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实习报告_第1页
土地资源实习报告_第2页
土地资源实习报告_第3页
土地资源实习报告_第4页
土地资源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资源野外实习报告姓名:XXX班号:XXXXXXXX学号:XXXXXXXXX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实习时间:2013.10.26-2013.10.26目录1. 目录 22. 实习简介 32.1. 实习时间 32.2. 实习地点 32.3. 实习目的 33. 实习地概况 44. 实习内容及过程 74.1. 74.2. 84.3. 84.4. 94.5. 94.6. 94.7. 105. 实习地点剖面图 116. 实习总结及体会 126.1. 重视对山地资源的保护 126.2. 山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126.3. 城镇化对农用地的影响 137. 实习小结 13实习简介实习时间2013年10月26日实习地点实习地点为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地理位置是东经116°7′30″-116°11′15″,北纬40°00′00″-40°12′30″之间,南北长6公里,海拔888米至47米,处于小西山北坡的洪积扇地上。总体特征表现南北低,由西向北倾斜,高差大,从山地到洪积扇道交接洼地,地貌类型多样。实习目的土地资源学野外认识实习是为了配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土地资源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而设立的。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正确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领会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原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热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而努力的信念。实习地概况温泉镇地图温泉镇卫星图温泉镇是北京市海淀区辖镇、海淀区粮食及副食品重要生产基地,2001年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的33个中心镇之一,2002年被市水利局确定为第一个现代水利项目示范镇,并被列为2002年市政府重点推进建设的6个小城镇之一。该镇位于区境西北部,镇域面积33.19平方公里,设有高里掌村、白家疃村、东埠头村、杨家庄村、太舟坞村、温泉村和辛庄村7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899人,其中农业人口9159人,城镇居民22740人,农业劳动力5176人,另有暂住人口约27220人。农业主产蔬菜、水稻、小国光苹果。温泉镇因镇内温泉而得名温泉村堂子山(又名显龙山)北的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6度左右,明代以前就开始用于沐浴。温泉村东有1936年冯玉祥等建的“辛亥滦州革命先列纪念碑”。附近有据传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前后曹雪芹居处旁的石桥。温泉村南堂子山顶有摩崖石刻。温泉镇镇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大部分为褐色土壤。其中,本次实习主要地点白家疃村村总面积为8400亩,其中平原面积3400亩,绿化2006亩,林木覆盖率达到59%。山区面积5000亩,绿化45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0%。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该村于2000年开始兴建了日光温室、千米葡萄长廊和六个规模采摘基地。以发展绿色观光农业为主,形成了新品种引进选育、良种苗木繁殖、技术推广、产品苗木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模式。不同时令供采摘的水果有樱桃、油桃、杏、葡萄、李子、苹果、冬枣等。现已被北京市果品协会列为定点观光采摘基地。2005年5月,在该村成功举办了海淀区第五届樱桃节,也为下一步全区小城镇综合整体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实习内容及过程本次实习的6个观测点位于同一座山上,各点高度逐个下降。本次实习的第一个观测点,也是最高点,处于低山区。地表多有洪积物分布,伴有砾石和石块,磨圆度和分选性都较差。土壤以褐土为主,为山地褐土,黏粒、细粒少,保肥、防水性差,适宜性及可利用性较低。土地利用类型则以林业利用为主,并基本为生态林,用以保持水土,避免土地退化等。此处往下则分布有园地、菜地和林地,林地为主,其中以侧柏、黄栌树、樱桃类的耐寒林木为主。从此处眺望,则温泉镇尽收眼底。距山脚不远处,别墅、民居交错分布,并建有商品房、工厂、商铺等,国家档案馆也位于此处,土地利用类型复杂。褐土: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碳酸盐弱度淋溶与聚积,有次生黏化现象的带棕色土壤。其成土母质富含石灰,成土过程处于脱钙阶段,是具有黏化和钙质淋移淀积特征的土壤。全剖面通常由腐殖质淡色表土层(A)、淀积黏化层(Bt)钙积层(BCa)及母质层(C)构成。A层有机质含量1.5%左右,B层褐色或综褐色,氧化铁含量略高于上层,核块状结构,有黏粒胶膜淀积,钙积层多出现假菌体或石灰结构,底土一般不受地下水影响。黏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伴有少量蒙脱石和高岭石。土壤PH值7.0-7.5,盐基饱和度>80%。褐土多已垦为农地,适种多种旱作物,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为所在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中国境内褐土多发育于碳酸盐母质上,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呈中性至碱性反应,碳酸钙多为假菌丝体状广泛存在于土层中、下层,有时出现在表土层。本次实习的第二个观测点,是处于冲积扇区域的坡积物区域。坡积物是由于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而成。该处基本仍为林地,并且其生态保护意义要大于产业利益,主要是荆条和侧柏等耐旱耐瘠的生态林。在该处,我们发现其土质厚实,粘结性较强,土壤依旧是山地褐土。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此处周围山路边多建有水泥矮护墩,有利用土壤的保持。洪积扇: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体积较大而坡度较小者称为洪积扇。坡积物: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本次实习第三个观测点,是处于洪积扇上部。该处土层厚度较浅,大小砾石混杂,砾石棱角尖锐,并多有大石块分布,磨圆度较差,分选性不强,搬运距离较短,为间歇性洪水形成的洪积扇的典型特征。因此,理论上勉强适宜种植常绿林木,差于坡积物,不适宜于农业,而事实上此处土地利用也是以人工林种植为主。另外,山坡上稀疏的墓碑表明此处的土地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在这样的一个地形区域,我们应当加强其水保措施。特别是在雨季,应严防出现流石滚落造成的意外事件。比较欣慰的是,在现场,我们发现了不少防护措施,包括护栏,水泥加固,疏水渠等。此处为本次实习第四个观测点,处于洪积扇中部。由于农民的人工作用,该处地表基本无大石块,仅在周边沟道中可见,但细小的砾石仍在地表广泛分布,这些小石块磨圆度较高。此处的土地利用类型则是以果园为主,种植有杏子、枣、柿子、樱桃等,土地基本都已经人工开发,无自然土地。在观测点周边还可见当地为建设“红楼梦源”景区兴建的部分景观,由此可见,产业的多样化已经在普通农民的心中萌芽。本次实习的第五个观测点,是洪积扇的下部,三面环山,一面对向平原,为地物观景台。在此处,我们按事先分好的小组,根据地形图、卫星图,做地物查找对照,确定自己在地图中对应的位置。通过对地图的观察,我们发现白家疃村背靠燕山,面临京密引水大运河,温泉路、颐阳路、北清路贯穿东西,山阳面的植物比阴面的要茂盛许多,总体绿化程度较高,环境优美。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了该地耕地、园地面积的减少。继之,该地区的农用地分布比较杂乱,居民点经常夹杂其中;当地的村庄相对错乱,存在不少棚户区;此外,该地有很多小产权房,小产权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了现有土地法中出现的漏洞。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当地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所作出的努力,包括建设集中型住房等措施。目的就在于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利用率,使土地得到可持续利用。本次实习的第六个观测点,是居民文化广场旁的土地区域。打开此处土地断面可见,土质依然是褐土,土层深厚,砾石层分布有层次性,少处有CaCO3的假菌丝,总体呈透镜体,中间厚、边缘薄,这是洪积扇多次的洪流经过压实、交结造成的。地表有人工种植的酸枣和灌丛,已看不到原始植被。这样的洪流堆积作用,在农业上的表现就是加大温泉和樱桃采摘叶的运营规模,以此实现农业用地的多功能性。本次实习的第七个点是一处已采摘完毕的玉米地。在这个实习点,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1.探取1米深的土壤样本,对土地资源进行垂直方向上的观察分析2.使用五点法对实习地区进行土壤采样,观察区域土壤性状。我们用取土工具采取土壤样本,每次取土深度为20cm,经过5次的采样,我们成功采取到1m深的土壤样本,将其按照顺序摆放在纸板上进行观察分析。五份样本,从颜色上我们观察到从深到浅,少处有深蓝色和红色小土块。越往深处,离地下水位越近,颜色越深;深蓝色和红色小块是由于金属物质的氧化反应形成的。再观察土壤的组分,第一份土质较疏松,有不少落叶、植物残分、根系及杂物;第二份土质相对要厚实,还残存有根系,其他杂物等较少;从第三份样本开始,土壤中基本无植物体残留物,但偶尔可能会有侵入体存在,比如一些细小的红砖碎屑。在此处,我们还进行了五点法表面土壤采样。即先在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挖取土壤样本,再在该正方形区域的对角线交点处挖取一份样本,共计5份样本,每份样本约800g。经过观察分析,由于是在同一片玉米地上进行的土壤采样,因此这五份土壤样本并没有较大的差异。实习地点剖面图

实习的体会与建议这次实习,通过老师和师姐的讲解,我有以下几点总结:重视对山地资源的保护我们知道,洪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样,当洪水汇聚在山上所造成的泥石流灾害也是危害颇大的。2010年8月7日发生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遇难,整个县城基本被毁坏,地灾的危害由此见得。因此,加强山区灾害防治应是我国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地灾的防护很大一方面是从植树造林开始,依此来建设本地的生态环境。结合实习地的山区灾害防治措施,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向全国进行推介。一方面是因地制宜构建防护林,防风固土,减弱水土流失,防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采取修筑山沟和排水沟两样工程措施,在山体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积扇边缘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积扇锥上引至洪积扇边缘。同时要是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就需要在公路旁山体修筑保坎和防护网,种植大型乔木用以减弱风力。居民点的布设则应在山体下部,避开坡度较大的山体,并修筑排水沟,解决排水的问题。山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较于平原、丘陵地区,山地的土地利用要困难些,所能产生的效益也较少,但我们应该看到山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发展山地林业、经济林等绿色农业经济,还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山地生态环境效益。对于山地,我们可进行立体化综合开发:巩固下层,保护上层,重点开发利用中层,按山的高低、土壤肥瘦和植物生长特性分层连片开发种植,形成山顶“戴帽”(种林木)、山腰“着衫”(种果树、油茶、药材等)、山脚“穿裙”(蚕桑等)的山地资源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要立足特色培育优势品牌,建立用材林、生态林、茶果经济林、药材基地、山地饲养“土禽畜”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当然,这些也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城镇化对农用地的影响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镇化历程”。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即城市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且是以非常高的速度。而对应的城市对居民的吸纳力却远远赶不上这步伐。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而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出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在接下去的国家发展中,土地资源应当作为最最珍贵的资源,尽量不再多占用农用地,而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只要我们在源头、指标上控制住,在监管上加大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