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第1页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第2页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第3页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第4页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

自古以来,人们就讨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孔子。”(《论语·阳货》)。孔子看到了人们在“性”上是相近的,但“习”因后天的环境与学习而不同,相差甚远,没有说明人性本质问题,后人对此有很多论述,比较著名的是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一、孟子的人性理论(一)转变旧贵族阶级利益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理想主义一派。孟子是从旧贵族阶级转化过来的代表封建阶级利益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等思想。孔子强调要重视仁,要严格区分义和利,人要行义而不谋利,但未充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子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中发展出他的“人性本善说”。(二)人性德性培养的主要内容孟子的性善论是人共同的天生的善良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并认为这“四心”又可为人的四个“善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第一,人性是社会属性孟子的人性论所说的人的本性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孟子说,一个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了,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惊惧、可怜、救助的心情。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心情,是因为人人具有天生的善的本性。他所说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人”已经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了,这些人所产生的怵惕恻隐之心,本来就包含着后天的社会环境和道德教育的影响,并非自然的东西。第二,人性培养目标是善孟子在主张人性善的基础上认识到人们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表现出差异,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坏的影响,影响了人的善良本性的发展。人的“良心”、“本心”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交往中受到耳目口鼻等追求声色货利的情感欲望的引诱、驱使、腐蚀,以致蒙蔽了自己的本心,因此,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要求,要“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寻求那丧失了的本心,保持德性,恢复善心。第三,人性德性培养注重存心、养性、修身、养心,以及实践孟子的性善论在追求仁义道德的同时发展了比较完善、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十分强调要存心、养性、修身、养心,“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即修养不同,人也是有区别的。主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诚心诚意的向内追求,扩充四端的自我教育方法。同时主张个体注重实践,以内在善性为根据,丰富和深化内在善性。“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孟子还强调要培养人的德性要接受圣贤的道德教化以及礼仪的制约。二、荀子的人性理论(一)孔子的“集权制国家”思想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所处时代社会政治动乱,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在各国逐渐夺取了政权,相继进行了封建改革,人们渴望政治统一。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荀子,其思想是为建立统一的集权制国家服务的。在孟子性善论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当时,荀子在思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他的性恶论。(二)人性德性的培养是目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认为人性是“生之所以然者”即先天的、生下来就有的自然本性。认为人性生而好利恶害,受这种自然本性制约,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发生争夺,所以人性是恶的,而一切符合善的行为都是后天努力而成的,荀子人性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荀子·性恶》)。第一,人性即自然本能荀子的性恶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批判对象。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可见荀子所说的性,是生来就具备的具体表现为动物性的本能反应:“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黑白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第二,人性培养目标是善荀子反对人有先天的道德观念,宣扬所有人包括王公大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人们具有的道德礼仪都是后天形成的。虽然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在后天对人的培养目标是追求善的,是要培养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君子和圣人的。“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第三,人性德性的培养注重后天教育即“伪”荀子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解蔽》)“伪”是“人为”的意思,是人出生后,后天学习被塑造陶冶成的品格即人的社会化活动及其结果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不能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握,所以要依靠外在礼仪的学习和法度规范的强制。“伪”是对人的原始状态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一个人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君子,这就是荀子所说的“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解蔽》)荀子非常重视和强调“性伪合”,强调“性”可以而且应该“化”,而这种“合”就是指“化性起伪”。三、孟适的人性学说(一)病机以神之人:人之性与德性第一,“性”的实质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的、生下来就有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性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非相》)。第二,“性”的本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是上天所赋予的,主张天人和一,人性的本源是“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的荀子反对天赋道德,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是生存的本能,主张“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第三,人性德性的形成不同。孟子强调先天的道德观,通过“四端”论,说明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强调后天的“化性起伪”的重要性,认为人之所以能有善性,是后天人为的结果,是经过学习,通过培养锻炼获得的,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二)规训人性与礼义建构第一,人性培养目标相同,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主张人生来是恶的,但其追求目标是善不是恶,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第二,人性修养的方法相同,为教育。孟子在修养上强调“反求诸己”的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诚心诚意地向内追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孟子·尽心上)主张扩充先天的仁义礼智四端,强调存心、养性、修身、养心。人与生俱来的善端,良能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受到各种物质欲望的引诱而逐渐丧失,为了保持自己的德性,或者为了恢复已经失去的善性,最重要的是要找回那已经丧失了的“良心”,强调道德实践,接受圣贤的道德教化以及礼仪的制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荀子主张化性为伪,强调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强调道德修养要自己不断学习和积累,以改变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同时重视老师的教育和外在的礼仪规范对人的约束,认为没有老师的教育,人民就会沿着利欲的方向走到邪路上去,“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认为“礼”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原则,用“礼”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才能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生》)既体现了道德实践个体在道德修养中的能动性,又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外在约束性。四、错误的人是相同的人孟子的性善论把人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认定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唯心主义思想,是错误的;同时孟子对人性的过分乐观,而相信人能主动自觉地成善,从而弱化了法制观念。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的荀子在论述他的性恶论时,强调了“性”和“伪”的不同,即生而具有的人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和孟子的思想相比,确实有更多的合理因素,但是也应该看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荀子把人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的自然本性,同“好利而恶害”这一社会属性都说成是人的本性,并不加分析地说这种本性是恶,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主张所有人的本性是相同的,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君子以维护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同时在思想界丰富了历史上关于人性论的哲学思想。(一)道德标准的发展是目孟子和荀子虽然在人性论的论述上有很多不同的理论,甚至在人性善与恶的论断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但同为儒家思想的传人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都重视“仁”、“礼”,强调外界的礼仪规范对人的约束,注重培养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这些思想客观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宣扬人追求善的理论基础上,加强了礼仪规范、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了一定道德标准可以遵循,协调了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政治上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在理论上给封建统治阶级以更完善的统治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之间的矛盾,追求善这个共同的目的,培养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君子或圣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二)道德建设的建议,在是知识产权制度首先,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具有道德性,体现了人类对道德的追求,由此产生的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要道德自律,这种自律是建立在强烈的道德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