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_第1页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_第2页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_第3页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

拉赫马尼诺夫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员之一。他的音乐承载着他丰富的生活内容,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保有密切的联系。他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钢琴独奏作品在其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在近代钢琴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观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独奏作品的创作,其中只有少数的大型作品(1),而大量的小型作品被分别收录到不同的体裁系列里,它们被习惯性地冠以浪漫主义时期的体裁名称:前奏曲、音乐瞬间、练习曲等。1892年9月,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完成了《幻想小品集》(5MorceauxdeFantaise)作品3,这是他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其中包括五首钢琴独奏曲,可以单独演奏。这些小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年轻的作曲家在这五首篇幅短小的乐曲中创作出了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一、情感的表达—《悲歌》op.3№1悲歌体裁的传统内容是对逝去的、不可再现的人物事件忧伤的回忆,一般来说有两种基本表达手法:极度抒情的悲伤的回忆和悲怆激昂的英雄般的悼念。在拉赫玛尼诺夫最早期作品当中,两首著名的钢琴三重奏——g小调“悲歌三重奏”(op.1)和d小调“悲歌三重奏”(op.9),都使用了此体裁,悲歌是拉赫玛尼诺夫最擅用的创作体裁之一。此曲采用三段体式。作曲家在简单的框架里,融合了具有歌唱性深情炽热的旋律发展和伴奏协奏的写法,并作了整体的展开。主题如无力排遣的悲伤回忆,包含了拉赫玛尼诺夫内心固有的俄罗斯民歌的深深痕迹。伴奏音型单纯而严密地匀整波动,几乎占据了钢琴键盘的一半,为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构建了一幅强大的音响立体图(见谱例1)。中段出现的旋律温暖流畅,满腔热情,这是一个源自内心渴望光明和幸福的声音,仿佛给悲伤的回忆裹上了薄雾般的幻想(见谱例2)。接下来的篇幅中,这个声音不断扩展,悲痛的情绪也随之加剧,这种斗争逐渐呈现出他内心尖锐的冲突——与现实极度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全曲的最高潮处,内心的渴盼以最强烈的激情驾驭了悲观思路。激烈的内心斗争结束,在接下来的平静里,再没有内心的抗争,而是倾诉的渴望、最后的愿望……这些闪烁着模糊希望的声音,在深情地寻找却又不明确想要的是什么。第三段再现基本主题,和第一段相比力度更轻,仿佛在留下“最后的话”。结尾处的渐强,再次流露出内心不可磨灭的悲伤痕迹,充斥着不可抑制的强烈的悲剧色彩。分析作曲家的创作,要看到俄罗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曲家的创作内容。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在俄罗斯历史上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他创作的大量作品都流露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令人窒息的、颓丧的灾难气氛,充斥着折磨人的忧郁、浓郁的浪漫情怀和不可抑制的深刻的悲剧色彩。这样尖锐而复杂的内心矛盾不是偶然的,同时期其他敏感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也都带有这种悲剧共性,如斯克里亚宾、勃洛克(2)、弗鲁贝尔(3)等。二、拉赫玛尼诺夫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成名代表作。它自从1892年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便在俄国各地经常被演奏,成为了音乐会必弹的热门曲目。此曲还有许多不同风格、不同编制的改编:双钢琴、管弦乐,甚至爵士风格等。这些广泛的宣传,使它的旋律为人知晓并通俗易懂,在浩瀚的世界钢琴文献中成为了经典之作。此曲采用常见的复三部式。一开始速度徐缓的祈祷般的独白,是作曲家根据“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声的灵感而作成的,仿佛悠远的钟声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颂歌声,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情绪”。(4)乐曲以明显的对话形式展开,这两个声音是完全对立的两端——严峻悲惨的固定低音和光明炽热的高音和弦,尖锐的对比在这个前奏曲中揭示了深刻的哲学内容,反映了一个普通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欢乐、痛苦、愿望、无奈,以及同命运、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见谱例3、谱例4)。拉赫玛尼诺夫鲜明的个性印记在这种“与命运斗争”式的高强度碰撞中得以体现,其中描写噩运的主题令人回忆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敲门声”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中叙述残酷命运的主题。虽然拉赫玛尼诺夫此类戏剧化的交响曲写作时间较晚,但是他以独特的创作才能,把人同严酷命运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首前奏曲里压缩到了极限。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同命运作斗争”的体裁只作为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段落出现在大型交响作品中,但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个作品里,由始至终不断出现对立主题的连接,固定低音严格地遵照和声系统的公式,重复中几乎没有变化。全曲的组成和发展都建立在这三个固定低音动机之上(见谱例5)。固定低音的概念在很早就得以形成并广泛传播,巴赫就曾出色地在一些悲剧性抒情作品中采用了固定低音,如小提琴曲《恰空》,可见这种传统手法到现在仍然非常适用。中段是整个前奏曲最重要的部分,采用Agitito(较快的快板),转为关系大调E调上。这个乐段充满激情,成为有效的主导力量,把长期以来的对抗从中分开,这里运用了典型的浪漫派表现手法,具有19世纪主旋律特性。中段主题跳出第一主题,孜孜不倦地向前奔涌,它冲破的不仅仅是那个外在的严酷主题,更是一个人内心的踌躇不定、疑惑、拘谨和僵化的精神状态。四次明显的波浪式上升过程,仿佛在一片黑暗势力中寻求光明和幸福,渴望不断前进又永远受到潜在的“命运”主题的牵制。最后一次,它仿佛获得了鲜活的感知和强大的力量,如贝多芬般“卡住那命运的咽喉”,同对手展开殊死对抗,渴望彻底消除这场灾难。此处和弦密集交接,从最高点下沉到最低的昏暗境地,逐渐形成一个尾部巨大的冲击。第三段为再现段,整个段落依然回荡着那个坚定不变、勇于对抗命运的主题。再现部相比第一段,和弦内部音增多,音响效果更为浑厚,因为在这里要呈现更加宏伟、坚定的音乐特性,所以在和弦的饱满性和音量上提出了几乎是极限的要求:fff和sfff,在这里,音量也成为勾勒艺术形象的重要一笔。从此曲悲剧性的形象和史诗般宏大的音响中,我们不难听出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等人的作品对他的影响,此曲集中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对古典传统的高度继承。在拉赫玛尼诺夫大胆创新和声结构和功能的同时,他的音乐始终都根植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沃土,这也是形成他独特风格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如他在此曲中运用“钟声”的概念,就源自他个人的生活印象,包括童年生活对作曲家的影响,这些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其他俄罗斯作曲家的创作中,尤其是格林卡、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的歌剧;又比如中段波浪式的旋律(e-dis-d-cis),这些旋律音的时值和分句,也都完全符合俄罗斯人的呼吸和俄语语调。三、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旋律此曲的基本形象为一幅色彩明亮的风景画轻轻覆盖在大提琴般歌唱的主题之上。伴奏和弦安静而富有律动,主题由简短深刻的语调重叠而成,富有声乐演唱特性和艺术歌曲的成分,在均匀宽广的流动中逐渐显现出一条从容稳健的整体旋律线条(见谱例6)。拉赫玛尼诺夫十分善于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他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从这点上看他的创作个性比较靠近柴可夫斯基,两人都惯用抒情手法写作出独具特色的悠长宽广、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四、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小品》的背景这首乐曲运用了大量构建艺术形象的具体表现手法,是音乐性格肖像杰作,足以媲美此类创作的典范——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此曲为三段体式。作曲家在第一段中准确地抓住了小丑的外形特征,描写小丑为逗观众开心而伴着铃铛声蹦蹦跳跳扮着鬼脸的音乐形象。中段Agitato(较快的快板),在这里小丑的形象完全消失,右手的拇指奏出男中音般的旋律,流畅并极富有歌唱性。第三段为小丑形象再现。就小丑这个艺术形象而言,最早出现在威尔第的歌剧《弄臣》。在1892年11月1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塔涅耶夫教授和帕布斯特教授出色地演奏了自己的同事——阿连斯基的新作,为双钢琴创作的组曲《侧影》,其中包括五首音乐肖像——《学者》《荡妇》《小丑》《幻想家》和《舞蹈家》。拉赫玛尼诺夫大概是在写作《小丑》之前听到了自己老师的作品,按照时间来看,也恰好是在他出版《幻想小品集》之前。(5)如果说阿连斯基的《小丑》只是刚刚在器乐作品中触及到形象化的题材,那么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重点即加强了悲剧性的音响,如乐曲一开始就频繁出现神经质的冲击,这里运用了大量小二度和尖锐的调性色彩,模仿小丑的翻滚跳跃,给人以极强烈的紧张感。中段则打开了他压抑已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孤独、卑微、无奈、满心的悲苦。这些细致的描绘为音乐形象注入了深刻的情感内涵,使之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五、音乐元素—《小夜曲》op.3№5此曲采用传统的夜曲写法,散发着吉普赛式的西班牙风味。一开始单声部深沉的开场白,如歌者在演唱之前试音、调吉他弦,流动的和弦形成细碎的伴奏,然后演唱者开始随着三组伴奏轻轻哼唱。主题在四个小节的p和弦以后,像一股气流喷涌而出,采用Tempodivalse(圆舞曲速度)。这一段伴奏像在吉他上“扫奏”。旋律非常优美,富有动感,充满浓郁的西班牙民间曲风,描绘出典型的夜曲意象——夜晚、花园、青年对着美丽姑娘的窗口弹着吉他唱歌。中段出现明显的戏剧性,主题不断发展,右手高音区的两个声部由相对应到逐渐融合,仿佛少女对青年热烈的爱情表白的回应。这里采用了声乐艺术中二重唱的形式。第三段主题再次出现,音乐逐渐沉寂,只剩下吉他和弦声和远处传来的回音。结尾处突然出现ff,承托起左手最后的一个强和弦,仿佛一切关于生命力、爱情、诗意和美好的感受都有了结论,非常乐观地结束整个套曲。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幻想小品集》是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总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流露出作曲家在黑暗悲哀的社会环境中仍保有向往美好的坚强信念、对生活的巨大意志和对人性的信心。在音乐类型上,《悲歌》《升c小调前奏曲》和《小丑》这三首乐曲都表达了悲剧中人性强烈的反抗,作曲家几乎没有采用概括性的描写,而是极大程度地将音乐形象具体化,并全都采用了对比连接的写作手法,在整体结构中制造强烈的对比;另两首乐曲——《旋律》和《小夜曲》中,主要运用抒情的写作特点,更加突出了声音色彩的变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小曲虽然是拉赫玛尼诺夫最早期的钢琴独奏作品,却已展示出了作曲家精湛的写作技法和风格。在拉赫玛尼诺夫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