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情不可能取得重要的人物报道_第1页
肉情不可能取得重要的人物报道_第2页
肉情不可能取得重要的人物报道_第3页
肉情不可能取得重要的人物报道_第4页
肉情不可能取得重要的人物报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肉情不可能取得重要的人物报道

照片中的一些老科技工作者,年龄在70岁,最小年龄在65岁。他们是中国肉类综合研究中心的奠基者、领导人,是中国现代肉类科研的先行者。谈起当年筹建和管理运营中国肉类综合中心的日日月月,这些老科技工作者们感慨万千。国内外研究,进展之一:20世纪20日中国肉类综合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二室,主要研究肉类加工工艺、肉类加工机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尽管中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了,但我国的肉类科研条件和加工水平仍然很差。那时,二室只有3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中心原党支书记刘景洲说,那时候搞科研,真是要钱没钱要地方没地方。要想做试验根本没地儿,只能去工厂。当时提倡开门办所,科研人员做试验,就得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从建国门骑到西直门和大红门的加工厂,要想组装试验新设备只能在露天院子里。王若英回忆到,70年代初,大批的知识分子重新回到科研岗位,王英若、刘景洲等人先后分到食品研究所。当时,王英若花了很长时间,查阅了英、俄等外文专业资料发现,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的十几年里,国外肉类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生肉供应上已不再是以冻肉为主,而是以冷却肉为主(有的已达到80%以上);熟食加工工艺和设备先进,肉制品品种有好几百种;这些国家在肉类科研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79年,王英若首先撰写了“试论肉类冷冻工艺的发展方向之一——大量生产冷却肉”的论文,她从肉品质量和节能方面考虑率先提出,在我国应逐步生产冷却肉以代替新鲜肉和冻肉的观点,并阐明了两阶段冷却工艺方法。她在撰写论文的同时,组织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1980年,王英若参加了由联合国FAO出资、我国商业部组织的赴丹麦、瑞典考察肉类加工技术的活动,亲眼目睹了现代肉类加工的模式,同时看到了国内外的差距。特别是丹麦、瑞典的考察肉类研究所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有很好的科研和试验条件,研究所的任务就是为该国肉类加工技术进步服务。考察归来,王英若心情无法平静。1981年至1982年,刘国庆、刘景洲、朱正喜等人也分别到日本、菲律宾等进行行业考察,国外肉类加工的先进程度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撼。国内外巨大的差距,让王英若一班人感到发展中国现代化肉类加工任重而道远,他们树立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为改变中国肉类行业的落后面貌做些工作,把与西方发达国家肉食科技的差距缩小,把先进的技术、产品及先进理念引进来。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办一个科研基地,但当时国内的发展资金太少,于是他们产生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外资。今天人们说起利用外资会感到很平常,但是这个想法放在20年前可一个令人瞠目的设想,这在研究所内外招致非议,甚至单位里就有人说他们是“画饼充饥”,根本是“空想、梦想”。但是,这些执著的科技先行者没有动摇下定决心走下去。1982年3月份,联系多时的澳大利亚政府援华肉类项目由于澳方国内受灾,被明确告停,他们没有气馁。当时已是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的王英若得到消息:可以利用日本无偿资金援款建设一个食品科研机构。第二天,他们就乘公共汽车向商业部和二商局领导汇报,得到他们的认可。据他们回忆,当时申请这批项目的共有十几家单位,食品研究项目排在后面。为此,他们必须向有关单位反复说明建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与日本专家磋商,做设计方案,方案从小到大反反复复修改了十多次,草稿摞起来有一尺多高。1984年5月20日,日本外务省经济协力局的基本设计调查团来京,双方都以技术专家为主进行谈判,因为项目中的主要内容,都要在这次谈判中最后确定,因此谈判进行得相当艰难。有时因为一个修改意见双方分岐很大,其中有两次为一些具体问题谈判直到深夜2—3点钟。这次谈判共进行了20天,其建设方案和主要技术问题均得到解决。与日方讨论正式方案有5个,最后选取了援款27亿(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的设计方案。刘国庆回忆到:“1984年9月,中日双方共同拟定了有关接受日本提供27亿日元建设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无偿援款的协议。因协议涉及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事,所以协议文本需送交有关部门审定,当时负责审定这个协议文本工作的一位同志在看了协议全文后告诉我们,这个协议不能通过,因为协议文本中有多处涉及到有损害我们国家利益的地方。得到这个答复,我们感到很惊讶。因为除了中方外,还有6位日方专家等待中方对协议文本初审后带回日本交付日方政府审定。怎么办?中日双方的十几位专家在宾馆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已是深夜1点多钟,还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时,商业部外事司的一位处长说,他知道我国外交部有一位国际法学专家名叫史久镛,他早年留学美国对国际法深有研究(此人现任海牙国际法院院长)。让他看一下协议文本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即使协议有不妥之处,可以请他帮助修改一下”。此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大家决定由刘国庆和商业部外事司的那位处长连夜去外交部。外交部国际条法司一位年青的值班人员认真听取了情况介绍后同意帮忙。他们对这位年青人提出两个请求:一,希望史久镛同志亲自看一看材料,行与不行给一句话;并希望史久镛能出具一个简要的文字意见;二,希望早晨十点以前我们能得到您的答复。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刘国庆忐忑不安地来到外交部,看到史久镛先生写的一个回条:“此材料我已看过,上边没有什么有辱国家利益的内容。我的意见可以批准”。拿到这个条子后,刘国庆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说:“当时我的心咕嗵一下落了地”。他马上给等在宾馆的专家们报告了这个喜讯,随后他们连同条子和材料一起交到外经贸部。刘国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外交部”。1984年9月27日,中日两国政府正式换文以官方文件确定了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的无偿援款建设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项目。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交流当27亿日元的外资、再加上商业部拨付的300万元的项目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后,领导班子又捏了一把汗——能不能搞好这个食品行业最大的引进技术项目?国家科委、商业部、二商局领导能不能满意?尤其援建方日本方面,对一位女所长领导的一班人能不能搞好如此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显然有些担心,人们都拭目以待。中心基建刚刚破土动工,他们就讨论确定了12字办所宗旨:技术领先、经济自立、信誉第一。这在科技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的80年代初期,在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还不透彻的情况下,他们提出如此远见卓识的办所宗旨,令当时的同行刮目。为了实现这个宗旨,要真正做到技术领先,除了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外,必须要人才先行。所以在与日方谈判开始后不久,以及在土建过程中,就注重人才到位工作。他们先后从卫生部、国家安全部、地质部、北京理化测试中心等研究所及二商科技处调入了10多名中年科技骨干,这些人均以与日方对等的身份参加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牛景金同志,早在与日方谈判期间,就将牛景金同志从卫生部药品检测中心借来工作,由于他对大型仪器的性能掌握全面,受到日方专家的称赞。日方专家曾邀请他到日方工作,被他婉言谢绝。在日方援建的仪器中大部分开配有计算机处理系统,有些仪器主机是日本的,但数据库是美国的,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掌握运行和维护技术难度大。正因为中心提前储备了这样的一批技术骨干,才保证那些仪器在中心建成后立即正常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仪器设备,他们又引进了一大批年青的技术人才。北大、北师大、轻工学院、商学院等大学毕业生先后进入中心。中心针对每一台引进的仪器确定使用人和操作人,亲自制定新人培训计划,一方面让年青人到工厂实习,了解行业的情况;另一方面与德国、日本、丹麦等许多国家签定了技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先后向日本、德国派出40多人学习肉类加工、质量检测、微生物等多学科技术,并有30多名外国专家来中心进行讲学和指导工作,从而使肉研中心人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也为中心作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今天,他们当中许多人成为我国肉类加工行业的优秀人才。1986年5月10日,一个占地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500平方米的研发机构在北京南城的荒地上拔地而起,1000余台件设备鱼贯引进。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正式举行了竣工典礼。说到这儿,王英若感慨地说,这个项目从有想法到变为现实,真要感谢当时的部级、市级以及二商局的领导们,没有他们的领导和鼎立支持,就没有今天的肉研中心。发展肉研中心,完善生物加工技术为了充实领导班子的力量,他们建议局领导将在北京食品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的董寅初同志调到中心,因为他熟悉肉类加工技术并有很强的事业心。这样领导班子做了一个具体的分工:刘国庆负责科研开发、董寅初负责情报培训、朱正喜负责产业、刘景洲是中心党总支书记,王英若则负责全面工作。他们决定从研究开发、质量检测、产业化、情报培训等几个方面为行业服务。有人说,中心的第一届领导班子是一个大胆创新的班子。他们带领中心全体员工在科研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是行业亟须的技术。这些课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很实用,如油炸热狗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新型肉制品的开发、新型系列腌制剂的开发等;二是在肉类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填补了国内的几项空白。如:电子显微镜研究肌肉超微结构变化、利用色谱质联机进行肉类风味研究以及肉质品质鉴定等课题;如:黄羽鸡的肉质风味及肌肉结构研究、三是具有国际水平难度大的课题。如:共挤香肠加工工艺及设备、发酵火腿的研究以及香辛料冷粉碎等。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北方寒冷地区以及香辛冷粉碎等。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北方寒冷地区屠宰厂污水处理课题的研究。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中心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食品加工中HACCP卫生管理,而大多数人了解HACCP只是近几年的事。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肉食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向国际证明了我国肉类科研的水平和实力。80年代后期,我国还没有一个国家级肉类检测中心。他们得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向有关部门提出组建国家肉类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商业部环境评价中心的申请,经考核获准通过。这些中心的建立,为保障肉制品质量及肉类加工企业环境控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负责培训的董寅初副所长利用现有的先进培训设施举办行业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大学27个省市的5500多人接受了培训,其中多数人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后来,这个培训部演化发展为培养国际肉类行业人才的中心——亚太地区培训中心,并承接了日本第三国的培训。在此其间中心还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培训楼。与此同时,中心还编辑出版了《肉类研究》杂志等刊物,为科技与生产、研发与市场架起了畅通的信息桥梁。举办肉类加工技术展示会,是他们的又一创新。目前已经举办了十三届的“肉制品加工技术及机械设备交易会暨北京肉类科贸周”,活动成为每年春季肉研中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展会因配以技术讲座、技术交流和新产品新设备介绍,而被行业誉为与肉类加工业关系最为密切、专业性最强及在行业中影响力最大的肉类加工设备展销会。据他们回忆,早在讨论肉研中心设计方案期间,他们就主张建一个中试车间,建成后,便将多项科技成果投入使用,同时许多产品供应北京市场。当时北京市场上的西式肉制品大部分是肉研中心研发并在行业推广的,其产品以品种新颖口味好而闻名,还有些技术难度较大的高档肉制品如:意大利帕尔玛火腿过去是依赖进口,肉研中心用了4年时间研制了全套工艺设备,产品进入北京国际饭店、昆仑饭店;有的产品被首都机场选为航空食品,到今天仍在采用。中心先后向全国28个省市200多个企业转让技术,其中双汇火腿肠的起始技术就是中心提供的。北京市二商局领导曾这样说:“中国肉研中心领导了北京肉类食品市场的新潮流”。肉研中心对肉品添加剂的研究也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在肉研中心建成初期,这里的科研人员就已经掌握了用国产原料配制用于盐水火腿和香肠加工的添加剂。那时,虽然已有了一个生产添加剂的部门,利润也比较高,年盈利达50多万元,但技术人员大都是兼职,生产设备也很简单。为了把添加剂产业推上去,1992年王英若率团去美国时,特选了在这方面有较强能力的一位青年科技人员一同赴美考察,回国后将肉品添加剂由车间调出,成立添加剂发展部。1996年,为了进一步发展添加剂生产,中心又新建了一个添加剂生产车间,由刘国庆主持设计并组织装备了一条机械化生产线,使肉研中心肉品添加剂的生产实现了从上料、混合到定量灌装的机械化生产线。目前肉研中心的肉品添加剂已发展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肉品添加剂供应商之一。台湾专家在参观了中心后评价说:“称你们为亚太一流水平毫不过分”。从1992年开始,日本每年派出官员和专家到中心对项目进行跟踪考察,他们多年的评价都认为肉研中心项目是日本对外农业援助项目中最好的项目之一。1992年,肉研中心就实现了经济自立,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中心依靠自己。”有人说,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只知埋头搞科研,不懂管理和经营。但他们一班人却给说这话的人上了一课。当中心还在搞基建时,他们就先把几间平房改造成肉食加工厂,以此解决先期的经费问题。80年代末,当其他单位还在享受福利分房、取暖费和医疗费等福利时,肉研中心已经开始实行分房要交入住费、取暖费和医疗费实行包干制。对此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这些改革措施如果受到干预咱就集体辞职。”说到领导班子缘何有如此超前的市场意识时,刘景洲说,我们也是边学边干。从一开始我们就想把中心干出个模样来。因此,我们做任何决定,都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心的发展。做为科研机构的领导,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