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纲-表寒虚)_第1页
第一章(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纲-表寒虚)_第2页
第一章(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纲-表寒虚)_第3页
第一章(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纲-表寒虚)_第4页
第一章(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纲-表寒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

【原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词解】①“头项强痛”:“强”(qiang)枪音――拘紧不柔和。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疼痛而拘急。②“恶寒”:(wu)――恶即憎恶,恶寒即怕冷的意思。三阳头痛的鉴别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表虚)脉证提纲(2)

【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词解】

①“恶风”:怕风。当风则恶,无风则缓,轻于恶寒。

②“中风”:即俗称之伤风,伤于风寒的意思。此指太阳病的一种证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表虚)脉证提纲(2)(二)太阳伤寒(表实)脉证提纲(3)

【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表虚)脉证提纲(2)(二)太阳伤寒(表实)脉证提纲(3)(三)太阳温病脉证提纲(6)

【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时瘛疭;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词解】

①“温病”:为广义伤寒之一,属《难经》58难伤寒有五,与中风、伤寒并列为太阳病,为外感风热所致。

②“风温”:此系太阳温病误以辛温发汗后的坏病。与后世的外感风温不同,彼为感受风温外邪,感而即发的新感温病,发于春冬季节;

③“多眠睡”:神识为热邪所困呈嗜睡现象。

④“鼾”(han)类似睡眠时呼吸的声音。

⑤“失溲”溲是大小便,失溲即大小便失禁。

【词解】

⑥“若被火者”火是指温针、火灸、火薰、火针等火疗治法。⑦“惊痫”:痫(闲),惊痫,痫证之一,因惊而发,症见惊惕、目上视、手足发搐、身体强直等。⑧“时瘛疭”(chizong)四肢阵发性抽搐。⑨“若火熏之”:形容病者肤色暗黄,像烟火熏过。⑩“逆”:指治疗上的错误。太阳中风、伤寒、温病鉴别表证名病因脉证特点治则中风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解肌祛风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辛温发汗温病温热发热,表恶寒,口渴,脉浮数辛凉解表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表虚)脉证提纲(2)(二)太阳伤寒(表实)脉证提纲(3)(三)太阳温病脉证提纲(6)三、辨传变与否(4、5、269、270、8、9、10)

【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4)

【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爲不傳也。(5)

【原文】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269)

【原文】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270)

【原文】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8)

【原文】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9)

【原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词解】

①“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②“风家”:指太阳表证患者。③“了了”:了,结束之意。不了了,指病证缓解而未彻底痊愈。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二、太阳病分类三、辨传变与否(4、5、269、270、8、9、10)四、辨病发于阳发于阴(7)

【原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於阳,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二、太阳病分类三、辨传变与否(4、5、269、270、8、9、10)四、辨病发于阳发于阴(7)五、辨寒热真假(11)

【原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表里寒热并存的病证

表里寒热俱真真表热,真里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太少两感)真表寒,真里热――大青龙汤证、桂二越一汤证(太阳兼阳明)

表里寒热真假

(里真表假)格阳――通脉四逆汤证

里真寒表假热(阴盛格阳)戴阳――白通汤证

清――白虎汤证

里真热表假寒(热深厥深)下――承气汤证

真象与假象的症状特点“大热“(假热)必面赤为两颧嫩红如妆假象“大寒“(假寒)虽肢厥,微恶寒,但胸腹部按之灼手“寒在骨髓”(真寒)咽干,不欲饮,小便清长,舌淡嫩真象“热在骨髓”(真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脉数寒热真假辨别表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太阳表(经)证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一)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证)讲授原文(12、13、53、54、24、57、15)

【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词解】①“啬啬”:啬:(色),寒冷畏缩貌。②“淅淅”:淅(夕),状风雨之声。寒风冷雨侵淋肌肤貌。③“翕翕”:翕(夕),合羽状。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在身,溫溫發熱之狀。④“鼻鸣”: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响声,谓之鼻鸣。⑤“干呕”:呕而无物,仅有声作。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原文】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小结】

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口不渴,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缓(无力)。

理:外感风寒,卫气不固,营阴失守

法:辛温解表,缓汗兼补(扶卫敛营)

方:桂枝汤

药: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词解】①“口父口且”:将药物碎成小块。②“须叟”:很短的时间。③“啜”:啜(绰),意为喝。④“温覆”:加盖衣被,取暖以助发汗。【词解】⑤“絷絷”:絷(直),形容汗出甚微,触之皮肤有潮润感。⑥“小促其间”: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⑦“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⑧“微火”:取文火煮药,使之不沸溢为宜。【原文】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原文】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57)

【原文】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15)

【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原文】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利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太阳表(经)证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一)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证)

(二)桂枝汤禁例(16、17、19)

【原文】……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原文】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19)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太阳表(经)证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一)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证)

(二)桂枝汤禁例(16、17、19)

(三)风寒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