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_第1页
钢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_第2页
钢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_第3页
钢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

通常,板条马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没有层压和晶体破坏。近年来发现板条状马氏体中存在精细层错亚结构。对于马氏体中的位错产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认为是马氏体相变时,位错滑移切变所致。本文作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作者已三评马氏体相变切变学说,指出马氏体相变非切变过程。本文应用35CrMo、2Cr13钢试样淬火,得到板条状马氏体组织,观察了马氏体形貌和亚结构。通过马氏体的表面浮凸形貌和浮凸尺寸的试验观察,发现没有位错滑移迹象,对切变机制进行了实践检验和理论检验,指出马氏体的切变机制难以形成高密度的缠结位错和精细层错。马氏体相变新机制可以解释板条状马氏体高密度缠结位错的成因。1法密度法检测马氏体亚结构采用工业用35CrMo钢棒材以及2Cr13不锈钢,用线切割机加工成3mm厚度的试片,1200℃加热30min后水中淬火。将试样机械磨制、抛光,制备薄膜试样,双喷减薄后,在JEM-2100电镜下观察马氏体形貌和亚结构。将2Cr13、Fe-15Ni-0.6C合金用DK77型电火花切割机切取3mm厚的金相试样。将试样表面经过机械磨光和镜面抛光,应用Nanofrist-1000型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光洁度,以便与马氏体表面浮凸相比较,经测定,镜面抛光的试样不平度不足2nm。然后将表面抛光的试样密封,入炉加热到1050℃,保温5min,后淬火至室温。对未氧化的试样直接进行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2板枝条马氏体层错观察与观察将35CrMo、2Cr13钢淬火薄膜试样在电镜下观察,发现为典型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为一个马氏体板条领域(或称板条群),由多个板条单晶组成,大体上平行,各板条宽窄、长短不等,厚度约为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板条内存在位错亚结构。在板条状马氏体中除了高密度位错外,还发现有层错亚结构,如图2所示。图2为几片马氏体板条晶内的缠结位错和层错亚结构,可见除了高密度的缠结位错外,还有层错。图2(a)箭头所指为微细的层错,层错线条不清晰,为清楚起见,进一步放大到100万倍,可见清晰的层错形貌,层错极为细小,层错间距仅几个纳米,如图2(b)所示。图3是另一张TEM照片,可清晰地显示马氏体片内部的层错形貌。图3中显示两片板条状马氏体中存在高密度的缠结位错,而且在一片马氏体中存在层错亚结构(图3中箭头所指),图3(b)是图3(a)中箭头指处的进一步放大像,可见层错十分清晰。图3(b)右下角给出了该区域的衍射花样,为体心结构。同样,图4显示了2Cr13不锈钢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和其中分布的高密度位错和精细层错。文献中广泛报导了钢中板条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仅仅是高密度位错,没有孪晶,也没有层错。试验也确实很少发现层错,这与层错条纹极为细小,难以观察有关。本试验利用高分辩透射电镜在35CrMo钢和2Cr13不锈钢的板条状马氏体中观察到了层错。本试验欲在更高放大倍数下观察35CrMo钢中缠结位错形貌,但是在80万倍图5(a)和120万倍图5(b)下均不能观察到位错的线条形貌,只有缠结位错引起的晶格应变衍衬像。3板条马的亚结构形成3.1表面浮凸试验板条状马氏体中的高密度缠结位错是怎样形成的?以往文献中一般认为是马氏体相变时,位错滑移切变所致。1949年G-T切变模型提出了两次切变机制,试图解释马氏体中孪晶和位错的存在。G-T模型认为通过位错的滑移切变可转变为马氏体。按照这种切变机制形成的马氏体,当位错完成滑移过程后,会在马氏体表面形成滑移带或滑移线。为了验证滑移是否发生,进行了表面浮凸试验(由于35CrMo钢的TTT图贝氏体“鼻温”处时间太短,真空热处理时难以获得马氏体,故只取2Cr13、Fe-15Ni-0.6C合金进行浮凸试验)。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表面浮凸,从图6、图7中可见,在表面浮雕的马氏体片上是光滑的,没有滑移线,而从浮凸高度剖面线上(图6b)也清晰可见,马氏体片浮凸表面是光滑的平面,没有滑移带或滑移线。滑移线间距一般约100个原子间距,滑移台阶约1000个原子间距。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具有极高的纵向分辨本领,能够清晰地分辨滑移线或滑移台阶。但是,在大量马氏体浮雕(或浮凸)形貌上均没有发现滑移带或滑移线。这表明一片马氏体板条晶的形成过程中不存在位错的滑移。工业用2Cr13钢的板条状马氏体表面浮凸和Fe-15Ni-0.6C合金的片状马氏体表面浮凸,均为帐篷型(∧)。与近年来研究者们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应用STM、AFM精确测定浮凸尺寸和形貌,浮凸均具有平面特征,马氏体表面浮凸与其他相变产物的浮凸形貌均为帐篷形,没有发现特别之处。帐篷形浮凸不具备切变特征3.2原子转变为马氏体晶向的网络细化近年来,在研究马氏体切变机制缺陷的同时,探讨了钢中马氏体相变新机制。新机制的要点是:在马氏体点以下,过冷奥氏体在相变驱动力推动下,碳原子、铁原子等所有原子有组织的集体协同地热激活跃迁位移,每个原子移动距离远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实现面心立方晶格(fcc)到体心立方(bcc)或体心正方(bct)的晶格改组,在晶格改组过程中形成高密度缠结位错和精细孪晶等亚结构,是无扩散性的一级相变。这种原子的位移方式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切变过程。所有原子集体协同地位移并不完全是切变位移。文献认为在奥氏体的〈110〉γ上E值较小,并且原子排列密度最大;而马氏体的〈111〉α上原子排列密度也最大。在K-S关系中,〈110〉γ//〈111〉α。在最密排晶向上原子的位移距离特别小。计算得碳含量为0%的γ-Fe转变为马氏体α时,γ-Fe最密晶向〈110〉γ上Fe原子位移距离仅仅为-0.0095nm,即缩短3.69%,就可以变为自由焓低的马氏体α的〈111〉α上的原子。在〈110〉γ晶向上的原子转变为马氏体晶格α的〈111〉α上的原子时,错配很小,仅0.012,则两相在此晶向上可共格连接,造成的畸变能极小,这是γ→α保持这一位向关系的重要原因。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晶胞的相对位置和K-S关系图解如图8所示。图8中还标示了碳原子在奥氏体和马氏体中的可能位置。对于含碳量为0.2%(质量分数%)奥氏体,平均每25个奥氏体晶胞中才占有一个碳原子。从图可见,碳原子从奥氏体的间隙位置转移到马氏体晶格的C轴中心时(图8中箭头所示),位移距离也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0%C的γ→α马氏体时,奥氏体的菱形对角线长度,转变为α的a〈011〉α=0.4046nm。按照切变位移,原子一次移动0.074nm,可切变到体心位置。而按照图8,〈110〉γ晶向上的原子只需要移动-0.0095nm就达到了体心位置,即热激活迁移-0.0095nm就达到了自由焓低的马氏体体心位置。这比切变位移小得多,容易得多,省能得多。马氏体晶格上的原子比奥氏体晶格上的原子具有低的自由焓,因此奥氏体中的原子转变为马氏体晶格上的原子是个自发过程。奥氏体晶格上的原子分别以不同的位移矢量转移到马氏体晶格上,位移距离均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进行晶格重构,变成马氏体晶格。这些原子的跃迁是集体的、协同的,不可逆的,一次性完成γ→α晶格重建,即一次性转变为体心结构,同时也得到了马氏体实际的晶格参数。奥氏体的〈110〉γ晶向转变为马氏体的〈111〉α,〈110〉γ晶向原子间距为,〈111〉α晶向原子间距为。奥氏体最密排晶向铁原子间距收缩0.0095nm,变为0.2478nm,即铁原子位移远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由于〈110〉γ和〈111〉α两个最密排晶向存在错配度,要维持共格连接,就会出现位错,如图9所示。计算得出,在〈110〉γ晶向上,每移动26个原子就必须出现一个位错。〈011〉γ有6个位向,而〈111〉α有4组位向,这些晶向上原子的位移都将要形成位错,从而组成位错网络,位错密度必定极高。这就是板条状马氏体中高密度缠结位错的来源。金属中出现层错的几率与晶体的层错能有关,层错能越高,出现的几率越小。奥氏体中的层错能较低,经常在奥氏体不锈钢中观察到层错。在体心立方的铁素体和马氏体中出现层错的报道很少,理论研究不多。在铁素体中,同时形成位错和层错已有发现,在低碳含铜钢的沉淀过程中,在含铜偏聚区周围,形成高密度位错和层错。本试验发现板条状马氏体中的亚结构由高密度位错和精细层错构成。层错是晶格重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堆垛错排而形成的。理论上、试验上均已说明层错往往与位错伴生。近年来,发现马氏体时效不锈钢转变为板条状马氏体时形成精细层错,认为在体心结构的马氏体中,层错的错排次序出现在密排面{110}α和{112}α上。bcc马氏体的密排面为{110}α,{110}α的原子堆垛方式是AB′AB′AB′A………。从fcc奥氏体→bcc(bct)马氏体的晶格重构过程中,一旦出现错排,成为AB′↑B′AB′AB′………,在箭头处错排,“抽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