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教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_第1页
李春教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_第2页
李春教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_第3页
李春教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_第4页
李春教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春教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验

抗生素相关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治疗并发症,分为简单的菌群失调型、真菌性胃炎型和假膜性胃炎型,发病率约为5%-39%。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或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造成肠道生态平衡失调,引起腹泻,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等内环境的紊乱,营养物质吸收障碍,造成肠道细菌移位入血,形成新的炎性反应链,假膜性肠炎型甚至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休克,病死率高达16%~22%。老年人、儿童、重症监护室病人以及肿瘤、消化道手术后、肠梗阻、尿毒症、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尤其易出现本病。中医药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已经进行了部分临床研究,以中药复方或针灸方法进行干预。1疾病由来临床多将本病归于中医学“泄泻”范畴,认为与“寒泄”“暴泄”“濡泄”“飧泄”相似,也有归于“热痢”者。2脾肾阳亏虚,湿浊不分一般认为妄投、久服抗生素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抗生素多为苦寒泻火之品,易耗损阳气,药毒蓄积日久,损伤脾阳,久及肾阳。患者体质较弱是形成本病的内在因素,或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病后免疫功能低下,或因久病或手术之后,脾肾两虚,阳气不足。肾中元气对推动体内津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且肾为胃关,肾阳虚则胃之分清泌浊、游溢精气之功不能彰,水主之气不能上乘;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湿从寒化,或酿生湿热,加之药毒留恋,蕴结大肠,气血凝滞而致腹泻腹痛,甚至黏液脓血便。除将本病责之于脾肾阳气亏虚、湿浊内生的主要观点之外,一些医家也有自己的见解。李春生认为本病因为脾气衰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且大肠有寒,故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何善明等认为脾肾两虚,阳气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阳亏虚,中阳不健,运化无权,清气下陷,水湿与疫毒、寒湿之邪壅滞肠中,脂络受伤,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脂液而痢下。朱兆莲等认为本病多因湿热内蕴、复感外邪、调治失节,以致湿热蕴结,阻于中焦,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湿盛则濡泄,热盛则暴注,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若倾泻无度则变证四起,导致湿热侵入营血,形成亡阴亡阳之疾,甚至阴绝阳亡。郭智涛等将本病归于“热痢、暴泄”等范畴,属中医急症之一,常病势急迫,倾泻无度,以致津伤耗气。故虽在病变早期,症见下痢脓血或暴注下利、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甚则高热不退之热痢实证的同时,伴见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口干渴饮、舌红少津、脉细数之气阴耗伤表现。崔明认为,虽于暴泄之时见有发热、面红、腹胀,似属实热证,但实属脾肾阳虚,中土失运,暴泄伤阴,虚阳浮越之虚寒证,此“阴证似阳”“至虚之候,反见盛势”。龙泉认为本病脾为主脏,湿为主因,病位重点又在小肠(主管泌别清浊),其病理实质是由于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暴注而下,与一般泄泻不同。焦扬等研究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认为主要病机为肺气亏虚,痰热内盛,正虚邪凑,兼之应用抗生素后驱邪而复伤及脾胃之气,邪虽去而正亦虚,故发为泄泻。3分散理论基于以上的病因病机认识,临床多以虚实夹杂或虚寒为主辨证施治。3.1健脾健脾,增强清药的能力该证型治宜健脾益气,利湿止泻,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或遵此法拟方。王驰方选平和健脾之剂参苓白术散,意在扶正不碍邪,合用平胃散燥湿行气,使脾气旺盛,湿去气行,中焦运化恢复正常。罗汉文等温阳、健脾、利湿并重,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健脾祛湿,并温补脾肾;“散者收之”、“滑者涩之”,注泄日久,难以速止,投以干姜、诃子以温中涩肠止泻。刘明兰则以实脾饮温阳健脾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王天平认为脾阳虚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酿生湿热,药毒留恋,蕴结大肠,气血凝滞而致腹泻腹痛,甚至黏液脓血便。因此,治宜温健脾阳,清药毒湿热之邪。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加用黄芪益气健脾,石榴皮止泻,地榆、仙鹤草凉血止血,板蓝根、葛根、黄芩、黄连、茵陈、滑石清热解毒利湿。郑芳忠设健脾复膜汤口服,用于脾虚、湿热内生之证,选党参、白术、山药、扁豆健运脾气,茵陈、薏苡仁、云苓、葛根、黄连清肠道湿热,赤石脂、五倍子涩肠护膜,并以锡类散保留灌肠直达病所清肠毒保肠膜,标本兼治。袁志仁等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特点,自拟健脾利湿止泻汤,方用茯苓、白术、山药、扁豆健脾益气助消化,木通、泽泻、车前子利湿分清别浊且不伤阴,诃子、肉蔻涩肠止泻以治标,麦芽固护胃气助消化,共达健脾益气、除湿止泻之目的。张中林等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本病,多出现于抗生素应用3天以后,表现为痰声漉漉、稀便、舌质淡、舌苔润、脉濡滑等痰湿、脾虚证候,因此以二陈加术汤共奏健脾益气、肃肺化痰之功。3.2治中适—虚寒为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常以四神丸、理中丸为基础方。何善明等认为本病属“泄泻、痢疾”范畴,病因乃久病或手术之后,脾肾两虚,阳气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阳亏虚,中阳不健,运化无权,清气下陷,水湿与疫毒、寒湿之邪壅滞肠中,脂络受伤,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脂液而痢下。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祛湿化浊,方选四神丸温肾暖脾,加茯苓、苍白术、薏苡仁健脾渗湿化浊,葛根升清止泻,黄连苦能燥湿、寒能制约方中燥热之品,白芍止下痢腹痛后重。蒋兆年在不停用抗生素的同时以肉蔻四神丸温养脾肾、固涩大肠,治疗重症监护室中发生本病的患者。嵇克刚等以附子理中丸方加肉桂、茯苓以祛寒气、复阳气、补中气,使脾胃健运有权,中焦虚寒之证自除。张如新治疗小儿假膜性肠炎,认为抗生素多为苦寒泻火之品,易耗损阳气,而小儿脾胃薄弱,加之病后免疫功能低下,若重用或久用抗生素,必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而成脾阳受损、寒湿内生之证。治以健脾温阳、祛湿止泻为法,因此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加菟丝子、淫羊藿温补脾肾;“散者收之”、“滑者涩之”,注泄日久,难以速止,故以干姜、诃子温中涩肠止泻;马齿苋清肠解毒。崔明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健脾除湿、甘温除热,四味回阳饮、肉桂温肾健脾、引火归原,乌梅、诃子、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且乌梅、诃子与参草诸药相伍,酸甘化阴,养胃生津。高培阳等将本病分为脾肾阳虚、湿邪内阻2种证型论治,认为人体水液代谢与脾、胃、肺关系密切,而肾中元气对推动体内津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脾肾阳虚时,水主之气不能上乘,则肺主通调水道无源。肾为胃关,肾阳虚则胃之分清泌浊、游溢精气之功不能彰,故治当温阳健脾,兼以收涩止泄,拟方胃关煎,方用制附片、干姜、扁豆、炒白术、茯苓、五味子、罂粟壳、炙甘草。张彪以温肾暖脾、渗湿止泻为治疗大法,组方暖脾煎,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培土,干姜、制附子、补骨脂温肾暖脾、温阳化湿,木瓜、泽泻祛邪渗湿,补骨脂、益智仁温固摄纳止泻,乌梅、山楂酸以治肝,全方共奏温肾暖脾、祛湿止泻、调畅肝脾之功。李春生认为本病与中医学“寒泄”相似,脾气衰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且大肠有寒,故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因此,治疗中应遵循4个原则:健脾、温中、分利、固涩。健脾、祛寒、利湿并重,而温补之力或轻或重,依证治之。“散者收之,滑者涩之”,注泄日久,当在温补的基础上,投以马齿苋、赤石脂等固涩之剂。此四者为治疗本病之总则,至于先后缓急,须临证圆机灵变,审证治之。3.3泻湿、分利清浊、以土中泻木部分医家认为治疗本病当以祛邪为主。李圣凡[21认为该病病因病机多由于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以致暴注如下,治宜清热解毒、分利清浊。方用生地、元参、当归养血益阴,丹皮、赤芍益阴清热凉血,银花、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泻火,车前子、通草清热利湿、分利清浊。王友杰认为中医辨证当属湿热夹毒型泄泻,以葛根芩连汤加大黄、神曲、麦芽、山楂、陈皮清热燥湿、解毒、消食宽中。高培阳等认为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湿为阴邪,最易犯脾,故湿邪内阻,首当责之于脾,治以健脾胜湿,兼用行气祛风之品以土中泻木,并取“逆流挽舟”之意,治宜败毒散,方用柴胡、枳壳、前胡、桔梗、独活、川芎、茯苓、羌活、党参、甘草,取得满意疗效。郭智涛等将本病归于“热痢、暴泄”等范畴,属中医急症之一,常病势急迫,倾泻无度,以致津伤耗气。故虽在病变早期,症见下痢脓血或暴注下利、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甚则高热不退之热痢实证的同时,伴见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口干渴饮、舌红少津、脉细数之气阴耗伤表现。故予生脉散煎水代茶频饮以养阴益气,以热痢要方白头翁汤保留灌肠,使药效直达病所,二者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坚阴止泻之效。3.4治泻阴药之方法龙泉将本病分为毒热炽盛、热盛阴耗、脾虚湿盛、脾肾虚衰四型,但强调在本病的全过程,应抓紧一切时机,分利清浊,使之水性分消。水气不利可因湿胜、热胜、脾虚和命火衰微所致。其疗法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暴注新病、形气强壮、实热闭涩者可利,病久、阴亏、脉证多寒、形虚气弱者不可利。薛西林认为假膜性肠炎临床表现多为寒热交错、气血(阴)两亏,如发热、口干、舌红脉数、腹中冷痛、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皮肤失荣等,与乌梅丸证胃热肠寒的特点十分接近。因此以乌梅丸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既有酸甘收敛、苦寒清热之品,又有辛甘发散、调补气血之药,用时乌梅须醋渍12h后入药,去附子以防过热伤阴,加黄芪意在补气扶正,加白及涩肠止泻、疗伤愈溃,加木香理气,重用芍药、甘草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相伍,起到温下寒、清上热、补气血、涩肠道之功。李安民等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气滞,以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组成骛马四磨汤口服及保留灌肠。焦扬等以姜连水苏饮调补解毒法顾护正气及清理胃肠之毒邪,防治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该方源于《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由生黄芪、丹参、黄连、炮姜炭等药组成,黄连清热解毒,炮姜炭温中守中,一补一泻,兼之黄芪益气解毒,丹参活血解毒,配以诸药辅助胃肠正气,共奏调补解毒之功效。彭国均等认为本病多见于术后,有瘀血证基础,病程中高热、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丢失,有效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黏度增高,微循环功能障碍,因此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扩张血管改善肠系膜微循环障碍,以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提高抗病能力。4神阙穴阳消形养血泻防护张晶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应用针灸治疗温补脾肾、渗湿止泻,选穴脾俞、肾俞、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随证加减:脾气虚者加关元俞,肾阳虚者加命门,寒湿困脾者加阴陵泉。采用补法,中等强度刺激,每日1次,留针30min。脾俞、天枢、足三里可用温针灸法。焦爱兰采用隔药灸法治疗本病:取直径1.5cm、厚0.5cm新鲜生姜1块,用针刺数孔,置于神阙穴上,将附子理中丸1丸(9g)捏成直径5~7cm大小薄饼置于生姜之上,再将艾绒捏成三角形如玉米粒大小,置于药饼上,以火点燃。待艾炷燃烧将尽、局部皮肤有灼热感时,去其艾炷再换。连灸3~5炷,使神阙穴周围皮肤潮红,按之有灼热时即可。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隔药灸的同时用艾条以悬垂法在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水分、天枢等穴辅灸,每穴3~5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认为隔药温灸神阙穴可健脾止泻、升清降浊、益气固脱、温补下元,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辅灸足三里、三阴交能增强健脾益气止泻之功,佐天枢、水分调气渗湿止泻,促进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且灸法可通过刺激脐部,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胃肠道血管扩张,皮肤血管充血,血流量增加,既有利于小肠对水分的加快吸收,也有利于散热,从而达到止泻、退热、病愈之目的。于娟将本病分为脾虚泻和湿热泻,脾虚泻者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顺运八卦,以补法摩腹揉脐,揉百会,推上七节骨,轻揉龟尾,捏脊;湿热泻者清补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清天河水,揉天枢,揉龟尾;多种手法配伍应用,共奏平衡阴阳、调理脾胃、涩肠止泻之功。5金融干预对中医药干部队伍的影响,研究总结观条中,云观或大样本、随机对照、书本说明中医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优于微生态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病案报道较多,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研究结论说服力不强;常将几种类型统而论之或相混淆,缺乏系统、细致的分类研究(例如单纯菌群失调型停用抗生素数日后可自愈,对此中医药干预的特点、效果如何鲜有研究;不能停用抗生素者或假膜性肠炎者多病情危重,如何把握中医药干预及其与西医治疗的关系等)。此外,目前的临床认识多固囿于“泄泻、痢疾”的治疗,常忽略原发病的特点及其对本病的影响,对易发人群的体质特点及预防也鲜有研究。6中医药替代抗生素的作用目前,现代医学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策略为停用原抗菌药物、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如培菲康、整肠生、双歧因子等)、口服甲硝唑或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