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垣对梁启超校勘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陈源的四种研究方法是在总结前人研究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的。从校勘实践看,在陈垣之前已有人运用校勘四法,如吴存浩的《简论郑玄在校勘学上的成就》、姚晚霞的《王鸣盛在史籍校勘上的贡献》、张志云的《顾千里的校勘学———思想和方法》等,都讲到前人对校勘四法的运用。然而校勘方法的运用和校勘理论的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从校勘理论上看,笔者认为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对陈垣的校勘学方法实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关于此,前人已有论述,如安尊华在《略论梁启超古籍整理思想方法》一文中认为梁启超虽未能给每种方法确定具体的名称,且概括不精炼,但却肯定了梁启超对近代校勘学有开创之功。农卫东在论文《梁启超的文献学思想研究》里确立梁启超校勘学价值的同时,指出陈垣对梁启超校勘学方法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然而,以前的论述对梁陈校勘学思想方法的承续关系只是片言只语,对每种方法的具体发展和继承关系并未全面展开。有鉴于此,文章试展开详细论述。1“先有后有再”梁启超的校勘方法分为五种,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分别以第一种校勘方法、第二种校勘方法、第三种校勘方法、第四种校勘方法和第五种校勘方法予以标识。陈垣的校勘方法分为四种,在其《校勘学释例》中分别称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为了更加清晰地看到梁陈校勘学方法的承续关系,我们按顺序分为四组来叙述,即第一种校勘方法———对校法;第二种校勘方法———本校法;第三种校勘方法———他校法;第四种校勘方法———理校法。梁启超的第一种校勘方法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所征引,记其异同,择善而从。因为各书多有俗本传刻因不注意或忘改的,结果发生讹舛,得着宋元刻本或精钞本,或旧本虽不可得见而类书或其他古籍所引有异文,便可两两勘比,是正今谬。”还讲到:“这种工作的成绩也有高下之分。下等的但能校出‘某本作某’,稍细心耐烦的人便可以做。高等的能判断‘某本作某是对的’,这便非有相当的学力不可了。”在文中的另外一处,他又这样评论这种方法:“前文所说第一种法,是凭善本来校正俗本。倘若别无善本或所谓善本者还有错误,那便无所施其计了。”陈垣的对校法是:“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一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梁启超的第二种校勘方法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的讹误。……第二种法再进一步,并不靠同书的版本,而在本书或他书找出凭证。”他认为这种方法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本书文句和他书互见的。……像这类,虽然本书没有别的版本,然和他书的同文便是本书绝好的校勘资料。……这种校法虽比第一种已稍繁难,但只须知道这一篇在他书有同文,便可拿来比勘,方法还是和第一种同样。更有第二条路是:并无他书可供比勘,专从本书各篇所用的语法字法注意,或细观一段中前后文义,以意逆志,发见出今本讹误点。……这种工作,非眼光极敏锐、心思极缜密而品格极方严的人不能做。”陈垣的本校法是:“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吴缜之新唐书纠谬,汪辉祖之元史本证,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页,远而数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梁启超的第三种校勘方法是:“发见出著述人的原定体例,根据他来刊正全部通有的讹误。”而陈垣的他校法是:“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用之,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丁国钧之晋书校文,岑刻旧唐书之校勘记,皆此法也。”梁启超的第四种校勘方法是这样描述的:“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这种校法,也分根据本书、根据他书两种。根据本书者,例如《史记》记战国时事,《六国表》和各世家各列传矛盾之处便不少,便据世家、列传校表之误,或据表校世家、列传之误。根据他书者,例如《三国志》和《后汉书》记汉末事各有异同,或据陈校范误,或据范校陈误。……这种工作,限于史部,经、子两部却用不着。这种工作,若把他扩大,便成独立的著述,不能专目为校勘。但目的若专在替一部名著拾遗补缺,则仍属校勘性质。”陈垣的理校法则这样叙述:“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鲁莽灭裂,以不误之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昔钱竹汀先生读后汉书国太传,太至南州过袁奉高一段,疑其词句不伦,举出四证,后得闽嘉靖本,乃知此七十四字为张怀注引谢成书之文,诸本皆儳入正文,惟闽本不失其旧。今二十二史中所谓某当做某者,后得古本证之,往往良是,始服先生之精思为不可及。经学中之王、段,亦庶几焉。若元典章之理校法,只敢用之于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非有确证,不敢藉口理校而凭臆见也。”梁启超另有第五种校勘方法:“别有章实斋《校雠通义》里头所讨论,专在书籍的分类薄录法,或者也可以名为第五种。”实分类簿录法,并非一般校勘法,兹不赘述。纵观梁启超的四种校勘方法,根据作者的描述,分为两大类:1.1对他校法的继承与发展梁启超所说的前三种方法属于这个范围。梁启超第一种校勘方法实际是拿善本和俗本两相对照,根据前人引用之异与同,然后选择好的版本内容并依从。他把这种工作分为低等的和高等的。低等的只能校出‘某本作某’的初级判断,做这样的工作只需要具备细心耐心的素质。高等的能判断是非,这种工作一定要求学者具有相当的学力不可了。拿善本与俗本进行对照,恰好属于对校法的范畴。至于因为旧本不可见,或者其它类书古籍有异文者,就拿两本进行对照勘比,矫正现在的错误,实际又是他校法。他的第一种校勘方法已经含有对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的合理内核。校勘方法在梁启超的笔下功能定位还不明确,处于杂糅状态,且轻于书证,分野不够清晰。对校法在陈垣那里才界定科学明确,他认为对校法“纯属机械法”、“校异同,不校是非”,界定科学明确,又具有可操作性。梁启超提到的第二种校勘法是利用本书或者他书的同文来校正文句的原始错误。他又将这种情况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利用他书之同文对校本书。第二种情况是利用本书的语法字法或前后文义来佐证本书之误。利用他书之同文即为他校法,陈垣将他校法发展为三种情况:(1)其史料有引用前人的;(2)其史料有被后人所引用者;(3)其史料被同时之书引用者。其方法分别是用前人的书校勘、用后人的书校勘、用同时的书校勘。这比梁启超所描述的他校法更加具体全面。利用本书的语法字法或前后文义来佐证本书之误,实际又是本校法。陈垣将这第二种情况概括为以下要点:(1)利用本书前后互证,摘录不同之处,那么错误就自然明白了。并指出这种方法的条件是在未得祖本或别本之前,并举出自己校正《元典章》的实践;(2)对于字句之间的校正,主要是根据上下文义,或者几页,或者数页,或者数卷。没有必要根据别的版本。这里的表述与梁启超的“利用本书的语法字法或前后文义来佐证本书之误”虽然不同,实质是一样的,是为继承。梁启超所谈的第三种校勘方法是找出著述人的原定体例,用它来刊正全部通有的讹误。实际上这是一种基于著作义例的本校法。1.2从其所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其所这主要指的是梁启超所讲的第四种校勘方法。他所说的第四种校勘方法是:“校正原著的错误或遗漏。”他将这种校法分为根据本书和根据他书两种,并一一举出实例来证明,同时认为这种工作主要限于史部,经、子两部用不着。根据本书者,实为本校法;根据他书者,实为他校法。2陈元四法对梁启超学术方法的批判与传承2.1“他书比勘”有关校勘方法,清代学者章学诚曾在《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第七》提出过“广储副本”的校勘原则。叶德辉又在《藏书十约》论“校勘”条中提出“死校”、“活校”之法,然都是约略提及。梁启超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来表示自己的校勘学方法。他的校勘学方法还没有从校雠学中分离出来。多描述,少抽象概括,且分类不够科学。他的第一种校勘方法,既指版本对校,又指他书比勘。所谓“前人所征引”,与第二种所说的“他书的同文”相同。第二种所谓“专从本书名篇所用的语法字法注意”与第三种方法所谓“发现出著述人的原定体例”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内容和具体材料有所不同罢了。其不足在于没有给校勘学方法确定名称,又无明确的界说。陈垣第一次科学地给每种方法定名称。2.2陈元学校研究方法对梁启超学校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具体体现2.2.1陈垣的版本校(1)陈垣认为对校法是同种书的不同版本,并未指出这不同版本的优劣。而梁启超所说的第一种校勘方法重点指的是善本和俗本。陈垣的版本校更具普遍意义。(2)陈垣对两本不同之处,一则注于其旁,不加按断,这样可以存异说,利于后来的学者继续研讨。这点和梁启超所说的第一种校勘方法不同,是为发展。(3)陈垣认为对校法的实质是校异同,不校是非。梁启超所描述的对校法分低等的和高等的。低等的但校异同,高等的校是非。陈垣对对校法的界定更具体明确,是为批判性继承。2.2.2对本规定的相关知识的研究本校法在梁启超的笔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根据语法字法;(2)根据前后文义;(3)根据原定体例。陈垣所说的本校法,是前后互证,是以纲校目,是循览上下文义。以纲校目,必然根据原定体例,要搞清上下文义也要具有语法字法的知识。这是发展。关于本校,管锡华在《汉语古籍校勘学》里认为是据上下文来校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它是利用本书本篇本文的各种对应关系进行的。这种对应关系内容很广,主要有用例对应、语言对应、意义对应和结构对应四类。这种对应校正是对语法字法、前后文义的一种最好注脚。程千帆在《校雠广义·校勘篇》中认为本校是将本书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它在思想上、文字上的异同,从而改正错误,或称本校,其实也是一种对校,并认为可以据相同词句校勘,据相同句式校勘,据对文校勘,据文义校勘,指出这些具体校法的实质是语法字法校。所以说,梁氏的校勘方法已经含有理校法的合理因素,陈垣将其抽象概括直接形成他的本校法理论,两者的继承性很明显。2.2.3“为人所引用的”他校法在梁启超笔下主要是利用他书之同文对校本书,陈垣则将这种方法又分为三种情况,分类更加细致。崔文印在其文章《说校勘四法》中认为不论“采自前人”抑或是“为后人所引用者”,他们的价值主要是版本价值。他还举了《旧唐书》之例来论证。他还说:“这种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的校法,从形式看是他校,但从实际上看则是对校法,即版本校……”陈垣将梁启超讲的前两种情况归入他校法,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两种特殊的“对校”已经具有的学术研究性质,他们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机械性的对校,它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功力”,而这一点正是陈垣的高明之处,他的他校法理论源于梁氏而又超出梁氏。2.2.4法与犯罪学法理校法在梁启超的那里主要是“校是非”,把它作为校正文字的高等状态,陈垣则认为是“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且“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鲁莽灭裂,以不误之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陈垣指出这种方法的适用状况、学者条件、危险程度等,从而使得理校法获得更加普遍的意义,这是对梁启超校勘学思想的发展。关于梁启超校勘学方法和陈垣校勘方法的承续关系,可用下图表示:2.3我国学者对校勘学方法的贡献陈垣所总结的校勘学方法使得校勘学第一次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以前的校勘学多经验描述。陈垣通过校勘实践确立了校勘善本《元典章》,通过其理论著作《校勘学释例》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校勘学的原理和方法。胡适评价说:“陈援庵先生校《元典章》工作,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次走上科学的路。”“我们承认他这件工作土法校书的最大成功,也就是新的中国校勘学的最大成功。”白寿彝也说:“《校勘学释例》是我国校勘学史上带有总结性的著作。”其主要贡献表现为:(1)他给历代校勘学者所使用过的校勘学方法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与科学的分类;(2)他给每种校勘方法规定了确切的名称,其定名能揭示该方法的特征;(3)他把四种校勘方法看做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层次作了简明而精要的分析。如他认为对校是前提、基础和核心,其余三法不过是使校勘建筑更加完善和圆满罢了。对校凭借的是版本,本校凭借的是写作义例与文辞习惯。他校凭借的是与典籍有渊源关系的征引或被征引的材料。他校法是间接曲折的版本校。李山博士认为:“本校法在纵深维度上延伸校勘学理的话,那么,他校法对校勘学理的延伸则表现在广度上。”从方法论角度看,陈垣所说的前三种方法是一般的比较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具体运用,所借重的是材料实证,而理校法则是一般的推理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巧妙运用,所借助的是逻辑论证。前者在寻找实证,后者则在做出判断。从材料实证的角度来看,对校法和他校法是求证于本书以外,是从众多版本或其他相关记载或实物等直接间接的材料来证明讹误,这是“外证”,也称“旁证”;而本校法和理校法是求证于本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黄铜箔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麦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和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高纯有机硅溶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高端红酒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马口铁三片罐市场销售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颗粒剂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趋势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音频线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革兰氏染色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不符合项管理程序培训
- 护士资格证考试中的信息化工具应用与试题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GB/T 25020.1-2025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第1部分:钢支柱
- 2025年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1套
- 《园林景观手绘技法表现》课件-项目2 景观元素的表现技法
- 社会福利 课件汇 高和荣 第1-5章 绪论- 社会福利主体
- 治疗室换药室消毒管理制度
- 2025版轮胎进出口贸易与代理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4年开封大学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口腔医院市场营销新入职员工培训
- 瑞幸咖啡副店长认证考试题库
- 2024年生鲜配送与城市社区团购合作框架协议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