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学简述题1.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别。答: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能够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措施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能够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另首先,能够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个多样。研究途径、措施的不同,造成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重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涉及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2.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答: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含有不同的功效。公共政策重要是制订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种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发明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并且,即使两者运行过程的最后体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体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体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种由确认问题到制订方案,最后实施和评定的相似的实施过程。具体联系体现下列:(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2)公共政策含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有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3.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答: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成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拟定共同的目的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涉及: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含有相称的含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4.简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答:新公共服务理论涉及下列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的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含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含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朴;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公司家精神更重要。5.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答:(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的,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含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的,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含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含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两者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的。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含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含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另首先,准政府组织即使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别,这突出体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多个优惠政策等方面。6.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和重要内容。答:(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涉及下列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本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涉及:1)组织构造的变革。在横向部门构造上,公共组织的变革重要有下列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构造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构造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构造形式发展的趋势。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派上,实施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及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当代化设备,通过当代网络技术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出、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加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佳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加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种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7.联系实际简述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增强领导沟通的措施。答:(1)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涉及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涉及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2)增强领导沟通的措施: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领导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及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和谐;3)发明有利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互相信任、有助于沟通的氛围的核心是哺育主动沟通的文化;4)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彻底变化了公共领导沟通方式,提高了领导者沟通的有效性,明显改善了领导监控个人和公众监督政府的能力,它允许政府拥有更加完整的信息来更快地进行决策,为政府和公众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8.简述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类型。答:领导体制是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备制度、措施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内容重要涉及下列四个方面:一是领导构造,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备构造;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指纵向组织构造的等级层次和一种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涉及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调动、轮换、回避、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领导体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原则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能够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能够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效、职权性质与范畴,能够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能够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9.简述领导沟通的作用、途径与沟通措施。答:沟通,是为了一种设定的目的,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以获得理解、信任的过程。公共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的,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确保公共利益和目的的有效协调和实现。领导沟通的作用体现为:(1)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沟通能够统一思想,提高绩效;(3)沟通能够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涉及: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涉及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和电子媒介形式等。增强领导沟通的措施重要有:(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发明有利的沟通环境;(4)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10.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答: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下列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助于协调政策目的群体,即政策受众的现在利益、中期利益和久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含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个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它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规定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的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及时予以调节。11.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答: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体现在:(1)公共性。“公共性”是当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备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订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及政策过程的公共参加性。(2)正当性。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正当性,即正当律性,二是实质上的正当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正当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承认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正当性应符合下列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的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订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正当性规定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对的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及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的。公共政策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的的导引下追求正当性和政策资源分派的高效率。12.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措施。答: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措施重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措施。(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构造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相启发所引发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确保群体决策的发明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措施。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普通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2)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措施。德尔菲法根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见解,再通过重复咨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见解来作为预测成果。它的重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impact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措施以使得在一种预测集之中的一种事件的概率能够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互相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措施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将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增进或妨碍其它有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互相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根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4)脚本写作法(script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状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状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定的系统或政策亲密有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将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将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将来的预测描述。13.简述绩效评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效。答:绩效评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含有下列功效:(1)控制功效。组织通过绩效评定,为各项人事管理提供了一种客观而公平的原则,并根据这个考核的成果决定晋升、奖惩、调配等,也能够使人员切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2)激励功效。通过考核,无论对成绩突出者,还是落后者都会起到鞭策他们尽心尽责,完毕组织所交给的任务的作用。(3)开发功效。绩效评定是按已定的绩效原则进行的,评定成果显示的局限性之处就是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能够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达成提高人员素质的目的。(4)沟通功效。评定结束后来,管理者把考核的成果反馈给被评定人,听取他们的申诉和见解,这就提供了领导与职工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助于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14.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点。答:19世纪中叶,公务员制度首先在英国创立。其重要特点有:(1)严格分辨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当政治责任,有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而事务官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的,不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实施职务常任。(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加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的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种重要原则。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凡进必考”。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了过去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根据的弊端,确保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4)实施“功绩晋升制”。“功绩晋升制”是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时候,应着重考虑拟晋升人选的才干和能力,强调权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看待。(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15.简述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特点。答:(1)实施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任制的运用。政府进行战略规划,拟定若干年内要完毕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据此从政府系统内部和外部招聘执行官,以固定时限合同的形式拟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这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人事规则。二是指行政机构在通过授权或同意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根据实际状况和需要,含有某些不受规则限制的“豁免权”。(3)实施谈判工资制。公务员不仅能够通过公务员工会与政府集体谈判工资酬劳,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更是发展出了个人谈判工资制度,即在与政府雇员订立聘任合同之前,被雇者能够就自己的工资酬劳与政府进行一对一的谈判。(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6)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某些国家在能力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根据职位对任职者的规定主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16.简述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答: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下列:(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状况的报告。(2)同意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状况的报告。(3)变化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预算、决算的不适宜的决策。(4)撤销本级政府有关预算、决算的不适宜的决定和命令。17.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答: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下列:(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告知之后,对部门下一年度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状况和对将明年度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种控制数,规定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支出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控制数和审查意见重新修改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门。“二上”后,财政部门审查部门的预算后,普通提交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务会,然后,政府预算必须提交给地方人大财经委员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通过后,提交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18.简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答: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涉及下列四个方面:(1)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目的;(2)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的能力,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性目的;(3)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目的;(4)增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性目的。19.简述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答: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涉及下列方面:(1)正当性原则。正当性原则是指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是依法公开,涉及政务信息公开的范畴、内容、程序和途径等,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对政务信息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2)及时性原则。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机构成部分,也规定做到及时、快速。(3)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政务信息。(4)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指的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时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其它个人或组织的正当权益,以及国家秘密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解决公开与保护的关系。(5)不收费原则。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它的公开普通不收取费用。(6)责任原则。公开政务信息是公共部门的一种责任。公众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对违反政务信息公开行为责任的严肃追究和对侵犯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有效救助。20.简述如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答:(1)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库构建的目的。涉及:第一,要有助于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面对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第二,要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地宏观管理和决策;第三,要有助于对社会及时公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公司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2)具体办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久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具体办法涉及: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原则和规范;第二,遵照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涉及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第四,建立高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21.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答: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参加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等因素,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五大系统:(1)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国家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2)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在核心领导地位,有助于确保各执行部门之间高效的协同运作,避免因互相扯皮、推诿而延误战机,影响危机救助。(3)执行系统。执行部门承当着大量日常的危机避免和快速反映的责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直接行动力量。(4)辅助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辅助系统重要是指那些“本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畴,拥有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肩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它们相称于危机管理的后勤系统,不直接含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提供危机管理过程所需的多个服务。(5)信息、参谋咨询系统。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机把握和快速应对,需要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含有及时、有效的灾害信息,这不仅有赖于危机管理职能组织系统和辅助部门的信息来源,并且还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甚至是民间的信息、参谋咨询系统的工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干形成危机决策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主动作用,形成不同危机中的专家与决策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和互相协作关系。22.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原则。答:(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应急性原则;三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具体原则:第一,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使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免受公共危机的损害,这是危机管理、运用紧急权力、对人们的部分权利进行限制的正当基础。第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使目的与手段之间符合一定的比例,使限制和保护之间达成某种均衡。第三,主动性和防备性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里,要做好危机避免、危机预警、危机预案,使危机暴发后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多个措施去解决。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必须在制度上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把重心放在主动性和防备性上。第四,主动责任原则。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更强调政府科学、及时、有效应对危机的主动责任。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应建立健全比常态法制更为主动、更为严肃的政府行政责任,督促紧急权力的主动规范行使。第五,权益救助原则。危机管理法制的权益救助原则涉及:一是当公共危机对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侵害时,如果是公司的生产事故造成的危机,公司必须承当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二是当政府对危机暴发负有某种责任时,政府应当承当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三是当公共危机的引发是由于自然灾害,没有特定的责任者时,政府应尽其所能,发动全部的力量应对危机,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四是在危机应对的紧急状况下,人们为了控制危机蔓延,避免危机升级,往往会牺牲某些较小的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利益。在危机之后,应根据状况对受害人作出一定的赔偿。23.比较分析传统行政措施与当代公共管理新工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答:(1)两者的联系。传统行政措施和公共管理新工具都是达成公共部门目的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至今传统行政措施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措施。(2)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第一,传统行政措施重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第二,公共管理新工具重要有:一是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措施;二是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的管理、全方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等措施;三是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措施。第三,传统行政措施更加重视政治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措施;公共管理新工具更加重视经济的、管理的措施。24.请分析在采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限制性问题。答:运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限制性问题涉及:(1)民营化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民营化,正如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民营化改革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成果可能是政府在民营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临时解脱,而公司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获得了相称可观的利润,而最应当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民营化中悄悄流失。(2)民营化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公共服务含有非选择性,公共服务对公众来说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因此就规定公共服务供应做到公平与公正,体现公共性。在最简朴的意义上,就是使服务含有普遍意义而不是被少数人所特享。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应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应,在排除特权与腐败的状况下普通不会存在差别,例如许多福利项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供应等。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一是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它们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较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应;二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不必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能够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可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体现。(3)民营化引发腐败和私人垄断性问题。民营化不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民营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人们紧张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主张通过竞争机制使服务的供应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但由于公司在民营化中因腐败问题留下的巨额利润空缺,使某些公司挖空心思去掘取垄断利润;同时,由于民营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公司含有获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4)民营化带来的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民营化改革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民营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预计局限性,也或许主观上就但愿能够减少政府责任。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后损害公共利益。(5)民营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公共服务在民营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突出体现为大量裁员,引发社会不稳定。(6)民营化过程中的监督问题。民营化使私营部门参加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但是,私营部门重要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人”作用下,可能片面追求私利,而无视了公共利益。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足发挥自己的监督监管作用,不能任其放任自流。25.简述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及其重要内容。答:(1)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能够概括为: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合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具体地说就是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使用办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与公民之间,运使用办法律合理地分派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使用办法律确保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其核心的理念是运使用办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2)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重要内容涉及: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2)把公共部门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构造形式。3)重视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4)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5)重视公共管理成果的合理性,不仅规定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和程序正当,还规定有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和提高效率。26.简述法治行政的原则。答:法治行政的原则可概括为:(1)法律优先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它规范性文献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2)程序公开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成果公开;同时,行政行为中涉及的文献、资料、信息情报公开。(3)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的一项国家权力,但又是容易被滥用,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依法监督行政权。(4)法律救助原则。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助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必须确保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其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27.简述公共管理监督的具体内容。答:公共管理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共部门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和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其内容重要有下列四方面:(1)监督决策与否科学、正当。监督公共决策与否科学、正当,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监督决策目的、决策根据、决策方案,以及决策的程序与否正当、科学、民主。(2)监督公共管理行为与否正当、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可分辨为抽象的和具体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切实有效的监督。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避免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对具体行为的正当性进行监督;二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3)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任何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廉或不勤,便失去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以权谋私。要加强公共管理监督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从而实现廉政。(4)监督自由裁量权与否被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局限性,使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充足发挥主动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能无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对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果断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28.简述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定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根据。答:(1)绩效评定指标确立的原则:一是综合、全方面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三是“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五是与职能行使保持一致的原则;六是导向性原则;七是独立性与差别性原则。(2)构建绩效评定指标体系的根据有:一是职能根据。评定指标必须直接指向公共部门所含有的职能,从而检测公共部门与否完全推行、部分推行、错误推行职能。二是绩效目的。要进行绩效评定,就必须首先建立明确的、能够量化的绩效目的,根据绩效目的建立评定指标体系。三是评定的目的。公共部门绩效评定的目的涉及公众信任度评定;公共部门责任评定;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和公共管理效率评定;绩效预算;公共政策评定等。四是绩效评定的指标体系还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的程度;根据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总之,在构建评定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短期效应和长久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部门和岗位等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定体系;要充足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要避免绩效评定指标对被评定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要遵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评定指标与专业性、特殊性评定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9.如何对的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定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答:在公共部门绩效评定中要贯彻“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部门绩效含有多维性,绩效评定指标应现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既要定量评定,又要定性评定。(1)公共部门绩效评定指标的量的原则:量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定的原则,表明的是公共管理绩效的效率大小,即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或是指公共部门在单位时间、单位物质投入中所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因此,公共部门绩效评预计的原则一是效率比例;二是频率大小;三是环节多少。量的原则的拟定,应当符合:1)产出不不大于投入原则。从一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提供最多的服务。2)职能原则。公共部门所获得的服务绩效,必须是要在其职能范畴之内。(2)公共部门绩效评定指标的质的原则。公共管理绩效质的原则是指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过程中的态度、所使用的措施与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公众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的总称。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与否满足了公众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质的原则一是态度;二是使用的措施和手段;三是管理成果。(3)评定指标的相对性与公众的满足度。绩效评定指标所包含的量的原则与质的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即使也有许多质的原则无法用量来描述和衡量,但量能够作为衡量质的指数,在量中也体现了质的积累,量是相对的,质也是相对的。公共管理对公众需求的满足也只能是相对的满足,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满足。因此,有许多公共部门都向他们的顾客做出这样的服务承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世界级服务”,而不是“最佳的服务”或“一流的服务”;他们的努力是不停提高服务水平。30.简述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的。答:(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31.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涉及:(1)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当代西方各国优化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采用非国有化即公有公司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公司交给市场和社会,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量地将公共部门承当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2)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实施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化工具来实现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则是通过政府与社会构建伙伴关系、将部分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交由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形式一是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二是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三是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公司的伙伴关系;四是公共服务社区化。(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运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公共行政信息系统;第二,实施分权;第三,推行部门内部的组织构造改革;第四,推行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第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形象;第六,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公司管理措施的融合。32.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答: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涉及:(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动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4)重视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5)重视内外部监督,形成以成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定机制。</P<p>简答题1.如何对的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答: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订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多个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通过正当程序所通过的多个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规定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用心解决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对的认识:即使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效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有关“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含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民主宪政的内涵规定民众的控制和参加,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称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叙述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过程中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奉献。答:(1)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重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能够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即使这两条原则造成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对的的,因此,这些原则犹如普通的谚语,即使它们互相矛盾,但是彼此却能够并行不悖,因此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2)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另首先的批判是与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研究措施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对传统行政学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西蒙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研究行政学问题,构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谋求新的概念工具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应用新的概念从事实际研究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与传统学者在措施论上的明显差别之一。(3)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行政学家之一,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和对科学研究新措施的探究重要体现在其出名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美国出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认为该书“代表着与行为主义有关联的观点和措施对公共行政学所做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冲击”。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公共行政学界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以致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公共管理学派,使政策管理成为当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3.叙述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及其公共行政思想。答: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重要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1)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这种二分法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使民选官员负责制订政策而行政人员只是去执行政策来解决官僚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冲突,于是,民主制本身则被解释为有效地关注公众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事实上并不符合民主制的抱负,尽管民主被视为合乎需要,但它并不是行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且它也不赞同效率核心原则。传统的行政管理运动反对“离心的民主”,并且试图通过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依靠所谓的“集权教条”与“整合原则”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措施来实施它自己的“向心的民主”。“政治—行政”二分法尚有一种目的,那就是试图解决价值问题。它认为政治体系要确立价值观并为行政设定目的。沃尔多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坦率,由于它无视了行政学应当涉及更多复杂现象的愿望,成果,公共行政就有“侵犯政策或政治领域”的危险。在沃尔多看来,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政治与行政与否应当分离的问题,而是行政应将其决定价值观和政策的功效扩大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然而,传统行政学家并没能为这个问题提供适宜的答案。而沃尔多自己的观点是应当激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分离和对抗。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多试图用某种新的观点取代“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他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能够分离的领域,而是有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种统一的领域。沃尔多并没有自命能够解决将政治与行政联系起来的问题,他事实上是表明朝着一种专业观点发展可能是有益的。他认为,这种专业观点应当承认公共行政能够被描述为一套连锁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僵硬的范式或教条,因此它也应当涉及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措施;这种专业观点应当有一种取自民主价值观的道德成分;并且,这种专业观点应当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公共行政失去其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为纯正的“政府行政”。(2)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他不仅批评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并且还指出传统行政学过分地强调了组织之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就谋求共性而言,沃尔多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无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在他看来,建立组织的目的不应是符合普通的原则,而应是能够解决问题,组织事实上所采用的形式和过程应当适合它所面对的具体情境。沃尔多断言,传统组织理论所规定的普通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很难适应具体情境或不停变化的环境。他还认为,传统的组织原则所根据的是一种将“客观事物自然秩序”的科学描述性概念同道德必然性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律概念。他说,即使传统的组织“原则”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并且能够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也未必就能够规定事物应有的存在方式。另外,沃尔多声称传统行政学无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组织就是如此。在他看来,韦伯过分地强调了官僚制组织的功效方面,无视了组织的非正式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并且把高于知识的职位奉为等级权威的基础。(3)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的最初目的是想要取代一种说教式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但是,沃尔多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由于对“技术效率”的追求能够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另外,沃尔多还宣称尽管效率本身不是价值,但是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效率的对象,由于我们不能假定有效地达成“任何”目的都是合乎需要的。应当说,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是击中了要害的,它较为精确地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重要缺点,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4.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答:(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加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增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阐明)。(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加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主动方面的作用重要涉及:有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增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减少行政成本。(3)影响。影响重要涉及: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少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5.联系实际叙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答:(1)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构成部分,其作用重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重要承当者。在当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后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当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应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互相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应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规定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和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规定的压力,使政府能够用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规定。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6.叙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因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答:(1)形成因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首先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首先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主动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首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首先扩大了政府职能,造成政事不分。(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下列三类进行改革:第一,含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附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首先,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首先,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第二,含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施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变化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第三,含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公司化,实施公司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施公司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对这些单位应实施不同于普通公司的管理。7.联系实际叙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答: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个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互有关系的使命。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重要体现为:(1)导向、统领的作用。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责是把握全局,拟定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引领创新,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2)影响、表率的作用。领导的职位决定了他必然是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道德风尚以及习惯爱好,都对团体组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社会风气。(3)协调、沟通的作用。在领导的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沟通。协调重要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好协调,就必须做好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变革无处不在,变革在所难免。公共领导者面对的是将来,他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公共领导者必须发现时机以驱动变革、增加、创新和提高。公共领导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导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8.叙述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答: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毕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对所设立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规定的改革。(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领导职能互相混淆。由于我国长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横向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公共领导效率。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公共领导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内容。权力过分集中,也是我们领导体制存在问题的病根之一。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领导体制中始终缺少对公共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状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我国公共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种重要弊端,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重要因素。第五,用人制度缺少活力。(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途径。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多个关系:一是实施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拟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第二,在确保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宜下放权力。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四,继续推动机构改革,合理设立机构,克服机构臃肿。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应接受来自社会多个力量的考察,如各类组织、社会大众、新闻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着重解决组织的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9.叙述政策执行失控的重要体现、因素以及矫正办法。答:(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重要体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用含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去贯彻。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根据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畴、目的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正当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本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故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本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因素重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及推动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立会对应地加紧、加强或缓慢、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节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办法重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首先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构造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首先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它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互相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重要是通过建立一种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涉及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定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对的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及时跟进督察,完善对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办法,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及多个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增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避免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造成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民主化有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的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避免政策偏移和政策目的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0.叙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措施。答:(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政策公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规定政府以主动负责的方式解决与公众切身利益亲密有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规定政府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公布。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重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它信息。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当代参加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当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能够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快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体现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方便及时调节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1)沟通的技术障碍,重要体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及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加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2)沟通的心理障碍。重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及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及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阂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另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造成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及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并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的群体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少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映,使其回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某些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尚有待于发展推动,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多个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及某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因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体现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缓慢、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状况,采用的治理办法涉及: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订有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2)增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3)通过多个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紧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11.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别。答: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重要体现在:(1)传统人事制度的一种核心目的是避免管理层的权力滥用,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制度的公正;而当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了顾客,人事制度应当为他们服务,方便使管理者能更加好地服务于大众。(2)传统人事制度强调的是控制;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灵活性。(3)传统人事制度关注的是确保程序的统一;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则是目的的实现。(4)传统人事制度把员工视为劳动力;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视为组织的重要资源。(5)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步由保护者转变成了激励者。12.比较分析中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因素和重要内容。答: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与科层制相适应的,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公务员制度。这种人事管理方式适合于工业社会,但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实施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任制的运用;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实施谈判工资制;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下放人事管理权力。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尚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的重要问题有:没有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单薄;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主管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定,借鉴和参考国际上其它国家和公司的经验,我国重要采用了下列的改革思路与办法: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当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动。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4)有选择地借鉴公司和市场化措施,改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7)哺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局限性。13.如何对的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性?答:我们能够从下列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性:(1)现在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重要侧重点是:第一,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不是以预算支出的功效来进行审批。第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监督。第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扎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第四,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涉及初审和大会审两个重要阶段。主动探索改善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式和措施。第五,重视初审,即使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含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2)在实践中,某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涉及:第一,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加度;第二,规定政府预算真正恪守预算的全方面性原则,将全部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第三,规定预算调节和追加报人大审批;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第五,由于时间、人力有限,以部门或专项为主,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第六,开展多个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体现在: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1)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某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2)初审的对象和原则不明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终究是审查全部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3)《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当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成果,初审成果终究含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贯彻。当代预算体系中,由于极少使用否决权来否认整个政府预算,因此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贯彻。第三,对预算调节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1)即使《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状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节,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拟定义“特殊状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阐明哪些特殊状况需要通过预算调节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2)对于预算调节的审核程序没有拟定。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贯彻。具体体现在:1)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畴;2)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3)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4)政府各个部门的经营性收益也是在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之外的;5)国有公司资产收益是脱离人大预算监督的。14.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根据。答:(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规定。(2)《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根据,具体涉及:第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地方政府安排法定支出的重要根据。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久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第三,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拟定的预算收支范畴。第四,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状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第五,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批示和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的根据是:有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批示和规定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布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原则;本部门、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状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15.叙述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内容。答: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1)拟定信息资源法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信息资源法含有独特的调节对象即信息资源关系,它不仅涉及围绕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也涉及围绕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多个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法的调节对象含有特殊性,不能为其它法律所调节。就这个角度而言,信息资源法完全能够独立于其它法律部门而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信息资源法是一种独立的、新的法律部门,也就必然形成信息资源法体系。信息资源法体系是指信息资源法的构造及分类,也就是信息资源法涉及哪些法律制度,是国家制订的调节信息的采集、加工解决、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公开、开发运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以及信息技术活动领域中所形成的多个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信息资源法体系决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重要涉及: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2)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4)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16.叙述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战略。答: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战略重要涉及下列方面:(1)完善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的政策法规。国家应制订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的法规和条例,对政务信息公开原则、开发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政务信息的公布和政务信息的保密等涉及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作具体全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遵照统一的规定,确保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工作的健康进行。(2)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根据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阶段,实现从技术导向到管理导向、政务导向的转变,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种全国性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从上到下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在部门内部设立CIO职位并明确其地位与作用。(3)重视政务信息内容的完善和服务。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重视网上政务信息的公布和更新维护,在内容和服务上获得突破,涉及强化政务信息内容的筛选,明确原则和进行分类分级,挖掘信息内在潜力,拓展政府信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等。这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目的的重中之重。(4)进一步改善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涉及加紧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对现有多个资料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逐步实现政务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搞好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完善政府机关的内部办公网、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加强数据库建设,对原有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原则化和内容完善,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围绕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采集、解决、管理和服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建设。(5)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原则化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原则化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的基本战略决策。政务信息资源原则化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要设立数据管理部门来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数据的定义和构造的规范化,指导、协调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人员执行原则和规范。(6)重视人才的开发运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的主体是人,人才的开发运用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战略中的核心。因此,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运用战略,必须强化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发掘、人才使用和人才配备。17.试述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流程及功效。答:(1)公共危机预警流程涉及: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整顿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与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因此,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监测系统涉及了下列几个子系统: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警报子系统。(2)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含有的功效重要涉及:第一,信息收集与分析。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通过一种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解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和事态发展状况传送到公共危机指挥系统和有关部门,从而确保危机信息的时效性、精确性和全方面性,为公共危机应对与解决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第二,公共危机预报。在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分类,全方面清晰地预测多个危机状况,捕获危机征兆,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预计,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危机敏报,启动危机解决程序。第三,危机监测。在确认公共危机发生后,对引发危机的多个因素和危机的发展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收集危机状态的有关信息,特别是要监控掌握能够体现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性性信息,对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判断,方便使危机解决指挥机构能够及时掌握危机动向,调节对策,使危机解决决策有据可依。第四,信息公布与媒体管理。信息公布与媒体管理规定恰本地选择媒体,尽量及时、精确、全方面、客观地公布有关信息,即使在危机发生早期不能确切、全方面地掌握状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公布有关信息。这样做,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输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输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第五,信息沟通。公共危机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员的实习报告
- 小学班主任的年度工作总结(32篇)
- 幼儿园圣诞节的小活动策划书(3篇)
- 晋升工程师工作总结
-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
- 广东省肇庆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洁磁剂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
- 2023年甘肃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设计
- 《剪映专业版:短视频创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课版)》 课件 第6章 创作生活Vlog
-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
- 《电视摄像》电子教案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深圳市中小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 射线、直线和角(张冬梅)
- 数据、模型与决策(运筹学)课后习题和案例答案007
- 道路运输达标车辆核查记录表(货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