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5课《秋天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5课《秋天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5课《秋天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5课《秋天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九岁,花儿一样的年纪,1969年史铁生怀揣着梦想参加上山下乡运动,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希望在那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以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命运却和史铁生开了一个玩笑。1972年,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的史铁生因长期劳作犯了腰病,并导致他在二十一岁时高位瘫痪。1973年,他的母亲也因病去世。面对这样的人生局面,史铁生是否能好好地活下去呢?时隔近十年,史铁生鼓起勇气拿起笔写起那时的母亲和自己。让我们通过《秋天的怀念》,进入二十一岁时史铁生的生活。新课导入秋天的怀念史铁生1.积累“瘫痪”“憔悴”“诀别”“烂漫”等词语,了解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朗读技巧。(重点)3.整体感知,练习概括文意。4.情节和细节中提取人物形象。(重点、难点)学习目标

tānhuàn

qiáocuìxùdao

xiǔ

瘫痪

憔悴

整宿

shìnòng

juébiéyāngqiú

tùxiěfǎngshàn

仿

膳预习检测2.根据词义,用下列词语造句(1)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2)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3)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预习检测翻来覆去: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絮絮叨叨:老年人总是记性不好,有时还总是絮絮叨叨的。喜出望外:今日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大明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作者简介听读音频1.注意下列重点词语读音:瘫痪

吐血

憔悴 絮絮叨叨 诀别

烂漫

泼泼洒洒

央求2.在语气发生变化的部分做标注(如:低沉、激烈、悲痛等)3.给第一段做朗读标注(重音·停顿ˇ

连接^

延长——上升↗下降↘),并结合刚才标注的语气示范朗读。课堂探究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本文主要讲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整体感知整体感知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语言标注在书上。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人物形象暴怒无常1.“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人物形象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慈爱、宽容、细心、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3.品读第三段,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人物形象“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拓展阅读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深受苦楚”的母亲面对暴怒的儿子,并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也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更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这是一个无比坚强的母亲,也是一个慈爱,宽容,善良,乐观的母亲。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人,文中一词一句都深深感染着我们,请同学们反复揣摩,用心品读。课堂小结秋天的怀念史铁生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重点)2.品味文章,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拓展阅读,领悟作者深沉含蓄的表达特色。(难点)学习目标预习反馈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文章三次写到看花,“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绝望”到“新生”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课堂探究课堂探究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4.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课堂探究———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的作用:①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②使文章含蓄蕴藉,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5.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后来的史铁生是否做到了母亲说的“好好活”?阅读下列材料。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拓展理解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拓展阅读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