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一、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随着农民的大规模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和工人之间的共享世界。在这个共享世界中,两个群体在各个方面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两个群体之间经常发生频繁的互动,形成独特的互动结构。在这种不平等的互动结构中,农民工处于一种劣势和弱势的地位(唐斌,2002),在与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体验着城市的生活,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做着自己的评价。关于生活满意度的概念界定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普遍认同的是ShinDC和JohnsonDM于1978年的定义,认为生活满意度(lifesatisfactionLS)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性认知评估(ShinDC,JohnsonDM,1978)。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如何呢?在生活满意度的定义下,我们发觉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并不高,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城市生活感到满意(李国珍,2009),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来说,虽然他们觉得在城市里的生活满意度要高于农村生活,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并不高。农民工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里人享有的福利制度,对城市没有归属感,这种游离于繁华都市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的感受建构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所以笔者从互动的角度去测量和评估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虽然共享着城市这个生活世界,但是他们在这个世界里,由于在地位,职业,权利等方面,和城市居民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区隔状态。这种区隔状态阻碍了城市居民通过直接的互动来认识农民工的群体形象,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形象的认识多来自阅读和感性的体验,通过媒体和一些零散的感性接触完成了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认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形象大部分不是农民工真实形象的自我表达,而更多是被建构出来的,被建构出来的形象是一种符号化的固定认识。这种符号化建构出来的形象,影响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互动。这种互动中的符号化形象建构并不是建立在完全的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的,而是城市居民依据自身的文化模式和实际需要,对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形象模塑,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互动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互动结构,这种互动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集中歧视效应,而且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行为不再仅仅是个体的、偶然性的行为,而是已经集中成为一个群体集体性、惯常性的行为。正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性互动,让农民工永远生活在一种被歧视、被边缘、被漠视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关注人口学变量诸如收入、婚姻状况和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成人和老年医学样本生活满意度研究。而研究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文章在国内研究的很少,这几篇文章中,有的是对武汉市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找出了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一些主要因素(李国珍,2009);有的研究就是用有关模型来对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进行评估(焦亚波,2009);有的把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吕菲宜,2006);另外一篇是探讨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郭乙辉,2008)。由此可见,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学术界研究的还是很少,但是作为城市人口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不高,那么将严重影响他们对城市的认同,也会滋生出众多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农民工,希望从农民工在和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的感受,来探讨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是个体依据自己界定的主观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主观性评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每个农民工在评价自己城市生活是否满意的时候,总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进城务工设定各自的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自己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同时,农民工在对城市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时候,还会与身边的农民工、其它地区的农民工、所在城市的城市居民等进行横向比较,农民工还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众多互动的感受进行重要性排序,并根据其实现程度来进行判断,最终形成自己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本文利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测量指标主要是一些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的主观感受,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测量来分析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探讨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是如何通过不断地互动建构出来,从而寻找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二、假设、数据和变量(一)类型化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互动,是建立在两个群体不平等基础上的互动,他们互动的结果是一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羡慕与嫉妒并存的结构。媒体在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互动结构的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关于农民工的各类报道以及所持有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都把农民工符号化了,而这种符号化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居民了解,认知农民工的模式,也影响了农民工群体的自我定义,成为其行为举止的参考规范。通过对传媒的考察我们发现,传媒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再现大多是刻板化、脸谱化、模式化倾向。通过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刻画,影响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识,也影响了农民工对自身的认识,于是愚昧、落后、素质低劣、脏乱、有犯罪倾向等成为了农民工形象的符号,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中,这些符号都可以被农民工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世界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面临纷繁复杂的世界,总是试图简化互动的程序,希望能够有一个简化了的行为模型,通过这个模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事和人。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互动也不例外,他们在互动中采取的措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都类型化,从而方便自己在生活中的互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通过类型化就可以有效地解释周围世界和社会现象,类型化开辟了他们进入日常生活的通道,由于类型化简化了两个群体之间相互适应过程,给他们的互动以极大的实用型和指示性。而这种类型化的互动,深深地扎根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的感受中,这种类型化的感受影响着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因此,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得出如下假设一:互动中农民工感知到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符号化认知和类型化认知,建构出自己被城市居民歧视的互动结构,影响着城市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生活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他们之间发生的大量事件和互动都是平凡的、普通的、习以为常的,例如农民工的边缘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群体性歧视等,人们从不怀疑它,也觉得没有理由去怀疑。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一目了然的世界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忽略平凡的事件,也就忽视了人们正在进行的大多数活动。正是这种平凡的、习以为常性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从不去怀疑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种控制力量、一种秩序,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秩序产生着重要影响。城乡二元体制存在,人们大多认为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过客;农民工就应该做脏累差的活;城市居民在体制上享受各种福利,农民工不应该享受;城市居民高高在上,鄙视农民工,农民工自觉惭愧等都是城市居民和农民工认可的潜在的、被默认的、不容怀疑的、彼此清楚的规则,农民工在这些规则面前无能为力,自己感到低人一等,制约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因此我们得出假设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农民工在和城市居民互动中感受到的被默认的、不容怀疑的、彼此清楚的制度影响着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后现代理论家对权力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权力观,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后现代理论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通过描述公开行刑的宏大场面,来论述权力的运作,但是这种公开行刑并没有取得统治阶级想要的对公民威慑的效果,后来的统治阶级改革公开行刑这种残暴的制度,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确立一种更公正的惩罚体制,而是要建立一种权利分配更合理的惩罚体系。这个惩罚体系的运作要更有规可循,更富有效率,更持之以恒、更细致入微,这是现代社会权利运作形式的象征。福柯把这种权力形式称之为纪律,他认为这种权力要柔和得多,因为这种新的惩罚体系不仅要惩罚罪犯而且还要触及罪犯的灵魂。纪律权力的这些策略在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苦心设计的圆形监狱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边沁设计的这种监狱,周围是环形的建筑,分隔成单间,而中央塔楼可以通过窗户一览无遗地监视单间中囚犯的所作所为,这种设计只要借助这种无所不在的目光的监视,就足以使囚犯就范。圆形监狱作为纪律社会的一个象征创造了新的权力关系,它独立于运用权力的个人,它是一部由复杂的零件构成的机器,在这部机器中,重要的是中央塔楼窗口的这个位置,而不是具体由谁来充当看守,这正是现代社会权力关系的特点。城市居民比农民工拥有更多的权力,而这些权力的运作正像福柯所说的是一种圆景敞视主义,这些权力关系在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的思想、心态行为无时无处都处于权力眼睛的监视之下。因此我们得出假设三:农民工在和城市居民互动中感受到的权力格局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二)问卷的回收与回收本文的数据来自于笔者2008年7月在武汉市7个城区的调查数据,抽样的方法采用多阶段简单随机和偶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98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共875份,占总数的89.9%,女性共98份,占总数的19.9%。其中18岁以下的农民工占总数的3.3%;18岁到35岁的农民工占总数的33.5%;36到59岁的农民工占总数的61.0%;6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2%。他们中自主购买房子的占总数的4.1%;租住房子的占总数的41.4%;单位免费提供住房的占总数的46.8%;其它方式占总数的7.3%,具体数据见表1。(三)变量1、内容分析赋值本研究的因变量y为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度,其取值为满意和不满意,回答满意者赋值为1,回答不满意者赋值为0。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假设的检验来分析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2、农民工与居民的互动过程中,其三大变量根据前面的假设,本研究的自变量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的城里居民的符号化认识。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互动中,农民工感受到城里人把农民工看成为每月收入低;基本没有住房;频繁更换工作;没有休闲生活;劳动安全,劳动环境差;不愿意和城里居民打交道;不善人际关系的群体,这基本上是农民工的身份符号。城市居民根据这些符号把农民工类型化认知,这些类型化认知指导着他们与农民工的互动,而农民工从这些互动过程中的感觉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具体指标包括收入、住房、打工年限、更换工作的次数、找工作的途径、工资领取情况、工作之外的休闲生活、劳动安全,劳动环境、和同事关系、和老板或管理人员的关系、对城市居民的印象、是否愿意和城市居民打交道等变量。第二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默认的规范。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二元体制结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等歧视性制度依然存在,这些制度的存在成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日常互动中的默认的规范。农民工在这些默认的规范和制度面前,自觉自己只能是二等公民,导致他们在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文化是影响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由于文化逻辑的不同,完成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的建构。对于城里人而言,农民工是远离现代化的发展环境,封闭而又被隔离的亚群体文化,而城里居民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类型化的文化优势感。而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成为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默认的规范和制度,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因此第二组变量包括:对将来的打算、对未来最担心的事情、喜欢农村或城市生活方式、是否有城市户口的朋友、自己融入到城市、离不开了、城里人对自己充满歧视、我对城市做了很多贡献但不尊重、在城里打工挣钱,不关心其他权利等。第三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权力的感知。在我国二元体制的结构下,城市居民因为享有很多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因此在城市里,城市居民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农民工在这种权力监视下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就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二等公民的身份,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变量包括:你和单位签订合同没有、单位给你买了什么保险没有、工资领取情况、每天劳动时间、每月的休息时间、城市职能部门的服务、城市居民对自己的态度、社区服务、自己的权利受损,一定维权等。3、控制变量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小孩的数目、住房情况等。三、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统计表中的模型1作为控制变量的模型来探讨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统计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小孩的数目,住房情况等变量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由此可见农民工生活满意度是由其他的因素引起的。(一)类型化和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米德认为人类的心灵能力包括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符号的能力;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特纳,2006)。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一个互动能够继续下去的首要前提就是互动的双方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有关的符号,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如果自己承担相应的角色的时候,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并且能够从众多的行为中选择一个行动方案来应对互动对方发出的符号,从而建构起互动的结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他们运用语言、符号等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通过对符号的理解,个体能够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在想象中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动。“当人们用诸如规则这种普遍性的非人格化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就在承担‘概括化他人’的态度”(特纳,2006)。正是由于城市居民在与农民工互动的过程中,社会把农民工的形象符号化,因此城市居民会把农民工固定化和典型化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互动中被农民工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些意义产生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中,并且这些符号的意义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改或者强化,双方都认同了农民工的形象符号,彼此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在互动的过程中,在各自的头脑中进行想象性预演,以及概括化他人,从而建构起两者特有的互动结构,这种互动结果严重地影响了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看法。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把常识世界中的各种符号化互动的结果经过类型化构成了现有的知识储备,他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皆是以类型化的方式放入他们的知识储备中定位归档,从而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各种规则,处事方法、信仰、价值观以及其它有助于在社会环境中行动的信息,构成了“现有的知识储备”,给他们的行动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构成了他们所面临的首要的现实,成为塑造和指导所有社会事件的绝对的现实意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把二元体制下的制度和政策类型化,成为两个群体之间互动的手头库存知识;两个群体在价值信仰体系、社会心理和文化生活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双方都类型化为手头库存知识;利益是影响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互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民工进城加重了城市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的压力,恶化了社会治安,城市居民类型化为手头的库存知识。在两个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感受到的这些类型化的认知,影响了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根据模型2的数据,可以发现“月收入、更换工作的次数、工资领取的情况、工作之外的休闲生活、劳动安全,劳动环境、对城市居民的印象、是否愿意和城市居民打交道”等变量通过了假设检验,并且相关系数都很高。由此可见,农民工在和城市居民进行符号化的互动过程中,许多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彼此认同一些互动符号,在互动的主体间性的世界里,他们把常识世界习得的东西类型化,如城市居民从媒体,现实生活中习得的知识类型化,而农民工通过在城市中生活,他们也把很多的认知类型化作为和城里居民互动的手头库存知识,正是这些互动的符号,类型化了的手头的库存知识影响了农民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二)农民工和居民的互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秩序不过是社会成员主观赋予某种情境的,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活动,遇到何种情境,总是要赋予它某种意义,并创造出秩序来。秩序是人的主观思维在解释过程中对时间和活动加以整理的结果,是人为建构的一种现象(雷蒙德·B·库佐尔特,1990)。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互动结构,这种固定的互动结构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结构中的法则之所以起作用不是因为它经受了检验,而恰恰是人们不愿意去检验它。如果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对所遭遇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先以怀疑的态度证明一番,那生活反而反常了。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互动的过程中,固有的一些规范和制度形成了一些固定法则,这些法则制约着他们之间的互动,有些事、有些行为,都是在这些法则的支配下自然发生的,然而也不等于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怀疑,但怀疑只是由于两个群体的互动性质与各种背景的不一致造成的。加芬克尔说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表达方法被分为两种,一种客观表达,他是科学领域的表达形式;一种是索引表达,它是日常生活领域的表达形式。首先,客观表达要求精确,而索引表达不要求精确。客观表达描述的是事件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使事物成为典型的一类,从而使它不受具体关系的限制,索引表达与时间的特殊性和唯一性相联系的,是参照特定的场合和情景做出的,是受具体关系限制的(蔡禾,1991)。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是索引性表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制度的、文化的、道德的等方面在平凡中都隐藏着某种约制力量,这两个群体对于这种隐藏的控制力量都自觉主动地接受,从来不予怀疑,在互动中的表达都是以索引性表达为主,从而构建了他们的互动结构。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他们之间的互动规则双方都很清楚,也互相遵守着。例如,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民工要想在城市里落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唯一的活动就是从事经济活动,他们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没有保障,他们也没有指望城里人能够给予他们什么,因此对未来充满了担心;他们在二元体制的结构下能否交到城市里的朋友;他们对城里的看法;以及城里人对他们的看法等。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双方共同认可的规则制约着他们和城里人的互动,因此把他们都纳入到模型3中,来验证假设2的正确性。根据模型3的数据可以发现,“您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我已经融入到城市生活了,离不开了、城里人对我们充满歧视、我对城里做了很多贡献,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等变量通过了假设检验,并且相关系数都很高,说明二元体制、文化,价值等原因导致的默认规则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加芬克尔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反身性,即人们在对互动、各种事情做出解释时,也就把某种意义、秩序、结构赋予了它们(特纳,2006)。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任何互动和事件都是发生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中,这个背景既与特定的情境有关,也可以追溯到个体的生活史经验中,它不仅包括人们能回忆起来的经历和知识,也包括决定在与别人相遇时如何使用信息的成套规则,日常生活具有一种连续的历史。农民工都是根据其背景来理解或赋予事件和活动的意义,背景是两者互动需要共同理解的基础。索引性表达方式是两个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形式,这需要联系前后关系和特定情境才能理解,这就决定了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必须要有对背景的共同认识。那些被省略掉的、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应是被默认的或相信是无可怀疑的、彼此清楚的东西,从而建构了他们互动的结构。模型3的数据表明,正是这些东西影响了农民工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三)建立政府引导的权力互动机制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城里的企业单位一般都处于强势地位,虽然有劳工法,但是真正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给他们买保险,能够按时发给他们工资的很少,有些公司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而农民工为了挣钱,在强势集团面前,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而城市职能部门、社区服务等更是把农民工排除在外,这些都是城市权力对农民工控制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把第三组的自变量纳入到模型4中来检验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权力互动结构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假设。按照韦伯的观点,权力是不顾他们反对而将意志强加给他人的能力,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工处于一种底层的状态,他们没有任何话语权,城里人在农民工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必须要按照权力的规定进行。在控制规模上,城市居民使用他们拥有的权力对农民工的身体进行分割控制,如让农民工的工作只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的、累的、脏的活;把他们的身体控制在社会的最底层;不能享有城里人的权利等方式控制农民工。对农民工控制的方式是采取对过程进行不间断的监视,而不再是只关注结果。在控制的过程中,要针对身体的力量,从而将身体的驯服转变为效用。现代社会里的权力策略就是城里人把农民工封闭,隔离在一个孤立的空间,以便进行单调性的纪律控制;同时对农民工的活动场所规定诸多的规则,这样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权力的控制,不仅涉及到他们的工作、思想、行为,而且触及到他们的灵魂深处,让农民工自觉主动地屈服在城市居民的权力之下,而沦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然而模型4的数据表明,假设三没有能够通过,我们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在我国二元体制下,农民工作为城市里的底层群体,习惯了权力剥夺,因此互动中的权力关系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四、城市生活满意度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我国现阶段是一种共生互融的关系,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很高(李国珍,2009)。他们生活满意度的不高主要和我国客观存在的一种制度体制,以及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固有的互动模式是分不开的。(一)形成了一种关于工程主体的习惯自从1958年户籍制度产生后,我国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是在二元体制下进行的,在这种体制下,居民被人为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级———城市居民和农民阶层。在很少社会流动的80年代前,两个阶级能够相安无事地共存。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农民工如滚滚洪流向城市涌动的过程中,社会出现一种严重的“失范”状态,城市社会因为农民工存在而出现一系列的失调状态,导致诸多城市社会问题。两个阶级在日久天长的日常交往互动中,彼此之间形成了固有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就是一种符号,符号的存在影响了农民工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本次调查的实证数据说明了这一点。每一个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在城里工作生活,免不了要和城市居民发生互动,按照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来说,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互动的感受进行类型化,形成了他们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式以及与城市居民互动的模式。这种类型化的手头库存知识,按照布迪厄的说法就是一个场域,是由附带一定的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之间一系列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所构成,而惯习则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直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杨善华,谢立中,2006)。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开始出现在城市社会里,他们在和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中,和城市居民之间发生了诸多关系。农民工通过关系的作用,形成了他们的手头库存知识,产生出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形成了农民工自己的惯习。这种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杨善华,谢立中,2006)。这种思维和行动的惯习,影响了农民工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本次调查的实证数据证明了类型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流程与效率优化制度
- 幼儿园学校管理制度
- 探究实验-鼠妇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精美课件
-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四)-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东北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十次考试数学试题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9.3-概率算法 - 拉斯维加斯算法
- 2024年广西客运从业资格证app软件
- 2024年滨州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练习题
- 2024年广元驾驶员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汽车行业年中总结课件
- 产品表面达克罗处理作业指导书
- 部编版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雀课件
- (鲁科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知识要点总复习
-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跳出思维定势》
- 网点经营技巧课件1
-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教材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动静结合(郑颖慧晒课)课件
- 建设工程材料送检规范汇总
- 通用BIQS培训资料课件
- 性健康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