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第4章(2018新大纲)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4章(2018新大纲)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4章(2018新大纲)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4章(2018新大纲)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4章(2018新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本章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三、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三种模式;从具体创新方式上可划分为经验探索和对已有技术的延伸、科学理论的引导两种。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原本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独立因素的科学、技术,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因素,他们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中间层次的因素,依附于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之中,规定着实体性因素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实体性要素决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规定着生产力的质量。生产力系统中最高层次的因素是生产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使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20世纪以后,三者的作用机制完全逆转过来,科学—技术—生产,科学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运用相对论、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发展起生物技术。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驱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产业高次化: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60年代——汽车、洗衣机、电冰箱;70年代——计算机;80年代——软件;90年代——互联网;21世纪——人工智能。科技含量逐次增加。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花了65年;电话花了56年;无线电通讯花了35年;真空管花了31年;雷达从发明到应用花了15年;喷气发动机花了14年;电视花了12年;尼龙花了11年;集成电路花了2年;激光器仅花了1年的时间。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1.升级产业结构。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2.改变经济形式。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科技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例如:科学技术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等新现象凸显出来。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必然引起社会变迁。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农业社会18世纪以前的几千年,人类社会都处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后)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工业经济: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托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如果超过全世界总和的百分之二十五,就称为“科学技术中心”。“科学技术中心”持续的时间约60年——110年,平均80年左右。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科学家总数是世界的36%以上,他们的发明占世界发明的40%,有牛顿、胡克、波义耳、哈雷等科学家。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年至今)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意大利之所以成为第一个中心,关键是文艺复兴运动砸烂了封建枷锁。文艺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革命,是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伟大政治运动。意大利封建势力软弱,政治分裂,工商业和航海业发达,促使了城市的发展。而古希腊的原子论、欧氏几何、逻辑学、数学、力学知识都成了意大利科学家们的新起点。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发端于德国和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另一场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个中世纪,欧洲人的心灵被教会所禁锢。然而,新时代日益深入人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力图将人从教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宗教改革便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反映。在英国,新教伦理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其注重创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皇家学会的科学传统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如牛顿、哈雷、波义耳等。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期,法国科学迅速发展,承前启后,赶上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国,成为第三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法国涌现出力学家拉格朗日、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化学家拉瓦锡等著名学者。据汤浅光朝统计,在1751—1800年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英国92项,法国144项。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飞跃发展,除了传统工业,还发明了发电机、内燃机和合成燃料等,建立了新兴的电气工业、内燃机工业和化学工业,因而在德国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也是德国利用英、法科学技术成就的结果。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大伤元气,二次大战后又被分割成两部分,大批科学家被纳粹迫害,逃离德国。而美国在两次大战的刺激下,科学技术却飞速发展,大量网罗科技人才,大资本家出资建立私人基金会,给予科学、教育以财政上大力支持。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三、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一)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以农业劳动为例,拖拉机、收割机、水泵、除草剂、农药等科技产品的运用,使农民远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过去长年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获得了更多闲暇时光。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也大大减轻了家务劳动的负担,这使妇女不用全身心地投入家庭琐事,可以为自己找一份工作,这也促进了男女平等。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三、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以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对立,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J.D.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这样赞美科技造福于人类的巨大作用:“科技延长了寿命,减少了痛苦,消灭了疾病,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为航海家提供了新的安全条件,向战士提供了新武器,在大小河流上架设了我们祖先所不知道的新型桥梁,把雷电从天空安全地导入地面,使黑夜光明如白昼,扩大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的体力倍增,加速了运行速度,消灭了距离,便利了交往、通信,使人便于执行朋友的一切职责和处理一切事务,使人可以坐着不用马拖曳的火车风驰电掣般地横跨陆地。”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马克思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法兰克福学派如实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走向职业化国家科技体制的形成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始于17世纪。1645年,英国产生了“无形学院”,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皇家学会。学会成立时,著名科学家胡克为学会起草了章程。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和新发明。自此,科学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人物年代-世纪国家成就职业哥白尼培根哈维波义耳牛顿富兰克林林耐布丰斯普兰查尼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赫舍尔拉瓦锡赖尔达尔文1616-1716-171717-1818181818181818181919波兰英国英国英国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英国英国英国法国英国英国天文学方法论生理学化学力学电学分类学自然史生理学化学化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进化论牧师国务大臣御医贵族大学教师印刷工人医生、教授私产牧师贵族牧师乐队指挥、音乐教师农业税收官律师私产科学家的职业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例如: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156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自然秘密协会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1724年,俄国圣彼德学会1743年,美国增进有用知识哲学学会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184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1872年,法国科学协会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560年成立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自然秘密协会”是最早的科学社团。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是历史最悠久、最富盛名的科学社团。1908年成立的“中国药学会”是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协会。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技协会”拥有167个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学会,是中国最大的全国性科技团体。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建制化意味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相关组织和机构,一般包括: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②有了自己的学会和研究机构;③有自己的出版物;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学术平台是指由科学期刊和出版社为基本形式,以供科学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和展示学术观点的实体性组织。学术期刊是科学思想、技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全球有上万种之多。与之相应的是各种摘要、索引类杂志,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1961年由美国科学信息所(ISI)创办并编辑,收录全球3500种重要科学期刊。《工程索引》(EI):1884年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创办,收录当年国际上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和科技报告等文献。《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1978年由ISI创办,报道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上述三大检索系统内容每周都会更新。除此以外还有《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等文摘类期刊。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剑桥大学:此乃启蒙之地,知识之源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研究组织主要包括大学里的研究机构,以及工业研究室、国家科技实验室等。科技研究组织的发展:1824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办化学实验室。1871年,麦克斯韦创办卡文迪许实验室,这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学实验室。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1877年建立国立化工研究所,1879年建立国立机械研究所。1876年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建立了工业研究室“发明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类科研院、所、室大量涌现。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化的内容“价值观念”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并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行为规范”形成了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为规范;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奖励机制;其他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制度,如国家科技政策等。“组织系统”建立了以科学技术人员为活动主体的社会组织:学会、研究院、工业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大学,等等。“物质支撑”为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科研所需的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等。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社会体制的内涵: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等。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四)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等。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组织机制的特征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后学院科学。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出现了。它们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官产学。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结构,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虚拟科研组织。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社会建制的新变化:后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科学)的特点:集体化:科研课题日趋复杂,需要集中各类专业的科学家集体协作。政策化:科学家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科学家以不同方式满足经费提供者的要求。官僚化:研究经费日益依赖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科学共同体受到政府和技术官僚的约束和冲击。产业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效用化: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小科学”与“大科学”时代之比较“小科学”时代“大科学”时代价值导向真理性价值真理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科研目标一元化(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多元化(知识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军事和安全目标等)科研主体科学共同体(主要是科学家)科技-社会-经济共同体(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科研主体性质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创新性科研主体组织方式个体性、自组织集体性、由社会来组织科研涉及领域纯科学领域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军事领域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一)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制度层面: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制约作用)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调控作用)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刺激作用)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二)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李约瑟难题的二段式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20世纪前后发展的换位:生产—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生产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五)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指导作用。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一)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默顿提出了科学家精神气质的四条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规则和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20世纪60年代,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将“科学共同体”与“范式”概念联系起来,“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表现形式正式组织:是指那些有明确目标、任务、结构、职能的机构,并且由此形成了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如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学会或协会等。非正式组织:是在组织成员之间感情相投的基础上,由于观点、爱好、兴趣、习惯、志向等一致而自发形成的群体交流关系,如学派、无形学院。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正式组织“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创新科学技术为根本任务的知识生产组织。它直接或间接受国家的指导和控制。科研院所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广泛分布于大学、企业、各级科学院、政府部门所属的机构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化和专业化科研所:卡文迪许实验室(1871)“科技学会或协会”: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如出版学术刊物,召开学术年会和研讨会,组织国际会议、国际间学术互访等,为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科技学会:英国皇家学会(1660)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非正式组织“无形学院”:是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集簇,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实体机构,但通过灵活多样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而形成了高度互动。无形学院中的成员往往是本学科的核心科学家,交流的是前沿进展和新知识。交流形式:非正规,通过科学家的面谈、信件或聚会进行,如科学沙龙、学术茶话会等。如:意大利“山猫学会”(伽利略首创)爱因斯坦等人的“奥林匹亚科学院”英国剑桥的“三一中心”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学派”: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的科学家集团,该集团围绕共同的学术思想形成公认的学术权威。学派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如哥本哈根学派,以玻尔为核心,聚焦了海森堡、泡利等一大批青年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派的特点:内聚性:遵循共同的学术思想,并以学术权威为核心,使成员联系更紧密。整体性:由于学派中科学家的思想观点一致,且有着共同追求,学派往往是一个有竞争力的集体。传承性:有竞争力的学派往往有发展潜力,会吸引新一代学者,而产生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排他性:学派之所以形成,原因在于其思想未成为整个研究领域的共识,而存在着与之竞争的观点。但学派若过分排他,形成门户偏见,会成为新思想发展的阻力。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规范)普遍主义(Universalism)一种学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要按照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来衡量,而与提出这一学说的人的个人或社会属性,如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等无关。公有主义(Communism)是指科学知识和成果为全人类所共有;通过公有成果以获得知识的公开审查,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kepticism)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被怀疑,此怀疑应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成果的怀疑。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默顿把科学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和行为规范归纳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后来又有人增加了谦虚、理性精神、感情中立、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本身还应遵守人道主义原则以及动物保护、生态保护原则。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爱因斯坦指出:在科学的庙堂里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把科学活动当作特殊的娱乐,以便在其中寻求智力的快感;一种人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把自己的脑力产物奉献到祭坛上。这两种人虽然对建设科学庙堂也作过很大贡献,但如果没有第三种人,这座庙堂也不会存在。第三种人“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他“把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安定。”这种人有一个信念:真的追求将达到善的境界——一种预定的和谐和内心的宁静。爱因斯坦将其称为“宇宙的宗教情感”,这是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是科学理性的最高目标。这种精神自由在于思想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旧习惯的束缚,是内心的完全解放。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二)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三)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器官移植、安乐死、脑死亡与呼吸死、克隆人、网络隐私、空间伦理、核伦理,等等。爱因斯坦:“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祸害。”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21世纪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性别鉴定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及时终止妊娠,减少某些连锁性遗传病患儿的出生。但是,它可能成为重男轻女者保留男婴、摈弃女婴的手段,致使社会男女比例失调,影响人类种族的持续健康延续。人工流产技术: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将会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人权方面的争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冲击“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家伦理和关于死亡的传统伦理观(即脑死亡与呼吸死、心脏死之间的争论),降低人的价值与尊严。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安乐死技术:冲击“敬畏生命”、“生命无价”的传统生命伦理观。克隆技术:将会引发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技术:导致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使得不道德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出现危机,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租借子宫”、“替代母亲”、“试管婴儿”等技术: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首例艾滋病免疫婴儿事件世界首例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转基因生物:对于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有很多领域的研究被遗漏,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准确评价,有些潜在的影响还无法预测;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既不是直接可感知的风险,也不是能够被科学完全认识到的风险,而是科学不知道的或科学不能完全知道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定和达成一致认识的风险。一句话,科学在认识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上具有不确定性。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一、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二、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四、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价与决策一、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这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化解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取向。二、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一)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第一,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第二,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二、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论自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探讨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相关问题,形成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它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到立场理论,从差异女性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给我们启发。二、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指出,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西方科学并非惟一的科学知识,还有民族科学;西方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成为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输入科学思想和技术制品会导致虚弱的依附性,会导致科学技术的殖民主义。反思扬弃这些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二、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三)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这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二、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应该引起公众和决策层的注意。但是,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一)科学技术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一是科技的不恰当运用使人类的生态资源与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化问题中;二是科技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价值理性的丧失和人的严重异化,这使人们不注重环境保护;三是科技日益增长的力量被滥用后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如原子弹的使用、高科技武器的发展和军备竞赛等,已成为威胁世界甚至毁灭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怕力量。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鹣鸟、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它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有机氯农药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现在一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她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现代化,被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最后,她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作者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型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来表示。”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在今天看来,这本书中所陈述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罗马俱乐部在以后的一份报告《极限之外》中,已经修正了部分原来的观点。但《增长的极限》这部书当时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震荡却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围绕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表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论点了”。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二)进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解决环境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绿色技术的特点有:一是绿色技术是节约型技术,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利用率高;二是绿色技术强调对环境的无害无毒化,能有效防止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三是绿色技术群的使用,能有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变革社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仅科学的价值发生了严重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严重扭曲,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不但不能给人带来自由,反而使完整的人格愈来愈被机器所肢解,使人愈来愈成为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人。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扬弃科技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于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四、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价与决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一)加强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是时代需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的环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运用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利益群体理论等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四、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价与决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爱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