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卷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B.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C.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D.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胞内酶、消化酶以及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等。3.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葡萄糖、尿素、神经递质、胰岛素可存在于该“媒介”中,B正确;C、根据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可知,维持该“媒介”的稳态需要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C正确;D、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该“媒介”,并非全部细胞,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以直接从消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识记内环境中常见的物质种类和实例,理解内环境是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实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2.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营养不良,④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C.正常情况下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D.饭后4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答案】D【解析】【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②为肝细胞;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若营养不良,则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④中的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B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液由①→⑤流动的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CO2不断进入血液,因此①处的CO2的浓度低于⑤处,C项正确;饭后4小时,因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不断进入血液,导致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D项错误。【点睛】本题结合“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3.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C【解析】【分析】曲线图分析: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另一方面由于人体自身适应性调节,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机体供氧逐渐充足,乳酸的产生量下降。【详解】AC、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乳酸浓度上升,A错误,C正确;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使无氧呼吸减弱,B正确;D、乳酸应与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C。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C.抗原—抗体反应、碳酸氢钠与乳酸反应和肝糖原分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D.内环境维持稳态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详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B、激素释放到组织液,通过体液运输,抗体可存在于血浆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是组织液,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C、肝糖原分解只可发生于肝细胞中,C错误;D、内环境维持稳态时,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C。5.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据图分析:AB表示体液调节、免疫调节,CD表示温度、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详解】A、由分析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故选B。6.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C.成年人若缺乏甲状腺激素,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升高D.人体血糖平衡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答案】C【解析】【分析】1、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较为常见。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B正确;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成年人若缺乏甲状腺激素,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降低,C错误;D、人体血糖平衡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D正确。故选C。7.根据如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③组织液中的物质含量稳定不变④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过程a提供物质和能量,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比较重要;①错误;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②正确;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组成物质是变化的,③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④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内环境的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物质交换的特点和组织水肿的原因.8.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而引起垂体合成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以维持水盐平衡B.一次性摄取大量的葡萄糖时,体内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量会增加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引起二者分泌的机理不同D.某人食入大量酸性物质导致血浆pH降低,通过神经调节后,血浆pH又能恢复正常【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A错误;B、一次性摄取大量的葡萄糖时,血糖浓度增大,体内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量会增加,B错误;C、寒冷环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会增加,但引起二者分泌的机理不同,前者是神经体液调节,后者是神经调节,C正确;D、血浆pH调节靠的的是缓冲物质调节,D错误。故选C。【点睛】9.如表所示是实际测得的某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三项生理指标的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甲项进食后/h0.51.01.52.02.5血糖浓度/(mol·L-1)5.916.155.824.965.45乙项测量时间6时9时12时15时18时体温/℃36.736.837.037.236.9丙项测试液胃液唾液血液肠液胰液pH1.86.87.47.78.0A.三项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都基本正常B.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C.三项生理指标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直接参与的是甲、乙、丙D.缓冲物质NaH2PO4/Na2HPO4对维持血液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详解】A、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血糖浓度变化、体温变化和pH变化,三项指标对照人体正常值来讲基本都属于正常范围,A正确;B、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发挥着比较关键的作用,B正确;C、三项生理指标血糖、体温和pH,下丘脑直接参与甲、乙的调节,不直接参与丙的调节,C错误;D、缓冲物质NaH2PO4/Na2HPO4是血浆中重要的缓冲对,对维持血液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C。10.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B.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C.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认识发展:最初人们认为只有神经对内环境稳态调节起作用,甚至在实验证据面前也囿于固有观念而不能有所突破;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促胰液素,证明了体液调节的存在;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B、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C、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D、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D。11.人的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脑神经和脊髓属于神经系统的外周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小脑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C.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并完全受意识支配D.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其对呼吸的调节离不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详解】A、脑神经和脊神经属于神经系统的外周神经系统,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B、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脑包括大脑、小脑、下丘脑、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B错误;C、身体运动并不完全受意识支配,如寒冷刺激下不自主的颤栗,C错误;D、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可以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其对呼吸的调节离不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正确。故选D。【点睛】12.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依赖机体的调节实现的,所以调节过程紊乱会导致个体患病。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等均参与机体的调节过程,正常情况下它们不能持续发挥作用B.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只由外界环境因素发生剧烈改变引起,如气温过低导致体温下降C.如果下丘脑功能障碍,则机体的产热过程及手指被针扎后痛觉的产生均受影响D.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和氧含量均会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下丘脑含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大脑皮层能产生感觉。【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立即灭活,不能持续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不能持续发挥作用,A正确;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外环境的剧烈改变均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B错误;C、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下丘脑功能障碍,不会影响痛觉的产生,C错误;D、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加快,所以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D错误。故选A。13.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皮层C.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针刺指尖引起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低级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低级的神经活动。排尿反射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是有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的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详解】A、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成人“憋尿”的过程脊髓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B、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控制低级反射如排尿等;大脑皮层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控制高级活动如阅读等,B正确;C、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C错误;D、缩手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低级中枢脊髓控制,D正确。故选C。14.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并冲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D.跑步冲刺过程中下丘脑、脑干也参与了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详解】A、听到发令枪声起跑是后天学习、训练得来的,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
C、小脑负责身体的平衡、动作准确性,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C错误;
D、跑步、冲刺过程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脑干的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也参与,D正确。
故选D。【点睛】本题以运动员的起跑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判断起跑过程中参与调节的神经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5.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的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C.膀胱传入神经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详解】A、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并未消失,A错误;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髓胸段以下损毁,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控制,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大小便失禁,B正确;C、若膀胱传入神经受损,即使膀胱充盈也不会引起排尿反射,C错误;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反射弧不完整,也不会引起排尿反射,D错误。故选B。16.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A、肌肉及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肌肉和神经接触的部位相当于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针刺肌肉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图中电流计所在的传出神经,电流计不发生偏转,A项错误;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项错误;C、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其原因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脊髓中枢内相应的突触受到抑制的结果,D项正确。故选D。【定位】神经调节。【点睛】本题以“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①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②对各种感觉形成的部位模糊不清;③混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生理基础。17.如图所示是手碰到钉子后发生缩手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表示突触结构的是①B.②处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刺激②处时,③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D.缩手过程中信息仅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答案】A【解析】【详解】①表示感觉神经元的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的突触,A项正确;神经纤维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项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②处时,③处不会测到电位变化,C项错误;缩手过程中信息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D项错误。18.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也可以憋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C.憋尿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参与 D.憋尿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完全自主【答案】D【解析】【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详解】A、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交感神经兴奋时不会导致膀胱缩小,B正确;C、憋尿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同时受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当产生尿意时,要停止排尿,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正确;D、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D错误。故选D。1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成年人能够有意识地“憋尿”,这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答案】A【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比如下丘脑可以造成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B错误;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小脑无关,C错误;D、有意识“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D错误。故选A。20.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与该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C、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与该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C正确;D、学习和记忆不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故选D。21.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答案】A【解析】【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故选A。22.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B.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D.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详解】A、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B正确;C、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D正确。故选C。23.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又称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神经元大量减少。同时患者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Aβ)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使其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是因为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对膀胱的控制减弱B.神经元纤维缠结可能会导致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受阻C.中央前回的右半球底部沟回增宽,神经元大量减少,可能导致左侧脸表情僵硬D.老年性痴呆患者通常语言无法清楚表达,这与大脑左半球韦尼克区萎缩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1、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记忆是学习的认知侧面,一般分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过程。2、语言中枢:(1)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2)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听觉上的失认),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3)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4)视觉性语言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角回受损使得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大脑长期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形式为主),导致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详解】A、排尿排便受大脑的控制,因此大小便失禁症状可能是因为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对膀胱的控制减弱,A正确;B、神经元纤维缠结导致神经元神经递质的释放受到影响,因此可能会导致兴奋突触处传递受阻,神经冲动不能及时传导,因此使得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障碍,B正确;C、中央前回右半部沟回增宽,神经元大量减少,可能导致左侧脸表情僵硬,中央前回右半部控制左侧脸,中央前回左半部控制右侧脸,是相反的关系,C正确;D、老年性痴呆患者通常语言无法清楚表达,这与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白洛嘉区萎缩有关,韦尼克区萎缩会导致患者语言理解障碍,D错误。故选D。24.2021年10月4日,大卫朱利叶斯(DavidJulius)和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Patapoutian)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温度和触觉的感受器,发现了感受疼痛的受体分子TRPV1,并证明它能被辣椒素和高温激活,因此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属于基础的研究,他们发现了热、冷和触摸等刺激如何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启动信号传导,而这个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离子通道,对解释很多生理变化以及疾病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并使身体产生逃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TRPV1受体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B.嘴唇接触辣椒素后,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中央后回C.触碰到烫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中,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能会使痛觉持续不断【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分析,辣椒素受体TRPV1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人体产生痛觉的原因是TRPV1能被辣椒中的辣椒素以及43°C以上热刺激等激活,并最终令人产生痛觉。【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能被43°C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可推知,TRPV1受体可让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脑产生烫或辣的感觉,A正确;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即感觉区,B正确;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触碰到烫的物品引发的应激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C正确;D、TRPV1受体能被43°C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觉,使用某种能与TRPV1受体结合的药物后,可抑制TRPV1受体被43°C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从而抑制痛觉的产生,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请回答下列问题:(1)早期的许多科学家尝试利用研磨动物胰腺的方法来分离和提取胰岛素,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年轻的科学家班延及其助手查尔斯贝斯特偶然发现可以直接用酸化酒精处理,才成功防止胰岛素降解。试分析酸化酒精可以防止胰岛素降解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2)正常人体内,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3)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4)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导致其血浆渗透压高于健康人,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5)I型糖尿病致病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诱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机体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青蒿素能够让胰岛A细胞“变身”为胰岛B细胞,这一研究有望成功治愈I型糖尿病。为了验证青蒿素的作用,设计实验如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甲、乙两组实验均放在37℃恒温条件下培养;③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__________。【答案】(1)酸化酒精可以使胰液中的蛋白酶失活,避免了胰岛素的分解(2)①.葡萄糖②.神经递质(3)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的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也可能是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4)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5)①.甲组用含适量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适量胰岛A细胞,乙组用与甲组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适量胰岛A细胞②.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解析】【分析】血糖平衡调节,也就是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使其处于平衡状态,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小问1详解】胰腺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但胰腺还可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会使胰岛素降解,所以从胰腺中提取胰岛素比较困难,用酸化酒精可使胰液中的蛋白酶失活,从而避免了胰岛素的分解。【小问2详解】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当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血糖浓度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还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引起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正常人体内,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血糖浓度、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小问3详解】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的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和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
【小问4详解】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可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小问5详解】本实验要验证青蒿素能够让胰岛A细胞“变身”为胰岛B细胞,根据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为胰岛素的有无,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故甲组用含适量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适量胰岛A细胞,乙组用与甲组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胰岛A细胞;将甲、乙两组实验均放在37℃恒温条件下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预期实验结果为:甲组培养液中能检测到胰岛素,乙组培养液中检测不到胰岛素。26.肉毒碱为一种氨基酸衍生物,能抑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结构)处的传递,使肌肉松弛。某小组为了探究肉毒碱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1:分离家兔胫骨前肌及其相连的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处通过乙酰胆碱传递兴奋),在胫骨前肌处安装仪器以记录肌肉张力,给予适宜电刺激并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步骤2: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注射适量的肉毒碱溶液,再给予相同电刺激,记录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步骤3:停止电刺激并注射适量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抑制剂,再给予相同电刺激,记录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1中,给予适宜电刺激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刺激最终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不属于反射?________。(2)与步骤1肌肉收缩曲线相比,步骤2中肌肉收缩曲线的幅度变________(填“大”或“小”)。(3)该小组提出了肉毒碱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两种作用机制:机制Ⅰ为肉毒碱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了乙酰胆碱的释放;机制Ⅱ为肉毒碱作用于突触后膜,阻止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该小组根据步骤3的肌肉收缩曲线变化情况可判断肉毒碱的作用机制属于哪一种,依据是_____________。(4)该小组中有人建议将步骤3中的操作进行更改,可以更好地探究肉毒碱的作用机制,他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的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②.不属于(2)小(3)若肉毒碱的作用机制为机制Ⅰ,则肉毒碱会使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量降低,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会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量升高,故步骤3的肌肉收缩曲线恢复征程(或幅度变大);若肉毒碱的作用机制为机制Ⅱ,则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量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不大,故步骤3的肌肉收缩曲线不能恢复正常(或幅度不变)(4)将步骤3中注射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换成乙酰胆碱【解析】【分析】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经胞吐作用释放,作用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小问1详解】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由于该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小问2详解】据题意可知肉毒碱能抑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结构)处的传递,使肌肉松弛,所以骤2中肌肉收缩曲线的幅度变小。【小问3详解】若肉毒碱的作用机制为机制Ⅰ,则肉毒碱会使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量降低,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会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量升高,故步骤3的肌肉收缩曲线恢复征程(或幅度变大);若肉毒碱的作用机制为机制Ⅱ,则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的量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不大,故步骤3的肌肉收缩曲线不能恢复正常(或幅度不变)。【小问4详解】要探究肉毒碱的作用机制,步骤3直接加乙酰胆碱更能充分说明肉毒碱的作用机制,所以将步骤3中注射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换成乙酰胆碱。27.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根据图示和相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我们也把这种电信号称为__________。(2)为了探究某种药物是否“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可把图中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从_____(填字母)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从_____(填字母)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3)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_____________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有关。(4)医生指尖采血时,即便针刺指尖,成年人也会配合医生,不会产生缩手反射,说明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神经冲动②.A③.B④.C⑤.B⑥.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⑦.新突触的建立⑧.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调控【解析】【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根据图中突触的结构可知,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详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我们也把这种电信号称为神经冲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暑期工劳动合同标准文本集3篇
- 番禺2025版租赁市场房源代理服务合同
- 2024结款协议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FOB条款与运输2篇
- 二零二五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服务合同6篇
- 二零二五版电影剧本改编与制作投资合同范本3篇
- 2024物联网应用项目建设的合同标的
- 年度健腹椅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年度全自动板框污泥脱水机产业分析报告
- 2025年度教育领域临时工招聘及教学质量合同4篇
-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2024年医销售药销售工作总结
- 急诊科十大护理课件
-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
- GB/T 44888-2024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
- 2025年上半年河南郑州荥阳市招聘第二批政务辅助人员211人笔试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题(无答案)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投资计划书模板计划方案
- 《接触网施工》课件 3.4.2 隧道内腕臂安装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