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研究报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研究报告由武汉市汉阳区教科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文斌承担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系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6A050)。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认真扎实的研究工作,经过五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现提交课题研究报告。本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一、问题的提出;二、国内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综述;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四、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过程;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六、研究取得的成效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作出调整之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然而因为它是一个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跨三级课程,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其管理的难度大,实施的开放性强,同时又成为课改的“难点”。该课程在执行中呈现如下特点:1.稳定性差。学校一门课程的执行离不开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载体)、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执行中亦或缺乏教师,亦或课时被挤占,亦或内容(载体)不明确,亦或不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导致课程的消失。2.临时性强。即便课程要素齐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正常运行,也不能坚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而是突击式,运动式,应付式的实施,比如,某个时段为迎接某些检查,为参与某些赛事而开课,检查过后,赛事结束,课程即终止。3.随意性大。师资安排随意,学校有“富余”的老师就开课,没有就不开;而且师资变换频繁,没有相对固定的师资培养规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随意,每位老师凭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开发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课程质量差参不齐。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稳定性、普遍性及有效性并不理想。相对于其它课程有成熟的课程内容、稳定的教师队伍、固定的教学课时的“常态”实施而言,该课程的执行呈现临时的、应急的、随意的、间断的状况,且不是每所学校都在实施,全体学生都在经历的“非常态”。因此,本课题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非常态”走向常态的“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二、国内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综述自2005年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成为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者们提出的常态实施策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是自上而下的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如课程理论培训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制度支持是保障;各级教研、培训和科研机构业务管理和指导是推动力;二是中观层观,自下而上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如制订学校计划,成立教研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三是微观层面,指教师在课程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如不同课型的不同指导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由于它们多是将影响课程常态实施的因素归结为外在因素,如课程认识不到位、课程制度不健全、课程实施不规范、教师素质不全面以及课程评价不科学等,事实是问题仍大面积呈现,而且常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本课题研究转换视角,反求诸已,从课程设计本身去寻找障碍课程常态实施的内在因素,本课题组认为课程内在设计的高度综合性、开放性、模糊性以及于当下教育文化之间的矛盾带来的课程执行难度,不可小觑,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一门崇尚经验的课程,崇尚活动的课程,崇尚综合的课程,亦或是一接触就使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亦或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累了,学校乏了,学生疲了,不得不终止,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常态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忠实课程理念的前提下,调适课程设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课程执行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探寻更具有本土化、实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1.调查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影响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因素。2.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推动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二)研究内容1.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四、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1.研究对象对本地区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及研究。2.研究方法及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等。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二十三初中,翠微中学,楚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为样本,研究工作与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推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提升,促使该课程达到常态实施。调查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由课题组成员组织部分学校师生集中独立答卷并当场回收问卷。采用教师座谈的方式,了解现有课程资源包的利弊。案例研究法。以二十三初中,翠微中学,楚才中学等几个学校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提炼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历时五年,经历了课题设计、实证研究和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成立课题组,制订实施方案,对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作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常态实施的因素,进一步确定课题研究重点。2007年9月——2010年8月,编写《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南》并投入教学实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推介会,研究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2010年9月——2011年8月,提炼课题成果,研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立足于本课程在本区的实施现状、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新课程的要求,坚持将课题研究与提升课题组成员专业素养与推进该课程常态实施结合起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反思总结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始终注重反思、调整、修改,完善行动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成果。五、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观点(一)了解了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明确了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调研,访谈交流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了解了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发现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机构散、师资缺、课程虚的问题。1.机构散。由于学校机械地按科技制作1课时,劳动技术教育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学校课程1课时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分开安排,直接导致课程门类过多,对课程的管理又因情况不同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如在区域层面,劳技教育由教研室负责,科技制作与信息技术由电教科技中心负责,心理健康及专题教育由基教科负责。在学校层面,课表由教务处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由教科室负责,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由政教处布置。部门职责分割,课程内容分割,师资组建分割,课程评价分割,没有统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之下进行新的课程组织、设计与管理。2.师资缺。由于学校把课程分得太细,导致教师严重缺乏。学校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只能教信息技术,劳技教师只能参加劳技教研活动,校本课程教师就不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等等,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窄化到就是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教师。学科绝然的对立和分开,使得学校在师资配备上总是捉襟见肘。3.课程虚。一方面,有的学校虽然科技制作,劳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等都写进了课表,进入了课堂,但从这些课堂中看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也许从形式上看具备了综合活动课程的某些性质,但从实质上并没有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落实,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武汉市素质教育品牌“创新素质实践行”,一路走来,遭质疑和诟病不断,其实最应该反思的是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质量。现在,大多数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操作方式是,在九年级的时候由学校政教处将该活动布置给班主任,班主任以“中考可以加分”为宣传点,在班上动员学生寒假后交报告。然而,学生在七、八年级的时候并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于如何选题,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调查报告,并没有体验和训练,要拿出象样的研究报告,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出现学生作品由家长操刀也就不足为怪了。在一定意义上,本地区“创新素质实践行”是检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标杆。(二)明晰了核心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常态”。通常指有固定的姿态或形态,或本来的状态。是指“正常的状态”,“常态”是经常,是习惯,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是课程实施的正常状态,也是课程执行的最低要求,指课程组成要素教师、学生、内容、课时完整且落到实处,课程在执行中能明确:做什么、怎样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有效地消除课程的随意性和临时性,课程运行正常不间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即课程在执行层面由“非常态”趋向“正常的状态”,它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三)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原则1.顺序渐进原则课程实施是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现实影响课程常态实施的因素很多,“常态化”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序渐进。2.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经验的课程,是活动的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执行难度大,“常态化”要在课程设计层面,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课程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3.本土化原则充分结合本地的教育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政策资源,扎根于本地的教育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之路更顺畅。“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是具有武汉特色的素质教育的一种运作模式,其课程化的发展就是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范式。4.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适应性指的是“常态化”要适应当前的教育文化,而超越性指的是“常态化”要冲破当前的教育文化。如果一味强调适应性,“常态化”则会削减课程的价值,过分强调超越性,学生、教师难以接受,“常态化”则难以达成。超越是在适应的基础上的超越,实现后的超越又成为新的现状而有待于继续的超越,“常态化”之路要注重两者的辨证统一、有机结合。(四)明确了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要求,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范式1.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启示《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幼儿园2010—2011学年度执行课程计划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按国家规定作为必修课程,每周3课时,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包》等,每周各安排1课时。见下表:年级周课时课程门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1111111劳动与技术1111111学生活动资源包(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111111《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可打通使用。要求: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把“创新素质实践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通知》给我们的启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体现“三强化”,结合“两课堂”,规避“一误区”。(1)体现三“强化”,即强化动手意识,强化统筹意识,强化课程意识。①强化动手意识。每周1课时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防止学校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和实施的偏颇,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②强化统筹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可打通使用。课时如何打通使用?课时的打通背后必然需要学校对这三类课程的内容和师资进行统筹规划。③强化课程意识。“创新素质实践行”是2001年起由武汉市政府倡导、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着力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是具有武汉特色的素质教育的一种运作模式,几年来,它已经从一般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展到校内外、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从一般意义的德育内容扩展到科学、人文领域,从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所倡导的活动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一脉相承,是武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身。自2002年秋武汉市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义务段课程设置中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素质实践行”就不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的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校外活动,而是依托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由全体学生参与,学校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地进行实施。(2)结合“两课堂”。即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等同于其它学科的校内课堂,也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质的校外课堂。仅有校内课堂教学,而没有校外的实践,是不全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在教室里“教”出来的;而仅有校外活动,却没有回归课堂的反思总结与提升,也是不深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是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建设的必须。(3)规避“一误区”,虽然安排表上呈现每周1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劳技,1课时《学生活动资源包》,但在课堂上教授《资源包》不能等同于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体验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资源包》不是指定的课程内容,仅作为参考的课程资源,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放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课堂实施范式综合实践活动因其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其课堂不是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要构建高效课堂,追求教学的高效率、高水平与高质量,必须要做好“三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与提升相结合。学生主体由弱增强,教师指导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年级校内课堂内容(每周1课时)校外活动内容目标能力七年级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做采访如何做文献综述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分析调查问卷如何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寒暑假期,结合市教育局关于武汉市中小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方案,运用校内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及流程,提高创新素质实践行的质量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侧重培养个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如何形成研究小组如何制订小组活动方案如何做中期小结与评价如何做结题汇报与评价……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侧重培养小组合作交流与反思提升能力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经历和方法体验后,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完成“创新素质实践行”成果。侧重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定要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采访法、调查法、实验法、设计与制作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应是随意的,而应符合方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做到科学严谨。因此七、八年级校内每周1课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方法是灵魂,学生掌握了方法后,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自主进行选择使用哪种方法较合适,而不是让老师告诉他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才是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寒暑假期间,再结合武汉市教育局关于武汉市中小学生寒暑期实践活动方案,如2011年“开启红色记忆传承革命星火”、“做文明师生,创礼仪武汉”,2010年“体验低碳生活,争做文明师生”,“节能减排,百万师生在行动”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在校外高质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五)整体划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层次及策略第三层次:有生命力第二层次:有效果第一层次:有载体第三层次:有生命力第二层次:有效果第一层次:有载体长期常态策略:优化实施系统,助推课程发展中期常态策略:长期常态策略:优化实施系统,助推课程发展中期常态策略:培养教师队伍,提高课程质量短期常态策略:开发教学资源,提供课程载体1.“常态化”第一层次:课程要有载体资源保障策略:编写《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南》一般课程组成两个要素必不可少,一是课程标准,二是反映课程内容的载体--教科书。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中过分强调开放性、生成性,过分强调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行开发课程资源,而现实是绝大多数教师既时间也没精力,更不具备创生课程的能力,这无疑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导致教师和学校知难而退,成为课程自身制约常态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课题组认为“常态化”第一个层次就是要有体现课程理念的载体,这样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短时间内就能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1)对现有资源包的调研分析目前武汉地区该课程的载体主要是分别由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两套“主题活动类”资源包。课题组认为这些资源包存在下列不足:一是过程缺乏操作性。活动展开过程冗长,课内与课外实施混乱,不利于学校对于课程的组织和管理,现实中学校组织活动喊难,教师开展活动喊累,导致活动开展虎头蛇尾或半途搁浅,成为导致本课程难以常态实施的重要因素。二是方法缺乏系统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难以让师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活动较系统地掌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在低效中重复;三是资源缺乏开放性。资源包中呈现的活动主题要关照普适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地方差异和学生生活背景,既无法体现各自学校或地域的资源特色,也不能及时地、动态地和现实生活世界相连。(2)《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南》编写的依据和特点课题组针对上述资源包的分析,编写了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体验和运用为特征的《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相对稳定的课程载体。《指南》力求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方法引领,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方法是灵魂,学生掌握了方法后,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自主进行选择使用哪种方法较合适,而不是让老师告诉他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才是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动权。然而,在初中阶段全国此类方法指南型资源包相对匮乏。《指南》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本着“提供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思路让教师有效指导”的原则,使《指南》呈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方法实践为主线,以“感知、体验、领悟、实践”为过程的特色。具体体现了以下三性:①过程的引领性。《指南》的第一部分“方法引领与体验”由“活动目标、基本活动、方法引领、实践活动和拓展活动”五个板块组成,首先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然后经历“体验、领悟、再实践”的小循环,为学生顺利开展活动和教师有效指导提供了过程引领,这种过程的引领既包括课堂上的教学流程,又与《指南》的第二部分“案例分析与运用”相呼应,形成“体验、领悟、再实践”的大循环,引导活动进一步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和拓展。②方法的指导性。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定要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采访法、调查法、实验法、设计与制作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应是随意的,而应符合方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做到科学严谨、有效创新。突出问题解决基本方法的指导是本《指南》不同于以往主题活动资源包的最大特点,而且《指南》中这些方法的呈现,不是枯燥的、机械的,而是学生通过对故事、案例的分析,通过活动的体验反思领悟的。③实施的操作性。本《指南》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冗长的主题活动中精炼出来,化整为零,以小型活动、大型活动的片断或学生优秀活动成果的片断为载体,重视课堂内的有效教学活动,使活动主题及活动空间,逐步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近到远,由片断到整体展开,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主体由弱增强,教师指导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文本的可读性及操作性较强,既是一本学生可以自已实践的活动手册,也是一本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参考手册。为学生自主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奠定基础,对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提供有价值的借鉴。(3)《指南》使用说明①课时计划:《指南》按课时编写,一个课时完成一节内容。《方法引领与体验篇》共计12个课堂内教学课时,建议在七年级上学期完成。《案例分析与应用篇》8个课堂内教学课时,辅助课外实践,建议在七年级下学期完成。②操作方式:基本活动:课堂上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的小型热身或体验活动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填空记录:一些留白处需要学生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作为活动过程的记载。实践活动:课堂上用约15分钟时间进行的方法实践体验活动拓展活动:需要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的活动2.“常态化”第二层次:课程要有效果——师资发展策略:三“培”三“走”教师是课程实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常态实施,也在于一师难求,一是没有专业教师,一是没有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能力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也并非任何愿意并有能力承担这一课程的教师都能够如愿以偿。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实际责任不明,分工不明,流于形式。教师的能力决定了其领悟的课程与理想的课程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因此课程“常态化”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师资的配备与培养。教师发展策略——“三培三走”策略培植培植教师团队培训教学技能培育教育智慧定岗定编,边缘人员正规化;绩效激励,工作计量饱满化;激发潜能,教师培养个性化。课堂教学研讨、展示与评比;教学案例分析、重建与反思;主题活动参与、体验与感悟;阅读一本教育书籍,记录一段教育故事,分析一个教学案例,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走进去:让教师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上去:让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走上一个台阶。走出去:让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从实施的形式、课程的内容等等方面来说一个老师的能力是不能完全胜任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组建一个由多门学科教师组成的团队。“三培三走”策略,旨在充分利用现行政策,科学地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事、岗,优化人力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师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落到实处,即给所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以岗位名份和权益名份。使一部分工作量不饱满的教师通过加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团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填充其他工作量,分析教师的特点和特长,激发其潜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作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驱和内需,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了、教学技能逐渐成熟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能形成“一师一旗帜、一校一特色”的局面。3.“常态化”第三层次:课程要有生命力——系统优化策略:明确合适的课程要素,建立合理的执行结构,创造合宜的实施环境。(1)明确合适的课程要素课程最基本的要素是课程内容,课程执行者(教师)和课时,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因其课程性质有别于文化课,这些要素都表现得不明晰,而且经常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导致课程的终止,因此我们要根据课程的性质明确合适的课程要素。①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组成。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中可进行探究、制作、体验等的内容构成。如下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地方课程内容学校课程内容学科综合性学习探究制作体验等内容探究、制作、体验等内容学科课程内容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组成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组成。由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其它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校内外教育者、专家等组成。③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组成。由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地方课程课时和学校课程课时组成。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既包括校内学习时间,也包括校外活动时间。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实施系统中,丰富的、来自多渠道的课程内容是一个内容整体,专兼职教师、校内外教师是一个教师整体,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时是一个课时整体,都统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之下,既然是一个整体,学校就必须对课程内容、教师、课时进行统筹规划。2.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要让系统要素的功能转化为整体的功能,必须有系统结构上的支持。结构对功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立合理的结构是指结构要有稳定性,层次性和协同性。合理的结构一旦建立就是学校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范式,针对学校中常出现的几种师资安排,如由其它学科背景老师转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合二为一的师资,文化课教师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班主任代管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情况,搭建合理的课程执行结构,如:结构类型结构组成结构特点操作要领专职专题型·教师: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其它学科教师及班主任为辅。·课程内容:以专职教师擅长的学科背景或专题教育领域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课时:每周3课时。专职教师会专注于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专题易形成系列。但专职教师多来自原来的劳技教师,面对太多的课题,教师知识能力都有限。·分析专职教师的专业特长。·罗列学校要开展的学生活动或专题教育项目,供专职教师选择与参与。·需要学科教师及班主任的配合。两课共建型·教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合二为一,或地方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合二为一,其它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为辅。·课程内容:以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开发的文本作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背景知识或活动线索。·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时打通使用。可集中安排在一个下午。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或地方课程)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合二为一。两课执教者合二为一。·开发校本课程。·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实施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学科教师,班主任配合。学科兼职型·教师:学科教师为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为辅。·课程内容: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课时: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进行学科综合性学习让各学科综合性学习得以落实。新课程中各学科都设有综合性学习专栏,有的以“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或“主题探究”等表述出现,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课时不够被学科教师忽略或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导致这部分资源白白地流失掉。·各学科罗列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内容·各学科教师挑选1-2个内容,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引导学生开展完整的主题活动。·由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挑选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德育体验型·教师:班主任为主,思想品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为辅·课程内容:以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为内容,设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班会时间。将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让演变为学生自习课和班主任训话课的班会,成为真情流淌的育德场所。·列出每学期主题班会内容,学校德育活动项目。·列出每学期《思想品德》课中的主题探究活动,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主任联合思想品德或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特点,选择或者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一方面在参观考察前要用课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给有探究欲望的学生提供畅通的渠道,使学生能够利用节假日继续前往基地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深入的调查了解。上述四种结构类型,都要求学校重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教师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割裂的开课形式,不仅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成本的增加。当然,学校中一个能统领各部分资源的机构必不可少,组织全体教师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的校本培训与研究必不可少。否则,上述结构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难以达到系统功能。3.创造合宜的课程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系统存在和运动的外部条件。系统的功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由课程内容,教师,课时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实施系统,其存在和运动的外部条件是评价,因此创造合宜的环境,就是要研究激励学生和教师的有效评价机制,由评价引导课程可持续发展。(1)学生评价“三挂钩”:与毕业达标挂钩;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与“创新素质实践行”评比挂钩。“三挂钩”呈递进关系。①与毕业达标挂钩。初中三年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成果要达到“三个一”,即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撰写一篇小论文,制作一件劳技或科技作品,这“三个一”作为学生初中毕业的基本要求。②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由软挂钩变为硬挂钩,由隐性挂钩变为显性挂钩。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多以班主任主导,以考试学科成绩为主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几乎没有话语权,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成果与能力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鲜有体现,即加强过程评价的引导。③与“创新素质实践行”评比挂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借助武汉市素质教育品牌“创新素质实践行”的社会影响,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制。一年一度的“创新素质实践行”不再是几个需要中考加分的学生的事,而是作为检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层层选拔制度,首先校内评比,每学期结束之时,布置学生完成“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业,新学期开学初评比。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全校大会上表彰。用奖状、奖证、报喜卡等多种方法,分几个层次地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奖励,其次只有校内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才有资格参加市、区中学生创新素质行成果的评比。既保证创新素质实践行作品的质量,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普及。(2)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很多教师都会以兼职的身份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中来,然而在各类评优评先,尤其是职称评定中,教师的这段教学经历成为无人认可的真空地带。不但没有获得政策的倾斜,反而还被认为教师兼任课程太多不够专业,这无疑影响学科教师,班主任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因此学校在分配给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给予这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师德师风培训
- 四川省内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含答案)
-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实验中学高二(上)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答案)
-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八大经典模型含答案解析
- T-ZFDSA 26-2024 赤小豆排骨汤制作标准
- 面向SDG的国网行动-持续推广港口岸电 保护绿水青山
- 信息技术(第2版)(拓展模块)教案 拓展模块5 5.3常用核心技术1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模拟试卷(译林版+含答案解析)
-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 常规测绘作业指导书
- 用Phylomatic和PhyloCom进行
- T∕CSCB 0005-2021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 国家级灯具检验报告路灯
-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课后反思
- MTBE操作规程
- 通风网络解算
- 《鸿门宴》剧本
- 天津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 药物分析实验
- 储罐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