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4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4]第一部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1~2题。1.“科氏玉溪龙”生活的地质年代(C)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B.海生脊椎动物繁盛C.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D.出现灵长类及人类2.下列岩石中,最不可能发现“科氏玉溪龙”化石的是(D)A.页岩 B.砂岩C.石灰岩 D.大理岩[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可知,“科氏玉溪龙”是恐龙,恐龙生活的年代为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使陆地披上绿装,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是早古生代,A错误;海生脊椎动物繁盛是古生代中期,B错误;出现灵长类及人类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科氏玉溪龙”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砂岩、石灰岩是沉积岩,A、B、C不符合题意。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化石,D符合题意。故选D。(2022·安徽池州期中)读图,据此完成3~4题。3.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①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地球上森林茂密B.②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C.③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形成大量的铁矿时期D.④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出现了人类4.根据图中化石判断,植物在这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C)A.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被子植物繁盛B.低等陆生植物→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繁盛C.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兴盛D.低等陆生植物→被子植物繁盛→蕨类植物繁盛[解析]第3题,①地层含有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晚期陆地上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A错误。②地层含有鱼类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早期,是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③地层含有裸子植物化石,裸子植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C错误。④地层含有恐龙化石,恐龙所处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人类出现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第4题,根据图中化石判断,此时期是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此时期植物的演化过程为:低等陆生植物→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兴盛,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山东滨州期末)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图示地层反映了(B)A.由上到下,地层年龄越来越新B.由下到上,生物由简单到复杂C.地球46亿年的生物演化进程D.地球上各类岩石均有生物化石6.图示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地质年代的特点是(A)A.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重要成煤期B.蓝细菌化石,大量金属矿藏成矿期C.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裸子植物兴盛D.两栖动物化石,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解析]第5题,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寒武纪,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图示地层由上到下,地层年龄越来越老,A错误。由下到上,生物由简单到复杂,B正确。古生代寒武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前,图示地层不能反映地球46亿年的生物演化进程,C错误。生物化石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变质岩一般没有化石,D错误。故选B。第6题,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寒武纪,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鱼类出现在古生代,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A正确。在前寒武纪形成了蓝细菌化石、大量铁金等金属矿产,B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D错误。故选A。(2022·天津红桥模拟)下图为科学家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第7题。7.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C)A.①圈层 B.②圈层C.③圈层 D.④圈层[解析]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从图中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可以判断,①圈层应为内地核,②圈层为外地核,③圈层为地幔,④圈层为地壳,故岩浆应来自地幔—③圈层,C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C。(2023·河北沧州开学考试)图中甲地为我国某省会城市,等值线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km)。据此完成8~9题。8.沿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A)A.有东西向山脉分布 B.有南北向山脉分布C.有东西向河流分布 D.有南北向河流分布9.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薄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C)A.4.5km B.4.7kmC.4.9km D.5km[解析]第8题,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说明该地的莫霍面较南北两侧高,即存在东西走向的高地,正好印证了34°N附近一线有我国的东西向山脉为秦岭,所以沿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有东西向山脉分布,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9题,读图可知,省会城市甲城市正好在等值线数值43.5千米线上,依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知最浅地壳处厚度在38.5~39千米,所以省会城市甲城市与最浅地壳处差值在4.5~5千米,对比四选项可知最大差值4.9千米符合。所以C正确。A、B、D错误。(2023·福建三明一中高一阶段练习)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四川泸州市泸县(29°20′N,105°34′E)发生了里氏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据此完成10~11题。10.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A.M地 B.N地C.O地 D.P地11.泸县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及地震发生时刻当地人们观察到的物体运动方向可能是(C)A.地壳,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地幔,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地壳,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地壳,只有左右摇晃[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地壳越厚,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就越迟。因此,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地壳最厚的M,A对。故选A。第11题,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了里氏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图可知,四川盆地的地壳大于40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B错;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地震波主要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在地表面的表现是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地面的表现是左右摇晃,因此,泸县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动的纵波,几秒钟后才感到左右摇晃的横波,C对,A错;泸县地震发生在陆地上,因此横波、纵波都有,物体不仅有左右摇晃,而且有上下颠簸,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2.(2023·湖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1)简述甲图中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2)简述乙图生物出现的时期气候的突出特征。(3)描述地球上动物从甲图演化为乙图的主要过程。[答案](1)甲图动物为无脊椎动物,是较低等的动物;生活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2)乙图生物出现的时期是新生代第四纪;气候的突出特征: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3)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人类[解析]本题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早期人类图及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地质历史的演化和气候变化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图甲信息,图甲中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是较低等的动物,并推测其生存环境是温暖的海洋环境,强调生物特点与地球环境特点的一致性,突出地球演化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第(2)题,根据图乙信息,判断乙图片为早期人类,出现的时期为新生代第四纪;根据书本知识,可知该时期气候的突出特征是:气候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第(3)题,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图甲中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是较低等的动物,乙图片为早期人类,根据动物的演化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所以由甲图中的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鱼类),再到两栖类、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最后到人类的出现。13.(2023·广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解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第(1)题,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第(2)题,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第(3)题,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第(4)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