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往与影响_第1页
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往与影响_第2页
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往与影响_第3页
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往与影响_第4页
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往与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往与影响

邱廷良(1857-1943),江苏省无锡,现代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只要读过《维持通俗语言》的著名作品,大多数人就会有这样的印象。“他的‘维持通俗语言’的愿景是黄遵宪语言统一理论的一个发展。”。”536“此文论崇白话的理由,大体是黄遵宪、梁启超等人观点的申论发挥。”133但是,裘廷梁是如何接受黄遵宪和梁启超的影响呢?又,丁福保《可桴裘先生家传》(以下简称《家传》)中说裘廷梁与梁启超等人在戊戍变法期间,“互为响应,以鼓吹新学,危言激论,颇为世忌”。说明他与梁启超有过交游,而其中过程又如何?交游又给裘廷梁以何等影响?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一、售报点0.5份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主笔政。《时务报》的言论给当时抑郁欲发的知识界打开了闸门,销量喜人,1896年下半年期销量在7000—9000份之间,1897年上半年期销量在12000份左右。《时务报》在无锡售报点是“售申报处”和“北门城内太平桥南堍王宅”(1)。截至1897年9月,《时务报》在无锡已取得了不错的销量,“王宅,丁年11分。售申报处丁年1152本,丙年1259本,又旧年报9分。”2689放弃科考后在家“默察时变”、“留心西洋各国致治之术”《家传》的裘廷梁并不困难地成了《时务报》的读者,他与时务报馆(以下简称报馆)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支持报馆官员交流《时务报》出版后“翕然响应,天下与之,解褚投,雷动满盈”。诚如斯言,读过《时务报》的裘廷梁意气风发,去信对报馆诸君大加赞赏,“去岁诸君子创开报馆,穷源探本,大声疾呼,将以匹夫号召天下铲除阻力,振兴中国,活四万万之民,孔孟大义,晦而复明,盖在今日。”2624由于对报馆早已神往,他决定登门拜访。他第一次造访报馆是1897年6月23日,此行他准备谨遵报馆《本馆谨启》要求来访者下午三点以后造访的告白,于是日下午三点以后拜访了报馆(2),裘廷梁也就在同年6月至7月间与报馆正式交往。鉴于报馆应接不暇的事务,裘氏还向报馆约法三章:他的拜访与接待可不拘常礼,“如诸君子乃真吾所愿从游耳,日思亲炙,以报馆事冗,未敢屡溷,今愿与诸君子约,不迎不送不坐陪,任其自来自往,俾乡曲鄙儒得以其暇亲聆大教,何幸如之”2626。随着与报馆诸君的交往日笃,裘廷梁开始成为乡贤中思想前卫的人物,如他请汪康年代打听日本的化学器具及有关自然科学影片的价格,拟购入在无锡“以公同好”2629。或有人托他介绍加入由报馆发起的不缠足会、代求《女学歌》2628,他开始从一个默察时变的乡绅走向维新时代的前沿。2.最大限度争取受害者的参与权,争取报馆的传播力从现存裘氏写给报馆的六通书信看,他对报馆提出了三项建议。其一,广译书报。他认为变法维新只靠几个人的力量难以让“鼾卧如故”之人醒悟,建议“为今日计,惟当广译书报,以饷海内有志之士,期收效于无形耳”2624。这是他首次造访报馆准备的议题。与报馆交往后,他“以立变法之本,首在译书”的观点游说汪康年等采用招股的方式译书,并率先捐款,“兹先捐助百元为译书经费,招股一事,当俟归里以后徐图报命”2627。其二,避免激进的言论,图谋长远发展。《时务报》是在北京强学会遭禁半年后创办的,在守旧势力的夹缝中图发展,裘廷梁认为激进的言论会危及报馆的生存。《时务报》第四十册刊发了梁启超《知耻学会叙》和麦孟华《论中国会匪宜设法安置》,言辞犀利,梁氏阅后马上给报馆去信,“但昨阅第四十册麦君论及梁君流放云云,非常之言,似难与俗人道也。……万一再蹈京师强学会之辙,则黄种一线之生机绝矣!鄙人私甚忧之”2628。其三,增设浅报。如上文言,裘廷梁在与报馆交往之前是该报的读者,因此他可以从一个读者的视角来审视报刊的传播力。为此,他对《时务报》在无锡的传播范围作了粗略统计:“他郡县吾不知,以无锡言之,能阅《时务报》者,士约百分之九,商约四五千分之一,农、工绝焉。推之沿海各行省,度不甚相远。”对此情况他深表忧虑,“其力足以购报,才足以购报者,罔不购阅之矣,自今以往,阅报之人所增无几矣。”扭转这种局面,他认为报刊应主动去争取下层读者,“西人之言曰:中国读书之人少。自吾观之,未尝少也。商之子弟尽人而读之,工之子弟读者十七八,农之子弟读者十五六”。由之,他建议报馆增设白话报,“今宜增设浅报,择要译录,精为之图,以诱观者;……俾天下之为商、为工、为农及书塾中年幼子弟,力足以购报者,皆略通中外古今及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大开风气之助,诸君其有意否?”除了写信,他还亲自去报馆游说:“去岁七月廷梁至上海,力请汪君穰卿增设浅报,穰卿事冗不遑也。”《无锡白话报序》3.关注了《果报》的关注与报馆交往后,裘廷梁积极声援汪、梁的维新活动,除了购买报馆代办的译印地图学会的股票和地图、捐助译书经费外,他还向报馆发起的不缠足会捐款“十元”。3968虽然1897年7月汪康年没有马上接受裘廷梁的建议增设浅报,但说明至该年7月裘氏已经形成了面向下层、创办白话报、开启民智的思想。1898年春节,裘廷梁亲自创办白话报的决心已定,他将写好的《无锡白话报序》寄给汪康年,并请刊登在《时务报》上以扩大影响,“新正无事,与里中诸子议创《白话报》,止就本县行销,俟立定基址,徐图扩充。兹先附呈拙序一首,敬求是正,附刊《时务报》末,并添作一序,或加识数语,劝海内同志踵而行之,亦所以为蔽报增重也,想不吝珠玉”2629。该通书信发出的第二天(正月十五日),他再给报馆去函,表达了创办白话报刊开启民智的鲜明主张:“两千年咬文嚼字之世界,遽欲变之,使舍虚而就实,非宏博淹雅而又能文之士,未易鼓动天下,然其收效之期,要当在白话大行之后耳。……白话之效,数百倍于鸿文也。”2629《无锡白话报》创刊于1898年5月11日,《无锡白话报序》刊登于1898年5月20日第61册《时务报》上(1),从时间上形成声援之势。由此,裘廷梁由《时务报》的热心读者转变为摇旗呐喊的报人,他也成为开无锡一代风气的维新人物。(2)二、以温度为依托的身份混同戊戍变法失败后,裘廷梁与汪康年是否还有交往,尚有待探讨。我们关注的是,与报馆交往期间,裘廷梁与梁启超结识并交游。裘廷梁初识梁启超当在1897年6月至7月,因为梁启超该年2月至10月一直在上海主持报馆工作。(3)在交游期间,裘廷梁给梁启超的最后一篇声援鼓励的文字是《西益赠梁卓如》,裘廷梁晚年编订自己的著作特在该文后作了按语:卓如见余此文,意颇动,旋由湖南陈右铭中丞聘主时务学堂讲席,以书告余云:“苦辞不获命,湘中士气最强,他日或可为中国之萨摩,故亦不忍舍也,惟恐疲于讲授,而与吾兄所谓西益者,不获从事,负我良友耳。”此后不复通消息矣!《西益赠梁卓如》从中可知,梁启超最后一次给裘廷梁回信时已决计赴长沙,换言之,梁启超的回信写于1897年10月间,此后梁启超赴湖南讲学、进京变法、亡命日本,双方地缘渐远,遂中断了来往,因而,维新期间裘、梁二人交游的时间总共不足4个月。在短暂的交游中,梁启超利用报馆信息灵便给裘廷梁捎去一些时务书刊,裘廷梁则利用自己的经历识见给梁启超以声援和鼓励,其中劝梁启超出国留学可见裘廷梁与梁启超之间真诚的友谊。在《复梁卓如书》中他诉说自己欲洞察西学精髓,一直想学习西文,但不能遂意,只能寄希望于子女:甲午以后,意欲稍习西文,进窥西书之美富。而才质驽钝,即区区二十六字母尚屡习屡忘,良由不善记忆,抑亦性所不近,或年龄为之,未尝不引以为恨也。……他日当注重西算西文,以次为求知之钥、启西学之门,冀儿辈一洗乃父百无一能之羞。以自己切身感受,裘廷梁认为启西学之门,必须学习西文,实际上是从侧面劝告梁启超出国学习。不仅如此,他还特作《西益赠梁卓如》一文,所谓“西益”就是西方强国富民之术,文中他劝梁启超学习西文、到西方留学:悲夫!以有涯之古,囿吾无涯之知,而国乃受其弊。梁子而欲为国求益也,其求益之道,必别有所在矣。窃愿其牙牙学语,自视如婴儿,鼓轮破万里浪而西。读了此文,梁启超“意颇动”,但是未能遂行,所以才有上文所引的“吾兄所谓西益者,不获从事,负我良友耳”之类的歉语。二人于1897年10月中断了交往后,梁启超对戊戌变法中裘廷梁的声援似乎不能忘怀,1902年横滨新民社辑印《清议报全编》,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被作为“近数年来海内外各报馆之伟论名著”1之一从第19、20期《中国官音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第5期后的改名)上选入《清议报全编》第二十六卷。1922年10月下旬,梁启超到南京等地讲学,蛰居上海的裘廷梁得知这一消息,他立即给梁启超去信,信中表示对梁启超脱离政界的理解。可注意的是,这封信是用白话文写的,现节录如下:你还忆及二十年前,在无锡创行国语白话报的裘可桴么?衰病余生,至今还依然存在。自从听见你担任东南大学讲席,并且常往南京各校演讲,又在报纸上读了你演说几次,知道你已把政治生涯抛在九霄云外,我实在狂喜不止。……现在正值是非混淆时代,蕴酿大乱时代,决不是学者能行其志的时代,所以你能跳出政界,我很快意。二十年前的《时务报》,你现在看了,必定以为没有什么价值,但在那时候,功劳很大,没有你大声疾呼,人人都睡在梦里,怎会看见曙光呢?我现在希望你,以后做学问家、教育家、演说家,发展你特别优异的能力。永远不入政界,做一个新时代木铎,将来所收的效果,不会在遇着机会的内阁总理下,这意思和我二十年前劝你学西文一样的诚恳。《致梁任公信》这封信依然充满了对梁启超的理解、鼓励和期望。梁启超收到信后立即给裘廷梁回了信,今天我们只能从裘廷梁晚年所作的按语中知道梁启超收到该信时的兴奋和感激之情:丁酉冬,任公赴湖南,以函见告。懒未迳答,二十余年后,始一通函,得复云:“奉书狂喜,相见当不相识,睹名节往事历历也,所规正得我心。所以自任者,亦既审之熟矣,比方婴小,极力疾讲学,不复能多所罄,报上数言,先达云尔。”此后又不复通消息矣。君没,上海开追悼会,余适病,未往吊,并未以一字致余哀悼之思,有歉然也!(《致梁任公信)从这段充满惋惜之辞可以看出裘、梁二人对1897年那段短暂的交游一直珍藏在心,双方对彼此的人格、名节都是十分敬重的。三、传统思想的“通变论”基础上权利人的“知行合一”裘廷梁与梁启超的交游时间虽短暂,但在近代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梁启超,裘廷梁较早地阅读了严译《天演论》,进化论是他白话文主张的理论基础之一,他是较早将进化论引入近代白话运动者之一。据《时务报时代之梁任公》载:丙申七月,《时务报》出版,……任兄住宅在跑马厅泥城桥西新马路梅福里,马相伯先生与其弟眉叔先生同居,住宅在新马路口,相隔甚近,晨夕相过从。……严又陵、陈季同及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诸公,与乎当时之所谓洋务诸名公,皆因马先生弟兄而相识。……马眉叔先生所著之《马氏文通》,与严又陵先生所译之《天演论》,均以是年脱稿,未出版之先,即持其稿以示任兄。由这段文字可知,在马相伯兄弟的介绍下,梁启超结识了严复,并于1896年秋后阅得严复刚译完的《天演论》。另,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云:迨书成,……而稿经新会梁任公、沔阳卢木斋诸君借钞,皆劝早日付梓,木斋邮示介弟慎之于鄂,亦谓宜公海内,遂灾枣梨,犹非不佞意也。刻讫寄津覆,乃为发例言,并识缘起如是云。光绪二十四年岁在戊戍四月二十二日严复识于天津疑学塾。1323由此可知,严译《天演论》最早于农历1898年4月付梓于湖北,此前梁启超手抄了严译《天演论》。而梁启超抄《天演论》就在1896年秋后,时在天津的严复将完稿不久的《天演论》手稿寄给梁启超参阅。95在裘、梁短暂的交游中,裘廷梁读到了未刊的严译《天演论》,裘廷梁在一封回复梁启超的信中说:惠书敬悉,又承钞赠严译《天演论》一册,不啻百朋之锡,读之心开目明,此真益人神智之书,不独赫氏言论,足箴膏盲而起沉疴,即严氏所加案语,亦复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人苦不自知。《复梁卓如》从该信可知梁启超特赠裘廷梁一本手抄的《天演论》,思想受到巨大的震动,从中也可见二人当时交情非浅。像许多读过《天演论》、接触到进化论的近代知识分子一样,裘廷梁在传统的通变论之外又获得了一种新的思想利器。(1)它体现在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中,如他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云:“西人公理家之言曰:凡人才智,愈后愈胜,古人必不如今人也。乃以其言观吾今日之中国,举天下如坐眢井,以视古人智愚悬绝,乃至不可以道里计。岂今人果不古若哉?抑亦读书之难易为之矣。读书难故成就者寡,今日是也”。他认为用进化论的观点,今人胜于古人,古今情形两殊,所以没有必要迷信文言,而应根据中国现实情况推行白话文,实行言文合一。在他创办白话报期间,好友邓濂批评他:白话兴,文言废,文学必亡。他认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文字问题,中国文字的发展本身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而且后代的文学发展也会胜过古代,“君独不睹篆书,一变为隶,再变为楷乎?今楷书盛行。几二千年,而篆隶不废,此其先例矣。好古者任自为之,异时文学,或且胜于古人,亦犹近世治许学者,古人不能及也”《庵集序》。一般认为最早将进化论用来审视中国文学是梁启超和黄人,如1903年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言:“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1904年以后,黄人撰写《中国文学史》也开始用进化论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文治之进化,非直线形,而为不规则之螺线形。盖一线之进行,遇有阻力,或退而下移,或折而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