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遂〔suì〕寝〔qǐn〕藻荇〔*ìng〕竹柏〔bǎi〕二、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亦未寝: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穿插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2〕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轼、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作者概括表达了月夜往承天寺找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以下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穿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五、简答题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衬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创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波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3、对“闲〞字的理解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1.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以下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4分〕9.“寻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解:相与步于中庭步: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怀民遂至:相与步于中庭于:盖竹柏影也盖: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表达友情的句子1:理由:能表达友情的句子2:理由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一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1、读准字音:藻〔zǎo〕荇〔*ìng〕2、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1、词语:①解衣欲睡:欲,打算、将要。②月色入户:户,门。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织、纵横;盖,原来是。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过;耳,罢了。三、主题: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和荇〔水草〕。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织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快乐地起来走出屋外。六、课文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表达,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一样欣赏趣味一样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一样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①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过失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一、根底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3.翻译以下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4分〕9.“寻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⑴解衣欲睡解:⑵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表达友情的句子:理由: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以下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记承天寺夜游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轼被贬的情况〕?"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遂至承天寺寻怀民遂至:⑶相与步于中庭于:⑷盖竹柏影也盖:⒉解释加点词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②念无与为乐者与:⒊阅读文章,答复以下问题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一样点是: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第五套题答案: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老爷子一、填空: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轼、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答案:拟人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都被列入“

〞之中。答案:东坡志林、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洵、辙、唐宋八大家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竹柏影比喻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8、第二段可概括为:答案:庭中月色。9、本文的点睛之笔: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答案:空明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答案: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12、文章不仅点明和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答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6、唐宋八大家指〔唐〕愈、柳宗元、〔宋〕洵、轼、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二、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答案:〔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怀民答案:〔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答案:〔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只是〕我们〔罢了〕6、月色入户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答案:〔快乐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答案:〔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答案:〔交织纵横〕用法一样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穿插,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快乐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答案: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四、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答案:A〔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答案:A〔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答案:B〔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D〔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答案:B〔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容,凝练含蓄。答案:B〔7〕、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A仲淹"楼记"B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D渊明"桃花源记"答案:C〔8〕、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一样的一句是()A.何有于我哉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答案:D五、用“/〞给以下句子划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提示:“积水〞只是喻体,在这里是用来比喻“月光〞的,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应联系山下文去理解。〕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透露出作者被贬后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十、“寻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迫心情。十一、结合轼是两首词"水调歌头""江城子"谈谈其创作风格?答:"江城子"是轼的第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词,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显示出他豪爽粗暴的性格和词风。"水调歌头"的创作豪放中兼有婉约。十二、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和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答:〔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一样,欣赏趣味一样。〔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一样。十三、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照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闲人〞的含义背景材料: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竭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本文即写于此时。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十四、本文写作时,轼已被贬。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十五、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情感,意思对即可〕十六.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案:文中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十七、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作者描绘的世界: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答案: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十八、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案: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则仔细,则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十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记承天寺夜游"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参考答案:24.①介词,因为②只,不过25.B26.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穿插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7.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闲人二、2003年记承天寺夜游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3.〔2〕A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总分值,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三、2006年省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洵、其弟辙并称“三〞,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以下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4、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快乐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四、2006年省(实验区)比拟阅读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以下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译文: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3、(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五、2007年省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17.快乐地想形容水的澄澈解析:考察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察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察的是课重点文言文知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察“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六、2007年记承天寺夜游宋·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3分〕〔1〕遂至承天寺寻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七、2007年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拭"记承天寺夜游"7.以下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以下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容上有着一样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7.A8.D9.C八、2007年省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以下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8、①门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九、2007年省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17.快乐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十、2007年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轼"记承天寺夜游"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0.答案:①门②睡觉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总分值。共2分。意思对即可。十一、2007年荆州市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yuwenchao.〕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词的用法、意思一样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怀民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中书书"中的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参考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B(2分)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十二、2007年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轼"记承天寺夜游"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0.答案:①门②睡觉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总分值。共2分。意思对即可。十三、2007年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拭"记承天寺夜游"7.以下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以下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容上有着一样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7.A8.D9.C十五、2008年湘西自治州比拟阅读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一12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郎。酒酣胸胆尚开。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l)左牵黄,右攀苍〔〕(2)念无与为乐者〔〕10.以下句中的“/〞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千骑/卷平冈B、酒酣胸胆尚/开C.遂至承天寺/寻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11、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3分〕(l)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参考答案:9、(l)黄狗〔2〕想10、B11、(l)持节云中,何日遣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12.C十六.2009年市【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7.解释加点的词。〔4分〕①后鲜有闻鲜:②濯清涟而不妖濯:③亭亭净植植:④相与步于庭中步: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9.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心情。〔4分〕参考答案:7.〔1〕少〔2〕洗涤〔3〕竖立〔4〕走[评分]4分。每题1分。8.〔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评分]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9.托物言志壮志未酬的苦闷[评分]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根底知识及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以下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9."寻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答复以下问题。赠景文〔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外表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风光,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二.阅读理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阅读文章,答复以下问题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一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根底知识及运用答案略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织,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迫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风光之美,"傲霜枝",孤傲慢世的品格。阅读理解答案1.都是闲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月色入户4.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6.相与/步于中庭7.遂至承天寺,寻怀民。8.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月色入户,近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3.D"记承天寺夜游"——轼〔宋〕中考真题〔含答案〕一、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写法:〔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二、解释词语: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少闲人只是三、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怀民。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填空简答题: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请各用一个字〕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答复〕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答复: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念无与为乐者A、惦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