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_第1页
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_第2页
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_第3页
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_第4页
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

1项目法定向遗忘效应有效恢复系统是信息交换的过程。忘记无效信息和保存有效信息具有同等重要价值。有意遗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机能,它阻止过时的或者无关的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中,对专注的解决当前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主动遗忘不愉快的经历和创伤性的事件,对于保持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作用。定向遗忘(directedforgetting)指由主试的“忘记”指令引起的记忆内容受损现象。它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是实验室中研究主动遗忘的重要方式。实验中要求被试按指令的要求记住或遗忘一些信息,记忆测验中发现要求记住项目(to-be-rememberTBR)的成绩显著高于要求遗忘的项目(to-be-forgetTBF),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近年来有关定向遗忘的研究主要采用项目法(item-method)和字表法(list-method)两种范式,项目法在每个学习项目后都立即给予指示符(记/忘);而字表法是在被试学习完一组项目后呈现一个指示符(记/忘),接着要求被试继续学习第二组项目(王大伟,刘永芳,毕玉芳,2006)。目前,定向遗忘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代价———获益的分析,即比较两种实验条件下遗忘项或记忆项的成绩,定向遗忘效应主要以R实验条件下记忆材料的成绩为基线。如果F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劣于R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代价是明显的,即定向遗忘现象明显;如果F实验条件下下后半部分的成绩优于R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获益是明显的。另一种方式是指在F实验条件下,直接比较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之间的成绩,如果记忆项和遗忘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那就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后一种方式是研究者经常采用的测量方式(李文娟,吴艳红,贾运云鹰,2005)。目前对定向遗忘效应的解释有选择性编码(selectiveencoding)理论和抑制控制(inhibitorycontrol)理论(Woodward&Bjork,1971;B.H.,Basden,Basden&Cargano,1993;Fawcett&Taylor,2008)。前者认为定向遗忘出现的原因是TBR项目比TBF项目得到了更多的精细编码。记忆指令出现前,被试只利用维持性复述(maintenancerehearsal)将学习项目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不进行深加工,接到记忆指令后再根据指令对TBR项目进行精细编码。抑制控制理论则认为记忆指令出现前被试已经对学习项目进行了深加工,定向遗忘出现的原因是被试利用认知控制机制对TBF项目进行抑制(衰减其激活或阻断提取它的通道),最终导致两种项目在记忆成绩上的差异。多数研究发现字表法定向遗忘效应是提取抑制造成的(白学军,杨海波,沈德立,2004;李文娟,吴艳红,贾云鹰,2005;沈德立,宋耀武,白学军,2001;暮德芳,宋耀武,陈英和,2009;B.H.,Basden,Basden&Cargano,1993;Sahakyan&Delaney,2005)。但项目法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却存在争议,有的支持选择性编码理论,有的支持抑制理论。指令延后呈现的时间长短对定向遗忘没有影响(Woodward&Bjork,1971)为选择性编码理论提供了证据,而Zacks等(1996)发现由于老年人在压抑TBF项目上出现了困难,因此表现出比年轻被试更小的定向遗忘效应,这一实验结果为抑制理论提供了证据。也有研究证明选择性编码和提取抑制共同起作用而导致了项目法定向遗忘效应(王大伟,刘永芳,毕玉芳,2006)。上述实验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材料,这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结果。是否对于不同实验材料的定向遗忘,其心理机制不同,有待进一步探讨。每个人在生活中或许都曾经历过一些痛苦的事情,这些痛苦的记忆是人们想尽办法想要忘记的,但无论如何努力,那些痛苦的记忆也很难从大脑中清除。有时,由于不能成功遗忘这些痛苦记忆反而导致身心疾病。因此,主动遗忘这些痛苦的情绪性记忆的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解情绪记忆主动遗忘不仅可以丰富记忆和遗忘的理论,而且对于临床上治疗很多由创伤经历引起的精神疾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是新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灾难的频繁发生使得研究者更关注人们能否主动忘记负性情绪记忆。Payne和Corrigan(2007)发现正常个体可以遗忘中性图片,但不能遗忘正性和负性图片,McNally等(2004)发现经历灾难的受害者不能定向遗忘与灾难相关的情绪材料,研究者们认为,材料的情绪性会干扰定向遗忘。也有些研究者采用文字材料对正常个体进行研究,表明无论采用带情绪色彩的词语还是自传记忆内容做实验材料,都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Wessel&Merckelbach,2006)。目前,对于情绪性记忆能否定向遗忘这一问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流程以及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杨文静,张庆林,武泽莲,贾磊,2010)。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项目法定向遗忘的选择性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的争论还需进一步检验,对于负性情绪记忆能否定向遗忘还需进一步证明。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的实验一采用中性和负性两种文字材料,设置了间隔2秒和5秒两种记忆指令延后呈现的时间,探讨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并且进一步检验两种理论在解释项目法定向遗忘中的有效性。同时,由于日常生活中想要忘记的更多是带有负性情绪色彩的痛苦经历(情境记忆),为增加实验的生态效果,实验二采用复杂的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进一步探讨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及心理机制。根据以往实验结果,研究假设负性情绪会影响定向遗忘,同时,若提示指令出现的时间不影响定向遗忘,则表明选择性编码理论是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2定常机关词汇的定向遗忘心理机制实验一的目的是与中性词相对比,考察负性词的定向遗忘情况,记忆指令出现时间是否影响定向遗忘效应,从而探讨词语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按照选择性编码理论的解释,记忆指令出现前被试只是利用维持性复述将项目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因此预期记忆指令延后出现的时间不影响定向遗忘效应。2.1方法2.1.1平均年龄及sd某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43人,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为21.5岁,SD=0.5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实验后付给被试少量报酬。2.1.2实验设计2(提示类型:记/忘)×2(材料类型:负性词语/中性词语)×2(提示间隔时间:2秒/5秒)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回忆成绩。2.1.3两种材料在唤醒度、效价上的比较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中选择了中性词语24个,负性词语20个。这些词均为双字词,每个词的总笔画控制在8-28画之间。实验前让20个同学(这些同学均未参加后续实验)对词语的唤醒度做平静到兴奋的九点量表评分,对效价做愉快到不越快的九点量表的评分,得出两种材料在唤醒度上差异显著(p<.05)(负性词语M=5.9,SD=.6;中性词语M=3.2,SD=.4),效价上差异显著(p<.05)(负性词语M=2.0,SD=.5;中性词语M=5.6,SD=.4)。实验流程的开始和结尾都有2个随机选择的中性词语,以克服记忆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它们不参与数据分析,每个词语后面所接的随机性指令“记”和“忘”由程序控制。20个负性词语的处理与24个中性词语相同。2.1.4教育任务干扰阶段40个实验分为学习、分心任务和测试3个阶段。学习阶段。计算机屏幕中央首先呈现指导语,告知被试实验任务和具体操作。然后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注视点“+”800毫秒,随后呈现一个词语3秒,接着呈现一个2秒的空屏,空屏后呈现记忆指令2秒(指令包括代表记的“√”和忘的“×”),指令呈现后立即进入下一个流程。40个学习项目(20个中性词语,20个负性词语)按程序随机呈现在屏幕上。干扰阶段。学习阶段后是3分钟的干扰任务。呈现100道数学计算题,要求被试口算,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预实验发现被试在3分钟内不能完成100道算术题,3分钟一到收答题纸。测验阶段。干扰任务后立即让被试回忆,要求被试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回忆出学习阶段学习的词语,而不考虑学习阶段呈现的指令是记还是忘。2.2定向遗忘效应的表现每种实验处理下被试回忆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见表1。利用SPSS16.0对自由回忆成绩进行2(提示类型:记/忘)×2(情绪类型:中性词/情绪词)×2(提示间隔时间:2秒/5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提示的主效应显著F(1,42)=44.168,p<.001,TBR项目的回忆成绩(M=1.442)显著高于TBF项目(M=.547);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42)=39.322,p<.001,负性词的回忆成绩(M=1.365)显著高于中性词(M=.62);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42)=.015,p<.05。情绪和时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42)=.12,p<.05。提示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2)=.11,p<.05。情绪和提示的交互作用显著F(1,42)=26.188,p<.001,进一步分析简单效应表明:在中性条件下,定向遗忘效应为:M(记)-M(忘)=1.291±.179,F(1,42)=52.218,p<.001;在负性条件下,定向遗忘效应为:M(记)-M(忘)=.5±.128,F(1,42)=9.308,p<.05。可以看出在中性条件下出现了更大的定向遗忘效应。提示、时间、和指令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2)=1.723,p<.05。3强烈的情感反应实验一采用带负性情绪的词语作实验材料,提供的更多是语义信息,所引发的情绪反应微弱,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想遗忘的更多是带有强烈情感反应的情景记忆。为更有效地诱发被试的情感反应,实验二采用了色彩丰富,空间线索更多的复杂图片作为实验材料,用实验一相同的方法,研究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3.1方法3.1.1女性sd的测定某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44人,其中男生22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为22.5岁,SD=.47。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实验后付给被试少量报酬。3.1.2实验设计采用2(提示类型:记/忘)×2(材料类型:负性图片/中性图片)×2(提示间隔时间:2秒/5秒)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回忆成绩。3.1.3实验结果特性从中国情绪图片库(ChineseAffectivePictureSystem,CAPS)中选择负性情绪图片40张,中性情绪图片44张。两种材料在唤醒度上差异显著(p<.05)(负性图片:M=5.4,SD=.5;中性图片M=2.9,SD=.3),在效价上差异显著(p<.05)(负性图片M=1.2,SD=.3;中性图片M=5.3,SD=.4)。实验流程的开始和结尾都有2张随机选择的中性图片,以克服记忆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它们不参与数据分析,其余40张中性图片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学习项目,学习项目中的20张中性图片又随机分到间隔时间2秒或5秒的实验处理中,每张图片后面所接的随机性指令“记”和“忘”由程序控制。40张负性图片的处理与40张中性图片相同。3.1.4多张性照片的记忆实验分为学习、分心任务和测试3个阶段。学习阶段。计算机屏幕中央首先呈现指导语,告知被试实验任务和具体操作。然后屏幕的中央会出现一个注视点“+”800毫秒,随后呈现一张图片3秒,接着呈现一个5秒的空屏,空屏后呈现记忆指令2秒(指令包括代表记的“√”和忘的“×”),指令后接着进入下一个流程。40个学习项目(20张中性图片,20张情绪图片)按程序随机呈现在屏幕上。考虑到被试后面要对这些图片进行回忆,参照Payne(2007)的实验处理方式,在呈现图片的时候,图片的旁边写上关于该图片内容要点的词语或一句描述,被试可以按照这句描述来记忆图片,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记忆图片的主要内容。干扰阶段。学习阶段后是3分钟的干扰任务。题目单上列出了一些著名景点,要求被试写出它们所在的国家和城市,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分钟时间一到,无论被试是否做完,都收答题纸。测验阶段。干扰任务后立即进入回忆阶段,给被试5分钟的时间,让其尽可能多的回忆出刚才看到过的图片,而不考虑学习阶段呈现的指令是记还是忘,被试可以用学习阶段呈现在图片旁边用来用描述图片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只要在答题纸上写出了这张图片的主要内容就算被试记住了该图片(Payne&Corrigan,2007)。3.2提示和情绪的交互作用分析图片实验中每种实验处理下被试回忆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见表2。利用SPSS16.0对图片的自由回忆成绩进行了2(提示类型:记/忘)×3(情绪类型:中性图片/负性图片)×2(提示间隔时间:2秒/5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提示的主效应显著F(1,43)=70.069,p<.001,TBR项目的回忆成绩(M=2.392)显著高于忘记项目(M=1.382);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43)=42.551,p<.001,负性图片的回忆成绩(M=2.227)显著高于中性图片的回忆成绩(M=1.547);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43)=59.403,p<.001,间隔5秒提示的回忆成绩(M=2.29)显著高于间隔2秒提示的回忆成绩(M=1.485)。提示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3)=.727,p<.05;提示和情绪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3)=.322,p<.05。时间和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1,43)=22.623,p<.001;进一步分析简单效益表明:在间隔5秒后提示,负性图片的回忆成绩显著大于中性图片(M(情)-M(中)=1.193),F(1,43)=54.298,p<.001;间隔2秒后提示,负性图片与中性图片的回忆成绩无差异,F(1,43)=1.55,p<.05。情绪、提示间隔时间、提示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1,43)=55.629,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负性图片,间隔5秒后提示出现的定向遗忘效应(M(记)-M(忘)=1.77±.238,F(1,43)=61.309,p<.001)大于间隔2秒后提示的定向遗忘效应(M(记)-M(忘)=.36±.196,F(1,43)=23.899,p<.001);而对于中性图片在间隔2秒后提示出现的定向遗忘效应(M(记)-M(忘)=1.48±.167,F(1,43)=18.979,p<.001)大于间隔5秒后提示出现的定向遗忘效应(M(记)-M(忘)=.43±.185,F(1,43)=7.956,p<.001)。4一般讨论4.1fawcett&装置实验一和实验二都出现了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说明实验操纵是有效的,无论是对于语义信息丰富的词语材料还是色彩和空间视觉线索丰富的复杂图片材料,定向遗忘现象都能发生。本研究的结果与很多采用文字,简笔画所做的实验结果一致(B.H.,Basden,Basden&Cargano,1993;Fawcett&Taylor,2008;Sahakyan&Delaney,2005)。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了负性情绪会干扰定向遗忘,实验一中,中性词比负性词表现出更大的定向遗忘效应。实验二中三阶交互效应显著,也表明情绪通过指令的间隔时间对定向遗忘产生了影响。原因可能是情绪具有记忆的增强效应(memoryenhancementeffectMEE),情绪通过抓取注意,增强信息的编码和巩固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Ohman,Flykt,&Esteves,2001),因此,在同等的情况下,负性情绪记忆更不容易忘记。同时,根据选择性编码理论的解释,定向遗忘的过程需要首先将TBR和TBF项目分离,然后对TBR项目进行精细编码,而对TBF项目进行抑制,从而造成TBR和TBF项目记忆成绩上的差异,但材料的情绪性使得该信息与更多的神经发生联系,易化了提取它的通道,因此更不容易忘记(Payne&Corrigan,2007)。4.2学习项目与提示间隔时间的关系实验一中,学习项目与记忆指令间的间隔时间对回忆成绩没有影响,这与选择性编码理论的解释一致。按照这一解释,指令呈现前被试只是利用维持性复述将学习项目保持在工作记忆中,这种维持性复述不影响被试的记忆成绩,指令出现后,被试再根据不同的指令选择性地对TBR项目进行精细编码(Woodward&Bjork,1971),因此,无论指令在项目出现后2秒还是5秒出现,被试都只是将项目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不进行深加工,因此指令延后呈现的时间长短对TBR和TBF项目的最终回忆成绩是没有影响的。但按照抑制控制的理论,在记忆指令呈现前被试已经对项目进行了精细编码,那么延后记忆指令出现的时间,被试对于学习项目的加工就越深,那么最后必定会对定向遗忘产生影响(Zacks,Radvansky&Hasher,1996)。而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延后记忆指令呈现的时间没有对定向遗忘产生影响,因此支持了选择性编码理论。同时,本实验发现,学习项目与提示间隔时间的长短对于负性词的定向遗忘也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从情绪性材料的角度再次证明了文字材料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是选择性编码。实验二中,学习项目和记忆指令间的间隔时间影响了被试对图片的回忆成绩,记忆指令延后呈现的时间越长,被试的回忆成绩越好,这与以往采用文字材料的实验结果不一致。本实验的材料是色彩和空间线索丰富的复杂图片,它们更多的是一种情景记忆,图片材料视觉线索更多,项目出现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线索对项目进行精细加工,而以往的实验材料多是词语,它们更多提供的是一种语义信息,两种记忆的编码过程和通道以及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区域不一样,这些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一致(Lloyd&Vernon,2003)。图片的回忆成绩随指令延后呈现的时间而变化,选择性编码理论解释不了这一结果。记忆指令出现前,学习项目的加工不再是一种不影响记忆成绩的维持性复述,而是已经对每个项目进行了深入加工,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而回忆成绩越好,虽然指令出现前学习项目已得到了深加工,但还是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抑制控制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在提取时被试利用了抑制机制对TBF项目进行抑制(衰减其激活或阻断提取它的通道),使得TBF项目的回忆成绩显著的低于TBR项目,造成了定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