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与《后庭花》的联想_第1页
论《诗经》与《后庭花》的联想_第2页
论《诗经》与《后庭花》的联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诗经》与《后庭花》的联想

中国是诗歌之国。古典诗歌是我们祖先的永恒智慧和智慧的结晶。这是永恒世界上永恒新的真正美。这也是中国文化和丰富广泛的重要载体。她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才。诗歌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思维跳跃而含义隽永。但由于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在领会文字内容和意蕴方面有些难度,这使精神营养的吸收大打折扣。在欣赏诗歌时如果能运用联想法“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会有更加全面、准确、透彻的理解,而且经久难忘。联想,本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很好。就诗歌欣赏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联想想象阅读。一、民族社会的表现在诗歌主客观的方面是一致的,这是控制社会主导地位,扩大人民群众。自然条件的、符合现代社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决定那个朝代诗歌创作大的方向,因此,适时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宏观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滥觞,其所录之诗大多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是由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淳朴的民风决定的。由于社会矛盾难以避免,当然也有战争题材和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内容。唐代是诗歌发展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从诗歌数量和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来看,都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时期的总和。君主和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表现昂扬的精神,李白的乐观、杜甫的壮志自不必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战争历来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们却有意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于是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多出现渴望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豪放大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无奈的感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热切的呼喊;连婉约派的李清照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叹息。又如元代文学,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文人的地位极其低下,如果说六朝文人有庄园可隐、唐朝文人有终南山可隐,而元代文人只能隐于勾栏瓦舍,烟花柳巷,秦楼楚馆,于是有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斗士精神,有了以马致远为代表的浪子风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各个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据此,掌握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路子。二、找手法,充分认识后后期的诗风学风气时代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创作主体因个人的身世际遇,所处环境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诗歌还有其小背景。反言之,诗歌作为诗人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揉进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个人的不幸、身世的沧桑、命运的坎坷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王维,早年曾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但由于政局变化让他觉得仕途生活只会违背自己性情,成为累赘,于是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诗风的不同,前期多写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而他后期的诗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李煜由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才有他那种“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哀巨痛,李清照晚年丧夫失家、生活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因而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深婉哀痛。联想写作背景,关键是要能够设置一种可以进行想象的具体情境,使自己身处其中,能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到细致入微,透彻深刻。三、联想想象,意境体验“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泛联想,深入体会。而诗歌语言极为凝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一位外国文学评论家说过:“诗人的思绪则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是一种跳跃性。”也正是由于诗人在创作时的这种思维和感情的跳跃性,使诗歌的语言和叙述出现的突然中断而产生巨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想象空间,空灵中蕴涵无限境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调动自己的已知,去丰富诗歌内容,再现情境,体会意境,进行再创作。如阅读《登高》,我们可以设置一种情境来体会意境:重阳节前后,长江边,大风凛冽,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你是一位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满身疾病的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来……当我们有这样的情境铺垫时,就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很容易被打动,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在那雄浑苍茫的意境中表现出的家国之秋的忧叹。四、表现手法方面诗歌语言重凝练,忌罗嗦,因而富有韵味,这源于诗人对表达技巧的运用,也正给我们解读诗歌提供了通幽之曲径。一切为中心服务,探究诗歌时如果能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也不失为抓住诗歌主旨的一种好办法;相反,如果领会了主旨,也更有利于品味表达技巧运用的妙处。掌握表达技巧的三种类型: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创作手法,知道常用手法的好处和它在诗歌中的作用,比如比兴手法使语句表达更生动形象,并自然地引出后文主要内容。对比衬托手法使主体内容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几年高考从这一角度出题的情况比较多。如08福建卷诗歌鉴赏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解决这一问题关键看诗歌中四句全是景物描写,因此可以判定所用手法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找写景的关键词:(燕子)“点污琴书”“打着人”,这是燕子的可爱之态,是燕子对书斋的喜爱,对诗人的亲昵才有的行为,因此给人自然亲切之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诗人在悠闲时候才能领略到的气息,进而我们联系注释(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可以得出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这些需要系统掌握诗歌常用表现手法的分类、作用,进而进行相关联想、仔细选取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再如09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我们在读出作者因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的喜出望外,但又感到对不起亲人,辛酸惭愧的情感后,就会觉得诗中“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看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很容易想到人的风烛残年,相似点在衰飒。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