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例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例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例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例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例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1《因数和倍数》例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本课内容《因数与倍数》是在孩子们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除的含义、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它也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属于概念课,比较抽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等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3.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根据学习小组的分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4×6=246×4=2424÷4=624÷6=4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2)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2.(1)、观察第二类,前两个算式和后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能归为一类吗?(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好的好孩子)你们明白了吗?(3)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第一类:所有算式的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第二类:所有算式的商除到个位,仍有余数。(4)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现在呀,请你说一说第一类中的算式,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1÷21=1,21是21和1的倍数,21和1是21的因数。20÷10=2,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63÷9=7,63是9和7的倍数,9和7是63的因数。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在刚才说一说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点什么?(1)因数与倍数的依存性: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条件: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基本练习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在24÷4=6,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所以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在26÷13=2,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所以13是26的因数,26是13的倍数。在75÷25=3,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所以25是75的因数,75是25的倍数。在zai81÷9=9,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所以9是81的因数,81是9的倍数。(二)提高练习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2、一个数的“倍数”与“几倍”也是有区别的哦!请你认真想一想。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引领学生回顾总结: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板书设计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5.2.1《因数和倍数》例1——学情分析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本课通过对一组除法算式的分类来探究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模型思想和符号意识。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环境建设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个性化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5.2.1《因数和倍数》例1——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效果:1、上完这节课,相信大部分孩子都能在乘法和除法算式中找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在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练习时,加入在除法中找因数和倍数,让孩子明白不仅可以利用乘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还可以用除法算式。为后期学习研究一个数的因数莫定了基础,因此学生自然的想到了两种找因数的方法,环环相扣。2、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教学分组引入今天的教学,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3、在找因数中,教师对找的方法进行了指导,要一对一对有序地找。在这里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重复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4、拓展练习丰富多彩。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5.2.1《因数和倍数》例1——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本课内容《因数与倍数》是在孩子们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除的含义、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它也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属于概念课,比较抽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等奠定基础。2、因数和倍数例1教材给出9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试着分类;接着出示以“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为分类标准分成两类的一种结果。在此基础上由第一类中的整数除法,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从具体的整数除法等式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再由抽象的概念回到具体,举例说明概念。这样的思维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概念,切实掌握概念。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中每个算式,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进一步体会“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在例1的最后,教材指出了本单元中的数的研究范围是大于0的自然数。5.2.1《因数和倍数》例1——评测练习一、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2)观察第二类,前两个算式和后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能归为一类吗?(2.(2)、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第一类:第二类:3、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第一类,我们不难看出。(1)、在()中,如果商是()而没有(),我们就说()是()的倍数,()是()的因数。(板书1、2)(2)、例如:12÷2=6我们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6=2我们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_是12的因数,____是2和6的倍数。4、现在呀,请你说一说第一类中的算式,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21÷21=1中:在20÷10=2中:在63÷9=7中:在30÷6=5中:5(1)、在刚才说一说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点什么?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不能()。我们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应该说()。我们再看5(2)、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时候,我们说的数指的是()一般不包括0。小结: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吧。二、巩固应用,内化提高。6、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我们继续看)24÷4=6,商是()且没有(),所以()是()的因数,()是()的倍数。7、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虽然你说得不完整,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8、一个数的“倍数”与“几倍”也是有区别的哦!请你认真想一想。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而没有(),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除数是被除数的()。用字母表示:如果________(a、b、c是_________),那么_________的因数,a就是______倍数。2、你的其它收获?数据分析观念、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因数和倍数》课后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5.2.1《因数和倍数》例1——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在“学段目标”1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二、课标解读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观察9个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由整除的本质,过渡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