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长春市南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2023年09月26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嗣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

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

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

(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

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

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

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

B.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

C.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

D.莱辛《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

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C.《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

D.《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最终仍走向衰败结局的故事。

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铁鱼的鳃

许地山①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

“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

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

“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

“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

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

“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

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

“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

“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

“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

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

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

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

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

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蓝图,和那一座铁鳃的模型。

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

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②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

黄知道他有点戆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

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

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一九四〇年(有划改)

【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

文本二:

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

唐明华

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激,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

1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究,至于这样吗?

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

不久,他“失踪了"。

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

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

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

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

“轰隆隆——”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负,他开心地笑了。

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

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

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

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

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

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鳃”将雷先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

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鳃"发明太早,要潜在水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

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

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

8.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9.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宋】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信笔写来,语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质朴流畅。

B.杜诗颈联为“转",描写主人待客之简;陆诗则颔联为“转”,写宾主相处之欢。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杜诗主要写前后行为的对比,陆诗主要写心情的对比。

D.两首诗都有富于情趣的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表现了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16.同是客至,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招待朋友的?除了客至之喜,还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1)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

(2)《劝学》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述坚持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3)古诗词多以“自"或“空”来营造意境的,请列举出带“自"或“空”的诗句,或表达空寂浩渺的意境,或表达个人失意的情感: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截至26日8时30分,各方经过共同努力,重庆森林火灾现场各处明火已被全部扑灭,工作全面转入清理看守,其中无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

今年重庆森林火灾非比寻常,发生频繁,处置困难。②特别是高温少雨的天气、山高坡陡的地形,加大了扑灭难度。当家园遭遇威胁、同胞置身危难时,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人们A_____________,选择向火而行,传递出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当晚,来自B的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以及志愿者们,③都拧成一股绳,顶着极端高温逆行向前,④誓要将这“魔鬼"打退,守护家园。在灾难面前,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英雄气,都是了不起的平凡英雄。

重庆市民“赴汤蹈火”的集体表达,给现代应急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化的案例,也提供了有关政府如何组织抢险、市民如何参与救援、政府和社会如何良性互动的反思契机。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史。人们在大自然中接受各种考验,在灾害中积累教训,也在沉重的代价中反思得失,⑤凝[níng]结经验,学会防患于未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防范自然灾害逐渐衍生为应急管理学科。在危化品泄漏、爆炸现场,⑥在面临自然山体和建筑物崩塌、垮落时,及时保护、疏散民众,让无关人员远离现场,是抢险救援的刚性要求和前置条件。救灾现场,警戒线一拉,“无关人员"被疏散隔离,⑦现场管控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在灾害安全可控的环境里,能否有序地让民众参与抢险救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公共话题。灾难面前,人人都不能C_________________。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⑧让市民参与[yù]救灾,让火情火灾同时成为消防普及课、救灾实训课,对应急管理教育有着启发意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划虚线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中的“截至”和第⑦句中的“立竿见影"写法正确,无错别字。

B.第②句和第⑥句中的顿号均使用正确,并且都表示并列关系。

C.第③句和第④句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为比拟手法。

D.第⑤句中的“凝”和第⑧句中的“与"读音标注正确。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直接呈现修改后的语句)(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健康育儿观念下,市面上不少儿童保健品软糖打出“强健骨骼”“保护视力"“增加免疫力”“促进食欲"等旗号,成为一些家庭的育儿“新宠”,在消费细分赛道上悄然走俏。一些家长爱子心切,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但一颗小小的软糖,①

有专家提醒,儿童保健品软糖多为打着保健品幌子的普通食品,②_____________,还可能潜藏安全风险。此外,还要警惕一些不法企业抓住这种心理,穷尽各式忽悠方法,肆意夸大保健品的功效,甚至非法添加成分,将保健品包装成无所不能的“万能药",消费者应避免陷入“保健品误区”。

正如专家所言,合理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营养充足、品种多样,才是对孩子最科学的保健。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③_____________,不见得比每天吃“五谷杂粮"的孩子更健康,更能抵抗疾病的滋扰。与其盲目迷信保健品,不如让良好的传统健康饮食习惯回归,平时让孩子多吃点蔬菜水果肉蛋奶,从天然食物中获取充足的营养元素。

儿童保健品市场泥沙俱下,家长们不能开“盲盒”,相关规范必须加快出台,儿童保健品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以“监管部门"为主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外交官华春莹曾在推特上发出以下对比资料,引发广泛关注。

过去现在

1900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被八国联军炮轰,冒出滚滚浓烟。2022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巍然矗立,车辆在繁华的城市里穿梭。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设当中。

1980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2022年,北京成为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1994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正在建设。2022年,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2018年,云南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桥,昔日的溜索已成为游客体验景点。

复兴中学将举办“观变谋新"主题论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与你的同学和老师分享。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试题答案

A

【解析】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是杜赫德的观点,蒋观云并未提及此观点;“遵守三一律"也不是判断悲剧的标准。

B

【解析】从文中可以看出,西方以主角的身份地位来判定悲剧,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壮,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没说应该取消这个评判标准。

C

【解析】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无论是从悲剧主角还是从结局来分析。A项《哈姆莱特》是外国悲剧,不是中国的;B项《西厢记》是喜剧,D项《茶馆》是现代戏,不符合古代的条件。

①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但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

②《窦娥冤》的结局其实是“团圆"的表象、悲剧的实质,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不科学。

②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③接下来退一步讲,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④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学生根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等围绕“驳论"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C

【解析】A.“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错,游行队伍是“预备保卫国土的",雷先生的话“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只是表达对现实环境的忧虑,没有讽刺意味。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错,原文“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可见原因还有雷先生不愿把图样给外国人,不想给他们工作;此外“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错,原文“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表明黄先生不认为雷先生的发明有实现的机会。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错,原文是“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

D

【解析】D.“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错,文本一雷先生的发明没有实现,是因为他生活在抗战时期,英雄无用武之地,文章委婉批判了国民党执政当局腐败的政治;而本文二则歌颂了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怀。两文主旨并不一致。

8.①交代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当局腐败,政治黑暗,社会生活混乱。

②塑造人物形象。如雷先生书房中各种陈设,凸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痴迷。

③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

【解析】文本开头写“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警报"“保卫国土”等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再结合雷先生和黄先生对话中交代的“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知,老百姓在“演习逃难”,表明抗战并未取得效果;文章后面也写到这样的环境“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写出当时社会生活混乱;雷先生“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喜欢研究武器,但“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表明当局腐败,政治黑暗。

文章中间部分描写雷先生家中的陈设,“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工作者的房间,从房间中的物品和陈设可以看出雷先生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这部分环境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

生活在这样一个抗战的混乱时代,加上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当局,雷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最终报国无门,小说结尾“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雷先生的发明最终“潜在水底”,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

9.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

②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

③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

【解析】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比如小说塑造了一个热爱科学研究,却报国无门、最终和他的发明一起葬身海底的科学家雷先生的故事;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写了郭永怀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最终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及飞机失事,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临死前与警卫员一起保护了研究资料的事迹。

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如开头写雷先生与黄先生对话“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引出后文黄先生到雷先生家里参考模型;再通过两人对话交代了雷先生的发明不被采用,他不愿交给外国人等,塑造了雷先生的形象;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如“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

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如“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委婉反映出当局政治黑暗腐败;“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惋惜雷先生“科学救国”在当时只是空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如“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

CHL

【解析】句意: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州邑乡聚”,主谓句,其后应断开;“皆依山为坞"省略主语“州邑乡”,其前C处应断开;

“坞"作“为”的宾语,其后H处应断开;“大鄣山次",“大鄣山”为主语,其前L处应断开。

D

【解析】“黜陟,罢免官职"错误。文中“黜陟”,是指官吏降免或升迁,与前文“理乱"同为反义联用。

C

【解析】A.“新安……环绕多个邑镇……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错误。原文“新安之程,蔓衍诸邑",可见环绕邑镇的是新安程氏;程沄率子孙“始居汊口”而非新安,“新安之程……皆祖梁忠壮公"。B.“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错误。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错误。原文两个“或曰”,可见得名原因有二。

13.(1)而浅陋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2)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解析】(1)“陋者",浅陋的人;“考击”,敲打;“其实",它的真相;

(2)“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有誉于前"“无毁于其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前有誉"“于其后无毁”;“有乐于身"“无忧于其心”,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身有乐"“于其心无忧”。

14.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

材料二,(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解析】材料一,由“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可知,(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材料二,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知,(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材料三,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愿之言"即“愈之意”;作者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越山的西南方向高耸,其下倾向大海,所以天目山在浙江是最高的山峰,但也仅仅是与新安的平地是相等的。从浙江望去,新安就像在万山的上面。所以新安,是山郡。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秦初在这里设置鄣郡。

唐代广明之乱时,都使程沄聚集众人以求自保,在其外扎营,子孙于是就居住在这里。新安程氏,环绕邑镇,都以梁忠壮公为祖。而都使程沄才开始在汊口居住。程氏中名声显扬的,是宋端明殿学士程珌。而像庸师侍奉饶仲元,之后的吴幼清、程钜这些人都出自其门下,求学的人称他为徽庵先生。其他有名望德行的人,每代都有。

程元成,字汝玉,都使程沄的后人。所以他写作《汊口志》,记录这个地方的风物地理风俗以及山川丘陵坟墓。程汝玉所保存的,可以说是很多的了。君子能够不忘故里,之后还能够使它在天下闻名。唉!现在的名都大邑,尚且还遗憾记载的缺失,汊口不过是一个乡邑,汝玉能够这样为家乡的山水增加名声,那么文献记录在世的,大概很少吧!

材料二: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材料三: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B

【解析】“陆诗则颔联为‘转’”错,陆诗“转"在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①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

②杜诗还写了生活无着的困苦;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解析】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隔篱呼取尽余杯”可知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结合“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可知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

杜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知杜诗还写了生活无着的困苦。

陆诗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无人与陆游评说,可知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善实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等

A挺身而出B四面八方C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每空1分,共3分)

C【解析】第④句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火比喻为魔鬼。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重庆森林火灾现场各处明火已被全部扑灭,工作全面转入清理看守阶段,其中无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

【解析】错误共有两处,第一处中途易辙,需要调整语序,也可改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第二处缺少宾语中心语,需要补充“阶段"。

21.(1)真有如此神奇效果吗(或者填“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保健功能有限

(3)一日三餐全吃保健品的孩子

面对泥沙俱下的儿童保健品市场,监管部门应避免让家长开“盲盒",必须加快相关规范的出台,引导儿童保健品行业有序发展。

(四个分句修改,每句1分;如果不是以“监管部门”为主语的句子,此题不得分)

23.

审题立意

写作题采用了常规材料作文题型,材料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出现,通过比对信息,感受祖国之变,这与四省联考的那道要求考生真真切切感受祖国之美的作文题有着相似的地方。

一、关于题意理解

(一)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5组的“过去"和“现在”信息对比。

第1组对比:“1900年的北京的东便门角楼,被八国联军炮轰,冒出滚滚浓烟"与“2022年的北京东便门角楼,巍然矗立,车辆在繁华的城市里穿梭。”对比,“炮轰"“浓烟滚滚”与“繁华的城市"“车辆穿梭”构成比较点。

比较证明:一百年前祖国综合实力弱,备受侵略,一百年后是祖国综合实力强、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第2组对比:“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与“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设当中。”对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与“天宫空间站建设”构成比较点。

比较证明:以前是科技刚起步,现在是科技世界领先。

第3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