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懂得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懂得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达力

2.过程与办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达的事例中认识科学办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达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变化物体的形状)

(2)力能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达

补充某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概为1N,一种质量为50kg的同窗对地面的压力大概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与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与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变化与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达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达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能够表达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达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与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无被弹起?

(3)观察课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一种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最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如何体现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对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

小。

2.过程与办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

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办法。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程度,超出这个程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程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节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爱好,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惯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懂得重力产生的因素。(2)懂得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办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解决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爱好,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加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种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同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成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种常数约9.8N/㎏。用g表达,即g=9.8N/㎏。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达重力(N),m表达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

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篇二: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宜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懂得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办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预计时间和长度的办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使用适宜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如何的?要计算速度必须懂得什么量?如何运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对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二、新课学习(一)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运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出0.5秒。现在最精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理解古代和当代的几个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当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办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能够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似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似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理解“秒”的精拟定义:铯原子振动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办法;运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种摆,测量摆摆动一种来回所用的时间。(二)长度的测量

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懂得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理解长度的单位。

1.惯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懂得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某些惯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够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概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种手指的宽度等。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理解长度单位尚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理解“米”的精拟定义:光在真空中1/s内所经途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m;1dm=0.1m=10m;1cm=0.01m=10m;1mm=0.001m=10m1μm=0.000001m=10m;1nm=0.m=10m3.阅读课文理解某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5.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精确。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进行测量。

办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沿;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办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七天的周长L=s/n,再运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办法3(替代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沿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办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种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能够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似(以多测少法)。

测量办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宜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

3

6

9

3

1

2

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对的使用办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成果=数字+单位(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成果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办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窗读刻度尺示数可能预计得偏大某些,而有的同窗预计的可能小某些,而一种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因此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亡,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对的的测量办法产生的,因此只要严格按规定去做,错误是能够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靠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恪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统计测量成果时粗心等因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能够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能够消除。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对的使用。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对的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四、板书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1.懂得参考物的概念。

2.懂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办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考物。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由于选择不同的参考物,物体运动状况是能够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窗们,大家都喜欢去操场上活动。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前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进一步理解体育,还能进一步理解自然。二、新课学习1、机械运动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与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边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播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功,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考物

播放前一部分,选择不同参考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使学生回想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原则不同后来,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用课本作原则,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原则,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原则,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考物的概念:

参考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原则。这个被选作原则的物体叫参考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状况:选用地面做参考物,卡车是运动的;选用收割机做参考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原则,选择的原则不同,它的运动状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能够找某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窗、物体做参考物来描述选用不同参考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考物?为什么要选参考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朴的计算。懂得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2、过程与办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办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办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但愿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达成目的地;军事上总是但愿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

篇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物理教案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构想、目的和规定,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分析上学期学习状况,进儿提出构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年学习状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种学期,上学期成绩还抱负,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构想:

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窗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窗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毕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的与规定:

(一)目的:人平:7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20%。

(二)规定:

1、守纪:

规定上课认真恪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汝城四中学生全方面管理细则》、《汝城四中学生二十不准》等有关规章制度;

2、会学:

(1)重视解决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

(2)重视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

(3)重视实验与探究。

(4)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

对的看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教材介绍:

本册教材是按《课程原则》规定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构造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的,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增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成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懂得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懂得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达力

2.过程与办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达的事例中认识科学办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达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种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惯用的一种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某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能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窗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窗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如何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