民的行为产生的效果最后为君主服务,有利于君。”韩非认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好利恶害的人性是无善无恶的自然本性。因此必须让人们顺着自己的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韩非子·五蠹》)圣人尽管能够遏制自己内心追利逐益的冲动,却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欲利的本性。他只是比一般民众看得远看得真切罢了,知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联系,知道如果只注重眼前短期的利益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他知道欲利可能会带来祸患,所以才对自己的欲利之心加以控制。因而,他不赞成用通过改造人性的方法把人们引向为善的轨道。韩非从人的好利的本能出发,找到了立法的人性依据,从而为那个时代及后来朝代的君主们提供了一整套可供操作的统治之术。三、子其不一称“法治”荀韩人性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论,其人性论是各自治国论的基石,因而对其治国理论的分析,反过来也可以验证其人性论的差异。荀子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论;韩非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主张顺应人情,“惟治为法”。如果荀韩人性论是一样的,都是性恶论,就不可能在治国论上有如此大的差异。荀韩治国理论的巨大差异,正反映出荀韩人性论的差别是根本意义上的。荀子从他的性恶论出发认为应该对人性加以改造,使人们“化恶从善”,应该以“礼”治国,并且以法律来辅助,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之策。荀子认为圣人之礼义法度是改造人性、节制欲望的重要工具,对于“恶”的人性,必须以“礼义”治之。“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而分之。”(《荀子·礼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所以,他主张通过礼义的教育和灌输,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人们弃恶从善,以治天下。但是荀子认识到了单纯礼治的局限性,反对儒家的片面强调礼治的做法,反对片面夸大道德作用忽视法制的作用,荀子感觉到儒家德治理论的严重缺陷,认为对有些人,只能“待之以刑”(《荀子·王治》),对人民应该“严刑以戒其心。”(《荀子·富国》)在这里荀子吸收了早期法家的理论成果,克服了儒家和法家的对立,重视法的作用,“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至道之大行,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进而他主张“礼法”并用,认为“法”和“礼”一样,都是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有力手段。主张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形成了“隆礼重法”的治国论。韩非主张利用人们好利的心理,“因人情而治”,在人性好利的基础上治理国家,“君主利用人们好利恶害、好名恶辱、好安恶乱的心理,顺应人情,实行法治,其目的是要大家为统治者效劳。”韩非正是在他的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策,“韩非不承认有先验的善或恶的人性,认为君主的统治政策和法律必须建筑在对人的‘自为心’的认识之上,才能达到统治的目的。”他认为“治民无常,惟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时宜则有功。故民朴而攀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问辩》)从而确立自己的“惟治为法”的治国理论。韩非的治国思想否定了德治,肯定了法治。将法治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要靠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感化人性,使人自愿“贵仁”、“能义”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仁义者”,那也只是个别的偶然现象。他说:“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韩非子·五蠹》)这就是说,仁义之德不合人情,能仁义只是“适然之善”,正如天资与寿命“非所学与人”一样,以“仁义教人”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韩非在“惟法为治”的理念下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秦王朝实行韩非的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刑罚过重,而人民怨声载道,失去民心,使得秦二世而亡,也正是体现了韩非治国论和人性论的缺陷和不尽合理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荀韩的人性论有很大差别,荀子的人性论是论及人的道德属性的性恶论,但他视人的自然属性为恶,抹杀了恶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背离了自然人性的原则。但是,他的性恶论已经触及人的社会属性。对于人好利的认识超越了自然人性的范畴。而韩非的人性论是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