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_第1页
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_第2页
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

节细胞瘤(gangioma)是由肿瘤神经和皮质细胞混合引起的。生长缓慢,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节细胞胶质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于缺乏显著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前容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节细胞胶质瘤患者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1数据和方法1.1患者性别、年龄24例脑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2~52岁,中位年龄16岁。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17例,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愣神、肢体不适、肢体抽搐等症状;间断性头晕、头疼4例;幻嗅、视物模糊及记忆力减退各1例。1.2扫描及资料处理采用PhilipsAchiev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SENSE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所有病例均接受MR平扫。常规行轴位(T1W、T2W、FLAIR)、矢状位(T1W)及冠状位(T2W)扫描。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患者,行轴位(T1W、T2W、FLAIR)、矢状位(FLAIR)及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面(T2W、FLAIR)扫描。采用SET1W(TR600ms,TE15ms)、TSET2W(TR4400ms,TE100ms,TSE因子15)及FLAIR(TR6000ms,TE120ms,TI2000ms)。矩阵256×192,视野23cm×21cm,NSA2~3次,层厚3~5mm,层间隔1mm。20例接受增强MRI,经静脉快速注射欧乃影(钆双胺注射液),0.2ml/kg体质量,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1.3肿瘤的囊性及其比在平扫T1WI、T2WI、FLAIR及增强扫描图像上,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囊实性、信号、水肿程度及强化方式。在横切面上测量囊性部分直径及肿瘤的最大直径,二者比值即为肿瘤囊性成分百分比。根据肿瘤囊性成分百分比,将病灶分为囊性、囊实性及实性三种。囊性成分百分比>90%为囊性病灶,<10%为实性病灶,其余病灶为囊实性病灶。根据肿瘤周围水肿宽度,将水肿程度分为轻度水肿(<5mm)、中度水肿(5~10mm)及明显水肿(>10mm)。2flair信号表现21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其中左颞叶6例,同时累及左颞叶和左基底核1例,右颞叶7例(1例有2个病灶,分别位于颞前叶及颞后叶),左额叶2例,右额叶1例,累及双额叶1例,双顶叶各1例,左枕叶1例(图1~3);3例位于小脑半球(图4)。病灶直径为9~65mm,平均28.7mm。囊性病灶4例,呈长T1长T2信号,FLAIR低信号。囊实性病灶11例,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低信号;结节呈稍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实性病灶9例,呈等或稍长T1长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部分病灶可见小片状囊性病灶及短T1长T2信号。1例病灶位于双额叶,累及皮层,类似肿大的脑回。实性病灶中呈弥漫性浸润生长3例,表现为无明显肿块,边界不清,呈片状等T1稍长T2信号,FLAIR稍高信号。12例无水肿,轻度水肿7例,中度水肿3例,明显水肿2例。20例接受增强扫描患者中,6例病灶无强化,包括囊性病灶3例,囊实性病灶1例,实性病灶2例;14例病灶呈斑片状或结节状不同程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包括囊性病灶1例,囊实性病灶8例,实性病灶5例。3讨论3.1节细胞胶质瘤的发病特点节细胞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肿瘤,由相对成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主要为星形细胞)构成,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4%~0.9%,儿童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4%。一般认为它是非侵袭性的,边界清楚,生长缓慢。大多数节细胞胶质瘤不会出现间变的组织学特点,恶性变少见,且恶性变几乎局限在肿瘤的胶质细胞部分。节细胞胶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部分性癫痫,反复发作,药物难以控制。节细胞胶质瘤预后较好,许多病灶可完全切除,大多数术前癫痫发作的患者在完全切除后无癫痫发作。本组中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16岁,以癫痫发病的患者年龄更小。70.83%患者(17/24)首发症状表现为癫痫,其他症状主要与发病部位有关。本研究对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患者,使用垂直海马长轴的斜冠状位扫描,主要是为了观察颞叶,尤其是海马有无异常。3.2脑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节细胞胶质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主要发生于皮层及灰质核团。最常见发病部位是颞叶,也可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其他各叶、基底核、丘脑、脑干、小脑、脑室、松果体区、鞍区、桥小脑角区(三叉神经)、视神经、视交叉及脊髓。本组24例中,14例肿瘤位于颞叶,其余分布于脑的其他部位。节细胞胶质瘤可多部位受累。本组1例患者的2个病灶分别位于右颞叶前部和后部,而且2个病灶的MRI表现不同,前部病灶为实质性并钙化,后部病灶为囊性。另1例病灶同时累及左颞叶和左基底核区。脑节细胞胶质瘤无特征性CT和MRI征象,表现多种多样,可为完全囊性、囊性为主伴有明显局灶性强化、实性伴不同程度强化或弥漫性累及脑实质和(或)蛛网膜下腔。本研究根据节细胞胶质瘤囊性及实性成分,将病灶分为囊性、囊实性及实性三种。囊变被认为是节细胞瘤的常见表现,本组囊性及囊实性病灶占62.50%。囊实性节细胞胶质瘤表现为囊性病灶内见实性壁结节,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低信号。实性结节及实性节细胞胶质瘤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稍高信号。本组3例表现为弥漫性的脑实质侵犯,无明显的占位征象。1例位于脑皮层,类似肿大的脑回,术中见双额叶内侧面皮层表面毛细血管增生,皮层坚韧,纵裂及组织内血管增多、增粗。节细胞胶质瘤易发生钙化,因此钙化也被认为是节细胞瘤的常见表现,出现率约为20%~69%。钙化通常表现为结节状、环状、斑片状或点条状。本组部分病例T2WI中可见斑片状、结节状低信号,结合CT多为钙化表现。CT对钙化发现率较高,MRI对钙化显示不敏感,如果疑为节细胞胶质瘤,应同时对患者进行CT和MR检查,以利于诊断。瘤周水肿少见,本组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节细胞胶质瘤增强扫描表现不一,可以完全无强化、不均匀强化或弥漫性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同,可以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本组实性节细胞胶质瘤由于有小片状囊变区、钙化,所以强化多不均匀。3.3脑皮质结构损伤的表现为①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发病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下。几乎均发生于幕上大脑皮层内或以皮层为主,常累及脑表面并向外膨出,颅骨受压变薄。常伴随皮层发育不良。病灶常较小,为囊性或多发小囊状病灶,囊内分隔多见。T2WI呈高信号,信号常不均匀,钙化及水肿少见,多数不增强。②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小于20岁,尤以5~10岁儿童多见,好发生于小脑、下丘脑、脑干或视觉通路,主要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和壁结节明显强化,有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钙化少见。③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多小于18岁。多发生于幕上,颞叶多见。大多数表现为囊变伴壁结节,增强的结节邻近脑膜,常强化。钙化少见。④少枝胶质细胞瘤:好发于30~50岁。靠近脑表面,可造成相应部位颅骨吸收和变薄。CT上多呈低密度或混杂密度,钙化常见,呈弯曲条带状或脑回状。囊变较少,大多无增强。⑤节细胞瘤:是一种单纯的神经元肿瘤,不含肿瘤性胶质细胞。与节细胞胶质瘤在影像上很难区分。有些位于皮层的节细胞瘤伴随脑膜尾征,类似脑膜瘤。⑥婴儿促纤维增生性节细胞胶质瘤:常见于1岁以下婴儿。发生于幕上,好发于额叶、顶叶。占位效应明显,瘤体较大呈囊状,常有强化的壁结节,壁结节附着于硬脑膜。常累及脑膜,可见脑膜增强。⑦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又称为Lhermitte-Duclos病,病理上被认为是错构瘤。大体病理检查表现为肿瘤区小脑叶异常增粗、增厚。大多数发生于青少年。CT、MRI表现为病灶由许多粗大的类似小脑叶形态的结构组成,呈横行、纵行或斜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