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_第1页
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_第2页
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_第3页
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_第4页
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介入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科室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是不停完善、持续改善的过程,要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

2、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确保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职责明确,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2.1科室设立的质量管理与改善组织要与医院功效任务相适应,人员构成合理,职责与权限范畴清晰,能定时召开工作会议,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决策根据。

2.2科主任作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负责人,应认真推行质量管理与改善的领导与决策职能;其它领导干部应切实参加制订、监控质量管理与改善过程;

2.3医疗、护理、医技职能管理部门行使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

2.4科室主任全方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5各级负责人应明确自己的职权和岗位职责,并应含有对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

3、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本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3.1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善方案是全方面、系统的书面计划,能够监督各部门,重点是医疗、护理、医技科室的日常质量管理与质量的危机管理,

3.2质量管理方案的重要内容涉及:建立质量管理目的、指标、计划、方法、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加强医疗质量核心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4、健全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贯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4.1核心制度涉及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急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核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

4.2对病历质量管理要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5、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善的意识和参加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6、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统计,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时、逐级上报。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方法,持续改善医疗质量,将质量与安全的评价成果纳入对医院、科室、员工的绩效评价评定。

7、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实施责任追究的制度、形成医疗质量管可追溯与质量危机预警管理的运行机制。

8、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要用《诊疗常规》指导对患者诊疗工作,有条件的医院要逐步用《临床途径》规范对患者诊疗行为。

9、逐步建立不以处分为目的的,是针对医院质量管理系统持续改善为对象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够把发现的缺点,用于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程序的改善工作。

10、建立与完善现在质量管理常见的成果性指标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成果性指标、构造性指标、过程性指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医疗质量管理方案一、医疗质量管理内容(一)基础医疗质量管理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1、制度建设:建立健全(1)工作制度、岗位职责;(2)诊疗规范操作技术、常规;(3)医疗流程;(4)医疗质量考核原则。2、人力资源管理:按照二级医院规定和我院规模,合理设立科室,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合理、高效、优质服务,充足调动人员的主动性。3、方便快捷舒适服务,让病人满意服务。交费缩短时间,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急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投诉意见箱,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二)环节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是医务人员运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疗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管理十分重要。1、职工自觉推行好岗位职责。全院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推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每个岗位人员推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院、科两级检查,院科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2、抓好科室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核心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贯彻。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单薄环节。⑴、抓好三级医师查房、会诊、疑难、死亡病例讨论、术前讨论、手术审批、转诊转院等制度的贯彻贯彻。⑵、抓好核对工作。⑶、做好危重病人、手术期病人和特殊病人的管理。⑷、抓好临床输血管理。确保用血安全。⑸、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科应急反映、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状况随时抽查。⑹、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确保,做好交接班及报告书写,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夜班间抽查)在岗位状况。⑺、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及时客观精确书写,上级医师及时修改签名,准时归档,妥善保存,归档病例不得修改、返回,原则上不借阅。⑻、做好沟通工作:首先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谈话统计,并首先做好院内上下、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工作的沟通,确保质量管理的决定及时执行,工作上能互相协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⑼、实施零缺点管理,避免差错事故发生。⑽、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⑾、抓好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管理,提高诊疗、治疗质量。⑿、在医疗进程中,下一种工作环节有责任监督上一种工作环节,如发生划价、发药错误、处方差错,只能由医务人员核对后纠正,严禁由病人跑路。⒀、病人出院结帐时,帐目核对由科室内部核对,严禁病人参加核对工作,杜绝病人来回跑路。(三)终未医疗质量管理:1、单病种管理:⑴、拟定单病种:能反映医院、科室医疗工作重心,各科选常见多发病疾病顺位排列前10种疾病作为单病种。⑵、规范诊疗方案。⑶、制订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平均医疗费用。⑷、分析与评价:与否为纳入原则,与否符合诊疗规范,治愈好转率、平均医疗费用与否达成目的,找出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每季度1次,并督促整治。2、质量指标管理:医疗质量总指标年初分解下达各科室,年终总结时,医院质量指标院、科分别统计,实施月报、季报、六个月报、年报,重要是月报进行管理,定时分析评价,特别是指标中“三日确诊率”、“入出院诊疗符合率”、“术前术后诊疗符合率”、“危重病人急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传染病报告率”等重点考核内容。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质量控制是指根据所得信息,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质量偏差保持允许范畴内,分基础质量控制、医疗过程质量控制、医疗终未质量控制办法,由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质量改善是指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活动和过程中的效益和效率所采用的多个方法,医疗质量改善中重要是改善分析,制订与贯彻改善方案、评价改善效果。1、医疗质量控制的职责:(1)、上级医(护)师负责对下级医(护)师医疗质量的督促检查与整治。(2)、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全科医疗护理质量的督促检查与整治。(3)、医院质控部门(信息科、后勤、设备、)对各科室医疗护理及医疗环境、设备进行质量的督促、检查、控制。由院长、业务副院长负责安排、组织检查。2、医疗质量控制目的: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整治,增进医疗质量提高。3、医疗质控的办法:(1)、上级医(护)师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检查病历等方式,随时对下级医(护)师进行检查和控制。(2)、科主任(护士长)和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检查病历、检查工作和日常掌握状况,定时不定时对全科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行检查。(3)、医院质量控制部门通过日常掌握、随机抽查、定时检查相结合对各科进行检查。(4)、检查是质量控制手段,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评价、增进整治,达成质量改善,从而提高和确保质量。(5)、采用缺点管理,并予登记。医疗质量控制统计到科室,科室统计到人头。(6)、严格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管理,以教育纠正、整治为目的,增进质量提高。(7)、环节管理为主,平时掌握与随即抽查为主,终未质量管理与定时检查为辅。4、不合格医疗服务的解决:(1)、医务人员在直接或间接为患者服务时,如违反了对应的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未满足患者或院内其它科室及工作人员的需要或盼望,引发投诉、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或被质量控制人员检查发现为不合格医疗服务。(2)、不合格医疗服务解决程序:①科主任、护士长、科室质控人员、上级医(护)师发现不合格医疗服务,应及时指出当事人的错误,提出批评教育,并予以纠正,避免不合格医疗服务的扩大和造成不良后果。医院质量控制部门检查发现不合格医疗服务或日常理解掌握的不合格医疗服务,应给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或当事人指出。含有共性的不合格医疗服务通过职工大会、周会、科室晨会,制订新规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纠正、教育,并跟踪检查。②对不合格医疗服务予以登记,按《差错事故登记报告解决程序》解决。③医院质量控制部门和临床、医技及其它部门应对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影响因素,避免再次发生。④对不合格医疗服务当事人和科室,按照有关规定解决。⑤当医院质量控制部门收到病员投诉,应规定科室负责人立刻调查,查找因素,拟定纠正、解决方法后3日内交回,对纠正和解决方法的执行状况由质控部门追踪。⑥患者提出的医疗纠纷,医务科负责接待,予以登记,对投诉内容责成有关科室调查核算,查找因素,给投诉者解释,并作出调查解决。三、医疗质量培训方案(一)培训目的:全体员工切记质量方针,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全方面质量观念,服务意识、规范意识,提高技术水平、服务技巧,满足广大病员的合理需要。医疗质量方针是医院正式公布的医疗质量宗旨和方向。我院的质量方针“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为重点,以规范服务为手段,以病人满意为目的”。实施全方面质量管理:即全员参加质量管理,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方位质量管理。(二)培训内容:1、全员培训:①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②诊疗护理规范、操作技术规程;③医疗流程管理;④医疗服务质量涉及服务基本技能、沟通技巧、医疗纠纷解决;⑤职业道德建设。2、三基训练:各级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院科组织三基训练,做到严格原则,严格规定,严格掌握。由医务处负责组织三基训练工作,科室由主任(护士长)负责,具体安排贯彻。医院每季度1次,科室每七天1次,二线科室每2周1次,精确填写培训统计表,留授课与训练资料,参加人员签字。除当班人员外,其它人员必须100%参加培训(特殊状况不能参加院、科室培训需经医院同意)。培训与奖惩挂钩,医务处负责督促。四、医疗质量目的管理(一)、门诊、急诊工作1、门诊日志登记登记率100%,登记合格率>95%2、门诊病历书写疑难病、急危重病、中毒、车祸伤打架斗殴、生产工作中受伤门诊病历100%书写,门诊输液留院病历书写100%,书写合格率>95%3、多个检查单书写合格率>95%4、处方书写合格率>95%5、传染病登记与报告3天内报告率98%,漏报率0%,报告合格率>95%,医生不治疗肺结核率100%6、门、急诊入出院诊疗符合率>90%7、入院病人分科收入精确率>98%8、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95%9、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100%,三基训练合格率>95%,补考合格率100%10、病员满意度>95%11、急救电话登记率100%五分钟急救出车率>98%急救病人登记登记率100%,登记合格率>95%急救药品、机械、物品备齐率100%(二)、住院病区、急诊科与麻醉手术室1、甲级病历率>90%2、急救成功率>80%3、三日确诊率>95%4、入出院诊疗精确率>95%5、手术前后诊疗精确率>95%6、临床与病理诊疗精确率>90%7、治愈好转率>95%8、处方书写合格率>95%9、传染病登记与报告三日内报告率98%,报告合格率>95%,漏报率>0%医生不治疗肺结核率100%10、检查单书写合格率>95%11、分科收治病人与及时转科率100%12、会诊准时率100%13、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率>95%14、医嘱处方经执业医师检查签字率100%15、基础护理合格率>90%16、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17、非昏迷非截瘫病人褥疮发生率018、急救室工作急救药品、机械(涉及手术包、换药包)按规定品种和数量备齐率100%,器械正常运进100%,无过期急救药品19、医护人员值班对急重病掌握100%20、医患沟通沟通率100%,沟通统计率>98%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98%,科室2周一次,院科学习参学率>95%,三基训练合格率>98%,补考合格率100%22、医疗事故与纠纷多个损伤性操作与手术、麻醉签字率100%,一、二级事故发生率0,三四级事故<0.5/万,医疗纠纷<3/万23、病员满意度>95%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方案一、指导思想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停完善、持续改善的过程。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原则,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善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方案。二、组织领导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订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做出评定,制订改善方法。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

医务处、护理部、质控科、院感科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善方法。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订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和考核方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各科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

医院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加”、“全过程监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

医院实施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三、医疗质量管理内容

(一)强化医疗业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药费用。

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急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核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患沟通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等,有效防备、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核心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3、规范临床检查、诊疗、治疗、使用药品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品和适宜技术。

4、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

5、进一步细化医务人员医德考核和医师定时考核的原则和方法,认真贯彻医德考核和医师定时考核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6、规范医疗质量安全评价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持续改善机制。

7、加强应急管理,定时开展应急演习。

8.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三基”必须人人达标。

9.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善的意识和参加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二)加强手术和麻醉医疗安全管理。

1、实施患者病情评定制度,遵照诊疗规范,制订诊疗计划,并定时进行评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定成果调节诊疗方案。

2、实施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定制度。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定、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防止与解决、医患沟通制度的贯彻。

3、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足;加强对麻醉术中和术后患者的监护,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麻醉意外解决及时。

(三)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精确性。

1、建立健全患者识别制度、医嘱核对制度、输血核对制度、手术核对制度、操作核对制度、三查七对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精确识别患者;

2、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使用床号和姓名进行患者识别;

3、建立健全手术(介入手术)术前医患沟通制度;手术(介入手术)术前患者确认制度;

4、手术责任者应按照上述制度的规定,与患者(家眷)进行主动沟通,精确识别患者;

5、建立健全急诊与病区;急诊与手术室;急诊与ICU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具体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方法,并建立识别和交接统计;

6、建立健全手术(麻醉)与病区;手术(麻醉)与ICU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具体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方法,并建立识别和交接统计;

7、建立健全产房与病区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具体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方法,并建立识别和交接统计;

8、建立健全腕带标记制度;

9、腕带标记清晰,涉及患者的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纪、诊疗等信息;

10、对于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使用腕带标记,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办法;

11、在重症监护病区、手术室、急诊急救室、新生儿等特殊患者群使用腕带标记,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办法;

12、患者佩戴腕带标记应精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四)严格执行多个诊疗工作常规,严格避免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建立健全手术前确认制度与工作流程;

2、建立手术患者及物品交接统计表,登记并统计,手术所需必要的文献资料及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

3、制订术前手术医生在患者手术部位标记的制度与规范;

4、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记,并与患者共同确认及核对;

5、手术室护士在接病人时与病区护士及患者三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体表标记;

6、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记。

(五)着力贯彻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方法。

贯彻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和有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开展各科医院感染治理有关活动。

(六)以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为重点,认真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增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项工作。

1、认真贯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实施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增进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院长作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建立健全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

(2)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方面清理: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三是未获得有关诊疗科目的。

(3)贯彻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方法,对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确认,授予对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2、认真贯彻实施《处方管理方法》、《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告知》及《卫生部办公厅有关抗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告知》,主动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1)临床药学室要认真贯彻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2)按照《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品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品的权限,切实采用方法推动合理用药工作。

(3)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防止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品防止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品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品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4)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医院要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规定,认真、及时、精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5)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

(七)加强临床检查的质量控制。

1、贯彻贯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方法》等有关规定,开展检查项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目录。特殊实验室获得审批许可。

2、严格执行临床检查项目的准操作规程和检查仪器的原则操作、维护规程,并能有效确保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临床检查项目及时间满足临床需要。

4、对开展的临床检查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八)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方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方法》等有关规定,对医院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方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解决、执行贯彻等方面状况。

(九)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方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十)单病种质量管理改善。

继续开展对全院共40项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将单病种质量管理改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由科室控制,医教科组织考核。

(十一)贯彻贯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强化病历书写质量和病历管理,及时进行病历质量评比活动。争取消除丙级病历。

(十二)优化服务环境和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1、门诊有就诊咨询及其它便民服务。服务环境和设施清洁、温馨,服务标记规范、醒目。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合理,主动推行复诊病人预约诊疗服务,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2、门急诊与住院、入院与出院、诊疗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服务流程合理、便捷、连贯。

3、采用有效方法,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缩短出具检查、检查报告时间。

4、以确保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为前提,合理有效的缩短平均住院日与手术前平均住院日。

(十三)继续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