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_第1页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_第2页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_第3页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_第4页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规划和管理是原材料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茶叶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可以扩大资本型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其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我国茶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我国茶业生产规模经营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茶叶生产的专业承包、茶叶生产的股份合作经营、“公司+农户”模式和“茶叶生产合作社”模式。其中,前两种只是实现在生产加工阶段的规模经营,而其如何有效实现与市场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仍是个问题;后两种则能让茶农及时掌握变化瞬息万千的市场供求信息,能很好地将生产与市场结合在一起,因此应该成为下阶段我国茶叶规模化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形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形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茶叶产业规模经营之路任重道远。一、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茶叶产业日益壮大。由于各产茶区政府对茶叶生产的重视以及西部开发政策对茶叶生产的扶持,近年来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内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逾百亿元。2004年我国茶叶面积已达1900万亩,茶叶产量80万吨,分别约占世界的35%和25%;2003年出口量达26万吨,出口额为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和10.69%。在名优茶战略带动下,茶叶深加工也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0多家生产茶多酚的工厂。茶叶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茶饮料的崛起,1992年我国生产茶饮料20万吨,2003年已达400万吨,茶饮料逐渐成为饮料行业中的主导饮料。可见,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但同时,总体上看,在我国整个茶叶产业链中,不论是茶树种植,还是茶叶加工、经营,均存在经营规模小的问题,生产集约化程度低,茶叶经营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加工与销售之间缺乏组织协调,严重脱节。(一)全国茶叶生产力分布分散,茶叶规模遍较小,生产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直接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成本1.茶树“次适宜区”的广种南方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域,几乎是县县种茶;茶区北部边缘、西部边缘茶树可以生长,但热量、降水量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茶树生育的“次适宜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也开始广种茶树。其结果是这些地域茶园建立后,长期不能形成生产能力,茶叶产出水平低下。根据全国茶叶区域研究协作组出版的《茶叶区划研究》资料,1980年全国共有919个产茶县,茶叶产量超过2500吨的产茶县只有18个,仅占全国产茶县数的2%左右。茶叶生产力布局分散的特点成了我国茶叶产业规模化生产的一大障碍。2.茶树社会模式分析随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目前全国茶农3000万,人均茶园仅0.44亩。以福建省为例,全省85%以上的茶园、60%以上的茶叶加工由单体农户生产经营,龙头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严重制约了集约化管理水平。在印度,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印尼1000-1500公顷之间的茶场占总茶园面积的34%;斯里兰卡国有茶园占总茶园面积的56%,由国有的22家公司具体负责经营,平均每个公司约有5000多公顷的茶园。我国茶叶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造成的后果是:(1)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我国目前只有19%的茶园栽种的是经过改良的无性系品种,其它多数茶园种植的仍是参差不齐的群体种,而日本的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为93%,肯尼亚为90%,斯里兰卡为55%,印度为30%。(2)茶叶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单位产量低下,生产成本高。2002年我国茶园单产为837kg/hm2,相当于印度的44%、日本的50%,甚至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茶叶生产的这种低产率低品质使得我国茶叶生产成本无形当中大大地增加,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二)加工水平低下,产品质量不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曾指定过17家专业生产机械厂家,全国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曾达到了70%,茶叶加工工艺先进。九十年代开始,机械化程度和加工工艺均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一切变革缘于1984年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1984年之后,原有的国营茶叶初制厂纷纷倒闭,家庭和乡镇茶叶初制厂大量兴起。众多乡镇、个体小茶厂在我国各茶叶产区里遍地开花,几乎每家每户就是一个茶叶加工厂。目前,全国有6.7万家初制厂,3000多家精制厂和100多家茶机厂,平均每家初制厂年加工茶叶仅10吨。很多茶农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往往集种茶、采茶、制茶、卖茶于一户,规模小,效益低。他们自建加工厂,但却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整套的加工设备。即使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茶厂,也只简单添置了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而已。由于专业化水平低,加工技术难进步,经济效益难提高,导致我国茶叶加工水平十分落后。目前我国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多作为别人的原料,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阶加值均很低,根本无法满足国际市场要求。而在日本,深加工茶叶产品约占1/3;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拥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英国企业立顿每年茶叶拼配量30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1/10,依靠的仅仅是伦敦、墨西哥和新加坡3个拼配厂生产,销路却遍布全球各地。立顿企业的发展方式值得我国茶农茶商借鉴。(三)产品质量低下这种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买家与卖家洽谈成交。这种交易方式虽然灵活简便,但成本高,而且造成茶叶市场秩序异常混乱,市场极度不规范。一方面,农民个体加工,自产自销,各自为战,粗放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精品经营,在营销上各自为战,竞争无序,甚至相互压价,低价竞销。以福建屏南县为例,全县20多家茶场,真正有自己品牌的只有鸳鸯溪茶场和清水茶场这两家。没有品牌的茶叶,不管品质多好,都只能粗包装后以原料茶的价格出售。而在全县年产量的比例中,有品牌的这两家产量仅占10%左右。于是便有了广交会上大公司接待客户,小公司、个体户客串宾馆抢单交易的热闹场面。另一方面,茶叶经营权放开以后,茶叶经营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主体良莠不齐,导致产品质量难辨真伪,常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如有些地方出现用柳树叶做成假茶,将食品添加剂“绿茶香精”喷洒在茶叶上,让过期的、质次的茶叶,变成高档新茶等现象;有些地方茶叶价格虚高,级别难辨真伪,每500克售价320元的西湖龙井,180元也能买下,而且在质量等级上全标“特级”;甚至一些早市、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也在盛茶叶的玻璃瓶里,用钢笔写上大大的“特级茉莉花茶”、“特级黄山毛峰”;等等。少数不诚信行为损害了茶叶市场的信誉,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品牌的建立和茶叶市场的规范运行。二、茶叶市场重复建设严重,产业规模化经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茶业国际竞争力低下,主要是茶叶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过低,从而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政府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阻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政府干预曾经对茶叶品牌建设、产品结构、茶叶产业化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像新昌、横县、安溪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个案;但过多的政府干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而且还严重影响了茶农、茶厂的生产积极性。比如一些茶叶“次适宜区”的地方政府为了扩大税源,在明知本地区不适宜茶叶生产的情况下,还是坚持“赶鸭子上阵”,鼓励农民进行茶叶种植,造成现在全国从南到北有200多个产茶县,生产力布局分散,各地区产茶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政府只顾追求眼前利益,精制茶厂和茶叶市场的重复建设严重,县域茶叶品牌独行其道;而某些重要的产茶县,为了征收溢价的茶税,在茶叶价格放开后还出现过强迫茶厂提价收购农民茶叶现象,这对于地方茶叶经济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此外,过高的茶叶生产税负也限制了茶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茶叶生产要缴纳农业特产税23%,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征增值税13%(有些地区征17%),这一税负高于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家数倍之多。如此高的税负,再加上近几年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扬,茶叶价格却日趋降低的情况下,茶农基本无利可图。茶贱伤农,茶农最后只好毁茶种菜、毁茶种竹。以湖南省为例,2000年湖南茶叶产量仅为5.49万吨,较1990年下降了26%,茶园面积减少了1300多公顷,茶园荒芜4600多公顷,荒芜面积达30%。其次,茶农“小富即安”和“鸡头思想”也制约了我国茶业的规模化经营。很多茶农茶商意识尚未提高,赚了钱不是想继续扩大生产,提高茶叶品质,延长产业链条,而是盲目消费,花天酒地。还有一些茶农“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不愿意搞股份制、联合制,走规模化经营道路;而是死守一亩半分地,就是要自己做厂长、总经理、董事长。这种思想在中西部省区刚刚发展起来的茶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茶农的这种小农意识,进一步导致了茶业规模化、产业化、股份制联合路子的步履维艰。中国要顺利从产茶大国走向产茶强国,必须重视加强对茶农茶商的教育和引导,把“小富即安”和“鸡头思想”彻底摒弃,不然的话,我国茶业集约化经营将成为空谈,而一旦跨国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国内的茶叶产业将受到致命的冲击,中小茶生产加工企业也将无任何立足之地。第三,企业间缺乏组织协调,阻碍了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目前,茶叶的安全和质量、茶叶的制作加工工艺、茶叶的等级价格等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茶叶市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乱”,二是“散”。“乱”主要表现在无序竞争,经营秩序混乱,产品质量混乱,商品价格混乱,品名、品牌混乱,假冒伪劣,欺诈性经营层出不穷。“散”主要表现在生产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企业多而规模很小;管理分散,部门分工未完全打破,职责不清。散和乱的特点制约了我国茶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行业经济效益,增大了企业风险,使我国茶业难以摆脱落后,甚至出现衰败。三、实行直接补贴,加快茶叶产业结构、资源整合,增强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扩大茶叶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做好茶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茶叶产业规模经营,必须从政府、茶农(茶园)、茶叶行业协会三个不同角度来推进。第一,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改变过去直接干预茶叶生产经营的做法,把主要精力转向为茶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上。政府应该根据WTO的规则对国内的茶叶产业生产与贸易规则进行修订,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与保护。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茶叶生产基础设施之投入力度,扩大优质高效茶叶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我国茶类产品之消费品质、安全品质和经济品质之全面提高,从产品质量和消费效用上为提升我国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加大茶叶科技开发的力度。针对当前茶叶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小、资本积累能力弱的问题,政府可在R&D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并逐步培育企业的“造血”功能,形成科技创新上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强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是个难题,茶叶也不例外,但从发展眼光看,标准化将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特别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政府应在财力、物力和人才资源上为相关企业和单位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降低茶叶税负,促进茶叶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迄今仍属“灰色区域”,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出口的农产品实行直接补贴,而且这种做法几乎已成为“惯例”。茶叶向来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茶叶曾承担“创汇大户”和“利税大户”之双重角色。但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产业间相互渗透、竞争愈演愈烈之背景下,我国茶叶行业迫切需要面对的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尽管对出口茶发放补贴并无必要,但政府在茶叶税收上给予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以免因税负过重自己制造出口“壁垒”,这对于提升茶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这一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出台这样的措施也是切实可行的,因为,随着我国各行各业之迅速发展,茶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越来越低。按现有的产出水平,茶类产品无论其税负高低,对国家的财税收入都是无足轻重的。而其对茶叶生产成本的降低、茶叶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的实现,以及对我国茶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茶叶减税所带来的利远大于弊。第三,加快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实现农工贸一体化。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生产、加工、贸易分设,内、外贸分离的茶叶流通体制,一直得以延续,茶叶经营管理体制处在条块分割的困境中:茶叶长在地里时归农业部管,流通时归内贸部管,出口时又由外经贸部管,产供销严重脱节,而且茶叶在这些部门又都不大重视,以致茶叶生产、流通和外贸等企业,纷纷自立门户,各自为政,整个行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迫切要求加快茶叶流通体制改革,改革重点在于:加大农户与茶叶精制厂、茶叶初制厂与茶叶精制厂、茶叶精制厂与进出口经销公司、茶农或茶园基地与进出口经销公司之间的市场联系,通过重组茶叶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扩大纵、横向规模经济水平,实现多层次增值,提高茶叶产业中交易组织乃至整个产业的经济绩效。第四,加快茶业资源整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茶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当前我国的茶叶资源整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对茶农的思想教育,转变其过去“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加快茶农之间的整合,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二是加大销售企业的联系,加强对零售网点进行销售网络的整合;三是对已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但规模不大的企业进行横向整合。整合对任何一方都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对分散的生产者来说,一是降低市场风险,稳定了产品销路;二是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收益。据有些地方的农户反映,成为龙头企业的基地后,茶叶卖价比当地市场价格提高了5%,有的甚至达到15%以上。对销售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降低了采购费用,稳定了商品货源渠道,保证了产品质量,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对龙头企业来说,既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又能快速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还可以提高规模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