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出土文献与老子思想研究_第1页
《老子》的出土文献与老子思想研究_第2页
《老子》的出土文献与老子思想研究_第3页
《老子》的出土文献与老子思想研究_第4页
《老子》的出土文献与老子思想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的出土文献与老子思想研究

自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发现马王堆墓的丝绸《老子》,以及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发现郭店楚墓的《老子》竹文以来,由于这些考古文件与一般老子的差异很大,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关学者对于《老子》一书的文献考证及思想内容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解决了一些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献的分析比较,对长期以来关于《老子》的篇章划分问题,以及围绕着“道”与“德”含义的不同理解及其关系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一、《老子》本书的分篇问题王弼本《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在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中作第一章,其他章节也依次变动,两书章节次序颇异,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老子》一书的分篇及分章问题的关注。《老子》一书最初是否分为上、下篇及八十一章,历有争论,兹列如下:(1)西汉末严遵《老子指归》分上、下篇,《德篇》为上,《道篇》为下;又分为七十二章,其中《德篇》四十章,《道篇》三十二章。今《德篇》存,《道篇》佚。(2)东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分上、下篇,《道篇》为上,《德篇》为下;又分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3)魏晋时期王弼《老子道德经》本未分上、下篇,亦不分章。由于唐代重视河上公本,该本的分篇分章体例广被接受,王弼本始有上、下篇及八十一章的体例。(4)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未分上、下篇,但乙本分上、下篇,《德篇》为上,《道篇》为下,甲、乙本均未分章。(5)韩非《解老》、《喻老》篇仍以《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分上、下篇,虽仅解《老子》部分内容,似未分章。(6)新发现的郭店简本《老子》由于比今本《老子》少三千字左右,似乎只是一个节略本,分为甲、乙、丙三篇,章节次序与今本完全不同。从以上文献情况可以看出,《老子》一书的传本除新发现的郭店简本《老子》外,都分有上、下篇,但顺序不同。而这些传本或分有章节,或未分章节,章节划分亦不相同。因此,《老子》一书的本来面貌如何,从现有文献弄清原书章节结构似不可能。如果从《老子》一书的思想内容方面进行考察,或许可有一些启发。先说上、下篇问题。一般认为,将《老子》分为《道篇》、《德篇》两部分是根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道篇》论“道”,《德篇》论“德”,虽前后顺序有所不同,却为古今所共识。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分上、下篇,其篇末分别题写有“德三千四十一”和“道二千四百二十六”的字样。汉代司马迁《史纪》亦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说明至少在汉初,《老子》一书已经分为上、下篇了,并有篇名。但是如果认真考察《老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却不尽然。“道”一词在《道篇》十八个章节中出现过,在《德篇》十九个章节中出现过。论“道”的一些重要篇章亦在《德篇》出现过,如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凡《老子》引文均见《王弼集校释》,下同),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德”一词在《道篇》四个章节中出现过,在《德篇》九个章节中出现过。论“德”的一些重要章节亦在《道篇》出现过,如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二十三章“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从此统计中,可以看出《道篇》中有论“德”的内容,《德篇》中也有论“道”的内容,两者并没有论“道”、论“德”之区别。因此,《老子》一书的原作者可能并未明确区分上、下篇,即使分出上、下篇,也许只是从文字容量上区分,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从思想内容上区分。这是因为古人只是为了阅读和携带的方便才进行分篇的,而古书的题名也多取篇首的几个字,未必是说明篇章的思想内容的。次说章节划分问题。从已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及郭店《老子》来看,均未分章。虽然后来流传的本子包括河上公本及王弼本均已分章,但章节的划分亦不相同,前已胪列。从思想内容来看,八十一章的分法确有一些问题,同一论述往往被划成两个或三个章节,显得支离。如王弼本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皆论为兵之道,应为一章。从八十一章的划分来看,有诸多不妥之处。因此元代吴澄、清代魏源均将原八十一章分为六十八章,似更妥当。从古人作书习惯来看,分篇尚有可能,分章绝不可能。《老子》章节的划分必出自后人,因此殊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考证可以有助于我们对于“道”与“德”的内涵的理解。二、“道”为其所“知”“道”与“德”是《老子》一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道”与“德”的关系如何,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个关键。《老子》一书中直接涉及“道”与“德”的章节有: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前人著述中,对“道”与“德”的论述甚多。《广雅·释诂》谓:“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谓:“德,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注:外得于人,道使民受其德;内得于己,修养己性。”《管子·心术》谓:“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韩非子·解老》谓:“德者,道之功。”王弼《老子注》谓:“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陆德明《经典释文》谓:“道,生天地之先。德,道之用也。”前人对“道”与“德”的理解,由此可略见一斑。“道”的本义为路,《说文》云:“道,所行道也。”后来引申为天或人所遵循的原则或规律。中国古代的“道”主要是与“天”和“人”联系在一起的,又称“天道”、“人道”,而更多的是指人道而言,具有伦理的意味。所以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而孔子也很少谈论天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而老子却反复谈论“道”,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对“道”做出了新的诠释。老子将“道”作为“先天地生”的万物之本原,他所提出的“道”比“天道”、“人道”具有更大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这“四大”之中,“道”是最根本的,决定了天、地、人的存在和本性,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冯友兰说:“《老子》则直谓天地不仁,不但取消了天之道德的意义,且取消其唯心的意义。古时所谓道,均指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406。老子用他的智慧和思考,将宇宙的各种问题,建立成一套非常深刻丰富的哲学体系。这种宇宙论的本体是道,道又是“无”。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如何构成的呢?老子解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因此道是宇宙的本体,所以它先天地而生,不为人所感知。在春秋时期,道字与德字都是分开来讲的,并且常常是相对而用。这在《老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如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个“德”已不仅仅是人的品德之义所能包含,更多的是指万物所具有的内在本性,这种内在本性又是来源于道的。道体现在具体的物的身上,即成为“德”,而这种“德”即成为事物自身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事物其德的体现是不同的。因此《庄子·天地》云“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云“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又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道家喜欢谈德,而儒家喜欢谈性。德与性之关系如何?实际上,道家所谓之德,儒家往往谓之性。《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儒家认为性来自于天,人应与天不违,实现天人合一。道家则认为德来自于道,人应遵道而行,实现自然无为。因此道家之德与儒家之性都是指人或物的本性而言。但对于这个本性的理解,那就完全不同了。儒家是从伦理的角度上来看待人的本性的,强调的是仁义;道家则是从生命的角度上来看待人的本性的,强调的是自然。而实际上,这两者是互补的,而不是相冲突的,过度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偏颇的。因此说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儒、道互补是有道理的。徐复观认为:“老子思想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的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上学的宇宙论。”287又说:“《老子》一书,没有一个性字。但性字的流行,乃在战国初期以后,所以《论语》中也只有两个性字。”289“贯通他的全书的,乃是他所说的‘道’、‘德’两个基本概念。并且由他这两个观念的提出,把古代的宗教残渣涤荡得干干净净了。”290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大体看出“道”与“德”之关系。道是本原的,德是从生的。道不可见,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德即万物的德性,是道的显观。“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道体现在万物身上,各有自己不同的德性,“德”不可脱离“道”而独立存在,所以“道”与“德”又是“理一分殊”的关系。三、王僚本《老子道法》中的“必有败焉”《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上德、下德问题,“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帛书本《老子》中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此两句将“德”上、下对举,说明“德”有高下之分也。《韩非·解老》曰:“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326韩非主要解释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含义,没有解释“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含义。但韩非认为不德则有德,有德则无德,下德即是无德,这就把上德和下德看着是完全对立的了。王弼《老子注》曰:“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德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93“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94王弼认为上德是“唯道是用”,“无执无用”,“不求而得,不为而成”;而下德则是“求而德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因此“必有失焉”、“必有败焉”,正如“仁义礼节”之类是也。在这里,王弼对上德、下德的解释已与韩非大不相同。“上德”与“下德”之关系究竟如何?有人像韩非一样,认为“下德”即“不德”,这就把“下德”排除在“德”之外了,显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按照王弼对“下德”的解释,“下德”虽不及“上德”,但仍是“德”,只是比较低下的“德”,未能尽“德”之美善之意,其与“上德”的差别在于“无为”、“有为”,而其效用还是积极的,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上德”无为而成,故能全。“下德”为之虽有功,但不能固全,必有失焉,必有败焉。这是“上德”与“下德”的高下之分。关于“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历来解说甚多,或改字,或窜意,皆未妥。帛书本出土后,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这一句是衍文已成铁证。从思想内容来看,此章本论“下德”。何为“下德”?“下德”就是下文的“仁、义、礼”之类,无须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之句。盖“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应”皆此之意也,且与后面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之文,一脉贯通。所以“上德”即真正的“德”,“下德”即有为的“德”,即“仁、义、礼”。又“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与“上义为之而有以为”重复,与文义不合。明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当为衍文无疑矣。新出土的郭店竹简《老子》与王弼本《老子》在第十八章、第十九章有较大的差别,这对研究老子当时对仁义的看法及早期儒、道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王弼本《老子》第十八章作“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郭店简本《老子》作“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474?在王弼本中,是把道与仁义、孝慈、忠臣对立起来的;而在竹简本中,则是把道看作是根本的东西,仁义、孝慈、忠臣都是来自于道,虽比道要等而下之,但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帛书本与竹简本的这一章文字基本相同,但高明先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亦按王弼本解,认为道与仁义是对立的,这就使其失去了改正王弼本错误的机会。王弼本《老子》第十九章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463。王弼本批评了儒家的圣、仁、义,有明显的反对儒家的色彩。但从竹简本来看,则没有对儒家的圣、仁、义的批评,这一点是值得让人思考的。这些差别对于把握老子思想的原始形态极有价值,说明早期儒、道思想并非如后来那样的对立,老子并非反对仁义,大概到了庄子才对儒家的仁义思想进行了抨击,直至魏晋时期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达到了反对儒家的高峰,王弼本《老子》就带有这个时代的特色。而从新发现的文献来看,可以说老子并不是要彻底反对和抛弃仁义思想的,但老子对“仁、义、礼”的态度还是相当的轻视,这从第三十八章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