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及卫所的设置_第1页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及卫所的设置_第2页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及卫所的设置_第3页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及卫所的设置_第4页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及卫所的设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及卫所的设置

1982年,中共省委发布了湖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省边界人民恢复土家族组成的工作小组汇总报告。“恢复土家族的主要问题是清代由领导人和地方官僚管辖的土家族,以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机构管辖的领土。”。”湖南张家界地区在清代以前正是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元明清时期建立了土司机构.明清时期又新建了卫所机构。下面就元明清时期张家界地区土司及卫所机构作个探讨。一、土司、卫所土官“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解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唐太宗时,诸夷内附,始置“羁縻州县”,以其首领为刺吏,土司制开始萌芽。发展至宋代,土家族地区许多酋长都取得了世袭地位,慢慢向土司制过渡。据《桑植司志》载:“巴蜀盘龙洞主向嗅发长子向思胜于宋景炎三年(公元1277年),奉命来桑征苗,时桑植土酋苗酋来附者五十二处。胜率领土苗酋入朝服化,因功授湖广桑植等处军民宣慰使司职”。据《柿溪司志》记载:“肇自祖向克武之祖,于唐末宋初,客游南楚,是时大乱,土宇瓜分,流寇马殷占据湖南,称为楚王,武祖遂居溪峒,本盛长者,乃为土众推为部落酋长,越二世,天下宗,四海一家,万姓一体。武率各峒酋长,首倡向化,调征有功,宋太祖亲谕嘉奖‘忠顺’,立为各峒酋长,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将车溪峒改为柿溪州,钦授克武为军民宣抚使司。”元代以后,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职称基本上是世袭的。《桑植县志》记载了土司官制情况:“土官以宣慰司最尊,宣抚司次之,安抚司又次之,长官司又次之。”各司人员配置情况是:每宣慰司置宣慰使一人,从三品;副使一人,从四品。每宣抚司置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副使一人,从五品。每长官司置长官一人,从六品;副长官一人,从七品。土司制是世袭制度,类似封建王朝的君主世袭制。父死子袭,无子弟继;有长次之分,不得擅越。朝廷规定:“替袭必奉朝命,属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承袭者征得朝廷同意后,赐以印信,受朝廷任命的土官就是土家族地区的奴隶主或封建领主。土司各自掌握一定辖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其辖区基层设军政合一的旗长、峒长、舍把等,管理户口和差役,训练土兵。土司是没有朝廷薪俸的,土司因此征粮征税,巧立名目。“向氏族谱”载:“官不支俸,兵不给粮,以本地之产膳。”土司对朝廷应尽职责,主要是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土官除享有经济特权外,在政治上掌握土民的生死大权。《桑植县志》载:“土民有罪,土官不请旨,可以任意杀害。”甚至民间结婚,有少数土酋要享受“初夜权”。在土司残暴统治下,土民实为奴隶。各级土司与卫所土官都拥有由一定数量土兵组成的武装力量。土兵的建置单位为旗,由旗长或旗头带领。同治《桑植县志》载:“土中军一员,其下分十四旗,每旗有总旗管之,所领或数百人,或数十人,用则为兵,散则为农。”桑植宣慰司有王、尚、田、张四姓亲戚,均为旗官。柿溪宣抚司下置总理一员,副印官一员,中军官一员,旗鼓官二员,旗长十员。如《柿溪司志》载:明崇祯十五年,委任的有中军官向世龙,龙旗长向耀龙,威旗长向成龙、凤旗长向世通,武旗长向奇龙,东旗长王麦那,豹旗长向海龙,南旗长尚麦哩,北旗长张玉臣,虎旗长向文祥,西旗长覃宗料。土兵兵员没有定额,视中央王朝征调多少而定。土兵出征之前,要举行仪式。据万历《慈利县志》载:“系牛于神前,以刀断牛首卜胜负,牛进则胜,退则败;而复进者失败而后胜,以此为验。”在明清时期,土司、卫所机构的土兵曾为国家立过不朽功绩,最有名的是明代抗倭战争。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麻寮等土司土兵围歼日本大将军徐海于沈家庄一隅,总督胡宗宪以土官唐仁为前锋军。据民国《九溪卫志》载:“胡宗宪继总军务,(麻寮所千户唐)仁请见,陈方略,宗宪奇之,延入幕,参赞军事。贼势方炽,八路交集,仁或亲督战斗,或决策帷幄,时陈东、徐海有隙。宗宪要(徐)海降,令缚东及麻叶以献,又令东党攻海,海投水死。未几,复诱获王直诛之,仁实与谋焉”。嘉靖三十七年,宁波舟山倭寇负隅顽抗,这时,麻寮、桑植镇溪六千多土兵抵达,总兵俞大猷指挥土兵焚烧倭营,取得了舟山之捷,浙江倭寇全被肃清。土司制度是元代以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军政合一的制度。元末明初封建统治者对愿意归顺的土家族首领委以土官职,在湘西北设置过桑植宣慰司、柿溪宣抚司和茅冈长官司等土司机构,隶属湖广都指挥使司,.其分布情况及建制沿革如下:1.桑植宣慰司。九溪卫军民指挥使司下辖桑植宣慰司。据《桑植司志》载:“向仲山,思胜孙,元朝元统三年春,奉命调征,功授湖广桑植地方等处军民宣尉使司职,颁发印篆一颗。”民国《九溪卫志》也载:“向仲山者,其先本蛮酋,元末讨鹅梯寇,平之,授宣慰司职,约束苗民,有上桑植、下桑植地,在九溪西北,为桑植土司之祖。”“向思富,仲山子,明洪武七年,以军功授原职,颁给印篆,并设土经历、土中军等官,受其节度,辖桑植土民。”民国《九溪卫志》还载:“(向)思富传万成,万成传永政,永政传宽,宽传世英,世英传经,经传弟绶,绶传仕禄,仕禄于嘉隆间以征倭寇功受奖赐。”其属地在今桑植县陈家河区、凉水区和五道水区等18个乡镇。其土官世系表为:向仲山——思富——万成——永政——宽——世英——经——绶——仕禄——宗政——忠和——承周——一贯——暹——鼎——长庚——国柱——国栋。2.柿溪宣抚司。据《柿溪司志》载:向克武先祖向宗彦被害后,克武潜逃车溪峒隐居,克武不忘其祖,在柿溪司城内修有祖神庙,内供祖先牌位,并书“向老官人(宗彦)之神位”。始祖向克武于宋代被土民戴为部落酋长,宋王朝钦授向克武为柿溪州军民宣抚使司,死后传子向万民和向万才。万才传永通,永通传世禄,世禄传天福,天福传安定,安定传仕德,仕德传仕金。据《湘西土司辑略》考证:“仕金有二子,长子仲贤,次仲贵,兄弟争袭。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废宣抚司,改为上、下二峒长官司,命兄弟分管土民。”上峒司治在今桑植县上洞街乡治,下峒司治在今桑植两河口乡下峒街。柿溪宣抚司总面积达360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在今桑植县廖家村区和永顺县部分乡镇。上峒长官司世系为:向仲贤——世雄——荣宏——定邦——谣长——友芳——世奇——秉忠——德禄——国栋——九鸾——元钦——玉衡下峒长官司世系为:向仲贵——广——勇——显宗——忠葵——天爵——国用——怀忠——德隆——化龙——日葵——鼎成——良佐。3.茅冈长官司:据光绪《永定乡土志·人类》载:“(覃)福祖卒明洪武四年,子荣,字添佑,明初归诚,随征陈友谅有功。时茅冈蛮作乱,荣率兵往征,招抚酋领,屡著奇功,授茅冈隘安抚使,封开国镇夷将军,令世守其地,是为茅冈土司之祖”据道光《永定县志》载:茅冈司有覃尧之,即为指挥洞长,世居茅冈,明时调征寇蛮,屡著功绩,至覃宗伊征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封“昭勇将军”,覃宗伊孙覃荫祚于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归诚,世袭土官,清廷给与印信,其子洪治年幼承袭,后来覃纯一袭职后于雍正十二年,请改土归流,授世袭千总。据慈利《覃氏族谱》载:覃文聪,添佑之子,袭父职,洪武中参与镇压土酋向大坤,朝廷嘉奖他为“怀远将军”。覃朝,文聪之子,“贡方物奉法安民。覃仲春,覃朝子,袭职。覃昊,仲春子,袭职。覃良佐,覃昊之子,承父职。覃尧之,良佐之子,承父职。嘉靖三十一年,倭寇江浙,随从经略胡宗宪征倭毙寇,有功于国,封“怀远将军”。覃承坤,尧之的儿子,因征倭有功袭职。茅冈长官司辖区含今永定区茅冈、教子垭办事组和桑植县利福塔、赤溪和小溪等乡,其世系如下:覃添佑——文聪——朝——仲春——昊——良佐——尧之——承坤——宗伊——瞻廷——荫祚——洪治——纯一。二、土官公司制地,重置卫所张家界地区卫所地区卫所制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史》载:“秦开五尺道,置吏,沿及汉武,置都慰县属,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之所始欤。”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也载:“汉制,县有蛮夷曰道……慈近獠峒,与中州不同,正汉制之所谓道也。”可见秦汉时期的“道”与明清时期的卫所机构确有渊源关系。明朝建立后,在土家族地区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在比较进步地区,裁撤原有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州、知县;在边远地区保留了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的边缘地带、险要地区设置卫所,在土家族地区建立起军事防御包围圈。朝廷设立土司机构与卫所机构并存、土官与流官参用这样一套政治机构,目的是为了统治土家族、苗族人民。各卫设指挥使一员,指挥同知二员和指挥佥事四员。各守御所设千户、百户数员,每卫约5600人,每千户所有1120人,每百户所有112人。由于湖广行省卫所机构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地之民政多与军务有关,故民族地区的土司分别隶于都司、卫所。明朝廷在府、县设置的卫所归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省都指挥使司又分别统于中央五军都督府。各卫由朝廷派兵驻扎,开垦屯田。“卫军当无事则荷锄,有事则执锐。”千户所的千户、百户多为归顺的“土酋职官司”,并是当地土人中有影响的世袭土官首领,划给土地归千户、百户所有。“官不请俸,职纪土官;军不支饷,名纪土军。”实行“以土治土”策略。明王朝为了达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目的,废除敢于反抗中央政府的土司,改建卫所。慈利土司就是因为覃垕反抗明朝政府而被废除的。明初覃垕起义、夏得忠起义就是慈利土司机构演变的导火线,为朝廷改设卫所找到了借口。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安福所土官千户夏德忠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活动。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三载:“二十二年二月,湖广千户夏得忠结九溪蛮作乱,靖宁侯叶升同胡海等讨之,潜兵出贼后掩击,擒得忠,斩之,置九溪、永定二卫。”可见,在明初两次土家族农民起义后,明王朝为了防范湘西土家族人民再次起事,在张家界一带改设了九溪卫和永定卫及大庸所,九溪卫下辖麻寮、安福和添平三千户所,其历史沿革如下:(一)九溪卫和安福千户所康熙《九溪卫志》记载过九溪卫指挥使司设置的历史背景:“九溪,古索口市也。在慈利西北九十里,二十二都。明洪武中,命东川侯等讨夏德忠,立栅守御。其地扼要,为诸路所汇,堪控制苗蛮。后因遍设卫所,遂于兹置卫,名九溪卫焉,至庚子,指挥吕成、韩忠始筑卫城。城内官置指挥、千百户世职。”九溪卫与土司有渊源关系,因为元末明初慈利宣抚使司存在时间不长,以致很多人不知道慈利、石门曾是土司地区,这是因为麻寮长官司演变为麻寮所、台宜长官司演变为添平所。因此民国《九溪卫志》证实:“添平、麻寮二所,初本土司,且设在卫所先。”九溪麻寮所和添平所辖区之内主要是土家族,之所以被笼进九溪卫之内,完全是明清王朝推行“以土制土”政策之结果。尽管如此.麻寮所和添平所仍然保留土司性质。康熙《九溪卫志》就说清初麻寮、添平二所还是采用“所隘土司,节制仍旧”办法。“所隘土司”这一说法就是认为麻寮、添平“所隘”与土司相似。清雍正年间,朝廷对麻寮、添平二所也象桑植、茅冈土司一样进行了改土归流。九溪卫安福所治在今桑植瓦窑冈(县城所在地),辖区为慈利十六都地(即今朱家台、洋公潭、兴望塔等方园五十里地)。明洪武四年,在宋代安福寨遗基上设安福守御千户所。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安福守御千户所,在(慈利)县西北二百九十里,十四郡,周围三里四十步,高一丈七尺。洪武庚午,九溪左所千户李樵始筑之……正德中,指挥常明重修,隶九溪卫,千户正、副十人,百户十人,领旗军隘丁二千二百四十人,户五百六十,今见在者,一千一百八十有二。”(二)麻寮隘丁千户所九溪卫麻寮所与土司机构有继承关系,属于土司、土官性质,正如民国《九溪卫志》所述:麻寮所“土官性质与其他官职不同,然亦朝廷命官也。”麻寮所原来属于安抚司、长官司的那些实质性东西都保留下来了:一是土官照旧采用长子承袭制;二是与汉官待遇不一样,“官不支俸,军不请饷,自备器械”,除经费自筹外,还要向官府交钱;三是按时朝贡,并向朝廷领取回赐。正因为大体照旧,朝廷自始至终把麻寮、添平二所当作土司看等。明万历《慈利县志》曾有论证:“麻寮隘丁千户所,旧志洪武二年开设,地名樱桃隘。在县西北三百里,十七都,切邻边境,最为要害,因以土酋为千、百户,土民为隘丁,兼以汉官协守,复以百户分戍各隘。”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麻寮所始设隘官世职,凡正副千、百户土官二十余员。嘉庆《慈利县志》载:“明洪武十三年,诸蛮初平,叛服无常,乃设所隘世职,以严守御。麻寮所一所、四厅、十隘,正副千、百户共三十二员,其千户汉、土杂用,军一千一百二十名,自食其力,驻扎山洞,外捍蔽石、慈、九、永,内控容美、桑植、永顺一十八土司,俱属湖广都使司节制。”麻寮所四厅、十隘三十二员正副千、百户中,大部分是土官,其源流如下:1.麻寮所首任正千户唐涌、清军厅首任副千户唐清、佐贰厅首任副千户唐才均为土官,巡捕厅副千户刚洪是滑县人,管操厅首任副千户卓文德和麻寮所镇抚司百户卓文庠两兄弟均为土官。卓氏为川东巴县人,始祖卓汝周七传至卓文德、卓文庠。据《卓氏族谱》载:“文德公与弟文庠公,于元末至正甲辰年,同唐涌等倡义平苗,逮明洪武二年乙西岁合众投诚,同日授封正副千户、百户三十二员。吾文德公授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文庠公授麻寮所显信校尉镇抚司正百户,赐铁券,封文德公为武德将军,子孙承袭,世守其土,清沿其例,赏给方印号纸,至雍正十三年乙卯,诸蛮向化,献土缴印,凡十五传,共三百六十七年。”2.梅梓隘正百户为赵氏。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载:山羊:土官百户向辅,九女:向瑛、向樱桃:切邻边境梅梓:汉朱昂刘干、邓雄、黎甫土赵舟、刘江慈利《赵氏族谱》也说出了赵氏为土著的真话:“赵至宋,化家为国,俨然皇族。吾今日之赵氏,岂其苗裔欤?然吾不高攀。大抵为土著,慈利是可断言。按旧谱:赵维兴,宋末人……宦湖南入籍大庸,生子龄,又徙慈利,生四子……赵禄,明洪武二年征苗有功,封照信校尉,麻寮所梅梓隘正百户。赵炘:洪武二年,随兄助陈立功,封忠显校尉,麻寮所黄家隘副百户。”梅梓隘土官副百户为周亮,其世袭情况是:周亮——周元臣——周勇——周流——周一国——周长爵——周汝杰。慈利象市镇至德堂《周氏族谱》记载了麻寮所土官唐仁、周勇抗倭史实:“湖(广)都司调本所督军正千户唐仁、本隘唐荣督率十隘官兵一千,周勇督领所部弓驽手十五名,枪刀手十名,铳手五名,随本所征讨浙江舟山所巢。腊月二十九日子时,放火烧巢,一鼓而擒,攻城而进,所获甚多,斩首数人。”3.樱桃隘:正百户邓雄。改土时,樱桃隘正百户是邓永爵,后住杨柳坪。副百户有黎甫,后住黎家坪。副百户张氏,康熙时副百户有张文光,后住古坟台(今通津铺乡苗山村)。樱桃隘百户黎志立是土官,黎氏始祖黎天锡为土著人,著名文人吴恭亨曾题词:“黎于溇北,土著高门。”可见黎氏是溇水北边土著望族。4.青山隘土官正、副二百户刘氏,宋为九溪部长,元为安抚司,又改守御司。民国《九溪卫志》载青山隘土官百户刘敬甫和刘世达世袭表后解释说:“二世(刘)世达,以功授土官百户,一十世朝将归清……(刘)世贤为敬甫次子,以功授副百户,至(刘)国政归清。”5.在所隘土官正百户李氏、副百户黎定云,后住二十五都升坪(今慈利杨柳铺乡)。据慈利《观物李氏族谱》载:“李文广父李侗,兄文道,于宋淳熙时,文道任武陵刺史。文广在任时,土蛮为患正烈。文广双同族之类,便用恩信招抚,蛮尽归服,故全境都得安宁,宋光宗绍熙授文广为镇抚司武德将军之职,俾令镇守斯土,赐世袭,遂占慈利十里县北二十五都观物坪。”考《观物李氏族谱》可以看出:宋代始迁祖李文广十三世孙李膺臣为在所隘土官百户,后其子李嗣胤元时袭职。在所隘土官正百户世袭为:李膺臣——李嗣胤——李千——李时用——李极——李梁——李世禄——李长贤。元时李政袭镇抚司职,李时省于明洪武二年封昭信校尉,袭麻寮所镇抚司土官百户职。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时,麻寮所镇抚司土官百户李长翼改为世袭把总。(三)永定卫和大庸所据万历《慈利县志》载:“永定卫城,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十二都,即大庸卫旧城,乃洪武辛亥常德卫指挥张胜始筑者……以后修建年次无考,属湖广都司。领经历司一、镇抚司一、千户所五,曰左,曰右,曰中,曰前,曰后,百户所五十,外辖大庸所,并黑松、后坪、金藏、桑溪、龙虎、茅冈等关隘凡六。官无定员,今存者指挥使五人、同知六人、佥事九人、经历一人、镇抚一人,千户正四人、副七人,百户一十九人,原额旗军五千六百人。”《明史》载:“永定卫,洪武中置……所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永定)卫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1398年)改为所”。永定卫城在慈利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城区。大庸所城在慈利十三都,即今永定区大庸所乡。现在永定区除茅冈和教字垭办事组为茅冈土司辖地外,其它均属卫所地区。三、土、树、树明末清初,中国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湘西土家族人民也奋起响应。崇祯十六年(公元1634年),李自成部将马守应等攻陷澧州城,麻寮所土官千户唐国祯率兵前往澧州城保护明宗室华阳王朱敬一,而麻寮所署被起义军烧毁。明王朝灭亡之后,麻寮所土官千户唐宗略率土兵投诚了清王朝。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侄儿李过与高必正率领农民军攻陷九溪卫,九溪一带土家族,苗族人民纷纷响应李自成农民军。麻寮所土官又奉清王朝之命证讨“九溪苗贼”。为了军事需要,麻寮所于“清顺治年间,因九溪苗贼猖狂,我祖(唐)宗略公奉旨调征,于是建署通津铺,历经两朝而南北之衙署巍然犹存。”其所辖四厅十隘各署也陆续迁到慈利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等地(即今慈利通津铺区、江垭区和环溪区等乡镇)。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这是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制度上的一大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它取消承袭政权,要求各土司献土归流,改封建领主经济为封建经济,对促进湘西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改土归流过程中,清廷调衡州副将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