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玉米的高甜对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两袋高甜玉米种子(编号为甲、乙),已知其中有一袋是纯种,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并保留纯种高甜玉米种子(

)A.甲×乙B.甲×乙,得到的F1反复自交,筛选出高甜玉米C.甲、乙分别与隐性个体测交D.甲×甲;乙×乙【答案】D【分析】生物个体的常用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详解】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由于玉米的高甜对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只知道两袋高甜玉米种子中有一袋是纯种,另一种可能是杂合体,所以最简便且又能保留高甜玉米种子的方法鉴别让其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即为纯合子。D符合题意。故选D。2.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红花与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答案】D【分析】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假设相应基因为A和a、B和b),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A_bb、aaB_、aabb全部表现为白花。【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A错误;B、结合分析可知,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C、根据题意,“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AaBb)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红花∶白花=1∶3,为1∶1∶1∶1的变式,说明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D正确。故选D。3.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C.F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结合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答案】B【分析】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C、在受精的过程中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共有16种结合方式,C正确;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故选B。4.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A.0、1/4、0 B.0、1/4、1/4C.0、1/8、0 D.1/2、1/4、1/8【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色盲基因为b,依题意分析,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则他的色盲基因来自他的母亲,因此他母亲基因型为XBXb,又因为Ⅱ4不携带d基因,则Ⅱ4的基因型为1/2DDXBXB和1/2DDXBXb,Ⅱ3的基因型为DdXBY,Ⅱ4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患耳聋的可能性为0,色盲的可能性为1/2×1/2=1/4,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0。故A正确。考点:伴性遗传5.如图I、Ⅱ、Ⅲ、Ⅳ分别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A.I B.Ⅱ C.Ⅲ D.Ⅳ【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染色体,b会消失,为染色单体,c为DNA分子。I中染色体与DNA数量之比为1:1,无染色单体,代表原始性母细胞;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比为1:2: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Ⅲ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和DNA均减半,无姐妹染色单体,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对应图中的Ⅱ(减数第一次分裂)阶段,B正确。故选B。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下列哪些行为使有性生殖子代产生多种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①间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分析】1、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遗传学中具体使用的基因型,往往是指某一性状的基因型。两个生物只要有一个基因型不同,那么它们的基因型就不相同。2、表型是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整个生物体的表现型是无法具体表示的,因此实际使用的表现型往往是指生物发育的某一具体性状,它包括基因的产物(如蛋白质和酶),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甚至各种动物的习性和行为等。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其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3、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进而让子代存多种基因型和表现型。【详解】①间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是为细胞分裂作准备,不会引起基因重组而使子代产生多种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①错误;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有基因重组,会使子代产生多种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②正确;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基因重组,会使子代产生多种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③正确;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没有基因重组,不会使子代产生多种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某原核生物因一个碱基对突变而导致所编码蛋白质的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

)A.胞嘧啶变为腺嘌呤B.A=T变为C=GC.鸟嘌呤变为胸腺嘧啶D.G=C变为T=A【答案】D【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比较两者的密码子可知,原因是脯氨酸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由C变为A(CCU变为CAU,或CCC变为CA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中发生改变的是G-C变为T-A。故选D。8.下列关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菠菜做实验材料,但是必须撕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细胞B.使用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C.使用高倍镜时可看到叶绿体双层膜结构D.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时应保持细胞处于活体状态【答案】C【分析】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1.实验原理(1)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无色,成短棒状、圆球状、线形或哑铃形等。(3)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2.实验操作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3.特别提示(1)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要漱净口腔,防止食物碎屑对观察物像的干扰。(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均匀,线粒体在需能多的部位分布多,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详解】A、观察叶绿体时,可以用菠菜做实验材料,但是必须撕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细胞,A正确;B、使用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C、叶绿体双层膜结构是亚显微结构,使用电子显微镜时可看到叶绿体双层膜结构,C错误;D、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时应保持细胞处于活体状态,D正确。故选C。9.下列叙述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①正确;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②错误;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③错误;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加,④正确。所以正确的是①④。故选B。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研究生物多样性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D.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共同进化,而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来源,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详解】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似生存和发展的基础,A正确;B、研究生物多样性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但也会在短期内出现生物大爆发现象,C错误;D、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变异的概率加大,因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正确。故选C。【点睛】新物种的形成大多经历漫长的地理隔离,产生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产生较大的差异,而后形成生殖隔离,这是渐变式的物种形成过程,也有骤变式的物种形成过程,例如染色体加倍就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11.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图1

图2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答案】D【详解】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是捕食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正确;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争夺空间资源等,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C、突变是不定向的,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实质是对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进行选择,C正确;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时间不同,D错误。故选D。【点睛】12.如表是某科研小组研究光合作用强度时所得到的部分结果,请结合图1和图2,判断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改变的条件MN测定的光合作用强度PK

A.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B.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M>N,则P>KC.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M>N,则P>KD.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M>N【答案】D【分析】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最终达到光饱和;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最终达到饱和。【详解】A、据图可知,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随温度增大,酶的活性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故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或M<N,A错误;B、据A项分析,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M>N,P>K或P<K,B错误;C、据图可知,S点为CO2补偿点,Q点是CO2饱和点,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后时,则光合作用强度不变即P=K,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时,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强,即P>K,C错误;D、据C项分析,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说明一定是在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提高了CO2浓度,即M>N,D正确。故选D。13.如图表示三株脱淀粉(经过充分“饥饿”处理)的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放在透光的玻璃钟罩内,下面关于本实验目的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证明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CO2 B.证明光合作用的速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大C.证明过多的CO2会阻碍光合作用 D.证明NaOH能促进光合作用【答案】B【分析】据图分析:图中NaHCO3的作用是维持钟罩内CO2浓度的平衡,NaHCO3的浓度越高,则钟罩内CO2的浓度越高,NaOH的作用是吸收钟罩内的CO2,所以三组实验的变量是钟罩内CO2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Ⅱ、Ⅰ、Ⅲ,最终结果应是CO2浓度的高低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详解】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放在透光的不同钟罩内经充分“饥饿”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原有植物体内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同时又可以传递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NaHCO3的作用是维持钟罩内CO2浓度的平衡,NaHCO3的浓度越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越差,则钟罩内CO2的浓度越高,NaOH的作用是吸收钟罩内的CO2,所以三组实验的变量是钟罩内CO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的速率,即证明光合作用的速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大。故选B。14.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答案】D【分析】分析曲线图: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结束之前,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一分为二,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完成;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该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A正确;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B正确;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中着丝点(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5.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进行有丝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1B.图乙中BC段会有DNA的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C.图乙中DE段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不变D.图丙所处时期与图甲细胞相同,对应图乙中的CD段的某一时期【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丙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详解】A、图甲中着丝点已分裂,所以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A正确;B、图乙中BC段发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此时DNA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没有增加,同时染色单体形成,B正确;C、图乙中D→E的变化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核DNA分子数不变,C正确;D、图丙所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而甲图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所以与图丙所处时期不相同,此时对应与图乙中CD段的某一时期,D错误。故选D。三、单选题16.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下列关于该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肽键中B.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水解时,中H的去向有氨基和羧基D.若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为【答案】D【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2、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详解】A、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氨基中也有,R基中可能有,A正确。B、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以与双缩脲反应产生紫色,B正确;C、氨基酸脱水缩合时,生成水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相反,蛋白质水解时,水中的氢的去向是参与形成氨基和羧基,C正确。D、鹅膏蕈碱是由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环状肽链,将脱去水分子数为8,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8a-18×8=8a-144,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难点是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肽,所以在计算时需要考虑多脱掉一分子水。17.下列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生物体中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有的B.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也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代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D.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完整地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是细胞【答案】D【分析】略【详解】A、植物不具有系统层次,A错误;B、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蛋白质和核酸属于任何层次,B错误;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C错误;D、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均能完成相关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层次,D正确。故选D。18.如图所示结构最可能为下列哪个选项的细胞结构示意图(

)A.酵母菌 B.蓝细菌 C.大肠杆菌 D.心肌细胞【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含有细胞壁和液泡,为植物细胞或酵母菌。【详解】A、酵母菌细胞含有细胞核、细胞壁和液泡等结构,A符合题意;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液泡,B不符合题意;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液泡,C不符合题意;D、心肌细胞不含细胞壁和液泡,D不符合题意。故选A。19.下图甲是渗透作用装置示意图,实验开始时内外液面持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分子能自由透过半透膜,而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B.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渗出半透膜外的速率,可用图乙表示C.蔗糖溶液浓度不断下降直至稳定,可用图乙来表示D.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不断增大直至稳定,可用图丙来表示【答案】B【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有半透膜,二是有浓度差。图示A中是蔗糖溶液,B为清水,由于水分子可以自由跨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故漏斗内液面上升。【详解】A、由分析可知:水分子能自由透过半透膜,而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A正确;B、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渗出半透膜外的速率小于进入半透膜内速率,随着液面的不断上升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渗出到半透膜外的速率应该越来越大,故不可用图乙表示,B错误;C、随着水分子不断渗入半透膜内,蔗糖溶液浓度不断下降直至稳定,可用图乙来表示,C正确;D、由于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渗出半透膜外的速率小于渗入半透膜内速率,故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不断增大直至稳定,可用图丙来表示,D正确。故选B。20.下列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活酵母细胞的参与B.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了引起发酵的酿酶是蛋白质C.科学家们相继获得脲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D.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答案】B【分析】酶的发现过程:时间国家科学家成就或结论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19世纪欧洲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1857年法国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德国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1926年美国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详解】A、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而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A正确;B、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萨姆纳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B错误;C、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了脲酶,又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后来科学家又相继获得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许多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C正确;D、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D正确;故选B。21.如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甲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乙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甲生成物质乙需要的活化能B.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C.若仅增加反应物甲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答案】D【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ca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2、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3、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Ⅰ表示物质甲在无机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物质乙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甲从活化状态到生成物质乙释放的能量,A错误;B、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比酶更低,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B错误;C、反应物浓度对降低活化能无影响,如果增加反应物甲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D、如果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将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显著,改变酶促条件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减弱,达到活化状态需要的能量增加,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正确。故选D。22.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亲代植株相互受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A.24∶8∶3∶1 B.9∶3∶3∶1C.15∶5∶3∶1 D.25∶15∶15∶9【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详解】由题意可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对测交结果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可进行单独分析,抗性:敏性=2:1,多颗粒:少颗粒=1:1,则提供的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配子中A:a=2:1,B:b=1:1,让这些植株相互授粉,敏旱(aa)占(1/3)2=1/9,抗旱占8/9;少颗粒(bb)占1/4,多颗粒占3/4。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性状分离比为(8:1)×(3:1)=24:8:3:1。故选A。23.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均不遵循分离定律B.女儿的两条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D.人体的精细胞内都含有Y染色体【答案】C【分析】分析图示:(1)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3)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详解】A、人类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B、女儿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B错误;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即男性可以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女性可以将致病基因传给儿子,C正确;D、人体既可以产生含X染色体的精子,也能产生含Y染色体的精子,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24.某DNA分子片断中共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含A为120个,则含C多少个(

)A.120 B.180 C.240 D.360【答案】B【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组成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3)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详解】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组成特点可知,在DNA分子中存在A=T,C=G,若DNA分子片断中共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含A为120个,则T有120个,那么C=G=180个。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答案】C【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详解】A、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即配子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B、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也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错误;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故选C。26.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的几种变异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图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C.图丙表示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D.图丁表示的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答案】D【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甲图中基因排列由abcdef变为aedcbf,说明基因数目不变,但顺序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A错误;B、乙图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def与另一条染色体上的kl发生了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C、丙图中基因排列由abcdef变为acdef,说明基因b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错误;D、丁图中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没有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D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7.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称为趋异进化;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就属于趋同进化。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趋异进化通常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B.通过漫长的趋同进化,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D.海豚(哺乳动物)和鱼一样,有着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答案】B【解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趋异进化是指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说明在他们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且存在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差距增大,最终可能形成新的物种,A正确;B、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但不代表基因库最终相同,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因此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C正确;D、海豚生活于海洋中,和鱼类一样,经过自然选择,最终有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D正确。故选B。【点睛】28.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4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的个体分别是120个和40个,则该种群基因D和d的频率分别是A.60%、40% B.40%、60% C.90%、10% D.10%、90%【答案】A【分析】种群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该定义即可进行简单的计算。【详解】DD、dd的个体分别是120个和40个,则Dd的个体为240个,故D的频率=(120×2+240)/400×2=60%,d的频率=1-60%=40%,综上所述,选A项。29.几丁质是一种非还原性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该多糖的基本单位是N-乙酰葡糖胺(化学式为C8H15NO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几丁质的化学元素有C、H、O、N四种B.几丁质也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C.几丁质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斐林试剂无法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几丁质【答案】C【分析】几丁质(甲壳质)的化学结构和植物纤维素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多聚体,分子量都在100万以上。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它是由300~2500个葡萄糖残基通过β-1,4糖甙链连接而成的聚合物。几丁质的基本单位是乙酰葡萄糖胺,它是由1000~3000个乙酰葡萄糖胺残基通过1,4糖甙链相互连接而成聚合物。【详解】A、几丁质的基本单位是N-乙酰葡糖胺(化学式为C8H15NO6),元素组成为C、H、O、N四种,A正确;B、几丁质是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B正确;C、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主要起保护支持作用,一般不用来提供能量,C错误;D、斐林试剂只能用来检测还原糖,几丁质是一种非还原性多糖,因此斐林试剂无法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几丁质,D正确。故选C。30.细胞核中富含热胁迫敏感蛋白,在热胁迫条件下会发生错误折叠。为探究错误折叠蛋白的修复机制,研究者让融合蛋白L-G在细胞中表达,该蛋白分布在细胞核中,其中L是受热胁迫易错误折叠的部分,G是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热稳定部分。研究发现,错误折叠蛋白在热胁迫条件下进入核仁,若破坏核仁,错误折叠的蛋白将不能修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融合蛋白在细胞质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B.正常温度和热胁迫条件下融合蛋白均能发出绿色荧光C.修复好的热胁迫敏感蛋白主要在核仁内发挥作用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错误折叠蛋白在热胁迫条件下进入核仁,若破坏核仁,错误折叠的蛋白将不能修复。说明错误折叠蛋白的修复与核仁有关。【详解】A、融合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A正确;B、融合蛋白L-G中,G是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热稳定部分,因此正常温度和热胁迫条件下融合蛋白均能发出绿色荧光,B正确;C、核仁是错误折叠蛋白修复的场所,修复好的热胁迫敏感蛋白应该回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C错误;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故选C。四、综合题31.下面的左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右上图为其中一个生理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Ⅰ、Ⅱ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它们是。(3)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4)图中Ⅲ为(填名称),携带的氨基酸是。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填序号),线粒体功能(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6)图乙为图甲中①过程,图中的b和d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图中a是一种酶分子,它能促进c的合成,其名称为。【答案】(1)核膜线粒体DNA(2)ATP、核糖核苷酸、酶(3)细胞核、线粒体(4)tRNA苏氨酸三(5)①会(6)前者含脱氧核糖,后者含核糖RNA聚合酶【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Ⅰ是核膜,Ⅱ是线粒体DNA,Ⅲ是tRNA,①过程是细胞核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过程是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的过程,③是线粒体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④是线粒体DNA与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结合过程。【详解】(1)由题图可知,Ⅰ是核膜,Ⅱ是线粒体DNA。(2)①过程是细胞核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细胞核中DNA进行转录需要细胞质提供ATP(提供能量)、核糖核苷酸(原料)、RNA聚合酶等。(3)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4)据图判断,Ⅲ能携带氨基酸,是tRNA,图甲中Ⅲ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UGA,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ACU,ACU编码的氨基酸是苏氨酸。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5)由于RNA是由DNA经过转录过程形成的,因此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细胞核DNA的转录过程,即图中①过程;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所需的蛋白质大部分是由核基因表达合成的,故α-鹅膏蕈碱也会影响线粒体的功能。(6)分析乙图可知,b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是核糖核苷酸,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为脱氧核糖,后者为核糖。图中a酶促进转录过程,因此a酶是RNA聚合酶。32.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请据图回答:(1)以上4个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填字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填字母)。蓝细菌是(填字母),它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细胞内含有、。C是(填“细菌”或“真菌”)。(2)B与D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是。(3)C的DNA主要存在于中,A的DNA主要存在于中。【答案】(1)C、DA、DD叶绿素藻蓝素细菌(2)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拟核细胞核【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液泡等结构,属于植物细胞;B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等细胞器,属于动物细胞;C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并且具有鞭毛,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D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详解】(1)C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并且具有鞭毛,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D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有类似类囊体的叶绿体泡,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即C、D属于原核细胞。图中A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D细胞是蓝细菌,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C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并且具有鞭毛,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2)B细胞为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D细胞为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3)C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环状DNA所在的区域称为拟核。A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液泡等结构,属于植物细胞,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33.有甲、乙、丙、丁四只兔,甲、乙为黑毛雌兔,丙为黑毛雄兔,丁为褐毛雄兔,现对上述兔子进行多次交配实验,结果如下:甲×丁→全为黑毛小兔;丁×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约占一半。请回答以下问题:(显、隐性遗传因子分别用A、a表示)(1)褐毛与黑毛这一对相对性状中,为显性性状。(2)甲、乙、丁三只兔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3)利用甲、乙、丁中任意一只或多只兔来鉴定丙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第一步:让多次交配;第二步:从后代中选多只雌兔与丙兔多次交配。结果与分析:。【答案】(1)黑毛(2)AAAaaa(3)乙兔与丁兔褐毛如果后代全为黑毛兔,则丙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兔,则丙兔为杂合子【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详解】(1)甲×丁→全为黑毛小兔,即黑色雌兔与褐色雄兔杂交,后代个体全部是黑色小兔,亲代中的褐色性状在子代中没有表现出来,说明褐色是隐性性状,黑色是显性性状。(2)由(1)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丁的基因型为aa,又因为丁(aa)×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约占一半,说明乙的基因型为Aa。(3)由于丙兔的基因型为AA或Aa,要鉴定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乙兔与丁兔(aa)多次交配,从后代中选多只表现型为褐色(aa)雌兔与丙兔多次交配,如果后代全为黑兔则丙兔为纯合体,如果后代中有褐色兔,则丙兔为杂合体。34.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