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理政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1页
张可久理政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2页
张可久理政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3页
张可久理政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4页
张可久理政散文的艺术特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可久理政散文的艺术特色

原作者汉律文政策的制定,促使南北作家之心勃勃,具有强烈的复兴传统需求和热情,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社会潮流。其直接的效应便是反传统的挑战精神减弱,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式微。然而在此背景下,张可久却以其卓荦不群的创作风格为散曲艺术开辟了新的境界。一书《仙才》等前人对张可久散曲艺术的评价。张可久散曲的成就,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诗人在传统理想与现实处世的矛盾中挣扎的痛苦,而且更重要地体现在艺术的创新上。其散曲艺术成就当时就享誉甚高,后世之盛评可谓代不乏人。元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多次以张可久为典范,评论当时曲家。他说曹明善“有乐府,华丽自然,不在小山之下。”评屈子敬“乐章华丽,不亚于小山”等等1。大食惟寅有小令《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云:“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诗成鬼神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洲。”明朱权云:“张小山词(散曲)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材,若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九方皋之眼相之。”2李开先承朱氏观点对之也有“词中仙才”之誉。清刘熙载评乔、张“两家固同一骚雅,不落俳语,惟张尤潇然独远。”3清许光治指出张可久散曲“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唐宋之秀”4甚至对前代作家品评甚苛的纪晓岚在《四库总目提要》中也由衷的赞叹小山“遣辞命意,能独脱其尘蹊。”现代学者对张可久散曲艺术的研究,出现了不少精辟的观点。风格方面,李昌集之论可谓鞭辟入里,他说张可久缺乏“笑则开怀,怒则瞠目,骂得放肆,嘲得尖刻的一无顾忌的精神”5。声律方面,李明、范长华等以具体的作品分析,得出张可久严于调律协韵的结论。在修辞文词方面,洪柏昭、吕薇芬、范长华都有专文探讨,颇多创获。其他还有很多研究,不一一罗列。二通过对传统诗歌的分野张可久散曲的主要艺术风格。笔者认为小山散曲,温文尔雅,怨而不怒,含蓄典雅,婉约清丽,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究其实质是向传统诗词的归化。他吸取了诗词的艺术手法,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散曲的特点,而回避了其浅率粗鄙的个性特征,在“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文体要求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提高了曲境,使其美学品位向传统诗词靠拢。关于张可久散曲的艺术表现技巧,古今学人已多有研究,此处不拟再作叠床架屋式的分析,为了直探小山散曲艺术之神,本文将从“清”与“雅”二范畴切入,对其作品的艺术风格试加探寻。(一)清—张可久散曲之“清”。“清”字的本义为水清,《说文》:“清,澄水之貌”。后引申为品貌娴淑,气氛肃穆,品德峻洁等多种义项。“审美意义上的‘清’尤其是作为诗美概念的‘清’,首先是与一种人生的终极理想和生活趣味相联系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静理想。”6就此意义而言,无论是张可久的终极理想,生活情趣,还是其曲风,用“清”来阐释,都是妥当的。《老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里的“清”,实际上具有形而上的本原性意义,作为美学范畴的“清”之滥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联系到前人评小山散曲“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朱权《太和正音谱》)“小山清劲,瘦至骨立”(《词谑·词套》。)诸语,参之以小山集中大量的怀古,隐逸,写景之作,可以看出,小山作品之“清”源于其思想之“清”,是其思想之“清”的艺术体现。具体言之,“清”的审美旨趣在张可久作品中表现在如下数端:环境与心境之清:小山所以迷恋山水,就是因为那里远离市声,环境幽美清静,置身其中,能滤去心中之焦躁和疲惫,忘却人间之烦恼和无奈,使身心获得解放,最终达到心境宁静,与万化冥合。即是说环境之清有助于心境之清,发而为诗,便构成清远宁静的意境。如:“猿啸黄昏后,人行画卷中,萧寺罢疏钟,湿翠横千嶂,清风响万松,寒玉奏孤桐。人在秋香月官。”(《商调·梧叶儿·湖山夜景》)湖山之夜,因猿啸疏钟等,更显凄清,行于画图中的诗人之心是深沉宁静的,整幅画面以声衬静、意境清幽。文辞的简洁清省:这是散曲“清”之审美特征的重要方面。小山散曲绝少方言俚语,诽语俗语,几乎没有衬字,文句找捷干净,不蔓不枝,读之耸观,唱之耸听,人人能懂,雅俗共赏,而清醇爽脆,余韵悠长。诚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造语》所云:“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文”指迂阔酸腐的“书生语”,周德清谓之“著之纸上,详解方晓,歌则莫知所云。”常常主要表现为使事用典,生僻晦涩,一般受众不易理解,如“季子金尽”、“寒郊瘦岛”、“洛社耆英”等。“俗”则指散曲中所特有的“俗语”、“蛮语”、“言虐语”、“嗑语”、“市语”、“方语”等,这些语言在当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但时过境迁,也与书生语一样,难以索解,如“那答儿”、“把都儿”、“肉吊窗”、“演撒”、“风月担儿”、“葫芦提”等等,现在遇到它们,如不借助有关工具书,就可能不知所云。而张可久散曲虽然使事用典,但总能作到语意显豁,了无艰深之弊;并且绝少难懂拗口的市井语,将文与俗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致于至今读其曲,无语辞障碍,实际上体现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精神。7可以说,周氏的理论是“文士之曲”的准则,而小山散曲则是实践这些准则的典范。气质的超俗高蹈之清:清代马桐芳《憨斋诗话》卷四说:“诗家体格词意最要大方,而以清气行之,古之名公无不如此。”张可久散曲造语雅洁清俊,气质脱俗,飘逸大方,有高蹈于尘外的气度,读之没有酸腐气,市井气和小家气。这与张可久的气质品性直接相关。曹丕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8通览张可久作品,一个举止闲雅、风流潇洒而沦落不偶的江南才子形象,便清气逼人而玉树临风般地立于纸上。张雨《贞居词》《木兰花慢龟溪寄张小山》中有这样的词句:“来时洞门无锁,倩鹤群、长绕侍仙楼。邂逅小山招隐,依然我辈清流。”此处之“清流”当指品性德操、精神境界的纯正高雅、清通脱俗。作为当时著名文学家,张可久的好友,张雨的说法应该是恰当而可信的。另外,从张可久的晚辈同乡张仲深的诗《题小山君子亭》,亦可了解张可久的人品之“清”:“我尝西湖谋卜居,前有水竹后芙蕖。羁红縻翠眩人目,云锦倒映春珊瑚。归来试问隐者庐,嘉葩美植同纷缚。采鸾踏空夜不啄,文鸳陨粉秋生珠。竹秉君子操,莲如君子清。我亭居其中,乐以君子名。道人寓物不着物。岂唯物美唯德称。”9可以说张可久的气质与德操之“清”,是其作品具有“清”之审美特征的重要原因。“清”在张可久散曲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清丽,清疏,清华,清超,清冷,清虚,清雅,清劲等等。其山水风物之作,多具清丽、清华的特点,羁旅述怀之作,则呈现出清冷凄寂的调子,而清虚、清超的品格在游仙隐逸散曲中表现突出。其咏梅之作,又有清冷、清疏、清雅之风。当然,诸多品格在张可久作品中并非界限分明,实际上,一篇作品多格并存的情况往往有之,这里的分析只是大致情形而已,不宜胶柱鼓瑟,一一对应。要之,“清”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主要范畴,从艺术风格和修辞技巧层面对诗歌进行审美规约,是与“浑厚”相对的一种审美趣尚,“它明快而澹静,有一种透明感,像雨后的桦林,带露的碧荷,水中的梅影,秋日的晴空;也像深涧山泉,密林幽凉,有时会有寒冽逼人的感觉。”10张可久散曲形象鲜明,气质超脱而内涵显得单薄等特点,恰可以“清”论之。“‘清’是小山风格的底色,可以贯穿到他作品的一切题材。”11(二)信笔笔写出不同的文学特征《说文解字》释“雅”云:“五下切,楚乌也。从隹,牙声。”看来,“雅”的本义与审美范畴的“雅”无关。《诗经》“六义”中的“风”“雅”二义,从诗歌题材方面相对而言,“风”即指十五国风,属于地方民歌;“雅”则是产生于周朝中央所在地的诗歌,题材与国家大事有着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诗大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可见雅诗应合于儒家思想轨范,发乎情,止乎礼义,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品格。“雅”作为风格论范畴,始于秦汉时期12。后来陆机、钟嵘、刘勰、挚虞等对“雅”这一范畴都有论述,使之成为传统诗文风格的重要范畴之一。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李白感慨“大雅久不作”的“雅”均承此义而来。张可久散曲,清与雅常常连用,但二者从美学角度讲,既有联系,又不容混淆。清与风格修辞相关,而雅则关涉作品的格调品位。清与浊,雅与俗,就总体而言,由于张可久一生要么行役作吏,要么隐居,或游移于二者之间。两种生存状态都远离民间,前者与各级官吏僚佐为伍,后者与山水林泉为伴,而与鄙俗的市井隔膜较深,这就决定了小山散曲之雅,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典雅正统的意趣:打开元史就知道,一度被朝廷征聘并委以要职的汉族文人,都是些只写传统诗文而精通儒学者,如窦默,郝经,刘因,程巨夫等。他们被视为正统文人。相比之下,张可久确实有些距离,为此,诗非其所长而坚持去写,散曲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他却用来表达一个正统文人的骚雅情怀,无论是男女相思,仕途失意,还是羁旅飘泊,落寞穷愁,都能做到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不失雅正风范。诚如台湾学者范长华所言,张可久作品风格多样,基本风格以“清丽”为主,无论写什么,怎么写,就是没有沾染颓废、鄙陋、荒唐、纤佻的弊病。13幽雅的意象,意境与宋词的趋同,由正格散曲的急切透辟转向含蓄空灵。从小山词的意境构成,透露出作家悠悠的传统文化情怀,将其置于宋词之间,似无分渠之异。当然小山之前已有不少散曲家作品表现出典雅藻饰倾向,只是在技法,造语与造境诸方面不及小山圆熟和浑成。可以说,元散曲由王恽经卢挚至张可久而一变,其作品“清楚地显示了散曲雅化的趋势,元后期曲风的转变,张可久实在是一个关键人物。”14张可久散曲是中国古代韵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遥承宋代婉约词风,下开明代中期流丽派散曲之先河,对清代散曲影响亦深。这大概是纪昀于元代诸家中独赞小山一家的原因所在。小山作品中的意象多半具有这样的特征:空间不大,气氛平宁,色彩和谐,格高韵远,没有较强烈的矛盾冲突。它决定于作家的胸次和文化习染。张小山的吟山咏水之作就是这样,写物常选取小桥,流水,杨柳,楼台,丽日,和风;远山一抹,平湖一面,扁舟一叶,素琴一张。而画面中的人物常是诗人自我人格形象的化身,若隐若现,要么就是文人雅士、儒僧道友,而滤掉了大自然本身狞厉、雄伟、凶险、奇峭等特征,以纤婉清丽的意象构筑宁静清雅的画面。如:“渔榔静,雁字斜,柳阴疏藕花初谢。小阑干画桥横绿野,忆西湖月明秋夜。”(《落梅风·东嘉绿野桥》)典雅的语言:张可久散曲的语言成就历来为论者所称道。明李开先谈到《南吕·一枝花·湖上归》时论及小山散曲“瘦至骨立,而血肉消化俱尽”,肯定张曲善锤炼字句,同时也长于融化前人诗词成句,不仅多,而且好,通脱自然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妙。同时构成小山散曲语言典雅特色的是对句的大量使用,不仅有两句对,还广泛运用鼎足对,联珠对,从三言到十言,新颖独到,技艺精警。句组结构骈散结合,长短结合,参差错落,具有建筑美。另外小山精通音律,其作品读之音韵谐婉,抑扬顿挫,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效。这一系列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小山散曲能够刊落凡近,产生清新典雅的审美品质。特定的语符系统显示出对谐俗的规避,对典雅的追求。本色自然之风的散曲用语随内容而定,且直从生活中来,多取口语俗语。如“搅柔肠离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顿塌在眉尖,税钱比茶船上欠,斤两去等秤上掂,吃紧的历册般拘钤。”(乔吉《水仙子·为友人作》)曲中所用的“行货”,“顿塌”,“等秤”。“吃紧”,“勾肆”,“相思店”等语符都是与市井生活有关的,其所指即形容愁闷相思之沉重。而小山散曲则不这样说:“黄莺乱啼门外柳,细雨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清江引·春思》)“黄莺”,“柳”,“细雨”,“梨花”,“小窗”,“病酒”,较之前曲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符系统,有着相异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韵味。一俗一雅,泾渭分明。小山散曲写离愁则“斜阳”,“寒鸦”,写羁思则“归雁”,“倦客”;怀古则“醉李白”,“富陶朱”;叹世则“落魄江滨客,雷轰荐福碑”;闺情则“流星淡月”;“愁云恨雨”,“芙蓉”,“鸾影”,“兽炉”,“残花”;隐逸则“伯夷”,“严陵”,“高卧东山”,“梦冷芦花”,等等。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内涵的语符,在小山散曲中俯拾即是,从而构筑一个特殊的艺术世界,显示出小山散曲与俗俚之风渐离渐远,向宋词的典雅蕴藉,含思宛转之风的趋近与回归。诚如清代姚华所言:“词曲之界,几微而已。词庄而曲谐,是诚有辨。若谓曲尽佻薄,实未必然,盖佻薄也曲之末流下乘耳。如东篱、小山、兰谷诸家之作,未尝不归于雅正。”15当然,任何一个重要作家,其风格和审美趣尚都不会是单一化的,往往以某种风格和美学追求为主导方向,同时兼具多方面的特点,张可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