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与冲突_第1页
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与冲突_第2页
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与冲突_第3页
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与冲突_第4页
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与冲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与冲突

草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类提供的各种兽医产品,还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如预防风和沙、保护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培育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确保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我国有各类天然草地4×108hm2,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其中可利用面积3.3×108hm2。包括牧区草原3×108hm2,农区草山草坡0.87×108hm2,滩涂草地0.13×108hm。牧区草地主要分布的藏、内蒙古、新、青、川、甘、滇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一、第二级阶地上,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几大水系的源头和中上游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同时,我国天然草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因此,草地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屏障。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是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和谐并存的统一体。由于我国长期重利用、轻保护,进行掠夺式的草地经营,不仅改变草地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同时也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自身活力,草地的生态服务亦随之衰退、减弱甚至丧失。因而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普遍退化。目前,全国天然草地退化面积仍达每年200×104hm2的速度。因此,恢复和重建草地的多功能性,促进生产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是保障我国草地资源安全利用的根本。本文旨在分析回顾我国草地资源利用中导致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矛盾冲突的因素,提出了确立明智的政策导向,促进牧业发展政策与生态建设政策的协调并行,并实行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通过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协调,实现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等建议。1草坪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1.1草地生态功能的弱化我国草地资源的80%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即主要分布在兴安岭—燕山—吕梁山—秦岭—西藏高原东缘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在追求生产功能最大化的经济活动过度干扰下易产生退化,从而影响生态服务的发挥,导致了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出现的重要失误之一就是片面追求生产功能、忽视生态功能的错误政策导向,由此产生了两个政策效果:其一是大片的草场被开垦为农田;其二是草地超载过牧严重,导致草地普遍退化。从表2可以看出从1949年开始,在“大跃进”、“以粮为纲”等政策的激励下,围绕粮食生产这一核心,我国草地开垦活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1949年以来,共开垦草原1930×104hm2,为我国草原面积的4.8%,全国耕地面积的18.2%来自草原开垦。其中,1986—1996年黑、内蒙古、甘、新4省区新开垦的194×104hm2土地中就有95.53×104hm2撂荒。随着草地开垦活动的扩展,草地边界线不断后退,原来的草原牧区成为农牧交错区。草地面积的缩小、天然植被的破坏使我国草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等多种功能日趋退化。在突出畜牧业生产功能的政策指导下,完全忽略了草地的生态功能,草地利用的唯一目标是饲草产出和牲畜养殖规模最大化。从我国西部6省的牲畜数量变化就可以看出这一特征。1950年代这里共有牲畜2181.3×104头(只),到1990年代增加到14708.7×104头(只),增长了5倍多。而草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将近1000×104hm2。超载使内蒙古呼盟草地产草量比解放初期下降30%~50%,牧草高度平均由45cm下降到8cm。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草地承包到户以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草地超载程度持续增大。据2000年TM遥感影像调查,全国120个纯牧县和146个半农半牧县的草原,实际超载了7424×104羊单位,超载率达到48%。草原持续超载,过度利用,导致产草量下降,草地覆盖度下降,裸土、裸沙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导致草地植被消亡,成为沙地、沙尘源。据统计,我国北方牧区20世纪70年代退化草原面积约占10%,80年代初占30%,90年代中期己达50%;已有1.37×108hm2的草原发生退化,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3。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退化草地面积8666.7×104hm2,至90年代中期已近13333×104hm2。与60年代相比,现在单位面积的产草量已下降了30%~50%,草地载畜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22.39羊单位/hm2下降11.28羊单位/hm2。草地的超强度利用破坏了系统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和谐共生状态,呈现结构性和功能性退化,即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鼠虫害等问题突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图1)。1.2草地资源的生产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产出就应该有投入,方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在没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如果草地资源利用维持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整能力之内时,系统尚可维持正常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一旦为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利用程度超过了草地自我调节的限度,就会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从而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退化,最终形成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1949年以前,由于草原牧区人口稀少,牲畜规模较小,牧户采用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完全依赖草地的自然生产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即使没有投入也可基本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1949年以来,在我国经济私有制改造完成后,草地资源就完全成为一种公共财产资源(表2)。自此,牧民主要采用固定放牧模式,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草地畜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于缺少制度性的约束,草地利用长期处于“草原无主,牧民无权,侵占无妨,破坏无罪”的无序状态。尤其在1978年开始实行草地承包制度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促使牧民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无视草场的生态质量是否恶化,对草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形成哈丁所谓的“公地的悲剧”。我国对草地生态建设的投入过少,草地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据统计,1978—1999年国家投入草地建设的资金累计为21×108元,平均每年每hm2草地投入0.30元。牧区生产基础设施差、在生产投入过少,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长期停滞在靠天蓄养的阶段。实际上,根据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经验,如果人工草地面积为天然草地面积的10%时,畜牧业生产力比完全依靠天然草地会增加1倍以上。目前,美国的人工草地为天然草地15%,俄罗斯为10%,荷兰、丹麦、英国、德国、新西兰等国为60%~70%。而我国人工草地面积仅为天然草地面积的2%,这是因为人工草地建设投入资金规模大,且需要技术及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因草地承包制有一定的时限规定,而进行草地生产建设的投入,例如采用新的蓄养技术或方法,一方面可能会增大农牧民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增加农牧民的生产风险,加大牧户预期生产效益的不确定性。因此,不投入,并且希望别人投资建设草地,自己可以“搭他人建设之便车”就成为牧户理性的经济行为选择。从而形成了我国草地资源利用只“取”不“予”的典型特征。在草地生态系统输出大于输入的情形下,草地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无法维持平衡状态,就会使草地产出愈来愈少。草地畜牧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既阻碍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加剧了我国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冲突。1.3农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在由粮食型向肉食型转变,以畜产品为主的高蛋白质消费量不断增长。统计表明,我国肉类产量从1980年不足1000×104t增加到2005年的7743×104t,虽然2007年有所下降,也达到6800×104t,近30年间肉类消费量增大了7倍以上。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中以耗粮型畜肉为主,草食性畜肉(牛羊肉)消费比重相对较低。但是,近年来,肉类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图2),以猪牛羊肉来计算,猪肉生产比重从1983年的93.87%下降到2005年的81.37%,牛羊肉生产比例由原来的6.13%上升到18.63%左右。草食性畜肉产量从1983年的86×104t增加到2006年的1147×104t,共增长了13倍多。尽管草畜产品产量迅速提高,但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牛肉、羊肉和牛奶产量中来自放牧生产系统(草地)的分别占14%、33%和10%,产自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农区牧业)的分别占85%、65%和70%。也就是说,即使草食性畜产品也主要来自农区牧业而非草地牧业。曾有计算表明,3倍于我国耕地面积的草地生产的肉类仅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7%,草地畜牧业的衰退可见一斑。农区牧业的发展,导致饲料粮消费规模巨大。以2003年为例,全年共饲养4.6×108头猪,饲料需要量为粮食年产量的35%,约合0.37×108hm2耕地的负载量。而且研究表明,1989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人均口粮消费量逐年下降,每年节余的口粮大大高于每年新增人口对口粮的需要量,而饲料消费量则成倍增长。以2000年的1.89×108t饲料为基数,按城市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间接粮食消费量1054×104t计算,则2020年饲料消费量将是2003年的2.1倍。饲料用粮才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真正压力。一方面草食性畜产品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草地畜牧业在不断萎缩,这既与我国客观存在的广阔草地资源禀赋不相称,更加重了耕地资源的压力。1984—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面积减少44.63×104hm2。1990年以来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减少0.37%,其中来自耕地减少的份额占73.0%,来自单产减少的份额占27.0%。显然,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耕地资源的稀缺程度,使我国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为此,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2×108hm2。在耕地资源紧缺的现实条件下,要满足草畜产品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就成为我国保障食物安全的必然选择:占我国国土面积41%,是我国耕地面积3倍的草地资源必须发挥它应有的生产功能。然而,目前的现实是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普遍受到损害。以地区而论,2003年沙化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依次是甘肃(46.9%)、内蒙古(33.5%)、青海(29.7%),沙化草地面积分别达到甘肃71918.5km2、内蒙古258040km2、青海117460km2。尽管从“十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的生态保护政策,草地生态环境在局部地区得到了控制,但总体恶化的态势仍未得到遏制,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尚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毫无疑问,草畜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对草地畜牧业的需求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突出的矛盾。由此,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在我国草地普遍退化的情势下如何提升草地的畜牧业生产能力,并确保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恢复。2我国草地资源经济制度的历史成因我国草地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历经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的冲突与协调过程。从总体来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图3)。在长期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加之牧民主要采取游牧的方式,草地生态系统大体保持了原生态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脆弱而不稳定的,且生产力低下,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干扰与破坏。历史上我国边疆地区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多次战争实际上就是草原地区出现自然灾害难以维持生存而引发。伴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草地畜产品的需求在迅速增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我国草地资源利用进入了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尖锐冲突的阶段。由于过度强调生产功能,导致我国草地的普遍退化,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促进人们对草地资源多种功能尤其是生态功能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草地利用方式也在不断调整。目前,我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从而使我国草地资源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利用走向协调回归的起点。但要完全实现草地资源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协调利用,必须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等入手。2.1农区畜牧业发展政策、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不稳定性长期以来,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政策主导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向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格局。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大片草地开垦为农田;为使草地生产功能最大化,对草地资源多功能性尤其是生态功能的忽视,引发了草地资源利用中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矛盾与冲突。究其根源,一是我国生态建设政策的长期缺失。长期对草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不足,当草地利用从游牧方式转变为固定放牧时,没有采取必须的政策技术措施或制度约束,从而使超载或过度利用对草地生态功能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损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缺失使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失去了监督管理的基础与前提。二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衰退。我国农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与草地畜牧业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农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草地畜牧业的萎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如果没有强力的畜牧业政策支持,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与前提。草地畜牧业发展政策和草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并行,才能为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并引导草地资源利用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从“九五”以来,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移民。生态工程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等六大工程,其中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政策通过饲料粮补贴解决牧户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冲突,取得了较显著的生态效益。但是补贴政策似乎只是一个短期的政府行为,使牧户因补贴预期的不确定性而对未来生活产生担忧,直接影响了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的实施效果。近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量偏低,粮食安全又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2004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新增退耕面积指标由2003年的333.33×104hm2压缩为66.67×104hm2。“这一波动显示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仍未找到一个长期性的战略选择”。2004年以来实行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提高了种植粮食的比较收益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这一政策却相对降低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比较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牧户退耕的信心。政策与粮食市场供应偏紧、粮食价格回升、粮食产业持续升温的现状相结合,将加大退耕农户在补助期满后复垦种粮的可能,成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性的最大威胁。政策的不稳定性表明政府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之间还没有找到协调发展的战略。因此,制定协调的农牧业发展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例如草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政策、草地综合治理的政府支持政策等,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才是实现草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协调共生的前提和基础。2.2草地生态系统的合理规划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已经达到了广泛的认知,而且,对多种功能的保护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草地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生态敏感性强,自然环境变化频繁且变幅大,应变力相对弱,一旦某一自然要素出现波动,往往整个系统随之演变,当发生不利的人为开发行为时,较非敏感区更易出现退化。而且草地大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致使浅层地下水濒于枯竭,人畜饮水只能依靠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超采漏斗。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现代化的草地畜牧业受到很大的制约。要在这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目标、多功能的协调管理,是实现草原地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相互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生共赢的根本途径。对畜牧业发展与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在20世纪初,美国的草原管理以“草畜平衡”为主体。通过测定各地区的理论载畜量,制定允许的放牧数量,调节季节性放牧(轮牧和休牧)来解决草地的超载和过牧现象。但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草地资源管理思想由侧重在保护前提下的畜产品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最优化的科学管理,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传统的放牧管理已被生态系统管理所取代。目前的草原管理思想体现为不但要考虑保持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还应重视对经济、社会、娱乐、文化、遗产价值和多样性的保护和支持。这一认识过程转变的实质就是在草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维持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多功能性,并达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种目标。草地是可更新资源,科学的管理可以使草地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而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善会使草地生态系统走向衰退。因此,在1994年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议上形成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是维持生态系统和它们所能提供的基本服务的关键。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作为撬动草地生态系统多种功能能否协调利用的杠杆,其作用已经毋庸置疑。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多目标、多功能的协调共赢,这才是亟待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2.3政策的理性选择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草地多功能的前提和途径。草地畜牧业作为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制约大,如果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要满足市场对草地畜牧产品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难以为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近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程中,政府的政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政府应减少对经济领域的行政干预,应该以法律来规范经济行为,积极培育市场经济,重点放在提供科学技术、教育培训、金融信贷、信息化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上。西方发达国家畜牧业成功的经验是政府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来引导农场主自主地安排生产,而我国畜牧业失败的教训是以行政手段干预和限制农牧民的经营活动,一刀切的行政干预使经济活动被扭曲,背离价值规律,阻碍经济发展。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必须是理性的,一方面应该切实解决现实条件下我国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真正矛盾,另一方面,不能完全以行政决策来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功效。“九五”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力度加大,采取了退牧还草、围栏封育、禁牧和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措施。截至2005年底,全国禁牧草原面积达到3.8×107hm2,超过2000×104头牲畜从天然放牧转为舍饲圈养。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只使草原局部生态环境发生好转,并未能彻底扭转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治理,全局恶化”的窘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敏感而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与不合理利用的双重胁迫下呈现出复合型退化特征,即从植被到土壤,从结构到功能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