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_第1页
碳排放权交易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_第2页
碳排放权交易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_第3页
碳排放权交易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_第4页
碳排放权交易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排放权交易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工业化后,随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活动的增加,温室内的气体浓度迅速增加。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了31%,过去20年的CO2浓度的增加率保持在每年1.5ppm(0.4%),到了20世纪90年代,年增加率在0.9ppm在2.8ppm之间。这样惊人的增加率已经加速了地球变暖的进程,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倍增下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可能影响,各国学者提出控制CO2排放。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要求各国共同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全球的环境和气候。因此气候保护的政策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1国际合作与减排机制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全球人类努力保护地球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各国政府第一次考虑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或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京都议定书另一个开创性的突破就是它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气体减缓成本的、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按照经济学原理,为了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人类应该把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安排在减排成本最低的地方。因此,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种基于市场机制的、旨在成功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减排机制。一是国际排放贸易(IET,InternationalEmissionTrade):允许附件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容许的排放量”(“排放配额单位”);二是联合履行机制(JI,JointlyImplemented):允许附件Ⅰ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实际结果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允许附件Ⅰ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即允许附件Ⅰ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抵顶附件Ⅰ国家的减排指标,这也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的三种灵活机制都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它们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它可以给予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投资费用上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费用的有效性分配。这些合作机制给予了附件Ⅰ国家及其私人经济实体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减排成本最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选择机会,这些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用于抵减投资方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而有助于工业化国家(附件Ⅰ国家)通过在其他国家而不是本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减排量,从而降低附件Ⅰ国家实现其排放目标的成本。这些合作机制借助于减排项目的全球配置机理能够刺激国际投资,并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实现“更清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手段。2国家层面的共同应对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是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通过削减CO2排放量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巨额的支出,这远远超过了一个国家或一小部分国家的承受能力,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当前,世界各国一方面担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危害,要求尽快采取共同行动来减少总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另一方面也都想较多地占有排放资源,扩大本国的碳排放空间,维护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国都十分关注初始碳排放权的分配,对其的分配机制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一问题也是未来几次缔约方大会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2.1过渡性平等主义分配模型在碳权排放模型方面,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著名的分配模型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平等人均权利模型。它是最为广泛引用的模型,它建立在平等主义原则之上,认为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平等分配地球上的大气资源的权利。这类模型根据采用的时间和人口基准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当代人平等权利方法,如Grubb(1989,1991),Bertram(1989,1992),Epstein&Gupta(1990),Agarwal&Narain(1991)等;二是世代公平模型,代表者有Fujii(1990),Ghosh(1991),Meyer(1992);三是过渡性平等主义分配模型,主要有Welsch(1993),Contract&Convergence(GWI,1996),Byrne,Wang,Lec,&Kim(1998)。第二类是自然债务模型。该模型是由Smith,Swisher和Ahuja(1993)提出。他们认为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谈判必须考虑一个国家能够支付的可用资源。整体支付义务必须同时结合伦理问题和现实问题两方面的情况,前者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更多责任的国家,应该有义务出钱进行弥补;而后者是问题的解决只有在那些有较多资源的国家愿意在全球成本中支付大部分时才更有可能。因此他们认为要将碳权排放所遵循的公平问题分为支付能力和基于累积人均排放的责任指数两部分。第三类是基于文化观点的分配模型。Janssen和Rotmans(1995)所提出的模型将各地区CO2排放的历史责任和分配未来排放权的政策目标相结合。他通过引入一个能够使文化观点影响排放权分配的概念,并假定分配模型中的偏好参数值随地区不同而变化,局中人的偏好可以表征为模型中参数值的分布。从而用基于文化观点的不确定性分析来评价不同文化思想对排放的影响。第四类是能源需求模型。该模型是由Benestad(1994)基于Rawls的平等主义原则和差别原则以及纠正不当的不公平性原则所提出的。Benestad认为自然资源,例如气候土壤、能源和矿产在地球表面上是任意分布的。在伦理学中,这种分布和人的自然禀赋相似。因此,由于资源的可得性不同资源分布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他提出和GHGs排放相关的负担,权利和收益的分配不仅发生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国之间,而且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我们对于后代的责任,对于环境的责任都应当考虑。2.2存在三种不同的分配机制我国部分学者也对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按人口指标,遵循公平的原则来分配碳排放权;第二种是按GDP指标,强调效率原则来分配碳排放权;第三种是按人口和GDP组合指标分配。第一种分配机制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第二种则对发达国家有利;第三种混和分配机制因兼顾了公平和效率,较容易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接受。陈文颖(1998)认为:若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全球收益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采用人均碳排放量和GDP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加权平均、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基准(权重在0.85以上)兼顾GDP碳排放强度这两种混和分配机制是较理想的选择。徐玉高(1997)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不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而是历史排放的累积效果,因此,在探讨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时还应考虑各国的历史排放量。潘家华(2002)还从福利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论证在当前水平下限制低收入国家国民的碳排放,将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发展权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陈迎(2002)认为应重视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内层次的公平问题,重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权益,还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排放权的新概念:⑴基本需求的排放权;⑵部分可贸易的排放权;⑶完全可贸易的排放权。3碳排放法在中国经济中的影响3.1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碳排放交易机制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机制。CDM允许发达国家(附件一缔约方)提供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在发展中国家(未列入附件一缔约方)境内共同实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减排项目,由此获得的经过核证的排放减少量(CER),此CER便可以用于满足附件一缔约方的京都议定书的减少目标。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实现京都议定书第三条之下限制和减少排放的量化承诺。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双方是已经承诺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和尚未承诺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过在温室气体减排边际成本相对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完成一定数量的减排义务。该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利于实施CDM项目的双方。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清洁发展机制不仅带来了低成本的减排方案,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技术转让渠道和市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CDM的有效利用则有可能为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其中包括:(1)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2)拓宽融资渠道和获取先进技术;(3)可持续的能源生产方式,增进能源效率和节能;(4)创造收入和就业,消除贫困;(5)改善当地环境效益。3.2我国的能源和节能减排现状虽然由于我国的CO2的人均排放量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轮履约期内不承担减排义务,但是其减排的压力很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在减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成就显著,但在能源利用方式、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世界银行的《碧水蓝天——2020年的中国环境》估计,1995年中国主要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7.7%。IPCC估计,削减大气污染所得的利益可以抵消减轻气候变化所花费用的30%~100%。从世界银行和IPCC的估计可看出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和影响。有关研究预测显示,虽然我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户,并有可能在2010~2020年间成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人为排放甲烷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另据美国能源情报署2001年的预测,如果中国不采取措施控制煤炭的使用,到2020年,中国由于消费煤炭而排放的CO2将超过发达国家,占世界的40.3%,接近工业化国家和东欧以及前苏联地区消费煤炭而排放的CO2之和。因此,虽然目前我国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在今后特别是在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一大国时,将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3.3cdm机制的发展前景我国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又是温室效应可能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同时又受到自身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限制,无力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意味着我国将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CDM市场,张中祥(1999)估计我国在2010年的世界潜在CDM市场中将占60%的份额,而艾德蒙斯(Edmondsetal.1998)则估计中国在2010年的世界潜在CDM市场中将达占75%的份额。我国政府和相关的研究学者都认识到了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所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1)有利于争取资金和技术,用以改造现有设备,从而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3)有利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4)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当然要全面预测CDM机制对我国的潜在利益是比较困难的,但CDM机制在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外国投资方面的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能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如何实施呢?也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王灿和张坤民(2000)、崔成(2002)研究了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基准线问题,段茂盛、刘德顺(2003)探讨了清洁发展机制中的额外性问题。胡秀莲、李俊峰(2001)对我国如何建立CDM项目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高广生、李丽艳(2003)对也探讨了我国应如何实施与管理CDM项目,靳云汇、刘学和杨婉华(2001)分析了CDM与中国环境技术引进的关系。4国际碳排放法对中国工业的影响4.1以减少碳排放成本为导向的再造林模式欲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不外从减少排放源和增加碳吸收汇两方面入手。在减量上,可从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由高耗能或高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移往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并积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来进行。但从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可能对国家整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甚至降低国民所得,同时减排的成本也高。在增加碳吸收汇方面,可通过实施可持续的森林管理战略、加强造林和再造林来吸存二氧化碳。以造林和再造林来吸存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来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且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冲击也较小。如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Niskanenetal,1996),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Rubinetal,1992、Dixonetal,1993)。而Dixonetal(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这对森林资源丰富的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很有利,可以较大地减轻其减排的压力。当然,这也对森林资源少的国家提供了发展林业寻求资金支持的新渠道。4.2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林业CDM项目明确了造林和再造林在减少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标志着林业的生态功能在经济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为林业以森林固碳为基础的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创造了制度条件。森林的生态功能是最难有形化的,现在通过碳汇有形化了。由于碳汇拥有量的不平衡,就必然产生交换,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林业的生态服务由无偿变有偿就成了必然趋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且近年来林业发展迅速,这将使我国成为新增碳汇的最大供应国。通过实施林业CDM项目进行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吸收国际援助获得大笔资金,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但国内林业经济界对林业CDM问题的研究还较少,张小全、陈幸良(2003)初步研究了我国林业CDM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力,宋宗水(2003),王雪红(2002)分析了我国实施林业CDM项目的有利条件,陈根长(2003),李怒云、高均凯(2003)对林业CDM项目对我国林业的影响及对策作了初步探讨,陈晓倩、陈建成(2002)及周洪、张晓静(2003)也提出了通过碳排放交易来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4.3碳汇项目与林业项目的关系从长远角度考虑,林业CDM项目的实施对林业部门的影响可能要超过WTO,可能给我国林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鉴于目前我国对林业CDM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