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祛魅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祛英雄化叙事_第1页
英雄形象祛魅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祛英雄化叙事_第2页
英雄形象祛魅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祛英雄化叙事_第3页
英雄形象祛魅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祛英雄化叙事_第4页
英雄形象祛魅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祛英雄化叙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雄形象祛魅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祛英雄化叙事

英雄是人类永恒天性的之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英雄崇拜意识的必然之果。“在任何时代,任何怀疑的逻辑或一般的琐事、不虔诚和枯燥无味的东西及其影响都摧毁不了人心中的这种高尚的天生的忠诚和崇拜。”(P24)个体生命身上的英雄性强弱与他(她)所面临矛盾冲突的尖锐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军旅小说,尤其战争小说由于所表现的矛盾冲突更为尖锐、激烈而成为透视英雄性的最佳舞台。当代军旅小说创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把英雄主义叙事作为主导审美追求,由此形成军旅小说创作的主旋律。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军旅小说创作逸出了英雄赞歌的叙事规范,表现出祛英雄化的特征。一、脱漏的英雄主义特征对英雄主义叙事而言,战争无疑是表现英雄主义最集中也是最直接的场所。在战争的舞台上,军人个体生命的能量,个体人格的坚韧、顽强、崇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被彻底地照亮,并被充分地激活。“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的对立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得自己回到统一;环境的冲突相互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然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示出主体性格的深厚与坚强。”(P227-228)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战争小说的勃兴和繁荣形成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创作的两次高峰。就其英雄性叙事而言,此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创作往往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尖锐的民族冲突中凸现革命英雄的阶级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等革命道德内涵,以及主体人格刚毅、坚韧崇高等英雄性品格,并建构出一套革命英雄主义话语规范。20世纪70年代末南疆边陲爆发的那场短暂战争,为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再度勃兴提供了历史契机,形成了80年代的南线战争小说创作热潮。此一时期的南线战争小说,其英雄主义叙事更多是表现为对革命英雄主义话语和传统英雄话语的承继,即便是拓展英雄性内涵的战争叙事,也没有逸出革命英雄主义话语规范,更没有从根本上颠覆、解构英雄主义,而是在肯定英雄主义价值的总体框架下,还原英雄的人性因素,体现出“英雄平凡化”的审美特征。《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及其他一些南线战争小说均有鲜明的表现。然而,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一些作家的南线战争小说创作中,出现了疏离英雄性的战争叙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祛英雄化特征。所谓祛英雄化就是突破革命英雄主义的话语规约,放逐对军人个体的英雄性品格的审美观照,把叙事聚焦点投射于战争中军人所呈现出来的紧张、怯懦、虚无等个体心理特征,以及惧死、丧失职守、逃离战斗等行为特征,所有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均悖离了英雄的内涵,是对军人英雄形象的“祛魅”,而表现出英雄形象塑造的祛英雄化特征。80年代中期,宋学武创作了一组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战争心态”型的战争小说。在这组小说中,宋学武把具体的战争作虚化处理,战争作为小说叙事的边缘而成为一种背景。在战争的天幕下,军人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成为战争叙事的中心。在放大战争个体心理的叙事中,敞亮在我们阅读视野中的,是在炮火、死亡、闷热、尸臭所建构的战争氛围中,军人个体渴、困、饿等生理感觉和紧张、畏惧、愤懑等心理感觉,尤其是个体面对死亡时所流露出的虚无意识。“在这个时候,死就死了,可是李葳每每想起来,心里就产生一种由衷的空虚,他发现,这种空虚的感觉有时候也和饥饿差不多。”“他想死了就死了,留下几句废话有什么用?再伟大的人物和再伟大的遗言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呢?地球照样按自己的规律运转,世界照样按自己的样子发展。”在这样的个体心理透视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在战争的极端冲突中,战争个体主体力量的激扬和主体人格的伟大、崇高。相反,则是表现军人身上悖离英雄性内涵的心理特征。正是以放逐了战争个体的英雄性品格,放大军人个体悖离英雄性品格的虚无等心理内涵,宋学武的这组战争心态小说最终疏离了南线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主流叙事,进而表现出祛英雄化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当南线战争题材已基本淡出军旅作家的视野之时,朱秀海反映南线战争的长篇小说《穿越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好评。有研究者认为,“它直逼死亡这一战争中的主要矛盾和战争文学中的重大主题,并以死亡为镜子来洞彻人物的灵魂和照取人性的深度”(P120),并表现出军人从平凡到伟大,从怯懦到无畏,最终穿越死亡成为英雄的过程。就此意义而言,它的确是一部探索、表现英雄主义的优秀作品。但是,在英雄主义的主题下,某些形象却表现出祛英雄化特征。九连连长程明和指导员梁鹏飞,在战争中的惧死、怯懦、慌乱、逃避责任、算计个人得失、逃离战斗等心理和行为,不仅指涉着他们军人品格的缺失,更表征着他们身上英雄性品格的丧失。如果说宋学武是在军人的心理、意识向度上表现出战争叙事的祛英雄化特征,那么朱秀海则是在心理和行为的双重层面上表现出祛英雄化的特征。尽管这种祛英雄性叙事并非南线战争小说英雄主义叙事的主流,但它对英雄性内涵的“祛魅”最终逾越了既往战争小说英雄性叙事的规约:表现英雄的阶级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等人性的社会内涵以及英雄的外在英雄性行为品格。祛英雄性叙事因其聚焦军人个体生命内涵,烛照战争中个体生命的真实存在状态,而抵达对战争本体特征——暴力性本质——的追问与探索。祛英雄性叙事的出现是文学观念嬗变与深化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文化的转型致使文学观念产生裂变,关注文学的“他律性”转向关注文学的“自律性”,聚焦人的“内宇宙”成为作家的文学自觉意识。受此影响,南线战争小说逾越传统阶级性、人民性等内涵而更加突出对人性的深层透视,烛照极端情景下人性的幽暗处,从而揭示战争状态中人性的真实存在状态。当然,祛英雄性叙事也是受西方战后文学反英雄性思潮影响的结果。西方战争文学在二战后出现一股反英雄性的审美思潮,其特征表现为:彻底颠覆、解构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乃至表现出反社会、反体制的反叛倾向。它的出现是建基于西方社会现实背景和深广的哲学背景的基础之上。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人类理性世界的大厦,人的非理性本质在战争的舞台上得以尽情的表演与释放。战争的暴力本质剥离了人的主体性本质。人的主体性本质的坍塌,毁轰了人的英雄性存在的根基。反英雄性审美倾向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文学的必然结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本哲学,其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就是说,存在在前,本质在后;人的存在在前,人的本质在后;人在世界上‘产生’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P367)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彻底解构了传统哲学关于人存在的“本质主义”命题。本质主义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知性与理性,透过感性现象而认识本质。如果说本质是感性现象之后的真实存在,那么知性或理性就是人的本质。”(P3)当存在主义解构了人的本质存在之后,人的存在表现为一种什么样态?存在主义哲学和诗学为孤独个体描绘出这样的存在图景:虚无、孤独、焦虑、自欺、受虐、荒诞、绝望(P374-378)。存在主义哲学、诗学思想由于现代西方文明的深刻危机,而在战后西方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西方战争小说创作也正是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表现出反英雄性的战争叙事。西方二战后战争小说创作的反英雄性,就其文化意义而言,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深刻危机的表征。由于西方文学思潮对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战争文学创作受到了西方战争文学这股反英雄性思潮的影响是不证自明的。但是,现实的因素,特别是军事文学特有的政治属性决定了中国战争小说不可能出现西方意义上反英雄性的叙事。南线战争小说的这种祛英雄性叙事,无疑对中国战争文学创作具有拓展和深化的意义。祛英雄性叙事超越传统英雄主义叙事的规约,烛照军人个体战争氛围中真实的生命存在状态,在对战争个体心理、行为的透视中,烛照战争暴力本质对人性的挤压和剥离,从而抵达对战争本体的追问。就此意义而言,祛英雄性叙事以其对战争本体的探索而体现出对传统战争文学观的拓展与深化,因而体现出超越性的特征。二、农民并没有任何体现其存在的文学意义在和平军营生活小说创作中,一些军旅作家不再把英雄主义作为主导的审美追求,而是消解军人身上的崇高、神圣、牺牲、奉献等精神性品格,对军人形象进行“审丑”化的艺术描写与表现,体现出“祛英雄性”的艺术表现倾向。这种倾向最为鲜明地体现在一些作家对来自农村的军人形象塑造上。如果说这种倾向萌发于莫言1985年创作的《金发婴儿》,那么,它在90年代初蓬然勃发的“农家军歌”中则达到了高潮。当然,也在描写军营生活的其他军人形象身上有所表现。“农家军歌”这一概念最早是军旅评论家朱向前提出的。“非常简单明了的一个事实是:摊在我面前的陈怀国的这六部作品,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链,即农家子弟们从土地走向军营到离开军营最终又回到土地的有序的全过程。借用他的小说标题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一首有头有尾的‘农家军歌’。”随后,朱向前结合具体的创作较为学理性地阐述了这一概念。他一方面论述农民军人身上的“劣根性”与农业文明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在农业文明、军营文化和现代化的层面上,论及“农家军歌”对军旅文学的意义、启示和借鉴。1998年,《文艺报》发表绍俊的《“农家军歌”依然是军歌》一文,质疑农民军人与职业军人的对立“具有多大程度的现实性”,并认为“农家军歌”远离了军事文学的主旨——“英雄主义气概和牺牲精神”。由此,引发出一场小范围的对“农家军歌”的讨论。农家军歌的赞成者,针对绍俊的观点反驳道:“农家军歌完全是在和平时代世界大背景下中国自己土壤所赋予军事文学的特殊因子,不能因为它不书写伟大而不承认它,也不能因为它不书写壮烈而加以否认,更不能因它揭露现实反映人性的复杂而不去面对它。”并在90年代的文化背景下,确认它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和文学意义。“‘农家军歌’的创意在于它是在意识形态淡化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写的是和平环境下,特定时代里农民出身的军人们的生活,这种生活具有独一无二性,过去亦未表现。”而不赞同者,或认为:“近年的一些作品,过分强调农民军人的狭隘性和实用性功利性,对于农民军人在军营中的成长道路做了低调的描写,这又是与军事文学评论中关于所谓‘农家军歌’的倡导相呼应的。”或指出:“在农民意识对军人身份的统摄下,军人的特性几乎可以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相提并论。狭隘、自私、目光短浅、执拗、急功近利、和现代人生格格不入就成了农民军人的主要品格。”“这不仅使作品丧失了崇高性,而且由于作家顽固地将消解、诋毁崇高看做是一种现代意识,所以也使作品所营造的精神空间严重低下、狭小、萎靡,像这样的作品是难以具有激越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在这里,用“农家军歌”对表现农民军人生存状况的创作进行概括,恰切与否似乎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在“农家军歌”的争鸣中,争论的双方都指出了一个事实,即这些创作,或没有表现军人的伟大、壮烈,或消解农民军人身上的崇高性,过分地渲染了他们身上自私、狭隘的一面。其实,这一切无不指证着这些创作鲜明的祛英雄性特征。“农家军歌”中的农民军人,他们无不具有“逃离土地”的强烈冲动。他们参军的目的,或是为了能在部队提干,由此“断了吃泥巴饭的命(《毛雪》);或在部队入党,以便再回到土地、农村时,能当上村支书或村干部(《中士还乡》)。他们正是怀着这种动机,来到军营。在军营里,他们积极、主动地干最累、最脏的活,以便以自己的好表现争取立功、入党。同时,他们察言观色,巴结连排长,玩一些小计谋,乃至相互提防、相互倾轧。在《遍地葵花》中,孙国庆和黄家三兄弟为了讨好班长,帮他打洗脚水,甚至洗内裤等,他们身上缺乏一个军人角色本身所赋予他们的职责。而更有心计的许家忠根本不屑于这些行为,他更多是凭借心计和察言观色本领,并从捉摸班长的心理、喜好开始,获得他的信任,当上副班长,从此,凭借这一本领,一路凯歌,当到团长。如果说陈怀国是把艺术描写的视点对准普通的战士,那么,阎连科则把部队的基层干部作为描写对象,烛照他们了他们自私自利的非崇高精神世界。连长祁和指导员杨(《和平雪》)把评上先进党支部作为铺平他们通向营级职位的道路,主动到团部,以送礼、游说、说谎、拉关系等手段,使原本春天扒掉“阅兵台”的计划改在苦寒的冬季,并根本不考虑战士的疾苦,要求两天完成任务,以显示四连的战斗力。“这两白天写在四连的历史上,也算一页辉煌。”在开工前,除却进行大会动员,他们还以许愿、封官、平衡等手段来激励战士的积极性。在《夏日落》中,面对一个战士盗枪自杀的突发事件,赵连长和高指导员,根本不顾往日的情谊,撕破脸面,与其他人精彩地演出了一出令人作呕的人间活剧。在自私自利原则的驱动下,他们不仅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甚至栽赃、陷害、收买、下跪,其丑恶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所有这些无不诠释着他们精神世界的低下、卑劣、无耻……而这一切不仅仅是祛英雄性所能涵盖的,阎连科简直就是在表现军人身上的人性恶。就此意义而论,他比陈怀国的祛英雄化叙事走得更远。这种更远的倾向还体现在阎连科对农民军人精神世界“虚无”意识的表现与透视。如果说中士拒绝入党是因为他诚实、质朴而看不惯一些人弄虚作假的话,那么在连长祁身上则显现出现代的虚无情绪。在杀牛岗上,记载李自成兵败于此的碑文,引发祁对自身处境和行为的反思。“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提干本已十分足心了。”“我就是晋副营也一样是上尉。”“我一生也不会名垂于史,不会成为李闯王。”“祁在孤寂中,忽然拷问自己。他惊奇地发现,对这些一无所知,惊奇自己居然对自己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的忙碌是为了什么,竟从未认真想过。保家卫国是挂在口上的,然他知道这么去说,又欠实在。你为了什么呢?”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被抛状态”的存在,人被异己的力量所包围,人发现自己是绝对无助的,自己的存在毫无根据,毫无意义,人生在根本上是虚无的。祁对自己升职的放弃,尤其对自己日常生活无意义状态的认识是个体生命从本体论层面对“虚无”的认知。正是表现当代军人身上这种带有现代意味的虚无意识,使阎连科在祛英雄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除却“农家军歌”在农民军人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祛英雄性的特征外,朱苏进和阎连科还不约而同地把笔触伸向部队大院,在对部队大院军人生活的叙事中,透视了另一类军人的精神世界。在《醉太平》中,朱苏进塑造了季墨阳、夏谷等军人形象,这些形象与他前期所表现的军人对职业精神的守护简直有天壤之别。当代军人的理想、信念、忠诚等精神品格在这里被置换成如何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揣摩上级领导的意图,如何把材料作好,获得首长肯定而获取职务的晋升。季墨阳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把自己的情人介绍给下属夏谷,而夏谷在明知他们关系的情况下,却欣然接受季的安排。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出卑劣、投机、萎靡等非崇高的精神因子,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军人形象的祛英雄性特征。阎连科的《和平寓言》同样是描写部队机关大院,但他把萌发于“农家军歌”中的现代虚无意识机巧地融入叙事中以完成对英雄主义的彻底解构。在《和平寓言》中,他采取复线式的叙述方法,一方面在龙干事的日常生活叙事中,表现军营内军人们无所事事、弄虚作假,表现军人的非英雄性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叙述了龙干事一连接到一个女人13封邀请他约会的情书。当龙干事最终赴约,寻找信上所写的清照胡同18号时,竟然根本没有这个胡同,纯属子虚乌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