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_第1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_第2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_第3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_第4页
2023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目录10262_WPSOffice_Level11总则 29216_WPSOffice_Level12术语和符号 19086_WPSOffice_Level13基本规定 20663_WPSOffice_Level14廊体结构监测 19085_WPSOffice_Level24.1一般规定 9999_WPSOffice_Level24.2监测项目 9903_WPSOffice_Level24.3测点布设 20168_WPSOffice_Level24.4监测频率 28219_WPSOffice_Level24.5监测控制基准 25242_WPSOffice_Level24.6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 32650_WPSOffice_Level15管线监测 9222_WPSOffice_Level25.1一般规定 18521_WPSOffice_Level25.2监测项目 23287_WPSOffice_Level25.3测点布设 17802_WPSOffice_Level25.4监测频率 31483_WPSOffice_Level25.5监测控制基准 9689_WPSOffice_Level25.6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 927_WPSOffice_Level16环境监测 9222_WPSOffice_Level26.1一般规定 18521_WPSOffice_Level22.2监测项目 23287_WPSOffice_Level26.3测点布设 17802_WPSOffice_Level26.4监测频率 31483_WPSOffice_Level26.5监测控制基准 9689_WPSOffice_Level26.6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 20262_WPSOffice_Level17运行监测管理 9222_WPSOffice_Level27.1一般规定 18521_WPSOffice_Level27.2监测预警 23287_WPSOffice_Level27.3应急管理 17802_WPSOffice_Level27.4数据存储与管理 14258_WPSOffice_Level1附录(资料性) 15863_WPSOffice_Level1本规范用词说明 256_WPSOffice_Level1引用标准名录 8835_WPSOffice_Level1条文说明 总则1.1为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监测及安全状态评估,提升安全风险防范水平,制定本标准。1.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期间的监测、安全评估及危险预警。1.3本标准所规定监测内容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并辅以人工巡检。1.4采用自动化监测时,应保证监测结果能准确上传到管廊自动监控系统,避免数据的缺失。1.5巡检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能力与经验,除了专业检测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素养,巡检时注意自身安全。1.6综合管廊运行过程中应保存好监测数据,每次发生预警时,都应记录下预警原因、预警后应对措施及相应结果,作为综合管廊运营维护的参考资料。1.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监测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和符号2.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urbanundergroundpipegallery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2.2入廊管线tunnelpipeline敷设于综合管廊内的各类城市工程管线。2.3结构监测structuremonitoring针对综合管廊廊体结构安全的监测。2.4管线监测pipelinemonitoring针对综合管廊入廊管线安全的监测。2.5环境监测environmentmonitoring针对综合管廊运行期间廊体内部气体、温度等环境的监测。2.6安全评价Safetyevaluation针对某监测项目,根据实测值与控制值的相对大小评价各监测指标安全状态,并根据各指标安全状态及其权重综合评价监测项目安全状态,且以不同等级表示。2.7控制基准Controlbenchmark各监测指标的控制值,包括累计值和变化速率值。2.8结构物理破损Physicaldamagesofstructures结构物理破损是指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结构因受到外力、碰撞、水热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破坏。2.9材料劣化Materialdeterioration各种建筑材料因受到环境物质的物理化学影响而产生的力学性能下降的自然现象。2.10压力梯度法Pressuregradientmethod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内的压力,正常情况下,管道内的压力沿管道轴向线性变化,若有泄漏发生,泄漏点的压力梯度会随着上下游流量的改变而相应增大或减小,从而出现压力变化转折点,对比泄漏前后管道压力梯度的变化即可完成检漏工作并定位泄漏点。2.11热力管道补偿器Thermalpipelinecompensator热力管道补偿器为一种设置在热力管道上的变形补偿装置,当供热管道升温时,其可补偿管道的热伸长,从而避免由于热伸长或温度应力而引起管道变形或破坏,减小管壁的应力和作用在阀件或支架结构上的作用力。2.12运行监测管理Operationmonitoringmanagement运行监测管理是指根据各种监测信息及指标控制基准,对管廊进行安全态势研判,并及时作出预警及应急指令。

基本规定3.1综合管廊运行监测应包括廊体结构监测、管线监测及环境监测。3.2当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时,数据传输应稳定可靠,满足数据分析要求。3.3当采用人工监测时,检测人员入廊时不得携带火种、非防爆设备,未经许可不得在管廊内从事可能产生火花、静电等性质的操作。检测人员入廊前应保证管廊内有毒气体浓度、氧气浓度、温度等符合《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的相关要求。3.4监测系统宜具有完整的测试、采集、传输、存储、数据处理及控制、预警及状态评估功能。3.5监测系统应按规定的方法或流程进行参数设置和调试。3.6监测期间,监测结果应与结构分析结果进行适时对比,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对监测对象与监测系统进行核查与修正,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应立即报警。3.7综合管廊测点的布设应满足合理、高效的原则,同时满足功能性和经济型的要求。3.8综合管廊监测设备选型应满足监测期、监测参数与方法及系统功能的要求,其读测精度应符合精度等级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久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3.9需考虑监测环境对设备工作性能的影响,应根据监测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

廊体结构监测一般规定4.1.1廊体结构监测是为保证廊体结构承载力及变形在运营阶段满足安全要求,应从结构位移、结构物理破损及材料劣化三方面进行监测。4.1.2廊体结构监测应确定监测项目、测点布设、监测频率、监测控制基准和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五个内容。4.1.3管廊结构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对象应包括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及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逃生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支吊架、防排水设施、检修通道及风道等构筑物。4.1.4管廊结构监测主要内容应包括对管廊本体的巡检、检测与监测等4.1.5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监测。监测项目4.2.1廊体结构安全监测包括位移类监测、破坏类监测以及材料劣化监测。4.2.2廊体结构监测项目应包括:结构裂缝宽度,结构裂缝深度,支撑结构竖向位移,支撑结构水平位移,管廊变形缝变形,混凝土有效抗压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钢筋腐蚀深度。4.2.3对于位移、变形类项目应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监测,对于混凝土材料劣化、结构破损等难以实现机器自动监测的项目可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进行检测,廊体结构推荐自动化监测及人工巡检检测方法见附录表1。测点布设4.3.1廊体结构监测测点应根据管廊实际结构形式、工程地质条件、管廊周边环境等条件按需求布设。位移类监测项目测点纵向间距建议不大于30m。4.3.2综合管廊应设置安全控制区,安全控制区外边线距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15m,采用盾构法施工的综合管廊安全控制区外边线距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50m。4.3.3在安全控制区内从事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作业等可能影响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限制行为时,应在靠近作业区的管廊区域增加位移、变形测点,以实时监控周边作业对管廊结构安全的影响。监测频率4.4.1除了混凝土碳化深度外,其他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不应小于1年/次。4.4.2混凝土碳化深度监测频率不应小于6年/次。4.4.3具体监测频率可根据管廊结构类型、施工运营条件、接入管线类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以保障运行安全。4.4.4若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4.4.5遭遇洪涝、地震、火灾等事件后应及时进行入廊管线巡检,并增加巡检频率。4.4.6管廊出现预警后,并经多方面推断管廊安全等级为差时应增加巡检频率。4.4.7在安全控制区内从事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作业等可能影响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限制行为时,应增加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以保障管廊运行期间安全。监测控制基准4.5.1各监测指标的控制值应根据管廊结构类型、管线运营情况、周边环境特点等因素进行确定,在控制值确定较困难的情况下,可参考下表执行。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1结构监测控制基准监测项目控制基准结构裂缝宽度累计值:0.2mm变化速率:0.1mm/d支撑结构竖向位移累计值:10mm变化速率:2mm/d支撑结构水平位移累计值:10mm变化速率:2mm/d结构轮廓变形累计值:10mm变化速率:3mm/d管廊变形缝变形90%dl混凝土有效抗压强度90%fc混凝土开裂深度90%c钢筋腐蚀深度5%d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4.6.1廊体结构监测单指标评价方法当监测指标基准只存在单一控制值时,评价分数按下式计算:评价分数=(1-实际监测值/控制值)×100当监测指标控制基准存在累积值与变化速率的控制值时,评价分数按以下方法计算:分别按累积值与变化速率计算评价分数:累积值评价分数=(1-累积值实际监测值/累积值控制值)×100变化速率值评价分数=(1-变化速率实际监测值/变化速率控制值)×100随后取两者中的较小值作为该监测指标的评价分数。4.6.2廊体结构综合评价分数廊体结构综合评价分数按下式计算:P=P——环境综合安全评价分数。Pi——第iWi——i——监测指标类别。其中各指标权重见下表: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2廊体结构监测各指标权重监测指标权重结构裂缝0.2支撑结构竖向位移0.1支撑结构水平位移0.1结构轮廓变形0.15管廊变形缝变形0.1混凝土有效抗压强度0.15混凝土开裂深度0.1钢筋腐蚀厚度0.14.6.3某一监测项目存在多个位置的监测值时,应选取最危险监测值作为安全评价依据。4.6.4安全等级划分得到各类廊体结构综合安全评价分数、结构单指标安全评价分数后,可按照下表对其安全等级进行划分: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3安全等级评判安全等级优良中差分数90-10080-9070-8070以下4.6.5预警方法得到廊体结构安全等级后,按下表条件发布预警: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4廊体结构预警等级预警等级三级预警二级预警一级预警预警条件结构综合安全等级为中结构综合安全等级为中,且存在单指标安全评级为差结构综合安全等级为差

管线监测一般规定5.1.1管线监测是为防止管线在运营期间出现威胁结构、人员安全的事故,同时保证各类管线能正常履行其对应功能。5.1.2管线结构监测应确定监测项目、测点布设、监测频率、监测控制基准和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五个内容。5.1.3不同类型管线的监测内容应根据各类管线的功能特点、运输物质来进行确定。5.1.4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监测。监测项目5.2.1管线通用监测项目管线通用测量项目如表5-1所示: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1管线通用监测项目监测项目管道管道外部锈蚀管道漏损阀门状态管道变形支架状态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排水管道给水、再生水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注:其中“”为必测项目,“”为不测项目。5.2.2管线其他测量项目除了以上监测项目,热力管道还应监测其热补偿器破损情况5.2.3管线常用监测方法管线常用监测方法见附录表2。测点布设5.3.1对于管道外部锈蚀、管道变形及支架状态等采用人工巡检监测方式的监测项目,应对每条管线都进行全线的巡检监测;其余监测项目测点根据具体监测物体位置进行布设即可。5.3.2当选用压力梯度法监测管道漏损时,应根据实际监测需求设计压力测点。监测频率5.4.1监测频率参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2019,各监测项目具体监测频率见表5-2。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2管线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管道外部锈蚀程度月/次管道漏损实时阀门状态月/次管道变形月/次支架状态月/次热力管道补偿器破损月/次5.4.2遭遇洪涝、地震、火灾等事件后应及时进行入廊管线巡检,并增加巡检频率。5.4.3管廊出现预警后,并经多方面推断管廊安全等级为差时应增加巡检频率。5.4.4在安全控制区内从事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作业等可能影响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限制行为时,应增加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以保障管廊运行期间安全。监测控制基准5.5.1管线监测控制基准见下表: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3管线监测控制基准监测项目控制基准管道外部锈蚀不出现连通的锈蚀区域管道漏损有无漏损点阀门状态无渗漏,能满足功能需求管道变形管径的25%支架状态无明显变形,基本稳固热力管道补偿器破损无较大腐蚀孔,能满足功能需求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5.6.1管线单指标评价方法管线监测项目安全评分方法见表5-5。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5管线其他监测指标安全评分方法监测项目评价标准对应分数管道外部锈蚀管道外部无明显锈蚀,或只有零星锈蚀斑点100管道外部出现大量锈蚀斑点85管道外部锈蚀严重,出现成片连通锈蚀区域60管道漏损无漏损100有漏损0阀门状态阀门无明显破损、锈蚀100阀门表面出现破损锈蚀,但无运行故障,可正常工作85阀门出现裂纹、开关失灵、渗漏等故障,无法正常工作60管道变形按接近控制值的程度赋予分数见备注支架状态支架无明显锈蚀破损,无明显变形,较为稳固100支架出现锈蚀破损,但无明显变形,较为稳固85支架破损锈蚀严重,或出现大变形,或较为松动60热力管道补偿器破损补偿器未出现腐蚀破损,无泄漏现象100补偿器出点腐蚀,或焊缝开焊,但无泄露现象85补偿器出现孔腐蚀,或出现泄露现象60排水管道沉积深度按接近控制值的程度赋予分数见备注*备注:“按接近控制值的程度赋予分数”对应分数=(1-实际测量值/控制值)×100。某一监测项目存在多个位置的监测值时,应选取最危险监测值作为安全评价依据。5.6.2各类管线综合评价方法各类管线的综合安全评价分数按照下式计算:PPi——第iPij——Wij——i——管线类别。j——监测指标类别。各管线各监测指标权重如下表: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6各类管线各指标权重监测指标管道管道外部锈蚀管道漏损阀门状态管道变形支架状态补偿器破损天然气管道0.250.40.150.10.1/热力管道0.250.30.150.10.10.1排水管道0.250.350.10.10.1/给水、再生水管道0.250.30.150.10.1/电力电缆////0.3/通信电缆////1/5.6.3管线整体安全评价方法管线整体安全评价分数按下式计算:P=P——管线整体安全评价分数。Pi——第iWi——各管线所占权重如下表: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7各管线权重管道类别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排水管道给水、再生水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权重0.30.20.20.10.150.055.6.4安全等级划分得到各类管线综合安全评价分数、管线整体安全评价分数后,可按照下表对其安全等级进行划分: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8管线安全等级评判安全等级优良中差分数90-10080-9070-8070以下5.6.5预警方法得到管线安全等级后,按下表条件发布预警: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9管线预警等级预警等级三级预警二级预警一级预警预警条件管线整体安全等级为良管线整体安全等级为中有任何一类管线安全等级为差

环境监测一般规定6.1.1环境监测是为保证管廊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遭受灾害时能及时预警,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小工程损伤。6.1.2廊体结构监测应确定监测项目、测点布设、监测频率、监测控制基准和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五个内容。6.1.3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监测。监测项目6.2.1测点布设6.3.1气体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管廊舱室实际情况确定,建议气体测点纵向间隔不大于15m,在管道阀门、通风口处都应设立气体测点,此外可燃气体测点应设置在舱室顶部。6.3.2温度测点不宜大于200m,且每个通风区间至少设置一套,对于天然气管道舱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测点。6.3.3管廊积水测点在管廊水平最低点应有布设,其余测点根据管道或设施防水需求情况进行布设。监测频率6.4.1除管廊保护范围内危险行为可采取人工巡检方式监测,其他环境监测项目都应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监测控制基准6.5.1环境监测项目控制基准见下表: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1环境监测控制基准监测项目控制基准温度上限:40℃下限:5℃可燃气体(CH4)浓度4%H2S浓度10mg/m³CO浓度30mg/m³NH3浓度30mg/m³氧气浓度上限:22%下限:18%火灾无火灾管廊积水深度累积值:50mm变化速率:10mm/min地下水位变化累积值:1000mm变化速率:500mm/d管廊安全范围内是否有威胁管廊结构的行为无此类行为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6.6.1环境单指标评价方法当监测指标基准只存在单一控制值时,评价分数按下式计算:评价分数=(1-实际监测值/控制值)×100当监测指标控制基准存在累积值与变化速率的控制值时,评价分数按以下方法计算:分别按累积值与变化速率计算评价分数:累积值评价分数=(1-累积值实际监测值/累积值控制值)×100变化速率值评价分数=(1-变化速率实际监测值/变化速率控制值)×100随后取两者中的较小值作为该监测指标的评价分数。当监测指标控制基准存在上下限时,评价分数按以下方法计算:首先分别计算实际监测值与上限和下限的偏离度:上限偏离度=2×(上限-实际监测值)/(上限-下限)下限偏离度=2×(实际监测值-下限)/(上限-下限)随后取上下限偏离度中的较小值,评价分数按下式计算:评价分数=上下限偏离度较小值×100当评价分数小于0时取0。火灾监测项,当监测到火灾时评价分数为0,未出现时评价分数为100。安全范围内出现威胁管廊结构的行为时,分数为0,未出现时分数为100。6.6.2环境综合评价分数环境综合评价分数按下式计算:P=P——环境综合安全评价分数。Pi——第iWi——i——监测指标类别。其中各指标权重见下表: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2环境监测指标权重监测指标温度可燃气体浓度H2SCONH3氧气浓度管廊积水深度地下水位变化权重0.050.20.150.150.10.150.10.1其中火灾项与安全范围内危险行为项没有权重,当两项中任一项分数为0时,环境综合安全评价分数为0。6.6.3安全分级得到管廊环境综合安全评价分数后,按照下表对其安全等级进行划分: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3环境安全等级评判安全等级优良中差分数90-10080-9070-8070以下6.6.4预警方法得到管廊环境各指标评价分数及综合安全评价分数后,按下表条件发布预警: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4环境预警等级预警等级三级预警二级预警一级预警预警条件管线整体安全等级为中管线整体安全等级为差,但各监测指标均在控制基准以下有任一监测指标不满足控制基准

运行监测管理一般规定7.1.1管廊监测数据应及时上传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并按照本标准进行安全评价与分级。7.1.2监测历史数据应存储备份,以便对管廊事故、管廊全周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7.1.3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7.1.4可根据管廊廊体结构、管线及环境的安全评级状况,按照工程需求对管廊进行小修、中修及大修维护。7.1.5综合管廊应设置可靠的通信系统以进行监测数据传输、预警发布等活动。监测预警7.2.1廊体结构、管线及环境三个部分的监测预警独立进行,根据4.6、5.6及6.6节相应标准分级发布预警。7.2.2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包括应急管理7.3.1综合管廊应急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应急保障应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物资装备保障、资金保障及其他各项保障。7.3.2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火灾、地震、廊内天然气泄漏、廊内热力管道泄漏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及时处置。7.3.3险情灾情发生后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应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秩序恢复、损害评估。7.3.4后处置工作应按国家政策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事伤亡人员抚恤、补助或补偿事宜,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财产损失理赔工作。7.3.5事发单位要收集必要的物证、书证和痕迹,对事故现场进行照相、录像,绘制事故现场简图,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的起因、性质、损失、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饭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工作。数据存储与管理7.4.1所有原始监测数据须存入数据库。7.4.2监测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便于数据管理和分析。7.4.3应选用国际主流的数据库。7.4.4支持采集、传输和存储等设备的基础信息存储。7.4.5具备数据共享功能。7.4.6外网连接时宜配置硬件隔离装置、防火墙、网关等网络设备,并通过安全认证。7.4.7每月至少自动进行一次原始监测数据完全备份,每周自动进行一次增量备份。7.4.8原始监测数据至少保存5年并自动备份,删除时应反复确认并有详细记录。7.4.9传输数据需进行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7.4.10传输设备应具备双路供电的功能,设备关键组件具有热备份。7.4.11数据备份宜采用本地、异地双备份模式。7.4.12数据储存管理具有用户及其权限功能,能为不同等级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系统能进行用户的添加和删除、用户权限的赋予与修改。7.4.13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并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7.4.14运营管理单位和入廊管线单位应能共享安全运行、应急处置等关键信息。7.4.15综合管廊信息管理宜对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信息进行采集、整理、统计、分析和应用。7.4.16综合管廊技术档案宜实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7.4.17综合管廊技术档案管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CJJ/T158的有关规定。7.4.18综合管廊技术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设备台账;2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和入廊管线的竣工资料;3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数据、记录、应急处置及分析报告;4定期检测与监测、特殊检测与监测等报告;5其他有关入廊管线入廊要求的规划、设计资料等。7.4.19入廊管线的技术档案应在管线敷设、迁移、变更、废弃完成后3个月内,向运营管理单位归档。7.4.20电子技术档案管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和《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7的有关规定。7.4.21综合管廊数据应包含地理信息数据、管线数据、运行数据、维护数据等信息。7.4.122综合管廊宜建立运行数据库,运行数据库应具备扩展和异构数据兼容功能。运行数据库内容应完整、准确、规范,并应建立统一的命名规则、分类编码和标识编码体系。7.4.23综合管廊数据管理应建立有效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7.4.24视频监控数据存储时间不宜少于30d,其他数据应长期保存并备份。

附录(资料性)表1廊体结构自动监测及人工检测方法监测项目自动监测及人工检测方法结构裂缝宽度人工检测方法:使用位移计、表面裂缝计等自动监测方法:机器视觉测量仪支撑结构竖向位移全自动全站仪、机器视觉测量仪支撑结构水平位移人工检测方法:使用静力水准仪自动监测方法:全自动全站仪、机器视觉测量仪结构轮廓变形自动监测方法:红外激光测距仪、机器视觉测量仪、阵列位移计、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等管廊变形缝变形自动监测方法:红外激光测距仪、机器视觉测量仪混凝土有效抗压强度人工检测方法:现场取样实验室检测混凝土开裂深度人工检测方法:超声波检测法钢筋腐蚀厚度人工检测方法:半电池电位测量法表2管线自动监测及人工检测方法监测项目自动监测及人工检测方法管道外部锈蚀程度人工观察判断管道漏损自动化监测:分布式光纤振动监测法,压力梯度法,基于气体及温度的漏损监测法阀门状态人工观察判断管道变形自动化监测:全站仪测量、阵列位移计测量支架状态人工观察判断热力管道补偿器破损人工观察判断表3环境自动化监测方法及人工检测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规范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5127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燃气系统运行安全评价标准》GB/T50811《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规范》CJJ/T289-2018《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检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88《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207《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CJJ/T215《钢制管道及储罐腐蚀评价标准埋地钢质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ST/T0087《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北京市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规范》DB11/T1576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监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目次7826_WPSOffice_Level11总则 19739_WPSOffice_Level13基本规定 29342_WPSOffice_Level14廊体结构监测 878_WPSOffice_Level24.1一般规定 20199_WPSOffice_Level24.2监测项目 11505_WPSOffice_Level24.3测点布设 25313_WPSOffice_Level24.4监测频率 23701_WPSOffice_Level24.5监测控制基准 14819_WPSOffice_Level24.6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 11247_WPSOffice_Level15管线监测 15446_WPSOffice_Level25.1一般规定 2602_WPSOffice_Level25.3监测项目 19332_WPSOffice_Level25.4监测频率 20263_WPSOffice_Level25.5监测控制基准 21653_WPSOffice_Level25.6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 7415_WPSOffice_Level16环境监测 23741_WPSOffice_Level26.1一般规定 10713_WPSOffice_Level26.2监测项目 22448_WPSOffice_Level26.3测点布设 8023_WPSOffice_Level26.4监测频率 25297_WPSOffice_Level26.5监测控制基准 24388_WPSOffice_Level26.6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 4792_WPSOffice_Level17运行监测管理 17827_WPSOffice_Level27.1一般规定 11776_WPSOffice_Level27.2监测预警 30396_WPSOffice_Level27.3应急管理 18306_WPSOffice_Level27.4数据存储与管理

总则1.1使用科学的方法对综合管廊进行运行监测和管理,才能保障综合管廊的运营安全。本标准的制定,能够规范综合管廊的运行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效率,尽量避免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综合管廊运营期间的安全,以充分发挥综合管廊的服务功能,最大化其社会效益。1.3综合管廊安全事故危害大、风险高,具有突发性,需要采用自动化监控系统实行24h监测。人工巡检是对难以进行自动化监测的项目进行补充,同时也是对自动化监测结果的验证。1.4应保证监测数据的传输的有效性、可靠性和保密性。监控系统的接口、各种结构及协议符合国家、国际标准。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性能指标有:通信带宽、传输频率、吞吐量、丢包率、网络延迟和系统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5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涉及地下结构、附属配套设施、各类城市工程管线等多个行业,工作内容综合且比较复杂,运营管理单位应该具备相关专业能力与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业绩,运维管理单位应定期对维护作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并建立考核制度,维护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持有相应专业、工种的执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1.6综合管廊监测及预警记录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综合管廊运营过程中应做好各项记录,以备查阅,并按相关标准及规定进行归档。1.7综合管廊内入廊管线包含水、电、气、暖等多行业的管线,其运行、监测和安全管理除了应符合本标准外,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行业管线的规定。

基本规定3.1综合管廊主要包括廊体结构及廊内管线两大结构,同时管廊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存在许多危险因素(气体、温度、水等)威胁管廊结构与管线的安全,为保障综合管廊运营安全,必须同时对廊体结构、管线及环境进行监测。3.3综合管廊内作业属于地下有限空间作业,作业时空间受限、环境条件复杂、安全风险点多,为了保障作业安全和管廊运行安全,应对巡检、检测、维护、施工等各种作业进行全过程管控。必须对一切威胁管廊安全运行的重大风险进行管控,并禁止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不安全行为。3.5综合管廊监测前,应对传感器进行初始状态设置或零平衡处理;应对干扰信号进行来源检查,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运行维护期间的监测系统应继承施工期间监测的数据,并应进行对比分析与鉴别。3.7综合管廊测点布设应满足下列原则: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并应布置在变形或受力最大位置;测点的位置、数量应根据结构类型、设计要求、施工过程、监测项目及结构分析结果确定;测点的数量和布置范围应有冗余量,重要部位应增加测点;应利用结构的对称性,减少测点布置数量;应便于监测设备的安装、测读、维护和替代;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施工和正常使用;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应缩短信号的传输距离。3.8应使用检定、校准合格的仪器设备,且在有效期内,长期监测期间应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测及保养;监测设备应对其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应根据监测方法和监测功能的要求选择安装方式,安装方式应牢固,安装工艺及耐久性应符合监测期内的使用要求;安装完成后应及时现场标识并绘制监测设备布置图,存档备查。监测传感器宜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具有补偿功能的传感器;传感器应满足监测系统对量程、分辦率、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漂移、稳定性、供电方式及寿命等要求;实时监测时,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应满足监测要求,还宜考虑传感器的动态特性。3.9信号电缆、监测设备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的距离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相关要求;监测接收设备不宜设在强烈反射信号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金属网及无线电干扰源地带。

廊体结构监测一般规定4.1.1廊体结构监测是为保证廊体结构承载力及变形在运营阶段满足安全要求,监测结构位移变化能判断管廊结构变形与受力是否处于异常情况,结构物理破损与材料劣化直接反映管廊结构的承载力,因此廊体结构监测围绕这三方面进行。4.1.2廊体结构安全评价方法依据监测控制基准对监测结果进行安全评价,根据得到的安全评价等级对廊体结构本身进行预警。4.1.3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地下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管理由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负责。本条对管廊本体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对象进行了规定,包含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及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逃生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支吊架、防排水设施、检修通道及风道、管理用房、监控中心等构筑物。4.1.4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为确保综合管廊及其内部管线安全运行,管廊本体的安全稳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对本体的维护及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巡检,及时发现本体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如是否出现渗漏、开裂等;检测和监测,主要对本体结构的位移、沉降及性能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判断结构安全状况。4.1.5采用自动化监测代替人工检测能够实现管廊24h小时全周期监测,能够有效避免人工检测的失误,并能避免在地下密闭空间活动的风险。监测项目4.2.2围绕结构变形、结构破损及材料劣化三个方面,具体提出结构裂缝宽度、结构裂缝深度、支撑结构竖向位移、支撑结构水平位移、管廊变形缝变形、混凝土有效抗压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钢筋腐蚀厚度8个监测项目。测点布设4.3.1《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8.6.1条规定“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变形缝的最大间距应为30m”。结构监测测点布设的一般要求:测点应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且宜布置在监测参数值的最大位置;测点的位置、数量宜根据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及结构分析结果确定;测点的数量和布置范围应有冗余量,重要部位应增加测点;测点可利用结构的对称性,减少测点布置数量;测点宜便于监测设备的安装、测读、维护和替代;测点不应妨碍监测对象的施工和正常使用。综合以上要求,并参照《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规范》CJJ/T289-2018和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经验,对综合管廊进行变形监测时,规定了综合管廊结构变形监测测点基本布设要求和变形监测测点2个断面之间不大于30m的要求,具体的测点布设和详细要求在监测方案中制定。4.3.2参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2019第4.2.1及4.2.3条规定“综合管廊应设置安全控制区,安全控制区外边线距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15m,采用盾构法施工的综合管廊安全控制区外边线距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50m”。4.3.3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等作业活动会对综合管廊周围岩土体、地下水位等产生影响或直接破坏管廊本体结构,进而影响结构安全稳定。监测频率4.4.1参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2019第4.4.3条规定。4.4.6当管廊出现预警时,说明此时结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应适当增加人工巡检频率以排查安全隐患。4.4.7在安全控制区内从事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作业等可能影响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限制行为时,管廊结构可能会遭受影响,应增加监测频率对管廊安全进行严格把控。监测控制基准4.5.1参照《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规范》CJJ/T289-2018,综合管廊结构检测与监测报警值按本标准要求进行控制。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4.6.1实际监测值越接近控制值说明管廊所处条件越危险,本标准安全评价方法基于这一原则设计了安全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当监测指标存在速率与累计值时,以两者的分数最小值作为该监测指标的安全评价分数;当监测指标控制值存在上下限时,以越接近中间值安全评价分数越高设计计算方法。4.6.2廊体结构综合评价分数通过赋予各监测指标权重,将相应权重与安全评价分数相乘并累计而得。其中结构裂缝、结构轮廓变形与混凝土有效抗压强度直接反映了廊体结构的受力状态及承载能力,故赋予较高权重值,其余指标由于重要性难以对比故赋予同等权重值。

管线监测一般规定5.1.3管线类别、运输物质不同,出现安全事故的类型也会不同,应根据各类管线的特点,参考相应规范来确定对于监测项目监测项目5.2.1管线通用监测项目指对于所有管线都适用的监测项目,对于液、气运输管线,管道外部锈蚀、管道漏损、阀门状态、管道变形及支架状态都是控制管线安全状态的重要指标。5.2.2对于热力管道,其热力补偿器是用于补偿供热管道被加热引起的受热伸长量,从而减弱或消除因热胀冷缩力所产生的应力,根据《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第4.7节规定应把热力补偿器破损情况作为热力管道的监测指标。监测频率5.4.1监测频率参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2019。5.4.4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等作业活动会对综合管廊周围岩土体、地下水位等产生影响或直接破坏管廊本体结构,进而影响结构安全稳定。监测控制基准5.5.1管线监测控制基准分别参考《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检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207及《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88。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5.6.2管线综合评价分数通过赋予各监测指标权重,将相应权重与安全评价分数相乘并累计而得。管道漏损对于综合管廊整体危害巨大,故赋予最高权重。对国内外管线事故进行调研分析,超过50%的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事故都是由于管道腐蚀引起,故将管道外部锈蚀这一监测指标赋予较高权重。5.6.3管线整体评价分数通过赋予各管线一定权重,将各类管线安全评价分数与对于权重相乘并累计而得。其中天然气管线用于运输易燃易爆气体,发生意外对综合管廊的危害性最大,故对其安全评价分数赋予最高权重;热力管线与排水管线发生意外易引起其他管线的连锁反应,也对其安全评价分数赋予较高权重。5.6.5管线发生易引起连锁反应,为了保障管线整体安全,故有任一类管线安全等级为差时都发布一级预警。环境监测一般规定6.1.1环境监测的外部环境监测从综合管廊的致灾因子角度去监测,保证各威胁综合管廊的外部因素在控制范围内;内部环境监测从综合管廊本身安全性角度去监测,保证管廊的内部因素在控制范围内。监测项目6.2.1测点布设6.3.1通风口处为有毒气体积累点,监测该点可有效控制综合管廊整体有毒气体浓度;在管线阀门处设置监测点可有效监测管线是否发生渗漏现象;可燃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故经常聚集在舱室顶部,故应在舱室顶部设置监测点。H2S、CH4气体探测器应设置在管廊内人员出入口和通风口处。6.3.2天然气体对温度敏感性较大,故应加密含天然气管线舱室的温度监测点。监测频率6.4.1为了实现实时监测和避免人工监测的危险性,气体、水位及火灾监测应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适当提高人工监测频率和现场巡视频率: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监测数据异常或变化速率较大、加快: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影响工程安全;地表、建(构)筑物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管廊断面变化部位、施工中产生受力转换部位;工程险情或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邻近工程施工、超载、震动等周边环境条件较大改变;出现其他影响地下管廊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监测值达到二级及以上预警应进行实时跟踪监测。监测控制基准6.5.1各类气体浓度控制基准参考《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51274-2017、《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CJJT215—2014及《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安全评价方法及分级6.6.1实际监测值越接近控制值说明管廊所处条件越危险,本标准安全评价方法基于这一原则设计了安全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当监测指标存在速率与累计值时,以两者的分数最小值作为该监测指标的安全评价分数;当监测指标控制值存在上下限时,以越接近中间值安全评价分数越高设计计算方法。6.6.2环境整体评价分数通过赋予各管线一定权重,将各类管线安全评价分数与对于权重相乘并累计而得。为了突出火灾的危险性,当出现火灾时环境整体分数为0。6.6.4由于环境监测中各项指标对管廊本身或管廊内活动人员的威胁都较大,故有任一监测指标不满足控制基准时都发布一级预警。

运行监测管理一般规定7.1.1综合管廊统一管理平台应对监控与报警系统各组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并应具有数据通信、信息采集和综合处理功能;应与各专业管线配套监控系统联通;应与各专业管线单位相关监控平台联通;宜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联通或预留通信接口;应具有可靠性、容错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7.1.2综合管廊监测及预警记录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综合管廊运营过程中应做好各项记录,以备查阅,并按相关标准及规定进行归档。7.1.4为保障综合管廊的安全稳定运行,应定期掌握综合管廊廊体结构、入廊管线及环境的安全状态,根据检测结果对综合管廊整体技术状态作出综合评价,为日常维护、大中修和更新改造提供数据支撑。7.1.5综合管廊通信系统应设置固定式通信系统,电话应与监控中心接通,信号应与通信网络联通。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或每一防火分区内应设置通信点;不分防火分区的舱室,通信点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00m。固定式电话与消防专用电话合用时,应采用独立通信系统。除天然气管道舱,其他舱室内宜设置用于对讲通话的无线信号覆盖系统。监测预警7.2.1按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灾害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用红色、橙色和黄色标示。黄色预警表示可能发生灾害,需要加强监测;橙色预警表示可能发生灾害,需要做好应急响应准备;红色预警表示极易发生灾害,需要立即进行应急响应。7.2.2预警信息的发布途径包括:电话、手机短信息或APP、电脑客户端、电子显示屏、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