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荀的贬与崇扬孟抑荀与史家的评论
历史学家的历史思想和理论反映在历史观的直接理论建设、历史发展的反思、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它还反映在对文化发展、学术转型、思想进步的省级问题、隐蔽和解释中。换言之,史家关于文化、学术、思潮和思想理论的价值取向和主观评判清晰地展现出他的史学理论和观点。具体说,要从文化、学术和理论思潮的历史过程之中了解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同时要研究史学家思想与儒学思想、经学思想、诸子学思想等的关系,更深入一层讨论史学家的观点、理论。无疑,这对于史学史的研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早期儒家之孟子和荀子社会评价和历史地位的迁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个儒学、经学和诸子学的思想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史学问题。因为,众多的史家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事态的发展之中,并从各自不同的史学观点出发作出相异的评价,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事态的变化和后来的结果。故本文在对此历史现象做思想史讨论的同时,拟就史学大家司马迁、司马光和朱熹等人关于孟荀抑扬的观点进行阐述和作出一些解释,以期于在思想学术史和史学史的结合上解读孟荀抑扬之事。一“孔孟之道”的历史演变众所周知,在中国儒学演变史上,有“孟荀”和“孔孟”两种不同的提法。从历史上看,前者在前,后者在后。也就是说,先有“孟荀”之说,后有“孔孟”之说。从“孟荀”到“孔孟”,中间经历了千年的时间。表面上这是一种称谓的变化,实则背后蕴涵着异常丰富的内容。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以其思想丰富、理论深厚、体系完整、影响广大而著称于世。西汉时期,司马迁作《史记》,以孟子、荀子等人合传。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1此为列传的题解。传中虽广记“三邹”、“稷下先生”等活跃于齐国的学人士子,从题解看是以孟荀为主,此其一。题解言“儒墨之遗文”等语为泛指,太史公因而作孟荀列传,应理解为他视孟荀为相似一类,此其二。“明礼义之统纪”指的是荀氏,而“绝惠王利端”则说的是孟子,太史公于二人同中又明了其异,此其三。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开首太史公的一段感慨。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2义利之辨是儒家重要的理论问题,而孟子恰以严辨义利、重义轻利著称,一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传于后世。司马迁因读《孟子》首篇首章而有感,他虽未直接引孟子语,而是以孔子言来发挥,但其观点与孟子若合符节。可以这样说,太史公由《孟子》而慨叹,与孟子有同感,故更认同于孟子。总而言之,司马迁看重孟荀,视两人为同类,从个人的义利价值观出发更倾向于孟。太史公之外,汉唐之间,如公所论,孟荀不分伯仲。大儒董仲舒一方面论孟子的性善之论,一方面又作书美荀卿。3西汉末的刘向校定整理《荀子》,在书序中以荀、孟、董仲舒齐名,认为三人同为仲尼之门4。西晋人司空沉评论《傅子》,语中有“足以塞扬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5唐中期(宪宗朝)杨注《荀子》,他在其序中说,世逢乱世,孔道几熄,而“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6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孟荀齐名。与杨同时,韩愈关于孟子“醇之又醇”和荀子“大醇小疵”的评价7使直到唐中期的孟荀齐名开始发生变化。然而,真正的变化是在宋代。在北宋孟子受到了司马光、苏轼、李等人的质疑和非议,却得到了二程及以后的朱熹的极力推崇。朱熹以毕生精力注解和研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著成《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和《孟子》的地位开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程朱理学的官学化,他们的儒学学术价值观和道统论大张其道,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同。北宋神宗年间,封孟子为邹国公,配享孔子。元朝文宗年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官方首次授予孟子“亚圣”之称号。元代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试子。孟子、《孟子》、孟学,家喻户晓,人人诵读。孔孟之道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正统儒学的代名词。正是经历了如此的过程,荀子从韩愈那里的“大醇小疵”到被视为“极偏驳”而全盘否定,从韩愈那里的最初列荀子于传孔儒正道之外至程朱最终地把荀子排除于道统之外。荀子终于被从紧随孔子之后、光大振兴孔儒的位置上掉下来,沦为一个普通的儒者。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孟子则扶摇直上。自汉代始的孟荀齐名并立的思想认识和历史格局最终被打破和抛弃。“孔孟之道”成了儒学的代名词。历史上孟荀的褒贬不同,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毋宁说是一个现实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思想问题,毋宁说是一个历史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不在于孟荀在理论上都说了什么,而在于孟荀所言是否能为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所用,是否能满足某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要求,是否合乎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移易,是否与人们的常态与动态相统一的历史观相契合,如此等等。综观孟荀的兴衰历程,不难看出,孟荀的此褒彼贬至早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最终的完成则是两宋。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唐代是其发展的重要转折。汉唐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升、完善和走向繁荣的时期。自唐以后,君主专制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在成熟和继续繁荣的同时伴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走向衰落和僵化。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政治价值重新构建、现实时局的救弊革新是整个时代的主题。从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变来看,由唐开始,历经两宋和明代,是中国儒学无论从形态抑或内容都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型和变更,从而形成为两宋儒者称之为“新儒家”的儒学新的思想系统的时期。这样几个过程的重合不是偶然的。可以这样说,恰恰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和转型的时期,在中国儒家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转变其形态和重组其内容的过程中,在史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们选择、解释和改造以往的儒学理论的过程中发生了孟荀地位、价值的升迁变化。二韩日之哲学思想处于唐代中期的韩愈首次揭起了崇扬孟子的大旗。他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从初步的研究来看,恐怕不是由于孟荀两人思想和理论的原因。韩愈既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也不赞成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他们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他的“性三品说”既不同于孟子,也不同于荀子,而是吸取了两人各自的观点而综合之。8韩愈在《原道》中所描述的“先王之教”:仁义道德、诗书易春秋、礼乐刑政、士农工商、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等以及对君臣民的等级之别、各自的责任义务的强制规定9,与其说来自于对过去儒学的概括,倒不如说就是直接来自于荀子。只要将韩氏的上述观点与《荀子》相互参看就会承认这一点。要真正理解韩愈就应该理解韩愈所处的时代和他毕生所奋斗的目标。韩愈在哲学思想上是一位保守的正统儒家思想家。他生活于佛道、尤其是佛教兴盛红火的唐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促使他对佛教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树立儒学的威风,重振儒学的旗帜,批判和排斥佛教应该说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隋唐是儒、佛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文化和哲学理论层面上交锋的时期,而韩愈是这场文化思想冲突中的儒学杰出代表。依据上述情况的分析,我认为,韩愈推崇孟子至少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孟子以“好辩”之名辟扬墨,恰似韩愈此日辟佛、道;其二,孟子锋芒毕露的个性、平治天下的抱负和凛然不屈的气概都与韩愈一生的所为和性格不期而合。由此韩氏特别地欣赏孟氏,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三,推崇孟子也是建构儒学道统的需要。为了排斥佛教、严格华夷之防、重显华夏文化的优越,韩愈在佛教法统的刺激下必须建构儒学的传道之统,而孟子的相关论述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在韩愈的眼里,先儒除孔子外,尚有孟、荀、扬雄可得称道。然而比较来比较去,他虽认为荀子、扬雄亦为孔子圣人之徒,但还是认为扬与荀大醇而小疵,只有孟子是醇乎醇者。这样,孟子成为孔子之后的传道之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究竟醇疵的标准是什么,荀子何处有疵,韩愈都未明说。也许这只是韩愈的个人主观感觉,也许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事情。韩愈以回击佛教的挑战、重振儒学为己任,但他并未完成这一任务。他提出传道之统的思想,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思想观念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以“性情三品说”来重建儒学的心性学,以图超越佛学作为理论特长和吸引众生的佛学心性学说,却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倒是与韩愈同时,且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的李翱既不满意于刘禹锡和柳宗元直接借用佛教的心性论,也不满足于韩愈组合而成的、略显“粗糙”的心性理论,他吸取佛教的心性论改造儒学的心性论,提出“复性说”。他的学说的前提是,人性即人之所以为圣人者。这样,以主张“性善”而著称的孟子就理所应当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三“尊孟”与“崇孟”:破解模式与关键北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成熟和完备的君主专制和宗法等级体制的封建社会中,如何有效地行使君主和国家的职能,如何协调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社会健康和平稳地向前演进等一系列的社会政治问题,如何达到理想的社会等级秩序,如何造就理想社会的理想人格等一系列的更深层次的道德和哲学问题提到了政治家、史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家们的工作日程上来。上述的工作归结起来就是这样一项工作:构建适当的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而它的具体开展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对以往所有历史作重新评价和解释,对以往所有社会价值理念作新的整合。孟荀抑扬这样一个看似儒学演变史的问题恰恰是上述工作的具体组成部分,或者是上述工作进行的直观表现。真正意义上的扬孟抑荀正是发生在北宋及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宋代的孟升荀降有一个过程。宋朝,《孟子》列入《九经》。就在《孟子》超子入“经”的时候,思想学术领域发生了尊孟与贬孟的论争。即伴随着范仲淹、欧阳修、孙介、石复、二程、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等的“尊孟”,亦有李、司马光、苏轼、晁说之、郑厚、叶适等的非孟、疑孟、议孟、辩孟、黜孟、删孟。这个论争,在两宋之际延续了一百年,直到朱熹的《读余隐之尊孟辩》,方告结束10。“尊孟”终于占了上风,孟子终于超荀而出,独领风骚,紧随夫子之后。这里,仅主要以史学大家司马光和朱熹的思想观点来讨论之。司马光著有《疑孟》一卷,凡十一篇,对《孟子》中许多观点、表述和事例一一予以驳难。内中既有对孟氏性善论的驳议,又有对“君臣之义”、“人臣出处进退”的议论。如,司马光对孟子的“德、齿、爵”论提出质疑,说:“岂得云彼(指王)有爵,我有德、齿,可慢彼哉!”坚决反对以道德之高、年龄之长与政治地位之尊相提并论,肯定君主的绝对权威。他坚决反对孟子的“易位”主张。他说:“为卿者无贵戚异姓,皆人臣也。人臣之义,谏于君而不听,去之可也,死之可也,若之何其以贵戚之政,敢易位而处也。”11义正词严,不容含糊。二程极力尊孟。认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12。而认为孟子有大功于儒家圣门,一则传道有功,一则发展孔子思想有功。他们常常把《论语》与《孟子》并提13。南宋的朱熹踵师之后,基本上全盘否定了荀子。他既说荀学粗糙未成型,又说荀卿全是申韩,告诫弟子不须理会,如此等等14。至于对孟子,朱嘉自少年就崇敬备至。他以一生的精力致力于《孟子》、《论语》、《中庸》和《大学》等四书的钻研,撰成《四书集注》和《四书或问》。至于他论及孟子其人其书的内容,在《文集》和《语类》中不胜枚举。正是他的《四书集注》在实质上确定了孟子的历史地位。司马光的“疑孟”和朱熹的“尊孟”、“崇孟”是两宋时代移易、思潮转型在诸子学和经学研究领域中的折射,可以从社会历史观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两个层面来思考。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分析,“尊孟”和“非孟”的争议反映了以社会历史观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有人说,司马光的“疑孟”一是有意与王安石的“尊孟”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因尊崇扬雄而非孟子15。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而严辨以君臣之义为核心的等级名分观念和制度。一方面,他对《孟子》中对君主的任何“无理”极其不满,大加辩驳,极力维护君主的至上权威;另一方面,他对荀子的礼学思想表示极度的认同。他在集几十年精力撰成的《资治通鉴》的起首就大发议论:“臣光曰:臣闻天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此语简直就是《荀子》的翻版。应该说,这是司马光“疑孟”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仅在此点上,“尊孟”的朱熹与“疑孟”的司马光并无分歧和对立。众所周知,朱熹同样严辨君臣纲常名教。朱熹著有《资治通鉴纲目》,虽在其身后几十年方流传于世,却是成书于生前,是其成熟思想的记录。此著继承了《春秋》的书法和传统,从帝王的角度立言,辨正闰,明顺逆,严篡弑之诛,褒扬尊贤和死节者,等等。朱氏甚至于认为《通鉴》于《春秋》之义有所不足,并加以改正。由此,我们应可更客观和更接近事实地理解司马氏的“疑孟”16。说到这里,应顺便提及,朱熹之所以“尊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春秋》研究的包括朱熹在内的宋儒们知道,唯有孟子真正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因为孟子最先评论《春秋》,并指出其中有“大义”17。其次,朱熹等宋儒的“尊孟”还在于由“天理人欲之辨”而推衍至社会历史观的“王霸之辨”和“义利之辨”,这是构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需要。严格“义利之辨”和讲求“王霸之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问题逻辑推演的先后两个环节。它们均发生于“天理论”这一新的社会思想方法论的指导之下。“义利之辨”在北宋再度成为理论热门。由于政治的斗争和现实的需要,贵义轻利是二程、司马光和以后的朱熹等人所属政治派系的基础理论观念。孔子,特别是孟子的“何必曰利”、“王良射禽”等自然为他们所重,是其宝贵的理论源泉。而荀子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的“义利双贵”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特别荀子与专讲人之“自为”和欲利本性的法家牢牢地系于一起时,就尤其遭到宋儒们的诟病。宋儒们讲“义利”的归结点是经世治民,即论证以何种政治形式来实现天下的良好治理。此为政治观和历史观的理论问题。道德价值的“义利”问题必然地与政治历史的“王霸”问题结合起来。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贵王贱霸”,当他们向先人们寻求理论支持的时候,孟荀的不同遭遇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虽不能说孟子开了王霸之辨,却可以说他开了“是王非霸”之先。他明言:“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18这是王霸之别的经典定义。“霸者之民虞如也,王者之民如也。”19这是王霸气象的绝妙描述。孟子不仅从王霸政治的深层内涵、外在气象、现实可能、实现途径等讨论王霸,而且从人君的心术、手段、动机等展开思绪。谈王霸不能不及孟氏,重王道不能不重孟氏。相形而下,荀子虽有《王制》、《王霸》之论,却非“是王非霸”,在他看来霸道虽不及王道,然优于危亡之道。他虽也重礼明分,却“隆礼”带“至法”。他的思想的现实适用性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从学术思想的发展而言,自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并立,各种学术及其文化思想体系的长期相互冲突、渗透和融合,宋代的儒学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显著标志就是逐渐形成的宋明理学思潮。理学与以往的儒学不同,它借鉴和吸取佛教高超的思辩理论和引人入胜的佛性论,摆脱了汉代以来以宇宙观和治国论为重点的理论格局,以天道心性作为哲学的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1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两年(2021-2022)小升初语文真题汇编
- 2024年影视作品版权代理与发行合同
- 2024年度C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典范
- 2024年曲靖c1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呼和浩特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答案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某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协议
- 2024年二手房定金合同中的交易双方个人信息保密条款
- 连梁可替换的摇摆钢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路灯工程各分部分项的施工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
- 2024年彩妆品牌代理权协议
- 国内旅游出团通知书(新版)
- 赶工措施费申请报告
- 订单协调管理流程
- 全桥逆变电路滤波电路设计步骤
- 蒲公英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抑菌性能
- jmeter性能测试及性能调优
- 4gl语言开发原则及规范--简化版
- 工程量确认单样本(管线)
- 区最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
- 除尘器安装专业监理实施细则
- 八年级黄金矩形(数学活动)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