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日三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_第1页
德、美、日三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_第2页
德、美、日三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_第3页
德、美、日三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_第4页
德、美、日三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美、日三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德国、美国和日本(以下简称三国)是一个落后于时代、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探究三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腾飞的原因时不难发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三国都曾不失时宜地进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教育改革是她们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本文拟在总结三国教育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教育改革在思想意识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进一步揭示思想意识现代化和经济、政治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一、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路径纵观世界教育史可以看出,从中世纪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实现的。在这方面,三国毫无疑问地走在了前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一)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何,能否适时地进行教育改革,关键取决于统治阶级决策集团的重教意识和政策。三国的决策者们对教育在国家兴衰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清醒明智的,采取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首先,决策集团的重教意识。德国重视教育开始于19世纪初。正值德国刚被拿破仑所击败的民族危亡时刻,哲学家费希特在法国占领军的严密监视下,毫不畏惧地举行了14次演讲,大声疾呼通过教育的革新来复兴德意志民族。他说:“国家当以普及教育为第一义”,因为教育上的投资“实能带来数千倍的利益”。普鲁士大改革家施泰因也认为,复兴民族“必须主要依靠对青年人的教育和训练”。有识之士的呐喊,引起了政治家的深思。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1809年就表示,正是因为国家贫弱,才受人欺凌,摆脱困境的办法只有靠教育,“朕誓以最大的热忱,特别注意于我国民公共教育的事务”。美国从乔治·华盛顿开始的历届总统都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托马斯·杰斐逊用了40年时间办起弗吉尼亚大学,并把扮演“弗吉尼亚大学之父”视为一生所取得的最杰出成就。日本自明治维新起一直把兴办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岩仓具视在《建国策》中,明确提出国家之文明和富强,关键取决于对人的智力开发。因此,在其他条件基本具备时,决策集团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至关紧要。其次,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从1809年开始,财政拮据的普鲁士政府就每年拨款15万塔勒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经费。1838年,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00万塔勒,相当于同年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13年,德国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占国民收入的2.4%,成为财政预算中仅次于军费开支的第二大项目。美国内战后,联邦政府投入巨资发展教育事业。1870年,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开支为6300万美元,到1910年则已超过了2.4亿美元。日本明治维新后,也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当时,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1873年达到143万日元。1899年,又从甲午战后得自中国的赔款中拨出1000万日元作为普及教育基金。到明治末年,全国教育经费已占国民收入的3%。巨额的投入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再次,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尤以美国为甚,1867年,为了重建南部地区,皮博迪成立教育基金会。1869年,富商皮巴代捐款补助黑人教育,成立了皮巴代教育基金会。以后,各种教育基金会纷纷建立。1873年,约翰斯·霍普金斯赠700万美元创建霍普金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医院。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用数百万美元创办了卡内基研究所、促进教育基金会和协会,以便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以1000万美元建立了芝加哥大学。烟草大王詹姆斯·杜克则以1亿多美元的财产创建杜克大学。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多渠道投资办学对解决教育经费相对不足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最后,教育立法的保障。在德国,1794年,普鲁士政府颁布的《民法》中就列有教育条款。在美国,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莫里尔法》,对创办大学用地、基金和经费等作了明确规定。在日本,最有影响的则是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令》。教育立法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法律保障。(二)中等职业教育中世纪和近代初期的教育主要是神学教育,学校只注重宗教课程和古典文科的教学,教育结构也极不合理。因此,从脱离实际的单一文科教育向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文实并重的教育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是三国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首先,在大力普及初等教育的前提下,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建立与现实紧密相联系的文实并重的教育体制。19世纪初,德意志的许多邦就实行了强迫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末,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美国内战后,联邦政府把实施普及和免费义务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到1918年,全国48个州全部实行了义务教育制。日本到1905年,也已普及了小学四年义务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普鲁士在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中,就确立了双轨制。一个是为地方资产阶级子女办的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校教育系统;另一个是由国民学校与职业教育机构组成的学校教育系统。1900年由威廉二世签署的《基尔法令》规定,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与文科中学毕业生一样具有升入大学的同等资格。美国在1874年以后,开始走上了普及中等教育的道路。20世纪初,在中学里增设了职业科,选修职业课程。还把专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的综合中学。日本在1881年规定中学采用四、二分段制。1886年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的教学。政府每年还由国库支出15万日元来充实和兴办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使三国的教育体制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改革高等教育。德国在改革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一是贯彻了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方针;二是强调学术自由,教授可以自由讲授课程,学生可以自由地选修课程;三是坚持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创办高等专业学院。美国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贯彻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针,以工农专业教育为重点,重视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学习研究。1862年7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尔赠予学院土地法》,“拨款给每一忠诚州的每一参议员和众议员三万英亩土地”,“这些土地将被用于兴办农业学院和机械技术学院”。1892年,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莫里尔法,使南部各州得以建立类似的学院。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大学里开办研究班和研究生院,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日本在20世纪初开始高等教育改革。1918年颁布《高等学校令》和《大学令》。日本的高等学校实际上是高级专科实业学校,它是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大学原则上由几个学院组成,必要时也可设置单科的专业学院。除国立大学外,也允许地方设公立大学,私人团体也可设私立大学。(三)确保教育质量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在于教师。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三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将师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德国在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中,就把师范教育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808年普鲁士建立公共教育部,对培训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随着改革的进行,德国逐渐产生了自己的教育家。赫尔巴赫、福禄培尔和第斯多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810年,普鲁士颁布了关于教师考试的敕令,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者才能获得教师证书,才能被任用。到40年代,师范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仅普鲁士就有38所师范学校。1917年,德国又公布了《中学教员培养规程》,规定中学教师经过学业考试、专业考试以后,才能获得中学教员资格。师范教育的改革,使德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科研和师资培训体系。美国在内战前,大多数教师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以致于“任何一个没有其他职业的姑娘都有能力教小学”。内战后,随着普遍义务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增。于是,师范教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各州开始兴办培养各级教师的学校或学院。20世纪初,各州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获得各州教育厅颁发的执照或证书,才能承担教师职业。对正在培养中的教师则规定,要修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后可得到各州发给的教师证书。这就使教师的质量有了保障。日本明治维新后,文部省就在东京设立一所师范学校,该校在一位美国教育家的指导下,采用新的课程内容与方法培训教师。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被直接分配到每个大学区开办的国立师范学校任教,而国立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又被各府县当局选派到各级学校任教。到1875年,各地就建立了82所师范学校,在校生6800人。政府还特别注意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1890年规定:执教十五年以上者可享受终身养老金。1896年又通过法令,规定由政府补助教师薪金。还规定教师的地位与“一般官吏相同”。师范学校以上教师的任免权则上交中央政府。这些措施在稳定教师队伍,保证教师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二、教育改革与思想意识现代化三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直接促进了思想意识现代化。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价值取向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普及化、宗教世俗化和知识科学化。其中,教育普及化是核心和动力源泉,它引发了宗教世俗化与知识科学化,并以其为辅翼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思想意识现代化。最终导致人的现代化。(一)教育改革与教育普及化在德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早在19世纪初,就实行了强迫义务教育制度,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到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5%,文盲率大大下降,1895年已下降到0.33%。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敞开了大门。1918年,德国已经建立54所大学,其中工、农、林、医、商各科门类齐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德意志公民的文化水平大为提高,教育实现普及化。美国直到内战后,国民教育仍很落后,年龄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总数竟达600万。为此,联邦政府把实施普及和免费义务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到1918年,全国48个州全部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文盲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由1880年的17%下降到1910年的7.7%。1890年后,中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原来全国14岁到17岁的人口中,上中学的不到7%,而1920年已达到30%以上,公立中学达到14000多所,学生达200万人。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的大学数量之多,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1870年,美国高等学校有563所,到1920年,已达到1041所,入学人数达55万多人。教育改革使美国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日本在普及教育方面,也走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到1910年,小学已达到25910所,在校生6862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在1873年为28.1%,1905年则达到95.62%。在中学方面,1875年,普通中学在校生只有5600多人,到1895年,已增至33000多人。1918年到1929年,高等学校由8所增至32所,大学由5所增至46所。1925年,每万名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达22.6人,仅次于美国。教育普及的结果就是实现了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普遍的提高。(二)教育改革与宗教世俗化宗教世俗化,主要是指教会、宗教相继失去了它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等领域的控制,宗教知识的有效范围在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被公民普遍接受的情况下而日益缩小。“现代社会的公民身份和知识系统的世俗化结构,使伦理行为的基础与宗教信仰不再相干”,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也就是宗教世俗化的过程。在德国,腓特烈大帝时代,就规定由国家管理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把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1810年,普鲁士政府规定中学教师职位是一种专门职位,必须通过特种考试合格者才能担任。这就打破了僧侣牧师充塞学校教师席位的局面。1872年至1879年,管理教学的权力由教会转归政府官吏担任的督学负责。随着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被列入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使宗教势力在教学领域和社会领域失去了阵地。在美国,南北战争后,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机构由过去的教会控制转化为移交给私人团体和地方公共威权。这种教育系统分化的直接结果是,知识人生活的制度分化和职业构成的制度化,从而抑制了宗教的宗派主义卷入公共教育。在世俗职业的地位日益增长和范围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宗教的世俗功能日益缩小,最终导致了教会与教育系统的分离。到1861年,34个州中有28个州的教育已经由州管理,教会当局被排挤出州的体制之外。日本社会进入近代时期,统治社会的意识形态由原来的佛教为主而转变为儒家思想为主。根据儒教原理发展起来的儒学成为近代初期日本教育思想的核心,这种封建性的儒学教育落后于时代精神。所以,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改革儒学教育。当然,改革后的日本教育仍然是以儒学为基础,但儒学的有效范围已被逐年缩小,它基本上被限定在日常道德的范围内,而它失去的地盘正好被洋学填补了。这就使日本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教育改革与知识科学化知识科学化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深入人心,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用以正确、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进而刺激经济增长。19世纪以后,由于三国的教育普及化和宗教世俗化的推进,科学的中心开始由英、法等国转向德、美、日三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较早地在这三国得以实现。在德国,19世纪以后,由于大学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勃兴。最先崛起的是化学,在该领域,出现了一批像维勒、李比希、本生、迈耶尔等著名化学家。在生物学领域,弥勒、施旺、微耳和、海克尔等在细胞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理学以及生物进化方面全面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在物理学领域,涌现出了像欧姆、楞次、迈尔、赫尔姆霍茨这样一批物理学家。在数学领域,则出现了高斯、黎曼以及雅可比这样一批数学家。上述这些灿若群星的科学家的诞生,标志着德国理论科学、实验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已经迅速崛起,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中,德国在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计202项,远远超出了英法两国的总和。20世纪初的20年中,德国就有20人获诺贝尔奖,该数字也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德国毫无疑问地走在了世界科学的前列。美国和日本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比起德国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它们在引进技术方面却取得了显著成就,从而为20世纪以后在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创造出奇迹奠定了基础。总之,教育改革直接促发了思想意识现代化,最终使传统的人转化为现代的人。三、思想意识现代化与经济、政治现代化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这种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思想意识的创新(教育普及化、宗教世俗化和知识科学化)、国民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变革(工业化的实现)以及政府行为的改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实现),这三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它们互相作用共同推进现代化。(一)思想意识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工业革命起了重要作用,工业革命使现代工业社会得以建立。而直接推动工业革命的因素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科技进步又离不开教育。由于三国在持续不断地教育改革中,逐步实现了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最终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实现。美国是最先步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从1859年到1909年,美国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30.14亿美元,增加了约6倍。1913年,美国钢产量为3180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0%;煤产量51700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1⒋;铁路线长度379000英里,占全世界总长度的1⒊。与此同时,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工业蓬勃兴起,农业机械化加速进行。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在发展速度上,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生产总指数由17.5上升至100,增加4.7倍。煤的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30万吨,钢产量从17万吨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特别迅速,其中电机业和造船业尤为突出。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1900年世界应用染料的4⒍是由德国制造的。其电气工业总产值在1891年至1913年间增加了28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也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跨入现代社会的大门。日本工业化起步晚于美德两国,但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后,工业革命加速进行。1904年到1914年,生铁产量由6.5万吨增至30万吨,钢产量由6万吨增至28.3万吨,都增加了近4倍。1905年至1914年,煤产量从1154万吨增至2132万吨。造船业、电机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均发展较快。1903年至1914年间,日本工业生产增加了1.5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3%,超过了美国和德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日本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二)思想意识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一般而言,就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民主化则主要包含两个政治变量:一是政府能力(或权力),二是人民参政情况(民主化)。法制化主要是指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至于社会生活等步入法制化轨道,社会立法活动加强,公民法制观念确立。思想意识现代化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条件。美国是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步伐最快的国家。到1870年,已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制和平等代表制。20世纪初,在声势浩大的揭发丑闻运动和进步运动的影响下,民主化进一步加快。1902年,密苏里州实行了直接预选制,到1916年大多数州实行了这种制度。1898年,南达科他州开始实行创制权,到1914年20多个州实现了这种民主权利。1908年,俄勒冈州实行了罢免权,到1914年有10个州实行了此种制度。1899年,内华达州采行了人民直接选举联邦参议员的办法,1913年国会批准的第十七条宪法修正案承认了这个既成事实。在进步运动的高潮中,一些州和联邦国会还陆续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劳动立法,如工人工伤赔偿法,限制雇佣女工和禁止使用童工法,反托拉斯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开垦法,食品、药品管理法等。这样,美国成为民主化和法制化最为完善的政治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德国和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以革命的巨锤摧毁旧制度,而是由原来的统治者推行自上而下的、渐进的改革逐步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因此,在政治上保留了较多的旧残余,其政治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因此,在进入现代社会时,政治上仍然坚持专制主义和高压政策,即使实行了代议制,在很大程度上也附有极大限制,呈现出一种专制主义倾向。这是现代化的又一种类型,即政治民主化欠缺。既便如此,在迈向现代化道路上,它们的法制化进程仍很突出。四、思想意识现代化是历史的卷一般原则环视当今世界,现代化浪潮排空而起,卷滚而来,其势锐不可挡。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经过战后不断调整和改革,已经步入后工业社会。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亦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对内改革,对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