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考略_第1页
云南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考略_第2页
云南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考略_第3页
云南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考略_第4页
云南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考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云南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考略道坚内容提要:古代佛寺藏书与我国古代官家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并称为四大藏书系统,而后三家藏书系统皆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只有古代佛寺藏书才是唯一全面向社会开放的藏书系统。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汇集与考察,研究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宾川县境内鸡足山古代佛寺藏书情况,说明古代佛寺藏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关键词:云南鸡足山佛寺藏书《鸡足山志》作者道坚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前言佛教的特质在于启迪人生智慧,匡正世道人心,乃至使生命界得到涅槃的升华.中国佛教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因而中国古代佛寺具有明显的文化教育特征——包括佛教的社会教育、佛教专科教育等。佛门为教育之所需,广泛收藏各类图书资料,使之拥有较为庞大的藏经楼建筑体系,用以贮藏内(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外(社会各类科学)坟典。因而寺院藏书之丰富,与中国的官家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藏书系统。[1]参见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初探》,载《佛学研究》第七期,页348,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一九九八年。[1]参见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初探》,载《佛学研究》第七期,页348,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一九九八年。一是佛教信仰的功德思想,即对佛经的传播、读写、收藏等均有莫大的功德,也是佛教修持福慧的重要法门之一。二是对法(达摩)的崇敬,即称佛法为三宝之法宝,对于佛经的敬仰、爱护、传习,也是佛弟子的必修功课。三是佛教重视教育的特质,佛教以智慧(般若)的启迪为特胜,对于智慧的实现,法宝被称为文字般若,即文字也是真理的载体,从而得到佛弟子的重视。四是中国固有的深厚人文环境,即中国文化对于典籍的重视与收藏,客观上对佛教藏书提供了优厚的人文环境。一、早期鸡足山佛教云南大理在汉代始纳入中国版图,时为益州郡地,唐代中叶,南诏蒙氏自立为南诏国,五代后晋时,段氏继蒙氏之后建大理国,二者均建都大理。元代忽必烈攻破云南,建云南省,置大理府。据文献记载,佛教于唐初即传入大理,其寺院林立,有“妙香佛国"之称.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云: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2][2]郭松年《大理行记》。可以想见当时大理佛教之盛况。开元年间(713—741),使臣张建成将汉传佛教传入云南,大理佛教已形成印土、汉地、藏地传入的格局,[2]参见侯冲《〈元代云南汉地佛教重考〉——兼驳“禅密兴替”说》,载《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并相互影响,与当地传统“本主信仰”融合,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阿吒力教"。[3]侯冲《云南阿吒力教辩识》,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四期。时南诏王室敬信佛法,避位为僧的帝王就有七位,[4]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载:“段氏据云南三百五十年,僭二十四位中,有禅位为僧者七,曰文经,曰秉义,曰存德,曰保定,曰文定,曰宣仁,曰正康,第六代昭明王述有《传灯录》续其云南之禅,证云后周释。”[2]参见侯冲《〈元代云南汉地佛教重考〉——兼驳“禅密兴替”说》,载《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3]侯冲《云南阿吒力教辩识》,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四期。[4]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载:“段氏据云南三百五十年,僭二十四位中,有禅位为僧者七,曰文经,曰秉义,曰存德,曰保定,曰文定,曰宣仁,曰正康,第六代昭明王述有《传灯录》续其云南之禅,证云后周释。”《滇释纪》,凡四卷,清代圆鼎和空编。内容系集录有关云南僧俗之传记,计有法源编、应化编、隋释编、唐释编、后晋释编、后周释编、宋释编、元释编、明释编、清释编、杂科编、补遗编等十二编,总计二五三人传,为云南僧传中最详备者。收载于《云南丛书》子部卷二十九。[5]世隆,南诏劝丰祐后的帝王名,建极是其年号。[6]见郭松年《大理行记》。[7]参见李孝友《浅谈云南的佛教典籍》,载《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一期。鸡足山又名青巅峰,明《一统志》称之九曲山,峰峦起伏,如莲之九盘,故又称九重岩山。明翰林李元阳《鸡足山游记》谓,叶榆水之东八十里,有一山耸出,平顶向南,余三方各有山一支,如顶上之三足,故称鸡足山。山半华首门,相传为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在此守护佛衣以待弥勒,因之鸡足山被尊为迦叶道场,为云南佛教的中心。三国时鸡足山建有小庵,唐代扩建,在明清时佛教最为鼎盛。[8][8]参见《佛光大辞典》鸡足山条。范承勋《鸡足山志》[9]《鸡足山志》,据1988年翻印注释本,题名《云南鸡足山志》,下略称《志》。载,初有僧小澄者,与二僧结庵于此山,并于大理乞食弘化,[9]《鸡足山志》,据1988年翻印注释本,题名《云南鸡足山志》,下略称《志》。[10]小澄,《志》又称唐古和尚,其引自《曹溪一滴》。在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亦云:“小澄尊者,又曰华严古和尚,未识何许人。时与二僧在鸡足同住一庵,后澄往大理乞食……后还旧庵,问食二僧,僧曰:‘汝在城乞食许久,不裹粮来,反欲食耶?”观此二僧,止于庵所修静,而小澄则以乞食行化大理,类印度僧也。《滇释纪》卷一载,有杨波远大士,唐永徽间(650-655)“常骑三角青牛,逍遥以游”,“后游苍洱间,偶遇迦叶,波于三阳峰下,为设一供,陈石作案,石长丈余,阔六尺……石今犹存”.[11]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页2至页3。[11]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页2至页3。宋僧名慈济,“常在洱海东北,有危石悬立峻壁,下临深渊,师日拜佛其上,功行精严,屡有感应,至今呼为礼拜石,足迹犹存”。[13]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第十五页。《滇释纪》称慈济是大理人,而《志》则说其[13]清释圆鼎《滇释纪》卷一,第十五页。《滇释纪》称慈济是大理人,而《志》则说其“不知何许人也”,并说“济后立化于石”,见《志》卷六《人物》中引《滇志》所载。元僧源空,“威楚人,三岁能诵佛号,入微溪山为僧,常游螺髻山,有虎伏岩下,后入九重岩”,[14]《志》卷六《人物》,引自《曹溪一滴》。此应为习净业者.有僧普通,“赵州人,幼入鸡足山出家,遍历讲席”,[14]《志》卷六《人物》,引自《曹溪一滴》。[15]《志》卷六《人物》,引自《曹溪一滴》。另在《滇释纪》卷一有《德存普通禅师》。来自河南的本源,至正年间(1341—1368)在大龙潭上开罗汉寺。[16]见《志》卷六《人物》。亦引自《曹溪一滴》。据《志》载,明以前鸡足山所建寺庵为数不少,如天柱山四观峰的古代方塔遗迹;迦叶殿“原名袈裟殿……此寺创始先朝,年代莫考,古碑碣有云:周昭王五年丙辰,牟尼佛出世,其脱衣正在此处,故名袈裟殿,唐天宝时(742-756)供刻像于此”;石钟寺“创自唐时”;圣峰寺“按此寺址为明歌坪者,净月初建寺时掘土得碑,上云迦叶入定时,八明王歌咏颂佛于此地,古称为明歌坪云";传衣寺即古圆信庵,接待寺即古福禄寺,均“创建自先朝,年代莫考";隆祥寺“古名白井庵”.[16]见《志》卷六《人物》。亦引自《曹溪一滴》。[17]见《志》卷四《寺院上》。明以前鸡足山佛教已然兴盛,但佛寺藏书已少有发现。经过考察证明,造成明以前佛寺藏书湮灭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明政府对大理文献的破坏。朱元璋在平定中原后,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率大军远征云南。明洪武十五年(1382)灭大理,明政府便“定租赋,筑城隍,兴学校,立卫堡,瘗战骨,广屯田,抚军储蓄,创设诸司衙门"。[18]参见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页103,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在另一方面,明政府则采取文化灭绝政策,大力扼制、消灭大理地区的白族文化,竟将“在官之典册,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烬”.[19]《滇系·典故·沐英传》。致“[18]参见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页103,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19]《滇系·典故·沐英传》。[20]李仙根之《鸡足山藏经记》,载《志》卷九《艺文中》之《明碑记》。二是干燥多风气候易引发火灾,致使佛寺屡遭回禄。大理地区每年冬季有数月干燥多风季节,最易遭受火灾,这也是古文献毁灭的另一原因,从《志》中记载鸡足山佛寺屡遭回禄这一点足以证明.二、鸡足山明清藏书(一)、鸡足山明清请藏录元季以来,临济禅僧纷至沓来,结茅参禅,弘法阐教,鸡足山佛教为之大兴。从嘉靖起,朝廷提倡佛教,颁赐藏经于名山大川,仅鸡足山就有四寺获此殊荣,传衣等寺则自行募化,各购得藏经一部。[21]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之《藏经之遍布及僧徒撰述第七》云: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慑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而实相成焉。然前此藏经,率皆梵(竹+夹),印造不易,请施尤难,宇内丛林,有藏经者十不得一,遐陬僻壤,更终年莫睹一经矣.迨运会既开,流风遂扇,宫廷既有全藏之颁,林下复有方册之刻,赍经之使,不绝于途,名山之藏,灿然大备。今可考见者,鸡山一隅,即有藏经十部,各建专室,特设知藏,所贮与书院藏书埒,或且过之,与尊经阁之常拥虚名,藉培风水者,尤不可同日语,则当时佛教之盛,非偶然也.[22]这里陈垣指出佛教在明季受到朝野的推崇,除了官家雕藏,尚有民间的“方册之刻”,寺院请藏之风盛行,朝廷颁藏之使不绝于途。他对鸡足山藏经的考查甚为详尽,且对佛教藏书的评价极高,所谓“所贮书与书院藏书埒,或且过之,与尊经阁之常拥虚名,藉培风水者,尤不可同日语”,可见佛寺藏书对佛教和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仙根《鸡足山藏经记》载鸡足山的请藏因缘道:古者天子诸侯,祭望山岳,以其能兴云雨,济化育,厥功茂也,而当世所称四名山不与焉。然而天下士庶,无愚智贤不肖,奔趋瞻慕,仿佛灵迹为奇,特转相告语,有恨不及见者,岂真佛法弘妙感服,固如是乎?昔大友氏四十余年,导引无边及其末,以正法眼藏,独付摩诃迦叶,入鸡足山以定,阿难尊者以宝香貌之,至于今弗替,然则鸡足山当首四山而又不与何也?曰远也.自须弥山王分枝擘脉,偏四天下,崇峰邃谷,莫知纪极,以其远也,祭望缺焉,即鸡足为宗旨,渊源尤或遗之,况夫人七尺之躯,百年之寄,道叶深厚,而踪迹隐约,名限疆域者岂少耶?是山有八大刹,有赐藏四,兵燹迭罹,半付劫灰。僧慧辉为破山老人四世孙,住持迦叶殿,睹其厄运焉.爰走姑苏,苦募四寒暑,遂得正藏……并诸佛像庄严以归.[23][23]见《志》卷九《艺文》。鸡足山远离中原,早期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视,当其传为迦叶道场后,情形为之一变,则一山八大刹中有四寺获朝廷赐藏。几经兵祸,使赐藏“半付劫灰”,则私募藏经以继之。下面简略考察鸡足山藏经分布情况。1、华严寺藏经.《志》卷四《寺院上》载:“华严寺在鸡足中峰之中,嘉靖间僧真圆建庵,后黔国公张、郭二总管扩为寺,内有沐公祠。万历十四年(1586)颁赐藏经,四十二年(1614)灾。僧海川募张举、郭子荣重建,丽江土知府木增建藏经阁,名曰华严阁,永历十二年(1658)正月复灾。”请藏者为妙峰大师,《志》卷六云:“妙峰,燕京人,万历己丑(1589)赍藏入山,贮华严寺.”万历十四年颁藏,万历己丑年(万历十七年)至鸡足山,运送三载到山.同妙峰请藏者,《志》载有本安、如满二人,“本安,号无心,万历己丑,慈宫颁藏鸡山,赐紫衣,与妙峰同赍到山,奉藏华严(寺)”,如满“号月轮,请藏来山,两赐紫衣圆顶,与妙峰同赍藏回山,至修华严寺”。《志》卷八有《万历十四年九月初一日谕华严寺敕》,载“兹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此即《永乐北藏》,为《永乐南藏》之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明正统五年(1440)完成.全藏636函,1621部,6361卷。后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续刻各宗著述41函410卷,并入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种经卷和目录,计15函153卷。此藏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灾而不失,又建“华严阁”贮之,于永历十二年(1658,即清顺治十五年)复毁。在《徐霞客游记》中载:“(华严寺)月轮以讲演名,万历初,圣母赐藏,后遭回禄。”这部藏经最终毁于火灾。[24][24]《徐霞客游记》,第529页,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2、放光寺藏经.《志》卷四载:“放光寺在琼楼山下,倚壁参天,面山横案,适当鸡山之胸臆。嘉靖二十五年(1536)僧圆惺同李元阳创建。万历三年(1575)灾,圆惺复建.二十六年(1598)敕颁藏经,有藏经阁,名御藏阁。崇祯间洱海道何闳中、乡绅曾高捷重修。”这次朝廷派出“御马监、左监丞高登”赍诣并奉送藏经到山.[25][25]见《志》卷八《艺文上》。徐霞客对放光寺的藏经也有记载,其“更建毗卢阁,阁成而神庙赐藏”,[26]《徐霞客游记》,第530页,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并曾在寺中“录其藏经圣谕”。[27][26]《徐霞客游记》,第530页,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27]《徐霞客游记》,第536页,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圆省者,甘州人,年十六出家,初栖伏牛山,后历五台、峨嵋。嘉靖间来滇至鸡足,睹华首幽胜,思建寺憩止,亦与李中溪相值,机缘契合,遂为兴筑,今放光寺是也。圆省居山三十余年,德馨远邑,时神宗颁藏,赐敕供奉。[28][28]《高僧传合集》,9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圆省即圆惺。《志》载藏经楼名“御藏阁”,而《徐霞客游记》称之为“毗卢阁”,可能是复建后更名之故。据李孝友考证此藏经亦为《永乐北藏》,同华严寺“这两部《北藏》一部是各色锦缎梵策装帧,一部是普通黄色纸梵策装帧,前者现存五百零八册,后者一千六百一十册。”[29][29]李孝友《浅谈云南的佛教典籍》,载《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一期,第73页。3、大觉寺藏经。《志》卷四载:大觉寺在紫云山前,万寿庵上.万历初寂光寺僧儒全建一小庵,十七年(1589)楚僧本安、吴僧福登,赍慈圣太后懿旨,颁藏经至山。三十年(1602)僧可全拓大为寺,于殿前建二观楼,以贮藏经.[30][30]《志》卷四。楼名二观,“取《道德经》有欲无欲之义。"这一次朝廷捐内帑银,“造佛藏尊经二十余部,散施各省名山寺院",并派太监陈相传护送藏典,此福登、本安也不是等闲之辈,为“敕赐芦芽山护国永慈寺禅僧"。此散施各省的二十余部藏经,与万历十四年赐华严寺藏经同一时间段,应是《永乐北藏》。4、悉檀寺藏经二部.《志》卷四载:悉檀寺在满月山下,大龙潭上,后枕石鼓峰。万历四十五年(1617),土知府木增延僧释禅建.天启四年(1624),敕颁藏经,赐额“祝国悉檀禅寺"。崇祯二年(1629),建法云阁贮之.四年(1631)其子木懿,重加丹垩,宏丽精整,遂为一山之冠。[31][31]同上。《志》卷八《天启四年七月初六日谕悉檀寺敕》云:兹者朕嘉善道可依,念传布之未广,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32][32]《志》卷八。此赐藏六百七十八函,为《永乐北藏》。此受赐藏经者为释禅大师,如《敕文》中说:“命僧释禅,虔恭护持,奉请藏经,该部议覆,特允颁赐尔等。"[33][33]同上。到了天启十四年(1641),僧道源“往朝普陀,又请嘉兴府《藏经》一部,贮大殿中。”于是悉檀寺贮《藏经》二部.次往浙江请藏者道源即弘辩,为徐霞客游侣。所请方册藏经即《嘉兴藏》,又名《径山藏》.《志》卷十有徐霞客《赠鸡足僧弘辩请藏浙中,因游天台》诗句:亲依智者坐天台,为请琅函杖锡来,归梦夜县云磬寺,征帆朝背雨花台.三车独向林中演,八部同瞻海上回,天乐几曾闻讲席,青莲应自舌端天。[34][34]《志》卷十。方册藏经贮于鸡山,此为第一部。5、传衣寺藏经。《志》载传衣寺在凤凰山下,背倚万松山岗。为“嘉靖(1522-1566)初年僧性玄同李元阳建,隆庆年(1567-1572)灾,万历三十四年(1606)僧寂观重修”,并“建锦云楼于殿右,以贮藏经".阮尚宾《传衣寺记》载:此传衣所为取乎,第传衣故。圆信庵大机上人所创,嘉靖间,中溪先生与宾川朱守山游,秣马于此,夜复对榻,谭大机一达宗旨,且与其徒印光戒律并严,二公重之,遂捐金复创招提,前起高阁,题曰天下第一名山……法界上人,名曰寂观,印光之徒也。往承衣钵,栖迹兹山,戒律一如其师,尤多证入,曾建藏经楼贮经。盖行僧乎,又举高僧所庵名真澄者为上首,余殊礼致之。方议春秋开讲,居无何,忽有回禄之变,时万历辛丑(1601)元日也.[35][35]见《志》卷九《艺文中》。可见请藏者为寂观大师,此《藏经》收藏于“锦云楼",不明版本,仅知道于万历辛丑(1601)年毁于火灾。6、寂光寺藏经。寂光寺在锦霞山下,背倚旃檀林,为花椒庵旧址。嘉靖间僧本帖建寺,万历间僧儒全重修,天启间儒能再修,“于殿右建九年楼,供奉藏经”。《志》卷六《人物》载:如堂,寂光寺僧,年十五诣千佛阁出家,栖金龙庵六载。因山无藏经,入都叩请罗近溪[36]罗近溪,明代进士,曾任云南学宪,到过鸡足山。[36]罗近溪,明代进士,曾任云南学宪,到过鸡足山。[37]《志》卷六。7、石钟寺藏经。石钟寺在仙鹤山下,背枕狮子林望台,面向钵盂山。《志》称“寺创自唐时,明永乐正统间(1436—1449)敕赐大少林寺了通、了晓重建”。僧了积于万历年间建石钟阁,其徒周辉、洪舒“增大规模,以贮藏经”,顺治戊戌(1658,即明永历十二年)毁于兵火。康熙壬寅(1722),僧洪舒复建。8、迦叶殿藏经。迦叶殿原名袈裟殿,在插屏山麓.嘉靖三十一年(1552),僧圆庆募邓川土官阿子贤建寺,万历四十年(1612)阿岑增修,顺治丁酉(1657)建天咫楼于殿前.《志》载“天咫楼在迦叶殿前,顺治丁酉修建,上贮藏经,中奉万佛塔,最为庄严。其楼三层,而地形又最高,故名‘天咫’。康熙三十年(1691)灾,三十一年僧慧文重建,楼仅二层,巡抚王继文题额”。《滇系·艺文五》载康熙间李仙根《迦叶殿藏经记》云:是山八大刹,有赐藏者四,兵燹迭罹,半付劫灰。僧慧辉为破山老人四世孙,住持迦叶殿,睹其厄运焉.爰走姑苏,苦募四寒暑,遂得《正藏》三百三十函,为卷六千七百六十,贮以十四箱,并请佛像庄严以归,而远乞记于余.[38][38]《滇系·艺文五》。从函数来看,慧辉所请的应是《嘉兴藏》。《嘉兴藏》全部三百四十三函,此仅三百三十函,可能后十三函尚未刻成。9、四观峰罗城内藏经。除八大刹藏经外,据《志》四载,四观峰顶罗城内的佛殿后,亦有藏经阁,为鸡足名僧广称阅藏之所。《志》卷八大错和尚《天柱山四观峰记》云:“……至四观峰,峰有罗城,城内前为金殿,殿后又有佛殿,旁有两廊,颇宏敞,后有阁。”此阁即佛殿后的藏经阁。罗城的藏经属何种类型,是何人所请,皆不得而知,仅知广称大师曾阅过此藏经(可能是闭关阅藏).另有鸡足山金顶寺,在顺治甲午年(1645)合山耆宿同僧自玉重修,并“废阿难殿为藏经阁”,此藏经阁是否有藏经收藏,已不可考。10、祝圣寺藏经。祝圣寺在钵盂峰下,古名钵盂庵、迎祥寺,自嘉庆后已无人居住,其“山形丰隆圆起,正当两涧之间,周环观之,宛然钵盂当胸也"。光绪三十年(1904),虚云老和尚来鸡足山,“于山中觅得一破院,名钵盂庵,居之。虽住无房屋,餐无宿粮,然十方四众来者,皆礼接之",经老和尚苦心经营,钵盂庵遂成一大丛林.[39]见《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第59—60页。台湾修云禅院,1997年二月。[39]见《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第59—60页。台湾修云禅院,1997年二月。予留京师,商诸护法,以自清朝开国以来,于云南地方未有颁发龙藏,似应奏请颁藏经全部,法惠遐陬.旋由肃亲王发起,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曰:为请旨事,据僧录司掌印僧人法安禀明,云南省大理府宾川县鸡足山钵盂峰迎祥寺住持僧人虚云呈称,本寺系为名山古刹道场,缺少藏经,愿欲请颁龙藏一份,永远供奉.查此山寺,即迦叶尊者胜会,其寺实属古刹,请颁龙藏,为崇佛法.经民政部尚书肃,柏林寺住持澄海,龙兴寺住持道兴等,加结前来,谨据情奏请,强蒙谕允,应由臣衙门传知僧录司,转饬办理,为此谨奏,请旨.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六日准奏,硃批奉旨依议钦此。[40][40]见《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第66页。台湾修云禅院,1997年二月。朝廷接到要求请藏的奏章,一月后给予答复: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奉上谕,云南鸡足山钵盂峰迎祥寺加赠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銮驾全副。钦命方丈,御赐紫衣钵具,钦赐玉印,锡杖如意.封赐住持虚云,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奉旨回山传戒,护国佑民。内务府大臣传知虚云,谨领各件回山,永镇山门,善为布教,地方官员,一体虔奉,加意保护,毋得轻亵,此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日给[41][41]见《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第66—67页。台湾修云禅院,1997年二月。此次进京收获最为丰富,除得一部御赐《龙藏》外,又敕赐钵盂峰迎祥寺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并赐“全副銮驾”。虚云老和尚被“钦命方丈,御赐紫衣、钵具,钦赐玉印、锡杖、如意”,还封他为“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奉旨回山传戒"以护国佑民。《龙藏》等物先由京运到厦门,再经南洋辗转运回,历经三年的路途劳苦。[42]见《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第67[42]见《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第67—71页。台湾修云禅院,1997年二月。附:云南鸡足山请藏简表:寺院名称藏经类别性质时间藏书地点请藏人附注华严寺《北藏》朝廷赐藏1586年华严阁妙峰等人万历四十二年永历十二年两次灾放光寺《北藏》朝廷赐藏1598年御藏阁圆省由御马监左监丞高登赍诣奉送大觉寺《北藏》朝廷赐藏1589年二观楼本安等人悉檀寺《万历藏》?朝廷赐藏1624年法去阁释禅同上《嘉兴藏》募请1641年大殿中道源传衣寺募请1606年锦云楼寂观1601年火灾寂光寺募请天启年间九年楼如堂石钟寺募请石钟阁周辉毁于兵灾迦叶殿《嘉兴藏》募请天咫楼慧辉1691年灾金顶寺1645年藏经阁自玉?有无藏经不可考四观峰罗城藏经阁广称阁藏处祝圣寺《龙藏》朝廷赐藏1906年藏经楼虚云朝廷所赐富丽空前(二)、其他文献鸡足山除藏经的庋藏外,尚有大量文献可考.一是鸡足山私人撰述或鸡足山刻印的文献,一是修撰《鸡足山志》参考文献等.今略述如下:1、鸡足山古代私人撰述.儒全字本无,即释禅大师,昆明人,俗姓张。十九岁礼通海秀山妙空祝发,禀具于大方和尚,得法于所庵大师,后栖鸡足,研穷经藏二十余年,“与所庵同注《肇论》”。万历丁巳(1617),丽江土知府木增题建悉檀寺,“延之开山,并奏请藏经”。光宗特旨颁藏,授秩僧录左善世,兼赐紫衣。所著有《楞严忏法》、《风响集》、《因明论随解标释》及《老子玄览》、《禅宗颂古》及诗文偈颂若干卷。[43][43]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之《藏经之遍布及僧徒撰述第七》,24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在《徐霞客游记》中载,悉檀寺的弘辩、安仁二师“出其师所著书见示,《禅宗赞颂》、《老子玄览》、《碧云山房稿》.弘辩更以纸贴墨刻,本公所勒相畀。”[44]《徐霞客游记》,第531页,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44]《徐霞客游记》,第531页,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真语,《志》卷六载:师初不识文字,日夜礼《华严》不断,经六七载,顿开慧性,诵《华严》如夙记……著有《观无量寿佛经注》(《新续高僧传》之《明洱海般若沙门释真语传》作《观世音经注》),国母遣妙峰赍藏入山,赐师紫衣。[45][45]《志》卷六。广慧号野愚,《志》载“行脚江南数十年,归来著有《颂古百则》、《沤花集》一卷行世”,《新续高僧传》载他“题咏颇富”。[46][46]《高僧传合集》,9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尽玄号如如,《志》载他“著有《三教直指》、《金刚定衡》、《性学正宗》等书,拈花寺乃师始创也”。周理,即彻庸禅师,云南杜氏,《志》称其“得法天童密云和尚,归鸡山妙峰开堂,海众云集,以棒喝传宗。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焰,实从师始”,有《谷响集》、《曹溪一滴》及《语录》等著作传世。[47][47]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之《藏经之遍布及僧徒撰述第七》,24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读彻,字见晓,世称苍雪法师,云南呈贡赵氏子。《志》称其“著述甚富,海内宗之”。“童年随父舍身昆明妙湛,复游鸡足,为寂光水月侍者。讲诵之余,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书有《遗戒十章》……《法华珠髻》,并同丽府木公参补《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在藏,闻所传诗文,散佚颇多,有《南来堂集》,刊入《云南丛书》中"。[48][48]《高僧传合集》,9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普荷号担当,《志》载其为“晋宁州儒士,俗姓唐,字大来,以明经选不赴,弃家遍游,归而出俗,参水目山无住和尚,往来鸡足点苍间.师喜书画,索者盈门.……所著有《修圆》、《橛庵》二集和《拈花颂》百韵行于世”。大错和尚,“丹徒钱邦芑也,明季官云南巡抚,品节学问,冠绝流辈……乃削发改僧服,自号大错,往来滇黔。晚至衡岳死,即塔焉."《鸡足山志》为徐霞客创稿,简略未刊。大错大有增补,为滇中山志善本。所著《蕉书》及《诗文集》皆散佚,剑川赵联元搜辑,编为《遗稿》四卷,其《咏梅柳诗》,旧有传本,已刊入《云南丛书》。[49][49]《高僧传合集》,9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知空学蕴,有清通来等编《知空蕴禅师语录》二卷在《嘉续藏》.[50][50]《嘉兴藏》诸宗部,经号嘉续400,三十七卷761页。还源宗本,俗名曾高捷,工诗文书画,《滇释纪》卷三有云:“德曙,字敬止,太和孙氏,世业儒,工吟咏,年近知命,乃礼云峰心安和尚祝发。精修净土,著有《诗文偈颂》并《和宗本山居百韵》。”说明宗本尚有《山居百韵》行世。读体号见月,《志》称“滇楚许氏子,投寂光寺量如法师雉发,后历海内,遍参知识,无不印可。受戒嗣法于金陵三味和尚,主持保华,戒律精严,嗣法六十余人,戒子万计.集有《三坛正范》、《指作二持》行世”。寂定字自如,别号铁牛,姓张,剑川人。《新续高僧传》卷四称其“明天启间随南礼科给事中,杨栋朝之任金陵,习见俗荣,颇怀厌恶,思舍去之,恐不得,遂乃解衣履置之……明崇祯辛巳归滇住鸡足山,弘数法席,名振一时,乃建断际庵居之……宗律湛深,尤精教义。书兼行草,有阁帖遗意,鸡山犹存墨迹。所著《语录》、《诗文》十卷未梓"。[51][51]《清云南鸡足山断际庵沙门释寂定传》,载《高僧传合集》,9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鸡足山也有白衣的撰述,如隐士杨黻,《志》载为“永乐年间太和人,号存诚,隐居不仕,孝友好施……后入鸡山栖罗汉壁岩间二十余年,年八十归家卒……所著有《桂楼集》、《篆隶宗源》”。《鸡足山志补》卷二中,有玄珠之诗卷,“尊胜塔院藏释玄珠自书《诗卷》鸡足山一首,有‘西巡圣主曾贻敕,南诏蛮王未敢封’之句”。玄珠号仙陀,“霞客禅侣”。[52][52]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46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鸡足山也有自行刊刻文献,如《志补》卷二“固原弟子五尚礼,率男广禄,原籍陕西西凉固原卫群门所张城人氏.自丁亥岁躬随国主临滇,发心清崇三宝,修严各山寺院,刊印释道经忏二藏,施送十方"。在《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八云:“《华严忏》独后出,其制之者曰唐一行,其藏之者曰鸡足山,其尊信而流通之者,今丽江郡守木君也。”[53]《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八。[53]《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牧斋初学集》卷第二十八。2、《鸡足山志》中所见文献鸡足即为佛教名山,于此修学佛典者,代不乏人。如《鸡足山志》载,有德住和尚,于嘉靖辛亥年在圣峰寺出家,“依蔡关主究心宗学",此所究之心宗学,即禅宗典籍;真语师初不通文字,日夜礼《华严》不断,经六七载,顿开慧性;如唐师结茅于罗汉壁岩下,日礼《法华》;万历年间有僧白云,在石漏之境“结芦岩畔礼诵《华严》”;本怀禅师在箭括泉书写《华严经》;万佛泉,僧广传在此持诵《法华》;黑熊洞,法师所庵在此谈《法华经》;腾蛇洞,相传有异书及《法华经》藏其山中等。此山不仅藏有佛儒典籍,尚有不少道教文献,比如腾蛇洞所藏的异书,可能就是道家书系,又《志》卷二云:“藏头洞,昔周哲于此洞修炼,多藏经、史、道书。”明末高僧大错和尚,于顺治十五年(1658)后修《鸡足山志》时,“勉为网罗散失,采集旧闻,与无尽及山中禅友,参论笔削,积百四十日而稿始成”,[54]《鸡足山志·大错和尚自序》。仅仅四个多月,他和[54]《鸡足山志·大错和尚自序》。《鸡足山志》卷一《考证》篇中,为考订迦叶于鸡山持衣入定之说,其引用宋沙门契嵩《传法正宗传》、周理《曹溪一滴》、唐玄奘《大唐西游记》、《名胜志》、《法显传》等书的记载,并加以考订,以证明此山命名鸡足山的合理性.对鸡足山星野的归属,他引用《汉书》、《晋书》、《宋书》、《星经》、《无命包》、《太乙书》、《通志》、《鬼谷子》、《汉地志》、皇甫谧《帝王世纪》等有关天文学对益州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今考之前史并《通志》等书,辩论纷纷,详究其说,则鸡山分野,原属井鬼”的论断.在考查鸡足山地理形势时,其参考《河图纬》、《山海经》、《大理郡志》、《洞天福地记》等有关地理学书籍,对鸡足山的地势作出了适时的分析与研究。在《鸡足山志》卷二《山水上》中,又再次引用《传法正宗记》、《法显传》、印土《名山记》及《大唐西域记》诸书,以证明此为迦叶尊者入定处。对于鸡足山所处的位置,他引用《大明一统志》、《滇志》及《郡志》等。考察《白古纪》一书,略述鸡足山的古代史,并依范石湖的《吴船录》、《法苑珠林》及《酉阳杂俎》等著作,再次证明“鸡足华首门即迦叶入定之处,而西番别无鸡足”之说。在《鸡足山志》卷三《山水下》中,引郦道元《水经注》、《尚书》、《禹贡》、《地志》、《甘肃志》等,以考查鸡足山的交通与山水形势。从大错和尚编撰《鸡足山志》所参考的文献来看,其山对于天文地理等文献的收藏,应该也是比较丰富的。三、鸡足山古代藏书的特色鸡足山世传为迦叶入定而得名,受到上至朝廷,下至方野人士的崇敬,皈依三宝者日众,并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佛教弘法人才,其佛典的庋藏,亦甚为丰富,今依据上述考查,对鸡足山的藏书特点略作评述:其一,鸡足山藏书是以佛教百科全书式的《大藏经》为主.明以前鸡足山藏书不详,然明清时期的鸡足山,已经受到世人的瞩目,明清朝廷曾五次颁藏,分赐与华严寺、大觉寺、悉檀寺、放光寺及祝圣寺.朝廷对西南边陲的鸡足山颁藏,当然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一是体现大一统的怀柔政策.鸡足山远在荒裔,虽汉武时已入中国版图,而唐时南诏立国,至元再入版图,故下颁“敕书煌煌,名寺宝藏",“若亿兆响善,岂不四海大和”,以显中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