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中叶理学的兴起_第1页
论明代中叶理学的兴起_第2页
论明代中叶理学的兴起_第3页
论明代中叶理学的兴起_第4页
论明代中叶理学的兴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明代中叶理学的兴起

一王守仁、用学明代中期以后,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在科举和官学的一体化中发展成为一个打开科举大门的砖堆。《性理性目录》、《四书五经》构成了八篇文章的材料。人们在科举中为职业生涯而战,最终失败。所谓“有条件可以成为世界上有成功的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的衰落”。例如,纳迪斯科的例子是“向世界传播知识和书籍”,以及“使世界上的圣人和作家变得越来越差”。这与南宋初年的情形很相似,它说明官学教育的失败,同时也提出了重建新的理论以维系日益涣散和败坏的人心的任务。也和乾淳之际的理学大师一样,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学术大家从批判官方哲学入手,承担了重建理论、重振纲常、重系人心的艰苦工作。王守仁认为,程朱之学虽已普及,尤其是朱熹《四书集注》已成人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但它的精粹之处已被淹没,纯然成了束缚思想的僵死的教条或空泛说教,而且程朱之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难”,势必造成“章绘句琢”,“诡心色取,相饬以伪”,而至废弃圣人之学的局面;何况他在镇压统治者内部宁王朱寰濠集团的叛乱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即所谓“破山中贼”的实践中,也感到了程朱之学的繁琐、不顶用。因此他提出了“破心中贼”的目标和惟在心中“自得”圣人之道的治学方法,并最终创造了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湛若水与王守仁一同讲学,但他不以“致良知”为宗,而讲“随处理认天理”,所谈之心不仅仅指人之方寸,而且包容万物而不遗,所以王守仁称其学为求之外,而不是求之于内心。因有如此区别,当时学者遂分为王学、湛学。其实王、湛之学,实属同一学派,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是宋明理学中与程朱之学不同的另一大派系,史称“心学”或“陆王之学”。王、湛之学的崛起是从正德年间开始的,而且和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一样是和书院一体化之后才得以实现的。王守仁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谪贬龙场驿时,途经长沙到岳麓书院讲学,并题诗凭吊朱熹、张栻两位大师。三年,在贵阳龙场构龙冈书院,提出“良知”之旨。四年,主讲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提出“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正德十三年,王守仁以巡抚南赣汀漳的身份修复江西濂溪书院,讲学其中,大谈“存天理、去人欲”的克治省察工夫,“四方学者辐辏”,以至座不能容。这一年他还派人将自己撰写的《大学古本》、《中庸古本》、《修道说》等送至白鹿洞书院,与朱熹学派的学者商榷。十五、十六年他又两次在白鹿洞聚集门人讲学,留诗题字,遗金置田,多有建树。嘉靖三年(1524),他在会稽建稽山书院,“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止于至善”,环坐听讲者三百余人,分别来自湖广、广东、南赣、直隶、安福、泰和及浙江各州县。七年,他驻节南宁,兴复敷文书院,讲学其中,以救“人心陷溺”、“风教不振”之弊,并派高足弟子季本主持院务。王守仁的高足弟子钱德洪曾说其师学有三变,教亦有三变。学的三变是初学辞章,并遍读朱熹之书,次入佛老,三在龙场驿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即由佛道而入陆学。教的三变是在贵阳初以“知行合一”教人,二是离开滁阳后以静坐教人,三是在江右以“致良知”教人。若以此和上述情况相对照,我们可知王守仁之学定于书院,其教则变于书院。跟王守仁一样,湛若水也是到处建院讲学,以倡其说,诚于《明儒学案》所称,“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仅在其家乡广东,从正德十二年(1517)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间,他就创建了西樵山云谷书院、大科书院、罗浮朱明洞甘泉精舍、广州城东天关书院、增城明诚书院、龙潭书院、独冈书院、莲洞书院等,前后计有八所之多。在大科书院,他刊布《叙规》、《规训图》、《大科堂训》、合称《大科训规》,计有一百零九条,洋洋近万言,提出了“学,心而已焉者也,何莫非心也。心得职则敬,敬为义,心失职则肆,肆为利,义利之判也间焉者也”的心学思想,阐释了“敬义志道”以成君子及读书求学等进德修业的方式方法,要求诸生“随处体认天理”,将“意、心、身、家、国、天下通作一段工夫,无有远近彼此,终日终身只是体认这‘天理’二字”。嘉靖十五年、万历七年本《湛甘泉先生文集》中还收有他为各地数十所书院所作的记、序、铭、引、文、启等文章数十篇,涉及建院、祭祀、学田、聘请主讲、会讲、作文等问题,说明他对书院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而文集所收的《莲洞书院讲章》、《金华书院讲章》、《九华山中华书堂讲章》、《独岗书院讲章》、《天泉书院讲章》、《白沙书院讲章》、《福山书堂讲章》、《斗山书堂讲章》、《天华精舍讲章》、《天关精舍讲章》、《樵语》、《新泉问辨录》、《天关语录》等,更直接记载了他在各地讲学的具体内容,其苦心经营之情形由此可见一斑。从以上的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德、嘉靖之际,王守仁、湛若水两位大师都很重视书院建设,将其作为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并且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它展现的是书院学术的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史称“自武宗朝(正德年间),王新建(王守仁被封为新建伯)以良知之学行江淅两广间,而罗念庵、唐荆川诸公继之,于是东南景附,书院顿盛,虽世宗力禁而终不能止”,“搢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其“流风所被,倾动朝野”,势不可挡。这和数百年前南宋书院与程朱理学一体化发展的情况很相似,它说明包容文化创造功能的书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人为的抑制都阻止不了其走向再度辉煌的步伐。明代书院的辉煌局面是王、湛后学在嘉靖、隆庆之际营造的,试以王门后学为例阐述如下。王守仁的弟子遍及天下,而以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山东、河南等地为最多,《明儒学案》因其籍贯特分浙中王门、江右至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等卷予以专门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守仁逝世后,各地王门弟子或建书院,或立祠宇,或创精舍,或办讲舍,都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已任,所在书院数不胜数,仅王守仁年谱所载著名书院就有近二十所。如江西安福县自嘉靖十三年邹守益建复古书院倡导师说后,其同门刘文敏、刘子和、刘阳、刘肇袞、欧阳瑜、刘敖、赵新、彭簪、刘晓等又先后创建了连山、复真、复礼、前溪、识仁、道东、中道、中南八座书院及天香会馆、石屋山房、梅源书屋、近圣会馆等讲学,并在惜阴会的基础上扩为四乡会,春秋二季,又会合附近五个郡县的同志,“出青原山为大会,凡乡大夫在郡邑者皆与会焉”,时称青原会。“于是四方同志之会,相继而起”,最著名的有万安的云兴会、宁国的同善会、庐陵的西原会、龙游的水南会、兰西会、泾县的水西会、江阴的君山会、贵池的光岳会、太平的九龙会、广德的复初会、新安的程氏世庙会、北京的灵济宫讲会等等,其中以南中王门弟子徐阶主持的灵济宫讲会规模最大,其势倾动朝野。又如安徽泾县水西书院,自王守仁高足邹守益、钱德洪、王畿先后主讲席,使“姚江之学(指王学)盛于水西”之后,县中“各乡慕而兴起,莫不各建书屋,以为延纳友朋,启迪族党之所,其在合泉则有龙云书屋,麻溪则有考溪书屋,赤山则有赫麓书院,蓝岭则有蓝山书院。一时讲学水西诸前辈,会讲之暇,地主延之,更互往来,聚族开讲。故合则考德而问业,孜孜以性命为事;散则传语而述教,拳拳以善俗为心”,勃然兴盛,“而水西之学名天下”。上面两个例子反映同一种情形,即王门弟子以书院为基地,带动了一个地方的讲学之风,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王门弟子中有不乐仕进,一生讲学传道于下者,如钱德洪“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江、浙、宣、歙、楚、广,名区奥地,皆有讲舍”;王畿“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淅,皆有讲舍”。他们的努力使王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王门弟子中也有位至公卿、甚至官拜宰相,讲学倡导于上者,如徐阶嘉靖、隆庆之际执政朝廷,他“素称姚江弟子,极喜良知之学。一时附丽之者,竟依坛坫,旁畅其说”,于是各地建书院,联讲会,其“流风所被,倾动朝野”。这又使王学及传播王学的书院获得了广泛而崇高的社会声誉。正是这些遍布社会各阶层的王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努力,将王学和书院一起推向了其发展的高潮,最终使明代书院摆脱前期近百年的沉寂,形成辉煌盛大之局。二明代中国三大书院分布明代书院的辉煌之势,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书院的数量大增。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有明一代兴复、创建书院总数达1239(实际上会大大超过此数,如曹氏统计山东、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省的书院数分别为43、120、251、102、50所,而据今统计,各省院数分别为58、175、285、125、69所),超过了唐宋元三朝七百余年书院数的总和,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书院的空前发达。这些书院中确有创建年代可考的有964所,其中嘉靖年间348所、隆庆间51所,合计399所,占总数的42.42%,其年平均建院数分别为7.73、8.5所,高居明代历朝之上,形成一个最高峰。其次,书院的分布密度和分布范围加大。明代版图虽然比元代小,但书院分布于今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等二十三个省区,比元代的分布范围要广大得多,并呈现向四周边远地区扩张之势。在西南,书院从贵州、四川延伸,已发展到云南地区,结束了滇省没有书院的历史。据周宜《云南书院名录》(未刊稿)统计,明代云南一省建复书院69所,以建复年代分,弘治7所、正德4所、嘉靖23所、隆庆13所、万历14所、天启1所、崇祯5所,2所不知具体年代,总数以嘉靖年间最多,年平均数则以隆庆第一,约2.2所,嘉靖次之,约0.5所。以地域分,这些书院分布于保山、罗次、嵩明、三泊、太和(今大理)、河阳(今澄江)、建水、寻甸、腾越(今腾冲)、姚州(今姚安)、赵州(今凤仪)、鹤庆、浪穹(今洱源)、禄丰、昆明、弥勒、蒙自、剑川、南宁(今曲靖)、路南、云南(今祥云)、楚雄、石屏、晋宁、蒙化(今巍山)、景东、定远(今车定)、邓川、宾川、安宁、江川、武定、易门等三十个州县,最西已至靠近中缅边境的今腾冲地区。在西北,书院从陕西延伸到今宁夏、甘肃。银川的朔方书院、揆文书院分建于嘉靖四十三年、隆庆元年,是整个明代书院大发展的产物。嘉靖年间副使汤宽创建的甘肃洒泉书院,已接近嘉峪关而西望春风不度的玉门。东北则出山海关,书院已在辽河平原上扎根,弘治年间创建的锦州辽右书院、辽阳辽左书院(嘉靖间改名正学书院)、北镇仰高书院是明代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书院,而创建于嘉靖年间的辽阳辽左习武书院、北镇河西书院、沈阳蒲阳书院、铁岭挹清书院等同是全国书院大发展的结果。其中铁岭挹清书院地处北纬四十二度以北,要称当时全国最北的书院了。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国书院从永乐年间开始越过黄海、鸭绿江而移植于东国朝鲜,实现了它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到隆庆、万历年间朝鲜书院建设形成高潮,书院成为研究传播儒学的中心,其具体情况及文化意义我们将另文详谈。书院分布的密度以长江流域各省最大,珠江流域第二,黄河流域第三,这与元代黄河流域第二、珠江流域第三的情况稍有区别。全国书院最发达的省区仍是今江西,仅新创建的书院就有285所,是元代93所的三倍多(李才栋《江西书院名录》未刊稿),如果再加上前后兴复重建的唐宋以来的旧有书院,有明一代赣省境内书院近400所,平均每县(州)超过4所,其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了。第三,书院的类型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要,书院不断扩张其内涵,因而出现了比宋元时期更多的不同形态和类别的书院,除了一般的读书人私人创办、大姓巨家举族而办、村社乡里集体兴办、地方官公办之外,还有三种类型的书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兵营书院。这类书院一般由兵备道、参将、守御等军事指挥官创建于卫所驻军之地,所招学生多为武臣子弟及军中俊秀。它的分布范围较广,各个省区都有。其特点是文武相兼,教学内容除一般的儒家经义之外,还有关于兵学的知识,如武经、韬略、文艺等,军事特色比较明显。其突出者,如湖南桂阳州子龙书院祭祀三国名将赵子龙,靖州武功书院祀有功于靖州者,江西九江肄武书院招收武弁子弟,辽宁辽阳习武书院(亦称武书院)建讲武堂、箭楼、武俊联辉坊及招乡试武举肄业等,俨然就是古代的军事院校。兵营书院开启书院进行军事专业教育之先河,大大拓宽了书院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二是王府书院。明代各藩王府所建书院较多,它们以讲学和刻书为主。讲学最有名的是宁王朱寰濠建于南昌的阳春书院,它以罗织王门弟子并闹出很多故事而著称。以刻书闻名的有沈藩勉学书院,徽藩崇古书院、蜀藩西清书院、鲁藩承训书院、晋藩养德书院、吉藩崇德书院等,它们出版的《沈国勉学书院集》、《宋文鉴》、《抱朴子内外篇》、《二十家子书》、《焦氏易林》、《甬东山人稿》、《金丹大成集》、《新编养生大要》等书,至今仍称善本。皇家藩王加入到书院建设的行列,这是宋、元两代所没有的,表明皇室成员对书院的支持,也反映出书院可以满足这部分人文化需求的特性。当然,从“金丹”、“养生”等出版物中,我们也可得到这类书院及其主人与世无争追求神仙方术的消息。三是社团书院,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或结社、或联讲会,形成了很多社团组织。著名者除上述惜阴会、青原会、云兴会、同善公、西原会、水南会、兰西会、水西会、君山会、光岳会、九龙会、复初会等之外,还有东林党、几社、复社等。各团体皆订有“会约”、“会规”、“规约”等标举自己学术特点、政治倾向的规章,必须遵守这些规章才能加入其中,因此凡与会者得称“同志”、“同盟”。入会之后,必须将各人姓氏、籍贯、年龄、入会时间等登记入“门籍”、“会簿”、“同门录”等名目的花名册中,“一以稽赴会之疏密,验现在之勤惰;一以稽赴会之人他日何所究竟,作将来之法戒也”。各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书院,或者讲会本身就是书院主办的,予会者或在其中讲学、授业、传道,或在其中著书立说、出版图书,皆视其为大本营。如遇有不同主张者,他们又将书院视作其与其他各会进行学术交流的基地。因此,我们称这类书院为社团书院。社团书院虽然也是地方公众兴办的,但它不以仅仅对其子弟进行一般的儒家知识教育为主要目的,兴办者自己也在院中学习,而且以追求其共同的学术主张甚至政治意识为第一需要。因此,社团书院与一般公众创办的书院至少有三个区别,一是受业者年龄,前者为父兄(包括子弟),后者为子弟,也就是说,社团书院基本上以成人为主的书院;二是追求目标,,前者重学术主张,后者重知识;三是运作方式,前者重讲会、会讲,即学术交流,后者重授受考课。第四,书院的制度日臻完善和成熟。制度化、正规化和纂修院志等文献资料是明代书院日益完善的主要标志。为了实现书院管理的正规化,各书院特别重视自身制度的建设,订立了会规、会约、学规、戒条、规约、会条、绪言、堂训、训规、学约、教约、约言、学则、学程、学箴、院规、会仪、歌仪、射仪等等众多名目的规章条例,如庐山白鹿洞书院,有明一代即有胡居仁《续白鹿洞书院学规》、李龄《白鹿洞生八戒》、罗辂《洞学榜》、高贲亨《洞学十戒》、冯景隆《教条》、章潢《为学次第》、江以东《书院禁约》等规章颁行。这些规章制度对书院的办学宗旨、学术主张、求学门径、作文方法、会讲日期、讲会仪节、会语及讲义的记录汇编、经费的征集和开支、图书的收藏与借阅、书板的刊刻印刷、职事的设置与分工,以及会讲传帖定式、会簿表格、仪祚分配、奉祀神位、讲学仪式包括所跳的舞,所唱的歌等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如常熟虞山书院的“院规”就包括学道堂之“父子之道仁”、“兄弟之道义”、“夫妇之道礼”、“君臣之道智”、“朋友之道信”,有本室之“吾道一以贯之”,三纲、会约、歌仪、歌法、射仪、射器等几部分。其中三纲规定院中设文纲、学纲、会纲各若干人,分司“督文词”、“研道妙”、“定众志”之职;会约凡二十九条,就会文、讲学、会讲之期、作文之法、讲学之旨、求学之路、讲学与举业关系、会讲饮食、住斋安排、请假制度、百姓及僧众道士听讲、教习射礼、宣讲乡约、大会小会之别等等作了具体规定。广东文昌县(今属海南)玉阳书院万历年订有《会条》,分学以敬为入门、学其为人而已、宇宙惟是生生之机、自知者知机之谓也、成性、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诚敬、主敬、体仁、戒谭悟谭修、五行相先相克、学先立志、履德之基、正心诚意、会戒浮谭、学务尽性、治心有法、除妄想、讲学不妨举业、每月会期、轮年值会、会费出纳等二十二条,又有《体仁八条》:定仁之志、识仁之体、谨仁之微、完仁之初、祛仁之障、著仁之常、敦仁之守、求仁之宗,以及《体仁图说》、《体仁会约》等。湛若水的《大科书院训规》,分《训规图》和《堂训》两大部分。《训规图》正反各二十四条:敬义志道——肆利不志道、体认天理——肆欲、寻实乐——虚乐、求道于人伦间——外伦求道、笃实——先文艺、言动由中出——巧令滋伪、不怨尤迁怒——暴怒、事父兄诚切——事父兄不诚切、自得师——不求师、传习——传而不习、遇长谦让——遇长抗倨、同门久敬——同门猜嫌、期约以信——期约不信、去成心——师成心、二业合并——徒举业以干禄、内外混合——支离、读书调心合——读书主敬两途、作字敬——作字欲好、考业用心精——用心粗、读书观山水不失己——读书观山水梏亡、博六经开知见——泛滥仙佛坏心术、作文发所得——作文欲胜人、教童仆——纵家童、君子——小人。《堂训》共六十一条,对《训规图》进行具体的阐述,其中涉及德性训率者二十六条,学问修养者二十六条,堂制规矩者九条,自正心、诚意、处己、待人以至治事、修学,皆包括在内,训教融于一体,是明代书院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规章。从这些规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书院制度的严密和完善。对书院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永乐大典》卷一万六千六百七十一至卷一万六千六百八十二,计十二卷,专记各地书院的历史沿革与文献资料,虽然这在卷帙浩繁的《大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它首开汇集全国书院资料之先河,意义甚大,可惜《大典》毁于八国联军之手,我们今天已无缘得见这些珍贵资料。以个案书院为单位整理其历史文献始于弘治前后,到书院大盛之时,纂修院志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有名的书院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刊印一次,以便及时总结其研究学术、授业教学、管理院务的经验教训。如白鹿洞书院有明一代曾五修院志,第一次为成化五年(1469)辑成,弘治七年(1494)刊印;第二次刻于正德八年(1513);第三次始于嘉靖四年(1525),刻于三十四年(1555),十二年之后又有增补;第四次成于万历二十年(1592);第五次刊于天启二年(1622)。岳麓书院曾于正德九年(1514)、嘉靖年间、万历十八年(1590)、崇祯六年(1633)四修院志。其他一般书院也不失时机地编辑自己的文献资料、记载各项规章制度、整理讲学记录、汇刊建院姓氏、登记田亩财产、编制藏书目录等等,刻印了很多包括院志、语录、会语、问答、规章、书目、文集、诗集等名目的书院文献,时至今日,仅笔者所见的就在数十种之多,分藏于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美、韩、日、英、法等国各大图书馆。这些著作当年对规范院务、提高管理水平、学术水平和扩大书院的影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天则成为我们研究明代书院文化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