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褐斑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_第1页
中医治疗黄褐斑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_第2页
中医治疗黄褐斑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_第3页
中医治疗黄褐斑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黄褐斑医案的数据挖掘分析

黄褐斑是一种异质性皮肤红斑。好发生在中年女性。它的特点是对皮肤有对称的颜色,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且通常在阳光下恶化。中医学称之为黧黑斑、面皯、面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现代医学目前仍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收集了当代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医案,采取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方法对医案中药-药关系、症-药关系、证-药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当代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共识和规律。1数据和方法1.1数据来源通过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简称CBM),筛查出有关黄褐斑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者。1.2标准物质的包含有关于中医、中药或中西医对黄褐斑的辨证和(或)治疗、临床研究和部分理论论述;须有证名或明确的方药、治法、病例数等记载。1.3排除标准1.4检索结果及结果期刊检索截止时间为2013年1月23日。检索范围:全部期刊。检索时间:1979~2012年。检索条件:全部字段:(经验OR验案OR病案OR病例OR举隅OR医案OR治验)AND黄褐斑AND(中医OR中药)。检索结果:检中193篇目,选中与治疗黄褐斑医案相关的文献93篇并获取全文。最后从期刊文献中选取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相关的医案121例。1.5数据分析方法将医案内容分解为四诊信息、证候和方药3部分,在医案原文上进行标引,标引时尊重原文,不加入个人观点,标引后医案数据导入数据库。数据处理在Excel、SPSSClementine12.0软件上进行,采用关联规则模块分析中药与中药,四诊信息、证候与方药的对应关系,探索药证对应规律,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探索当代中医对黄褐斑治疗经验的共识。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设定置信度大于60%,支持度大于20%,不够条件者剔除。2结果2.1频率统计2.1.1给药频率统计见表1。所收集的121个方药中共使用中药200味,用药总频次1615次,其中频率>15%的中药27味。2.1.2规范了主诊中的主症状见表2。在121则病案中,共收录伴随症状73种,总频次684次,其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情志相关的症状以及月经量少、色暗,痛经,乳房胀痛等月经失调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舌诊和脉诊共收录56种,总频次396次;舌质暗红、舌质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是常见舌脉。2.1.3综合征候鸟频率分析2.2相关规则的分析2.2.1复的各回归药对由表3可知,挖掘出的常用药对有30对,除去重复的两对共28对。支持度最高的是川芎-当归药对,其次是柴胡-白芍对以及柴胡-当归药对。而置信度最高的是红花、当归药对,其次是桃仁、当归药对。2.2.2fig、活药治疗由表4可知,舌苔薄白、烦躁易怒、面色晦暗的黄褐斑患者多采用当归、川芎等补血、活血药;舌苔薄白、烦躁易怒、失眠并月经量少使用当归置信度较高。2.2.3综合征与中医的关系规律由表5可知,当代中医认为当归、川芎、桃仁对气滞血瘀证型的黄褐斑有较好疗效,而柴胡、当归、白芍则多用于肝气郁结之证。3中医对于黄斑的认识本研究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医学治疗黄褐斑93则医案的121个组方中,共使用中药200味,其中当归、川芎、柴胡、白芍等27味中药使用频率较高。而其中当归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121例病案中有105例使用了当归,使用频率为86.78%。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当归多糖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且当归不同部位水提液对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归挥发油可显著改善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对27味高频中药就其药物归类、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等10味,占高频中药的37%;高频中药中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有11味,其中补血的有当归、白芍、熟地黄3味,补气的有党参、山药、黄芪、白术、甘草、炙甘草等6味,补阴的1味女贞子,补阳的1味菟丝子;有行气作用的药物有川芎、柴胡、香附等6味;有祛风作用的有僵蚕、白芷2味。由此可见在气血阴阳诸不足中,气血的不足在黄褐斑发病中影响较为显著。从高频中药的使用情况可知,当代中医辨治黄褐斑主要从益气补血、行气活血入手,而活血化瘀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最多的性味是苦味、甘味、辛味,温性药、寒性药和平性药,且苦味药、甘味药和辛味药基本上以1︰1︰1的频数比率出现,温性药与寒性药亦以1︰1的频数比率出现,而药物归经则以归肝经为主。另一方面,从中药色象理论分析27味高频中药则可知,深色药与浅色药用药频数比率约为1︰1,黑白配对用药,以达阴阳平衡的治疗宗旨,其中深色药物多为滋补肝肾、行气活血之品,而浅色药物多为养血柔肝、健脾祛湿之品。从四诊信息频数分析结果可知,大部分黄褐斑患者有伴随症状,其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情志相关的伴随症状以及月经量少、色暗,痛经,乳房胀痛等月经失调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舌质暗红、舌质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是黄褐斑患者常见的舌脉,可推测情志因素与内分泌因素与黄褐斑发病、进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而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及精神因素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轴进一步影响其内分泌功能,致使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形成黄褐斑。任朝霞的研究也证实了长期情绪不佳(半年以上),与黄褐斑的发生有相关性。而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以及月经失调等症状均属脏腑辨证中肝的症状,可推测黄褐斑的病因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且在治疗中应注意心理疏导。证候频数分析提示,气滞血瘀、肝气郁结为黄褐斑的主要证候类型。《灵枢·经脉》曰:“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指出黄褐斑的发病与气滞血瘀关系密切。宋·《女科百问》曰:“面黑鼾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鼾。”《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当代名中医陈彤云认为黄褐斑的病机在脏,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气血则为气血瘀滞、运行滞涩,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观点。本研究121例病案中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占50.41%。由此可见,当代医家多数认为气滞血瘀是黄褐斑发病的关键病机。不论是气病及血,或是血病及气,都可最终产生气滞血瘀、瘀血停滞于经络而发病。本研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黄褐斑中药与中药以及四诊信息、证候与中药有较好的关联性。在挖掘出的28个常用药对中,支持度最高和置信度最高的药对都属于活血化瘀药与补益药以及行气理气药的配对,而28个常用药对中由2种具有活血作用组成的药对共13对,由具有行气作用与具有活血作用药物组成的药对有9对,由具有补血作用与具有活血作用组成的药对8对,由具有补气作用与具有活血作用组成的药对有3对,提示在黄褐斑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与补益气血、疏肝行气之法密不可分,以上方法综合运用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当归-川芎药对,一黑一白,一补血一活血,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为气中之血药;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活血、养血、行气三者并举,且润燥相济,当归之润可制川芎之燥,川芎之燥又可制当归之腻,使祛瘀而不伤气血,补血而不致气滞血瘀,从而起到活血祛瘀、养血和血功效。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川芎配伍后的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比各单煎液中含量要高,可见其相须配伍是有物质基础的。当归、川芎、柴胡、白芍4味中药不仅使用频率最高,而且当归与川芎、柴胡、白芍以及柴胡与白芍组成的药对支持度与置信度都很高,可见该4味中药在黄褐斑辨治中有重要临床意义。从四诊信息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可了解到,烦躁易怒、胸胁胀痛重用当归、柴胡、白芍,而三者共用,起到疏肝、清肝、柔肝的作用,体现了从肝论治黄褐斑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以疏肝行气、养血柔肝为主,药性不能峻猛,温性药与寒性药共用,以和为主。而当归在黄褐斑患者的常见症状中几乎全部适用,川芎、柴胡、白芍在黄褐斑患者中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从证候类型与中药关联性分析可得,当代医家认为气滞血瘀的患者应重用当归、川芎、桃仁,而肝气郁结者则重用柴胡、当归、白芍。综上,当代中医治疗黄褐斑多使用活血化瘀与补益类中药,以苦味、甘味、辛味药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