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丝绸彩绘工艺初探_第1页
辽代丝绸彩绘工艺初探_第2页
辽代丝绸彩绘工艺初探_第3页
辽代丝绸彩绘工艺初探_第4页
辽代丝绸彩绘工艺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代丝绸彩绘工艺初探

1基于彩绘装饰的丝丝纱中国丝绸装饰是一种古老的织物装饰技术,与中国丝绸绘画有着相同的起源,工艺、材料和技术也非常相似。丝绸彩绘起源甚早,史载上古时期出现的圣王十二章纹样中,有六章是以彩绘装饰的。西汉马土堆一号墓出土印花敷彩纱,唐代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和法门寺地宫出土彩绘丝绸,是此种装饰工艺在汉唐时代兴盛的实证。然而,迄今为止所见出土数量最多、技术最为完善、图案最为丰富的仍属辽代,中国丝绸博物馆曾对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彩绘丝织品作过鉴定和测试。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辽代是我国丝绸彩绘最为兴盛的时期,辽代之后,彩绘主要集中于丝绸服装的边饰上,而大面积的彩绘就非常罕见了。本文对丝绸彩绘的早期历史作一简单回顾,并对辽代彩绘丝绸的技法和艺术进行重点探讨。2画、舞、画、画丝绸手绘最早的记载,与中国皇族标记“十二章纹”的起源有关。《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古代圣王要治理国家,必须要建立一定的法度,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十二章就是只有圣王才有资格在服装上装饰的十二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后世演变为帝王礼服上的专用纹样,一直延用到清代。对《尚书》中的这段记载,虽然历代学者的句读不一,意思也有差异,但一般均认为十二章中,前六章是用彩绘,后六章是用刺绣的方法,将纹样以五彩彰施于服装之上的。在早期提花工艺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要达到服装五采皆备的效果,只有彩绘与刺绣两种方法。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考工记》,据考证是一部齐国的官书,是记载我国古代手工艺生产技术的重要典籍。该书记载了五种“设色之工”,即“画、缋、钟、筐、(巾荒)”;其中“缋”即“绘”,与“画”的意思接近,都是指用手绘的方法在织物上装饰五彩纹样,所谓“画缋之事,杂五色”。也有人考证说,两者的区别在于“画”要借助“规”、“矩”等工具,而“绘”是徒手描绘。不管怎样,彩绘工艺被记载于《考工记》这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中,说明它是当时常用的一种织物装饰手段。从商代起,我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提花技术,能织出回纹等花地同色的几何纹样,至迟到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织锦技术,能用五彩丝线织出更为复杂的图案,至此,贵族服用的五色高档衣物,已经能够采用技术更为复杂的织锦,以显示其身份地位。在春秋至战国的墓葬中发现过大量刺绣与织锦实例,彩绘较少,可能与地下保存情况有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考古实物中发现手绘丝绸的痕迹。如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不少朱砂涂染的绢织物的痕迹,其中明显可以辨认有9例,多黏附在一些贵重、精致的大型器物上,西周早期墓葬的丝织品上也发现过朱砂涂染的痕迹,很可能存在彩绘工艺。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在出土大量织锦、刺绣等衣物的同时,也出土了帛画以及我国最早的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印花敷彩纱采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在轻薄的纱地上印绘出藤蔓状花卉,约有五种式样,纹样相似。其中一件色彩有五六种之多,朱红、银灰、粉白、墨黑四色保存完好,都为矿物颜料,着色匀细,固着坚牢。花纹单元呈菱形,据研究分析,藤蔓的灰色曲线是用凸纹版印制的,而朱红色的花、银灰色的叶和蓓蕾、棕灰色的叶子和苞片等,都是印制完底纹后用手工描绘上去的。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沿线,也发现过一些丝绸手绘织物,说明彩绘作为一种装饰工艺在唐代的兴盛。主要出土地点是楼兰与吐鲁番。2003年在楼兰故城北一号墓出土一件绢地袍衫,年代当在北朝时期,约公元2-5世纪。盘领、窄袖、右衽,剪裁合体,是典型的胡服。袍衫通体用彩绘装饰,纹样为用墨或颜料直接在绢衫上描画而成:在前襟处绘一立佛,下摆处画一法轮,系绦带,佛像与法轮周边绘花卉纹样,可能是莲花等。这件以佛教题材装饰的手绘绢衫可能为冥衣,画上佛像与法轮、莲花等题材,具有为死者祈求冥福的意义。图案虽然残破,但从残存的法轮部分来看,是用工笔手法描绘而成,局部刻划得非常精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发现的手绘丝绸实例,较早的如1964年阿斯塔那北区第20号墓,出土唐代彩绘绢。黄色绢地,用绛、绿、黑、白、褐等几种色彩绘出宝相花。1972年末1973年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第十次发掘,出土了伏羲女娲手绘帛画共8幅,并服饰81件,丝织制品107件,还有鞋、袜等。其中服饰有两件手绘,袜有一件手绘,还有不少绢画,如侍马图、舞乐图、弈棋图等。1973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对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第十一次发掘,清理了十座古墓,出土了一批丝织品,其中也有彩绘服饰:米色绮上绘团窠宝相花,同墓出土的还有伏羲女娲帛画7件。从这些出土实物看,彩绘始终是丝绸服饰装饰手段之一,且与帛画在工艺上是基本一致的,可谓画绘同源。3绘画装饰方法的确定唐代以后发现较多彩绘丝绸的是内蒙古各地的辽代墓葬。较早的有1954年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赠卫国王墓,出土许多丝织品,如床簾、被褥和服装,但保存不佳。据报告,床簾的装饰方法除织造、刺绣外,还有彩绘,装饰题材有龙、凤、云、鸟和莲等。1970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晚期墓,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丝绸,其中包括彩绘丝绸。同年修复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发现了一些画绘的佛经和三幅南无释迦牟尼夹缬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明确用三套色夹缬的辽代夹缬丝织品,其中部分图案用手绘方式完成。较近发现的实例,如1990年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北山和尚庙辽代晚期墓,及1992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裂峰山耶和律羽之墓,都曾出土大量丝绸,其中有不少也属于彩绘丝绸。这些辽墓出土丝绸上的彩绘装饰,包括线描、着色与线描加着色,为了鉴定彩绘所用的颜料,中国丝绸博物馆选择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一些样品,到浙江大学测试中心进行仪器分析。通过X光衍射测试,最后得出颜料的成分有以下几种:YYS.86金:金色,主要成分:金Au;其他成分:铝Al;硅Si;钙Ca;YYS.115墨:黑色,主要成分:钙Ca;磷P;其他成分:铝Al、硅Si;硫S;钾K;铁Fe;YYS.118铅白(Pb2(OH)2CO3):白色,主要成分:铅Pb;其他成分:铝Al;硅Si;磷P;钙Ca;铁Fe;S.125朱砂(HgS):红色,主要成分:Hg;S,汞,硫;其他成分:Si;Ca;硅、钙;银:红黑,主要成分:Ag,银。从出土彩绘纺织品的考古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常用的有五种颜色:金色、银色、红色、黑色和白色。这也是中国纺织品装饰的传统五色,起源很早,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以上五种原料来制作这五种颜色。如墨,从起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乎什么也没改变。铅粉,又叫做胡粉,从汉代就已开始用于绘画。用得最多的是朱砂,这种最鲜艳的红色始于商周,许多汉墓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经过检测发现都用到了朱砂。金粉与银粉从唐代开始被用于纺织品装饰工艺,有同时期文学作品的描写为证,如“越罗冷薄金泥重”,就是指在罗织物底子上用金粉印绘图案。因此这一测试的结果是可信的,是和当时中国的纺织科学技术的背景相符合的。4以织物为基础的彩绘工艺从出土实物的分析来看,辽代丝绸彩绘的工艺简单,关键是工艺的熟练应用与达到的艺术效果。下面从工具、材料与彩绘方式上作简要分析。彩绘的工具是中国传统的毛笔,应该有专用于勾线和设色之分,勾线则有粗细之分。用于勾线的毛笔笔锋可以硬挺一些,而用于设色的毛笔柔软一些,以其蓄水量多,适宜上色。这与绢上绘画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底料:绢上绘画对画绢的选择十分重要,衣料彩绘则没那么讲究,但也并非所有丝绸面料都适合彩绘。首先要选择平素类织物或暗花类提花织物,前者如绢、纺、罗、绉等,后者如小提花的绫、绮与暗花罗,花地均为一色,以彰显施加在织物上的彩绘。其次是底料的质地,应平整光洁、密度与厚度适宜。太稀疏的纱与太厚实的织物都不宜彩绘,已经有鲜明花色的织物也不适宜彩绘。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彩绘工艺,有些是在大提花绫绮上再依纹样轮廓线进行墨线勾描,这种方式尚未在其它时代的织物上发现过,成为辽代丝绸彩绘的一大特色。或许是因为绫的纹样花地一色,隐隐约约,不合契丹人的审美观,因此采用这一描绘的方法让纹样更清晰更亮丽吧。工艺方法:现代丝绸手绘除以墨勾线以外,还有点、染、皴、擦等技法。但我们从辽代衣料手绘上看到的基本上是以线的勾勒与描画为主。线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由勾勒或勾勒加着色,主要用在素织物上,与帛画类似,需要精湛的技艺,不过主题是装饰性的纹样而不是图像,这一点和同时代的刺绣相似。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折枝小花绮地泥金填彩树下对鹿、紫罗地白描芭蕉、四入团花绫地泥金填彩团窠蔓草仕女(图1)等。而最美的一幅可能是绮地泥金“龙凤万岁龟鹿”,六字之中有三个字都有相应的具体形象与之对应,极富装饰味。这种装饰字的方法至今仍可在北方民间看到。彩绘的另一种形式是以织物上的织造纹样为基础进行描绘,一般都是暗花织物上的一些单色纹样。有许多例子,像耶律羽之和其它一些墓出土的泥金蔓草纹绫、泥金云雁、墨描贵富绫袍、朱描盘绦绶带绫等(图2)。其法类似于描红,即用笔墨将提花丝绸织物中的花鸟纹样轮廓勾勒出来,似乎是为了彰显原本不太看得清楚的暗花纹样。这种形式成为辽代丝绸手绘的一大特色。从彩绘风格看,图案线条流畅,粗细基本均匀,装饰性强,笔墨无明显表现痕迹,这正是丝绸彩绘与绢上绘画的区别之一。5与其他工艺的比较辽代丝绸彩绘的图案以墨线勾绘为主,其纹样主题、构成形式与同时代的其他丝绸装饰工艺如提花、刺绣等是一致的,从中可以看出时代风尚及民族特色。从考古出土的辽代丝绸彩绘来看,其图案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1,丰富的表现形式我国丝绸图案的主题,早期以抽象几何纹样为主,汉代以云气和动物纹样为主,唐代丝绸图案受西方影响较大,具有较多异域色彩,晚唐时花卉纹样兴起,到北宋、辽的时代,各类纹样主题均已出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仅从辽代丝绸彩绘来看,就有动物、花卉、人物、几何、文字等多种类型,主题多样,丰富多彩,且各种主题互相组合穿插,如花卉与动物、花卉与人、花卉动物与文字等,表达出某种吉祥含义。虽然不能等同于元明清的寓意纹样,但对美好吉祥的诉求却是显而易见的。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彩绘石榴婴戏纹罗带(图3),图案作清地折技,每一纹样单元由一根树枝上三棵饱满的石榴果实组成,果实中绘有婴孩,让人想到后世“榴开百子”的吉祥含义。花卉与鸟的组合更为多见,由花卉构成背景,禽鸟成对出现,双栖双飞,神态安祥,似乎象征着生活美满、岁月静好。有的花卉与人物结合,人物多为仙女道姑一类,也是具有吉祥意义的,如上述图1所示的绫地泥金填彩团窠蔓草仕女。龙、凤、龟、鹿、狮等动物均为瑞兽,也是彩绘的描绘对象,甚至直接将吉祥的愿望诉诸文字。如上墓出土的泥金“龙凤万岁龟鹿”六字纹绮,龙字的半边是龙纹,凤字的门框内描着凤,龟字底下画海龟,将汉字的图形意义作了充分表达(图4)。墨描富贵纹绢,更是将富贵两个汉字填在团窠内,其诉求更为直接。5.2植物的纹样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是什么?我国早期丝绸纹样均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极少见植物花卉纹样。唐前期丝绸纹样结构严谨,色彩华丽,表现主题也以动物为主,并纳入严谨的骨架中,装饰性很强。从晚唐起,随着花鸟画的兴起,丝绸图案上严谨的结构变得自由,花卉主题开始流行,但是真正确立植物花鸟纹样在丝绸图案中的主流地位是在北宋,这与宋代花鸟画的大流行是分不开的。北宋与辽的丝绸体现出同样的时代特征,在出土的辽代彩绘丝绸上,植物花鸟也是占主流地位的,其描画风格有自然主义倾向。因此,我们可以从其描绘的植物中分出石榴、莲花、竹、芭蕉叶……,从其表现的禽鸟中分出凤、孔雀、翟鸟、鸳鸯、天鹅、大雁……,以及各种动物。如方格九点绫地朱描莲下鸳鸯(图5),一对鸳鸯相对而卧,似乎笑语呢喃,它们头上分别是两支荷叶,顶着含苞欲放的莲,意境十分美好。与中国绢本绘画一样,辽代丝绸上的彩绘图案也是以线描为主要表现形式,勾线后设色或仅作白描,线条有墨色的黑,朱砂的红与铅白的白,以及泥金、泥银等,线条均匀流畅,手法娴熟,颇具古风。5.3丰富的纹样风格在丝绸图案的构成上,战国至汉代常将纹样主题作横向平行排行,经向循环小而横向大,有时通贯全幅,风格古朴,令人联想到汉代画像石。从唐代起团窠状的构成形式出现,如联珠团窠与宝花团窠等,风格变得雍容华贵。这种变化一方面与文化交流与艺术演变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提花机等技术变革有关,使纹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彩绘纹样不受工艺限制,但风格却与提花图案基本同步。团窠是唐代丝绸纹样的传统,到辽代依然是最流行的纹样单元。唐代的团窠通常有一个环,由花卉或联珠围成,中间填上对成对双的动物。这种团窠环的形式在辽代继续流行,甚至比同时期的北宋更甚,表现出晚唐遗风在辽的延续。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图案变得更细致,风格更自由,甚至无环而呈团花状。花环中的动物往往成对成双,作对称设计,这也是唐代遗风的体现,不过其排列方式已经从严谨的两两相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罗地白描花卉双鸟,两鸟身体同向,一鸟回首,一鸟张翅,表现得非常生动(图6)。双鸟也可作旋转对称的飞翔,即后世的“喜相逢”构图。5.4盘犯纹,即置石与金银锭几何纹样是一种最古老的丝绸纹样,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提花图案是回纹与菱纹等。晚唐以来至宋代,流行的几何纹样表现出新的特点,在北宋时期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有记载,如球路、锁子、工字纹和金银锭之类,应是当时的建筑彩绘纹样,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